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刘越武 图_孙家宽
一城宋韵半城花
文_刘越武 图_孙家宽
编者按:农历九月又称“菊月”,重阳节又称“菊花节”,在古诗词中更是不乏对菊花的描写——“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的诗将菊花推上了神坛。“满有黄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白居易饶有情趣的《赋白菊》让人读出了菊花的孤傲独立。你是否也对这傲霜的菊花情有独钟呢?
有一个地方,
琪树明霞五凤楼,夷门自古帝王州。
有一个地方,
东风夜放花千树,宝马雕车香满路。
有一个地方,
秋霜造就菊城花,不尽风流写晚霞。
…… ……
这是一座承载着千年文化底蕴的八朝古都,这里曾是世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盛极一时的北宋给这座古城留下了太多太多,这其中跟一种花分不开。
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
耐寒唯有东篱菊,金栗初开晓更清。
9月的天气,秋风已带了寒意,百花园中多种鲜花都渐渐凋零,只有少数花在这个时节昂首怒放,菊花就是这少数花中的佼佼者。
菊花虽然没有牡丹雍容华贵,没有月季娇艳妩媚,没有百合馥郁迷人,但它那不畏严寒的高贵品格,着实令人敬佩。
傲霜的菊花,开在日渐寒冷的秋天,虽然引不来彩蝶蹁跹,但每逢它花开满院时,那艳丽的姿色和四溢的幽香总能引得游人驻足、文人咏叹。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春兰兮秋菊,长无终兮终在。
咏菊的诗人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代的屈原,而当晋代陶渊明深情地吟咏过菊花之后,千百年来,菊花更是作为士人人格的象征而频繁出现在诗画里,那种恬淡的疏散气质,更像是诗人经历了苦闷彷徨之后的有感而发。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两千多年来,儒道两种人格精神一直影响着中国的士大夫们,文人多怀有一种“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正是这种达观乐天的胸襟,开朗进取的气质,使他们始终不肯放弃高远的目标,而菊花最足以体现这种人文性格,这也是历朝历代文人多有咏菊之作的缘由吧。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重阳已到,待一场秋雨将大地“洗”成金色,我也蠢蠢欲动,要去会一会这傲霜而放的菊花。
菊花在我国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开封菊花,源远流长。早在南北朝时代,开封就有种植菊花的记载。至宋代,东京菊花已驰名全国。暮秋时节,各地名菊汇聚于此,一比高下。《东京梦华录》记载:“九月重阳,都下尝(赏)菊,无处无之,酒家皆以菊花缚成洞户”“禁中与贵家皆早尝菊”“士庶之家亦市一二株玩尝”。宫廷内外争插菊花枝,挂菊花灯,开菊花会,饮菊花酒。爱菊者众,菊风可见一斑。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一千多年前,菊花在北宋都城东京傲霜绽放,见证了那个盛极一时的朝代,留下了无数华丽的诗词。透过一首首传世的佳作,人们仿佛仍能隐约看见这“黄花”在东京街头绽放的盛景。如今,北宋早已成为历史,而“黄花”却仍生长在这片故土上,只是由当年的东京盛景演变为一年一度的菊花盛会,吸引着无数游人。
10月17日,第35届菊花节开幕,近300万盆菊花将这座八朝古都装点一新。仅在龙亭公园内,就有10多万盆五彩缤纷、造型各异的菊花展出,公园内游人如织,花海人海,好不热闹。
从龙亭公园的正门进入,一条笔直的迎宾路和拱桥直通龙亭大殿,路的两旁、桥的中央都摆满了各式各样的菊花,一盆挨着一盆。有爬山菊、黄金菊,还有菊花造景,各式各样,五颜六色,能叫出名的却屈指可数。同行的长者说,开封的菊展每年都有新品种展出,就连生活在这里的人都不能熟识。
据记载,早在宋代,这里就已经培育出了一株有数百朵花的立菊,还能用小菊结成宝塔、门楼等艺术景观。优良的养菊传统推动着养菊技术和赏菊水平的不断提高,也造就了开封菊花花朵肥大、色泽纯正、高矮适度的品质特点。
如今的开封菊花更是远销国内外,据龙亭公园工作人员介绍,去年9月,3万盆开封菊花在北京故宫展出,成为了开封人的骄傲。
雨后的龙亭公园空气格外清新,在阳光的照射下,那丛丛簇簇的菊花,色彩斑斓,妩媚的花瓣借着阳光闪耀着美丽的光彩;那一株株菊花像极了一群群亭亭玉立的仙女迎风翩翩起舞;那朵朵奇姿异彩的菊里不时散发出缕缕袭人的清香;那花海犹如浪,那清香裹着风,让龙亭乃至整座开封城都成了菊花的世界。
开封赏菊的地点可不只龙亭,铁塔公园、天波杨府也都是赏菊的好去处。你也可以在龙亭公园逗留半日,午后到清明上河园游玩一番。
徜徉在秋色装点的清明上河园内,发觉这里的菊花开得更显高贵,入秋后的下午时光稍纵即逝,还站在红桥驻足观赏,不知不觉已是傍晚时分,斜阳西下,天色很快便黯淡下来,一阵秋风袭来,顿觉凉意浓浓。然而华灯初上,夜色下的开封城似乎更有韵味。
园内湖畔人头攒动,偌大的阶梯看台上早已座无虚席。一场中国首部皇家园林大型水上实景演出——《东京梦华》即将拉开序幕。
一名穿着背带裤的小男孩缓缓走到湖边,将一盏河灯推向湖心,湖面顿时水雾缭绕,时间仿佛回到了公元960年……“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一首《虞美人》昭示了南唐的灭亡和大宋王朝的崛起。紧接着,《醉东风》《青玉案》《蝶恋花》《雨霖铃》《齐天乐》《少年游》《破阵子》《满江红》,八阕经典宋词和一幅《清明上河图》串联的画面,在观众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北宋印象,也唤起了一个民族对兴衰的思考,令人久久不能平静。
接近尾声,湖中心水雾里驶来的小船载着小女孩将河灯送还,二人手捧河灯转身离去。在《水调歌头》的音律声中,湖面的水雾渐渐散开,夹杂着菊花的清香,在园内弥漫开来,给园内的亭台楼阁披上了一层水墨色彩,置身其中,如梦如幻,像是穿越时空和历史的一次对话,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古城的公园内,人们用现代人的眼光品鉴历史的光辉,水乳交融;城市的街道上,随处可见的古建筑与现代化建筑鳞次栉比,交相呼应……
我恍然大悟,千余年来春秋更迭,菊花记载着古城的点点滴滴,它早已成为这座城的一部分。
晚秋时节,斜阳下,矮篱畔,一丛黄菊安然开放,不畏严霜,不辞寂寞。
(作者单位:河南电力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