朱 斌
(华南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2)
“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叙事话语创新
——基于消费主义视角的分析*
朱 斌
(华南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2)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深入发展,中国社会正向便捷、高效、扁平化为特征的“微时代”迈进。西方消费主义思潮借助互联网广泛渗透到大学生的头脑中,发挥意识形态功能,消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应对消费主义的冲击,叙事话语所具有的价值传递功能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思路。叙述话语创新是破解“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难题的关键所在,也是维护主流意识形态安全、避免思想危机的有力杠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实现叙事语话内容创新、叙事话语表达创新、叙事话语载体创新。进行叙事话语创新,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消费主义的本真意义,维护主流意识形态的“一元化”主导地位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亟需全社会共同努力解决的重要课题。
微时代;消费主义;意识形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叙事话语
当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深入发展,中国社会正向便捷、高效、扁平化为特征的“微时代”迈进。生成于西方的消费主义思潮日益成为中国社会的“新意识形态”,并对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造成强烈冲击,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巨大的挑战。叙事话语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挥效度和信度的语言符号,是破解“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难题的关键所在。为应对消费主义的冲击,笔者对“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如何进行叙事话语创新进行了探讨,以提升思政教育实效性。
“消费主义指的是这样一种生活方式:消费的目的不是为了实际需要的满足,而是在不断追求被制造出来、被刺激起来的欲望的满足。”[1]12消费既是经济行为,又是文化行为,消费主义用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新保守主义、未来主义、后现代主义、全球化等思潮包裹自身,是当今西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去意识形态”后的意识形态。当今,大学生消费活动中渗透着消费主义意识形态因子,这也是当代资本主义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与控制的隐蔽手段。
意识形态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和政治文化事实,是特定社会阶级或利益群体的自觉意识与观念上层建筑,是对现存社会关系自觉反映而形成的思想理论体系。意识形态可分为主流与非主流意识形态、整体与个体意识形态等。主流意识形态通过培育社会成员对于政治体系的认同,对社会发挥一种精神支撑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外来消费主义在本土实用主义的支持下得到许多大学生的积极追捧。消费主义编织一个个关于财富、消费、幸福的神话,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了强烈冲击,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提出了严峻挑战。正如杰姆逊所指出:“在过去的时代,人们的思想、哲学观点也许很重要,但在今天的商品消费时代里,只要你需要消费,那么你有什么样的意识形态都无关宏旨了。我们现在已经没有旧式的意识形态,只有商品消费,而商品消费同时就是其自身的意识形态。”[2]当前,消费主义文化借助便捷、高效、扁平化的网络传播方式向民众的日常生活渗透与扩张,尽管消费主义并未直接指涉中国的政治生活,但它却通过更深层次的物役于人,使不少大学生沉浸在符号象征意义世界中,已成为一种隐蔽、强有力且具扩张性的意识形态,甚至是一种文化霸权,对主流意识形态形成消解之势。
诚然,“意识形态作为一种思想体系或者价值观只有融入人们的实际生活,物化在人们的生活中,它才真正地发挥作用”[3]。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主流意识形态还是非主流意识形态作用的发挥都离不开传播,而传播与叙事话语休戚相关。在现实生活中,意识形态的宣传和教育都是用叙事话语来说服人、教育人、感染人。因此,任何一种意识形态为了实现其效果,都必须善用叙事话语。叙事是人类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所形成的一种特有行为,是“通过语言或其他媒介来再现发生在特定时间和空间里的事件”[4]。法国叙事学家热奈特从以下三方面概括“叙事”的含义:“首先,指讲述一个事件或一系列事件的口头或书面的话语,即叙事话语;其次,指叙事话语中讲述的真实或虚构的事件(故事);再次,指某人讲述某事的行为。”[5]叙事除了其讲故事的功能之外,也通过激发其价值传递的内隐价值,在教育叙事过程中完成价值观的培育与传递。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以语言为中介,在某种程度上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予以建构和叙事,通过价值传递潜移默化地维护主流意识形态的一元化主导地位,并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叙事话语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价值传递的符号,为“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提升提供了新思路。
随着网络技术的深入发展,中西文化的频繁交流,西方消费主义已经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思政工作者明显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叙事话语被消费主义消解。
(一)消费文化对一元化主导叙事话语的消解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进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一元化主导地位。
当前,消费主义利用网络技术手段诱惑俘虏人心,大批量地生产具有意识形态性的文化产品。消费主义文化侵占大学生的业余文化活动空间,使其精神世界发生深刻变化:第一,消费文化将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引导为一种宣示,一种象征资本符号。消费文化将大学生购买物的价格与自身的价值等同,使大学生在追逐高消费中得到一种虚幻的自我满足,助长他们重享乐、轻奋斗、贪图安逸的价值观念,进而使其陷入无意义的焦虑和迷茫之中。第二,消费文化将大学生购买物当作身份建构的手段。消费文化通过网络传媒与广告诱导大学生追崇“品味”的商品,热衷“格调”的生活,进行炫耀性消费、超前消费——“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通过符号消费彰显身份、地位和价值,并产生攀比心理,导致精神空虚、生存异化与理想信念的淡化。第三,消费文化将一些非主流的消费行为强化为大学生的“群体归宿”。消费文化常常以“流行时尚”“国际潮流”等面目出现,并依托网络传媒的广告宣传、时尚报道以及影视作品的渲染,诱导大学生在大型购物广场、网吧、酒吧、歌星演唱会、商业化体育赛场等地方进行无度消费,并将其视为新潮和前卫,让大学生在消费与集体狂欢中体验群体归属感。虽然,在消费文化制造的立体式感官氛围中,大学生暂时掩盖了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压力与困惑,安顿了焦虑的心灵,找到了精神的栖息地,在无形中增强了消费主义意识形态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但是,这却导致了大学生忽视对真理和人生价值的理性追求,消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一元化主导叙事话语。
(二)物欲享受对崇高追求叙事话语的消解
共产主义的伟大构想是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科学预见,未来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6]。可以说,马克思为全世界人民构思了一个美好的未来社会之“梦”。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的崇高理想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当前,面对消费主义意识形态向大学生日常生活的渗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崇高理想追求的叙事话语遭遇了尴尬局面。
消费主义宣扬消费是人生的终极目标,视消费为一种获得愉悦的活动方式,运用各种手段激发人的消费欲望,许多物质“欲求”“虚假需要”超越了生理本能。它用行动和身体语言向人们展示了对马克思主义所主张的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崇高理想与信念的否定。正如有学者所指出,消费主义“造成了人们的价值观和信仰追求危机,使得一些人一味追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崇尚及时行乐,造成人生观和价值观严重扭曲……使一些人理想迷茫,创造力匮乏,自主意识和个性丧失,批判精神泯灭”[7]。消费主义生活方式是一种对物质无止境占有的文化意识形态,得到了大学生的积极追捧,物欲享受导致其对崇高追求叙事话语消解。第一,部分大学生成为“没有灵魂的物欲主义”者。在消费主义的鼓吹之下,一些大学生对生活方式和生活价值的选择表现为把“物欲”享受作为体现个性和实现价值的方式,理想、信仰、道德都成了“物欲”的裙下之臣,人如无根浮萍找不到精神归宿,失去了对生命真正意义的观照和对崇高目标的理性追求。第二,部分大学生从意识上认同和接受人的“物化”,强调物质至上、及时享乐成为习惯观念和意识。消费主义是商业扩张时代的产物,带有与生俱来的享乐主义倾向。“遵循享乐主义、追寻眼前的快感、培养自我表现的生活方式、发展自恋和自私的人格类型,这是消费文化所强调的内容。”[8]在消费主义影响下,部分大学生陷入对外在物质的追逐,将个人利益和个人感受凌驾于整个社会利益和价值之上,沉溺于欲望之海而无法自拔,失去崇高的精神家园。
(三)“拟像”符号对传统灌输叙事话语的消解
有西方学者曾经指出:“任何社会,为了能存在下去……必须紧密地围绕保持其制度完整这个中心,成功地把思想方式灌输进每个社会成员的脑子里。”[9]可以说,“灌输”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体现了社会统治规律,只要存在国家政权,意识形态的灌输实践就不会停息。“灌输”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叙事的主要形式之一。然而,消费主义利用网络技术制造新的意义空间,通过“拟像”符号叙事方式潜移默化地塑造和影响大学生的观念和行为方式,消解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输”方式。
拟像(simulacrum)来自拉丁语semulacre,《牛津英语图解大字典》对其做如下解释:(1)事物的影像;(2)具有欺骗性的替代物,只是假装的[10]。简而言之,拟像是脱离现实“像”之模拟。鲍德里亚将拟像作为分析消费文化的一个关键词,把西方发达国家消费社会解析为拟真的世界。“消费社会中的拟像表现为由媒介所产生的赝象、虚构、伪造物、伪事件,物品成为一种‘拟真的物’、‘虚假的物’,消费的对象是由编码规则切分、过滤、重新诠释了的世界实体。”[1]115当前,随着信息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已进入了以新媒介为主的视像传播时代,人们沉浸在一场消费主义符号的盛宴之中。拟像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化角色渗入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正在遭遇新一轮的消解。首先,“拟像”符号正在消解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拟像时代,知识与信息在某种程度上划上了等号,作为大众消费文化的网络恶搞,为吸引眼球戏说颠覆主流。如“黄继光堵枪眼是因为被绊住了”“刘胡兰系被乡亲所杀”“邱少云全身麻痹是因为被蛇咬了”“雷锋日记全是造假”等,导致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沦为信息和意义“内爆”的“噪音”,使得这种传统的“灌输”式知识接受方式面临巨大的“合法性”危机。其次,“拟像”符号正在消解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消费主义意识形态主导下的网络媒介绕开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主体的“议程设置”把关人,大学生“在这个虚拟、自由、兼容而共享的空间,极容易出现滥用自由、膨胀个性、无限张扬,他们肆无忌惮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欲望,发泄原始意象中的潜意识能量”[11]。部分大学生盲目地接受与模仿西方某些文化现象和价值观念。再次,“拟像”符号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者话语权的解构。在消费主义的引导下,商家与广告策划商不断制造消费形象、符号、代码,通过网络传媒将世界裹挟在拟像之中,亦真亦幻、亦实亦虚。虚实时空的转换,强调感官刺激和享受的消费文化充斥大学生日常生活,使文化陷入单边主义和商业实用主义,大学生头脑中所充斥的知识与信息越来越多地来自于拟像世界而不是思想政治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话语权被消解。
叙述话语创新是破解消费主义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难题的关键所在,也是维护主流意识形态安全、避免大学生思想危机的有力杠杆。因此,在网络“微时代”,为了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必须实现叙事语话内容创新、叙事话语表达创新、叙事话语载体创新。
(一)叙事语话内容创新,巩固主流意识形态的一元化主导地位
消费主义思潮犹如一把双刃剑,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带来了机遇与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叙事话语要吸收消费主义文化的有益成份,规避其消极影响,及时、有效、精确地转换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从叙事话语内容的开放性、现实性、情感性等方面进行创新。
首先,叙事话语内容的开放性。任何一个社会的意识形态都不是纯粹的,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对于消费主义文化思潮不能简单地予以否定。应对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挑战,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既要积极吸收其合理及有益成份,又要维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一元化主导地位。一方面,要批判吸收消费主义文化思潮中的合理成份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用,丰富与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另一方面,要依托网络传播平台,及时收集国内外关于消费主义的动态信息,加强对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分析预测机制研究,及时更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并充分运用网络传媒对大学生进行疏导与引领,维护主流意识形态的一元化主导地位。
其次,叙事话语内容的现实性。大众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价值归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不应该只是政治说教的符号,而应该是与现实生活相契合的思想和学说。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应注重叙事话语内容的现实性: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结合大学生日常生活,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与话语材料中整理、提炼出通俗易懂的话语内容与提升思想境界的话语元素,引导大学生在消费主义文化笼罩下的日常生活中建构科学的消费观与价值观;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回答与消除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面对的种种问题与疑惑,最大限度地与其达到话语共鸣。比如,用“五位一体”“四个全面”等理论深入剖析当前改革过程中出现的“腐败问题”“环境问题”“贫富差距问题”“就业问题”“高房价问题”等。在回答这些实际问题中,使大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这些理论是为他们切身利益服务的,以此赢得大学生的高度认同与拥护。
最后,叙事话语内容的情感性。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人除了物质利益需求之外,还有复杂的情感需求。当前,主流意识形态要真正获得民众认同,在满足民众的物质利益需求之外,还需满足其情感归属的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叙事话语内容的情感性是巩固主流意识形态一元化主导地位的主要因素:一方面,要充分关注消费主义语境下大学生群体的话语心声,走进大学生的内心世界,对消费主义影响下大学生心灵世界的混乱秩序进行梳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叙事话语在促进大学生心灵和谐方面的作用;另一方面,要把握大学生日常消费的情感现状与取向,运用富有情感关怀的思政课教学叙述话语引导学生,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
(二)叙事话语表达创新,引领大学生对崇高目标的追求
消费主义的侵蚀和冲击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叙事话语缺乏有效的针对性,陷入自说自话的境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叙事话语必须关注和调整学科语汇,进行叙事话语表达创新,构建符合“微时代”要求的话语表达体系,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引领大学生对崇高目标的追求。
首先,从权威独白转变为平等互动的叙事话语表达方式。当前大学生思想活跃、个性张扬、勇于接受挑战、敢于追求新事物,但心理和精神层面因受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而呈现不同程度的虚幻和武断,不认可教师讲授的内容和教材给出的结论,对主流意识形态有排斥心理。在传统教化思想影响下形成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同于“微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权威独白式的话语是其教育叙事的主要方式。在这种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方式中,教育者往往优先占据了政治和道德的制高点,突出思想的高度统一、政治权威的一元化,强调教育内容的权威性和不容置疑性,与平等、自由、尊重差异的现代人文理念相背离。为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改变“一言堂”的方法,倡导对话、启发式的话语方式;要倾听学生、释放话语权,在平等对话中真正实现与他者的心灵沟通,破解消费主义带来的精神迷茫和价值空虚的难题。
其次,从宏大叙事话语表达领域向微观拓展。“所谓宏大叙事,本意是一种完整的叙事,具有主题性、目的性、连贯性和统一性。”[12]宏大叙事与宏观的结构、完整的理论、全面的叙述、普适的标准、共识的本质、不容置疑的权威等精神内涵联系在一起。叙述者被定位于某种观念或信仰“代言人”,且常常与特定时代的意识形态联系在一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宏大叙事话语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流价值观、崇高社会理想、社会改革与发展等宏大问题的理性解读正是其可贵之处。但是,今天时代特征根本改变,受众心理与以前也大不相同,尤其是消费主义作为一种新兴的意识形态,正在迅速改变人们的价值观,使大学生对宏大叙事话语产生了怀疑与抵触情绪。这就迫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要破解宏大叙事的“大一统”,向微观领域拓展:改变陈旧刻板的课堂叙事,把政治宣传语言转化为学术语言,避免空洞说教;转换宏大叙事的僵化面孔,将远大理想叙述话语与近在眼前、可信可亲的世俗生活话语相结合。
最后,从工具理性叙事话语表达旨趣向价值理性转换。所谓工具理性,就是通过实践的途径致力于提供一套达到目的的技术、工具、途径和方式,不考虑目的是否正当和合理,一味追求最大效率和效益,为实现人的某种功利服务。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达到其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目标,惯用工具理性的方法,重视理论政策的宣讲和说教,表征为思想政治教育功利化、知识化和“规训”化,缺乏学生的有效参与和实践体验。价值理性是以对行为价值和意义的追求为目的,致力为行为主体提供一套行动的理念、目标和理想,行为人注重行为本身所能代表的价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为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而具有工具理性的特点,还是人们观察世界与分析社会现实的认知工具,具有价值理性的特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消费主义文化语境,大学生的思想追求中多元、民主、自由的话语因子在不断增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叙事话语必须在坚持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前提下,充分尊重个人话语的意义和价值,在叙述话语中注重价值理性的表达。总之,坚持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统一,才能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叙事话语发挥实效性,将教育理想、目标落到实处。
(三)叙事话语载体创新,优化大学思政课教学传播介体
叙事话语载体是消费主义文化思潮进入现实生活的重要通道。如何实施叙事话语载体创新,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介体,是提升“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路径。
首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叙事主客体的媒介素养。塔尔德指出:“大众媒介既可以产生善果也可以产生恶果,善果也许能够将恶果平抑到最低限度。”[13]大众传媒本身是中性的,传播者的思想立场与价值取向决定了传媒的价值倾向性。思政工作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也是信息传播的关键因素。思政工作者本身能否正确揭示消费主义本质,是其能否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消费主义本质的主要因素。因此,作为思政工作者而言,要提高信息把握和处理方面的素质,具备良好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提高洞悉消费主义意识形态话语的生产伎俩和传播方式的能力,在批判、追问和反思中培养大学生的主体精神和主体意识。消费主义以现代化、全球化为旗号,以刺激消费、促进生产为幌子,极具迷惑性,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大学生很容易把它误认为是现代观念而欣然接受。因此,大学生媒介素养的自我提高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叙事话语实效性提升的关键因素,大学生应增强文化自我培育意识,提高正确鉴别大众传播信息的心理机制,提高批判与解构、警惕与拒斥消费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控制的能力。
其次,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叙事媒介。当前,消费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载体由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媒介所组成的网状结构构成。但是,随着网络技术的深入发展,便捷、高效、扁平化的网络媒介突破时空界限,将消费主义意识形态扩散到大学校园的每个角落,使广大大学生沉浸在消费主义所营造的消费氛围之中。应对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创新传播路径,充分运用信息网络、电子技术、虚拟空间等传播媒介开展思政教育,不断扩大主流舆论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形成有效抵制消费主义意识形态侵蚀的话语环境,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引领消费主义思潮提供主流舆论环境。
最后,吸纳拟像时代大众传媒叙事话语的新形式。消费话语的生产和传播是消费主义意识形态发挥其作用的两个关键环节。拟像时代,消费主义通过网络传媒和话语霸权改变着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成为一股重要的社会意识形态力量。大众传播话语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叙事话语创新提供视角,思政教育要取得实效性就必须要吸取大众传媒话语的有益成分,否则思政工作者难以跨越与大学生之间的沟通障碍。因此,拟像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叙事话语的发展应吸收拟像时代形成的话语资源,并进行归纳、整理和提炼,将一些鲜活合理并符合主流意识形态表达要求的话语转换为思政教育叙事话语,改变传统灌输中公式化、粗糙化、说教式的叙事话语。
高校是知识和思想的摇篮,也是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关乎国家与社会的发展方向。当前,网络媒介为消费主义的传播提供了较为宽松的话语平台,使其成为一股重要的社会意识形态力量。虽然消费主义的一些思想主张与大学生的某些精神需求相契合,但是消费主义极力诱导大学生把消费当作人生存在的根本意义,使他们日益陷入抽象欲望与价值虚无的困境中,导致主流意识形态在其思想体系中被边缘化。语言交流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得以开展的前提,叙事语言创新是提升教育实效性的主要手段。进行叙事话语创新,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消费主义的本真意义,维护主流意识形态的“一元化”主导地位,是高校思政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亟需全社会共同努力解决的重要课题。
[1] 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 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M].唐小兵,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6.
[3] 王晓升.权力、话语与意识形态——意识形态的叙事效果分析[J].哲学动态,2012(3):9.
[4] 申丹,王丽亚.西方叙事学:经典与后经典[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2.
[5] 热拉尔·热奈特.叙事话语[M].王文融,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11.
[6]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4.
[7] 王永贵.影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西方主要意识形态透视[J].社会科学研究,2007(1):60.
[8] 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刘精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165.
[9] 安东妮·奥罗姆.政治社会学[M].张华青,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317.
[10] 英国PORLING KINDERSLEY公司,牛津大学出版社.牛津英语图解大词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Dorling Kinderslel公司,1999:773.
[11] 唐松林,曾琦.消弭与重建:拟像时代的教学形态[J].高等教育研究,2010(2):70.
[12] 张文雄.“四个全面”:承载中国梦的宏大叙事[J].求是,2015(18):18.
[13] 塔尔德.传播与社会影响[M].何道宽,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40.
(编辑:段明琰)
TheInnovation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NarrativeDiscourseabouttheCollegesandUniversitiesintheNetworkMicro-times:AnAnalysisbasedonConsumerism
ZHU Bin
(SchoolofMarxism,SouthChinaAgriculturalUniversity,Guangzhou510642,China)
The Chinese society is stepping into the micro-era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new technology of internet. The Western consumerism is widely permeated into the minds of college students through Internet, playing the functional role of ideology, dissolving the effec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response to the impact of consumerism, the narrative discourse which has the value of the function transfer brings new ideas fo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Narrative discourse innovation is the key to solving the proble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micro-era. It is also a powerful lever to maintain the mainstream ideology and avoid ideological crisi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must realize the content innovation of narrative language, the innovation of narrative discourse and the innovation of narrative discourse carrier. It is the university’s responsibility tha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hould implement the narrative discourse innovation, guide students to correctly understand the true meaning of consumerism, and maintain the unified dominant position of the mainstream ideology, and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subject to be solved based on common understanding and joint efforts of the whole society.
Network Micro-times; consumerism; ideology; univers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narrative discourse
10.3969/j.issn.1673- 8268.2017.06.011
2017- 01-23
2017- 03-22
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多元社会思潮语境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以消费主义思潮为研究视角(GDJG20142101);广东省德育创新项目:日常生活视阈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路径(2015DYZZ015)
朱 斌(1979-),男,江西萍乡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主要从事西方社会思潮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研究。
G641
A
1673- 8268(2017)06- 0083- 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