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春渐浓

2017-11-29 17:19文_林
河南电力 2017年11期
关键词:宿州皖北报告文学

文_林 平

那时春渐浓

文_林 平

出版散文集《菱角米,葵子仁》、诗集《月亮河》《我这样爱你》《幸福路上》。著有长篇小说《逃离北京》《伤城》《立地成塔》。

晚上八点多钟,我拨通了安徽宿州的一个手机号码。机主是在北京接听的电话,一开口便叫出了我的名字。他说他开了一天的会,晚上刚刚接受了记者的采访,才回到下榻的国务院第二招待所,前一天夜里因为太激动,没有休息好。他的声音爽朗洪亮,充满了阳光,跟早晨他在中共十九大代表通道中接受记者采访时一样。我在电视直播中看到了那一幕,他一身鲜亮庄重的西装革履,却裹不住骨子里的技术工人的本色,我差点叫出声来:“他不是许启金吗?”

他是许启金,中共十九大代表,全国劳模,大国工匠。两年前的“五一”前夕,作为劳模代表,他曾当面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工作,习近平称他为具有钉钉子精神的状元级的电网工人。我认识他,缘于今年早春时期的一次采访。那次采访是为完成国网公司工会布置的任务,采写一篇国网工匠的报告文学,许启金是十大国网工匠之一。于是,我在早春的一个清晨,风尘仆仆地赶到了皖北宿州。

许启金的名气很大,在我采访他之前,国内众多的中央级媒体和安徽当地媒体已争相报道过他的事迹,他成了当地乃至国网公司系统的名人。当我见到他的第一眼时,他给我的感觉竟然是淳朴憨厚的一个老工人的形象,恍如一个久违的邻家大哥。如此,一下子拉近了我跟他之间的距离。

我对写好许启金的报告文学并无把握,在动笔之前,我的脑海里恍如一张白纸,我唯一的想法就是:采写的稿子只要不是十大国网工匠报告文学中最差的就行了。此前,我只于去年春天写过一篇报告文学,写的是二十年前获得过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信阳供电公司技工王俊强,报告文学写作对我来说虽不陌生,但却无真正的实践,许启金便成了检验我报告文学创作水平的试金石。

那就先采访吧,把能采访的都采访到,无论是他的工作还是他的生活,无论是他的同事还是他的家人,也无论是他的启金工作室还是他成长的地方。恰恰是在他成长的地方,我的思绪豁然开朗。我找到写作的钥匙了,我要以散文与小说相结合的手法写作这篇报告文学。

那是在许启金的老家旧符离旁边的九孔桥上。我和许启金夫妻俩并肩站在凸凹不平的石头桥面上,望着满眼绿油油的麦苗,河边的柳树和白杨的枝头刚刚发芽,在宁静的时光中细数青春往事。东边不远处是京沪铁路,一列火车正隆隆驶过;北边不远处,一条输电线路凌空飞过。那是一幅静美的皖北早春田园图。这时,许启金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下子打开了我的脑洞,他说:“那是22万双回路国姬线路,线路全长34公里、89基铁塔,跨铁路的是35号和36号塔。所有的铁塔我都爬过。”当时,我怔了一下,有过片刻的恍惚。我不知道,随口都能说出一条线路的长度、杆塔数量以及跨越铁路铁塔塔号的人,该有着怎样的过去和现在,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故事!从九孔桥上下来,我就对他说:“我知道该怎么写这篇文字了——从九孔桥写起。”

在随后的几天采访中,我跑了宿州大地的很多地方,许启金暂时放下了手头的工作,随我而动。我逐渐地熟悉他了,他的形象在我的脑海中变得越来越清晰、越来越丰满。他对工作的执着与精益求精,他对生活的随和与无欲无求,都让人觉得,像他这样的技术工人,不成功才是一件奇怪的事。

在我离开宿州前夕,题为《启金之路》的稿子已见雏形,最终的稿子比国网工会要求的15000字上限多出了4000字。返程途经合肥时,国网安徽电力工会负责人握着我的手,由衷地说:“我一口气读完了文章,没想到您写得这么好!”我心中的石头终于落了地。

时隔大半年,如今再闻许启金的声音,一下子把我的思绪拉回了春意渐浓的皖北。我还真想念那座承载了斑驳岁月的九孔桥了。

林平

猜你喜欢
宿州皖北报告文学
安徽宿州灵璧县:多措并举发展特色产业
摄影·美好安徽
充实中国报告文学的理论一翼
皖北“民间艺术之乡”生态化发展机制
我觉得我很勇敢
皖北小麦病虫害防治
中国青年报告文学作家创作会举行
宿州诗群小记
居· 文化
淮北市在皖北六市中经济增长质量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