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 敏
(广西大学 文学院, 广西 南宁 530004)
《丘中有麻》诗旨考正
颜 敏
(广西大学 文学院, 广西 南宁 530004)
《丘中有麻》的主旨, 有思贤说、 淫诗说、 招隐说等, 学界对其中的 “留” “嗟” “国”等字的理解也存在争议。 结合字义、 产生背景、 文本的上下逻辑关系, 梳理分析历代学者对《丘中有麻》的理解及存在合理性, 得出结论: 《丘中有麻》是平民男子向女子表达爱慕之情的情歌, “留”为美好之意, “嗟”乃嗟叹之意, “国”乃疑惑之意, 在此作使动用法。
《丘中有麻》; 情诗; 诗旨
《诗经·王风·丘中有麻》共三章, 每章四句:
丘中有麻, 彼留子嗟。 彼留子嗟, 将其来施施。
丘中有麦, 彼留子国。 彼留子国, 将其来食。
丘中有李, 彼留之子。 彼留之子, 贻我佩玖。[1]333
《诗序》:“思贤也。 庄王不明, 贤人放逐, 国人思之, 而作是诗也。”[1]333后从此说者众, 只是在诗之兴象、 所思之人的经历上有所出入。
孔颖达在疏文中总结了毛亨注和郑玄笺, 认为毛氏以“留”为大夫氏, 以子国为子嗟之父,二人乃被放逐之贤人, 归来可使人民有食; 而郑玄认为留氏虽被放逐,但能于农业上造福人民, 故人民厚待之。 孔颖达认为此诗是思子嗟之作, 提及子国是为 “引父以显子”[1]334。 毛、 郑、 孔三人对此诗的具体理解虽然不同, 但是都以“麻”“麦”“李”之丰收作为留氏的功绩, 以“子嗟”“子国”为庄王时贤人, 以“留”为姓氏。
或有以“麻” “麦” “李” “佩玖”四物为比兴之物者。 程颐、 程颢以“麻”“麦”为有用之物, 在此比喻贤者; “李”“佩玖”是徒玩好之物, 比喻不贤者, “彼谓不贤者乃留于朝, 子之贤反穷处而咨嗟, 故思望其施施而来”[3]69。 又如范处义认为:“丘中以喻国家, 麻也, 麦也, 李也, 皆可食之物, 喻国家之禄也。”[4]101刘克认为:“麻、 麦、 李之生于丘中宜也, 丘垤之中非王朝之士所宜至也。”[5]49
至宋朝王质起, 有不以“子嗟”“子国”为人名(字)者。 王质认为“古施字作顿, 伺候之辞, 时遮切, 叶嗟, ‘国’字与‘或’字互用疑惑之辞”[6]69, 是以“国”为疑惑之意。 又如李安溪认为“嗟”当是表叹息, 是“国者言其所治邑也”[7]645。 姚际恒认为“嗟” “国”在此都作助词。[8]75
近代支持思贤说的有陈子展先生。 陈先生认为刘子嗟与刘子国、 刘氏之子, 祖孙父子三代耕种于田野, 使田不荒芜且作物丰茂, 其人其事可思可敬[9]228, 故时人作诗赞之。
以上均以此诗为思贤才入世之作, 而方玉润以为此诗是招贤以共隐之作, 周衰世乱, 作诗者以丘中有麻可衣、 麦可食、 李可馈赠, 故召集贤人, 退处丘园以自乐, 此说别为新解。[10]89
关于《丘中有麻》诗旨的第二种说法是情诗说。 该说起自朱熹, 见于《诗集传》。“妇人望其所与私者而不来。 故疑丘中有麻之处、 复有与之私而留之者。”[11]468闻一多先生认为“施”“食”均是民间隐语, 喻指交合。[12]190侯素利以为是数女合唱与各自情人见面的场景。[13]
除此之外, 在流传过程中, 多有以史证诗者, 如钱澄之认为是王子朝之乱, 刘蚠奔杨, 而王城望刘子之来也[14]468; 何楷认为“桓公处于留, 与郐君夫人叔妘通焉, 诗人托为叔妘之辞, 以丑之”[15]611。 近代, 高亨先生认为这是一个没落贵族因生活贫困, 向有亲友关系的贵族刘氏求助, 得到一点小惠, 因作此诗述其事。[16]105
从上述观点可知, 在《丘中有麻》的流传过程中“思贤说”占据了主流。 《诗序》作者虽不可考, 但其儒家子弟的身份, 乃是公认, 以《丘中有麻》为“思贤”之作, 切合了儒家以致君泽民为己任, 解《经》多务实的特点。 汉儒最重师法, 是以《诗序》为师也。 况且汉统治者尊儒是为了维护帝国统一, 故儒生解《诗》也带有拥护政权的功利性。 郑康成起于儒风寂寥之桓灵时, 郑笺多就《序》而有入世之风。 孔颖达“疏不破郑”, 串联毛、 郑, 更加巩固了“思贤说”的地位。
宋承唐辨伪之学, 自欧阳修起, 疑《诗》改《诗》之风已经初露端倪。 理学家好阐述义理, 释《诗》亦是如此。 朱熹虽认为“如《诗》要逐字将理去读, 便都碍了”[17]2754, 但也声称《诗》“无一理之不具也”[11]351, 可见朱子还是以理论《诗》的。 他批评唐初诸儒研读古文常因讹踵陋, 赞赏用己意而有所发明之士, 阐诗也多不同于前人, 并始创“情诗说”。 朱子在《诗集传》中以《郑》《卫》为淫诗, 实未明说《丘中有麻》为淫诗。 王柏自称承继朱熹的观点, 却将此诗于《诗经》中删去, 恐非朱子本意。 然而, 朱子以“子嗟”“子国”为二人, 后人不免推断此诗记录的是一妇私二人之事, 则以此诗为淫诗就不足为奇了。
作为一名设计企业的原技术人员,我的初始工作是一名造价工程师,作为设计链条最末端的专业,我所需要的职责就是接收上游专业提资,了解项目经理需求,按照规定时间上交概算表,沟通并不是这项工作所需的核心技能。然而在转岗至投标部之后,上有部门领导交办的任务,下有项目经理主导项目的执行,同时大量工作与同事存在着交叉互助,我面对着多维度的沟通需求,手足无措,在无法及时准确传递信息的情况下,项目经理与部门领导之间经常会产生或大或小的误解。
清代考据学派恪守毛、 郑, 长于考据。 如陈奂以“鲁庄公十一年, 周庄王之末年, 春秋不书崩。 《榖梁传》以为志失天下, 是年齐桓公始霸。 盖君子于东迁之后, 平桓之世尚冀复兴, 西周盛业至庄王而降, 无复瞻顾矣。 贤人皆放逐, 一姓不再兴”[18]96, 是陈奂广采旁征以证毛意。
上迄孔门《诗》学, 下至满清, 社会思潮变迁对学术的影响不言而喻, 故一代必有一代之经解。 窃以为对前人附会之解, 不应过分苛责, 因以时代眼光去对待。
对此诗的论争, 主要在诗的本事何在, “留” “国” “嗟”三字何意上。
《诗经》本事于典籍无明显记载, 学者们多以《序》言为本事。 但今观之, 甚多疑点。 周至春秋, 不明之主众, 无法肯定此处确指庄王。 何楷云是郑桓公淫于鄫夫人季妘之事; 陆奎勋以“子嗟”乃“子多”之讹, 而子多为郑桓公字[19]287, 皆是比附。 若以《诗》牵合史事, 无诗不可证史, 无事不可释诗。
自毛氏以“留”作大夫氏, 后世多考“留”地。 邓名世以为是周大夫邑, 诗中以邑名为氏。[20]242罗泌考证“留”地乃汉时彭城留县, 即张良遇高祖处, 又引苏鹗之言, 以为或是腾县留城, 本是郑国留邑, 后被陈国兼并, 故名“陈留”[21]311。 前者属今江苏徐州, 后者属今河南开封。 冯复京认为《丘中有麻》所咏当为河南缑氏县, 周大夫刘康公、 刘夏、 刘挚、 刘狄皆食采于此, 非彭城之留。[22]445之后的学者多从冯复京说。 但若以“留”为“刘”姓, 无以证明此乃彭城之留, 或陈留之留, 别处未尝无刘姓, 而留地未尝无他姓, 更不能断定此地名为“子嗟”“子国”之姓。 孔颖达疏言“毛时书籍犹多, 或有所据, 未详毛氏何以知之”[1]334, 可见其对“留”为姓氏, “子嗟”“子国”乃人名的言论亦有怀疑。 况且春秋之世, 呼字不连氏, 当是通例, 遍检《诗经》, 未见他处有以氏、 字相连者。
若以“嗟”“国”作助词亦不妥。 《丘中有麻》句句押韵, 末字入韵, 首章 “麻”“嗟”“施”三字均是歌部字, 压歌韵; 次章“麦”“国”“食”三字均是职部字, 压职韵。 若“嗟”“国”为助词, 且字上“子”字为实词, 则韵脚应在“子”字, 但若以“子”入韵, “子”乃之部字, 则于韵不协, 所以在此处, “嗟”“国”二字非助词, 应当看作实词为恰当。
“思贤说”是经学时代的产物, 在时代背景下必有可取之处, 但今细究字意, 梳理文句上下逻辑关系, 还是情诗说较切合诗人本义。 然而, 前人说法仍有可商榷处, 下文试作辨析。
从情诗说者, 多以此诗作者为女性, 实误矣。 “子”在古时, 虽常被用作男子尊称, 但《诗经》中也有以“子”称女子者。 如《周南·汉广》首章“汉有游女, 不可求思”, 次章有“之子于归, 不可方思”[1]281, 其中的“子”指的便是“汉之游女”; 又如《墉风·干旄》“彼姝者子, 何以畀之”[1]319, “姝”字从女, 此“子”也指女性, 此二例都是用“子”指“女子”。
再看“麻”与“麦”二物。 《诗经》中“麻”出现七次, 均与女子有关。*《诗经》中出现“麻”字的诗歌篇目分别为《王风·丘中有麻》《齐风·南山》《陈风·东门之枌》《陈风·东门之池》《曹风·蜉蝣》《豳风·七月》《大雅·生民》, 据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7年出版的《毛诗正义》统计。如《南山》有“蓺麻如之何?衡从其亩。 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1]352, 是以娶妻告父母与种麻从亩相比; 《东门之池》有“东门之池, 可以沤麻。 彼美淑姬, 可与晤歌”[1]377, 是以麻兴与淑女对唱之事。 可知在古诗中, 多有用“麻”与女子作比兴的例子。 “麦”在《诗经》中出现七次, 五次与农业有关*《诗经》中出现“麦”字的诗歌篇目分别为《鄘风·桑中》《鄘風·載馳》《王風·丘中有麻》《魏風·碩鼠》《豳風·七月》《大雅·生民》《大雅·閟宫》, 据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7年出版的《毛诗正义》统计。, 余下《桑中》有“爰采麦矣, 沬之北矣。 云谁之思?美孟弋矣”[1]315, 是以麦田丰收之景兴思美人之念, 与“丘中有麦, 彼留子国”文异思同也。 《木瓜》有“投我以木李, 报之以琼玖”[1]328句, 是男女以“木李”“琼玖”互赠表情的意思。 此处亦同。 “麻”“麦”“李”可视作与女子相关的兴象, 亦可译作实物, 象征丰收时节。 “麻”可制衣, “麦” “李”可食, 此男子勤于耕种而收获颇丰, 于是思与那女子同衣、 同食也。
《诗经》是上古典籍, 其中的诗歌当出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或稍晚。 春秋时金文已逐渐形成了区域特色, 出现了正体、 俗体, 地方性的异体也已出现。 因此, 在进行文本研究时, 我们应考虑到字之流变。
徐锴说“镏”字, 其言曰:“说文无刘字, 偏旁有之。 此字又史传所不见, 疑此即刘字也……是刀字屈曲传写误作田。”[23]470段玉裁赞同此说, 并作出解释: 因竹部有“”, 水部有“浏”, 均从刘声, “若无刘字, 则刘声无本矣”[24]714。 胡承珙根据段玉裁之注言推断“窃意刘卽镏之别体, 镏又省作留”, 故“留”即“刘”也。[25]178《淮南子·原道》“刘览偏照, 复守以全”句, 高诱注“刘览, 回观也。 刘读留连之留, 非刘氏之刘字也”[26]21; 《大雅·桑柔》有“捋采其刘”, “刘”亦谓残叶留存者[14]468, 均是“刘”“留”二字相通也。 又《陈风·月出》“月出皓兮, 佼人懰兮”, 《释文》“刘, 本引作‘懰’, 力久反, 好貌。 《埤苍》作‘嬼’, 嬼, 妖也”[1]378, 《毛诗传笺通释》“懰、 刘, 皆嬼之假借”[27]517。 由此可见, 《丘中有麻》中之“留”意为“容貌姣好”。
“嗟”作动词, 多作嗟叹意, 此当从之。 “诗者, 志之所之也, 在心为志, 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言之不足, 故嗟叹之, 嗟叹之不足, 故咏歌之, 咏歌之不足, 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有位容貌美丽的姑娘自田野边经过, 见丘中之麻丰茂喜人, 故嗟叹咏歌之。
“施”字, 《颜氏家训》解释为“江南旧本悉单为施”[28]656, 此江南旧本, 今已不可见, 但考《韩诗》及其他诸本, 均作“施施”。 《说文解字》“施, 旗旖施也”[24]311, 此处引申为女子裙裾轻轻飘动。 《卫风·氓》“将子无怒”, 《传》曰“将, 愿也”[1]324, 此诗之“将”亦作期盼、 希望之意。
况且两字音近, 《说文解字》“或”下注言“于逼切, 臣铉等曰今俗作胡国切, 以为疑惑不定之意”[31]421, “国”下注言“古惑切”[32]202。 检之《广韵》, 两字均属于入声二十五德, 曾摄, 职部, 仅声母不同, “国”属见母, “或”属匣母,而见母与匣母实际都是现代普通话声母中的舌面后音。 上古有采诗制度, 行人振木铎徇于路而采诗, 口述笔录, “或”“国”字形字音均相近, 且有“或”为“国”之初文这一渊源, 故窃以为采诗时极有可能出现将“或”写作“国”的讹误, 或是其时“国”“或”二字本就可通用。 因此在此诗中, “‘国’‘或’互用疑惑之辞”的解释是较合理的。 可以试猜想当时的情景: 彼男子听到那美丽女子的歌声, 见到她的倩影便心生欢喜, 却不知为何欢喜, 故疑惑之。 “彼留子国”短短四个字描写了一情窦初开的青年, 尚不明了爱意的青涩的心理, 那青年的形象也经此句跃然纸上。
综上所述, 《丘中有麻》可译为:
丘中的麻要丰收了, 那美丽的女子唱着歌。 希望她能来啊, 裙裾微扬着。
丘中的麦子要丰收了, 那美丽的女子使我疑惑啊。 希望她能来啊, 与我共食啊。
丘中有李子要丰收了, 希望那美好的女子赠我以琼玖啊。
作者以“麻”“麦”“李”三物作兴象, 引起所咏之美人, 也是以田中丰收之物展现自己的勤劳的品德以吸引心上人。 他再三感叹彼子之美, 彼子之妖娆, 是喜爱之情满溢于心, 虽有惶惑, 但爱慕之心占据上风, 故重章迭句地表达情思。 这名直白坦诚的男子更热烈地祈求着“其来施施”“其来食”, 更盼望女子能贻之佩玖, 与他永结同好。 这首小诗, 乃诗人心之所发, 感情真挚, 文字简约, 无甚矫饰, 韵律和谐, 情景相生, 是一首朴实的民间小诗。
[1] [汉]毛亨传, [汉]郑玄笺, [唐]孔颖达疏, [清]阮元校刻. 毛诗正义[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7.
[2] [宋]欧阳修. 诗本义[G]∥四库全书·经部·诗类(第70册). 台北: 商务印书馆, 1986.
[3] [宋]程颐. 程氏经说[G]∥四库全书·经部·诗类(第183册). 台北: 商务印书馆, 1986.
[4] [宋]范处义. 诗补传[G]∥四库全书·经部·诗类(第72册). 影印文渊阁本. 台北: 商务印书馆, 1986.
[5] [宋]刘克. 诗说[G]∥续修四库全书·经部·诗类(第57册).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
[6] [宋]王质. 诗总闻[G]∥丛书集成初编(第1712册). 台北: 商务印书馆, 1935.
[7] [清]顾栋高. 毛诗订诂[G]∥四库未收书辑刊(第01辑第04册). 北京: 北京出版社, 2001.
[8] [清]姚际恒. 诗经通论[G]∥续修四库全书·经部·诗类(第62册).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
[9] 陈子展. 诗经直解[M].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83.
[10] [清]方玉润. 诗经原始[G]∥续修四库全书·经部·诗类(第73册).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
[11] [宋]朱熹. 诗集传[G]∥朱杰人, 严佐之, 刘永翔, 主编. 朱子全书(第1册).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
[12] 闻一多. 诗经编[G]∥闻一多全集(第4卷). 武汉: 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3.
[13] 侯素利. 《诗经·丘中有麻》新说[J] .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7(1): 56-59.
[14] [清]钱澄之. 田间诗学[G]∥四库全书·经部·诗类(第84册). 台北: 商务印书馆, 1986.
[15] [清]何楷. 诗经世本古义[G]∥四库全书·经部·诗类(第81册). 台北: 商务印书馆, 1986.
[16] 高亨. 诗经今注[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
[17] [宋]朱熹. 朱子语录[G]∥ 朱杰人, 严佐之, 刘永翔. 朱子全书(第17册).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
[18] [清]陈奂. 诗毛氏传疏[G]∥续修四库全书·经部·诗类(第70册).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
[19] [清]陆奎勋. 陆堂诗学[G]∥续修四库全书·经部·诗类(第62册).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
[20] [宋]邓名世. 古今姓氏书辩证[G]∥丛书集成初编(第3297册). 台北: 商务印书馆, 1935.
[21] [宋]罗泌. 路史[G]∥四库全书·史部·别史类(第383册). 台北: 商务印书馆, 1986.
[22] [清]顾镇. 虞东学诗[G]∥四库全书·经部·诗类(第89册). 台北: 商务印书馆, 1986.
[23] [汉]许慎. 说文解字(5)[G]∥丛书集成初编(第1080册). 台北: 商务印书馆, 1935.
[24] [汉]许慎, [清]段玉裁注. 说文解字注[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8.
[25] [清]胡承珙. 毛诗后笺[G]∥续修四库全书·经部·诗类(第67册).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
[26] 何宁. 淮南子集解[M]. 北京: 中华书局, 1998.
[27] [清]马瑞辰. 毛诗传笺通释[G]∥续修四库全书·经部·诗类(第68册).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
[28] [北齐]颜之推. 颜氏家训[G]∥续修四库全书·子部·杂家类(第1121册).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
[29] 古文字诂林编纂委员会. 古文字诂林(第6册)[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9.
[30] 古文字诂林编纂委员会. 古文字诂林(第9册)[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9.
[31] [汉]许慎. 说文解字(4)[G]∥丛书集成初编(第1079册). 台北: 商务印书馆, 1935.
[32] [汉]许慎. 说文解字(3)[G]∥丛书集成初编(第1077册). 台北: 商务印书馆, 1935.
OntheThemesofHempontheHillock
YANMin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Guangxi University, Nanning 530004, China)
There are a number of viewpoints toward the themes ofHempontheHillock, such as expecting the sages, missing lover, summoning hermit and so on. There are also some disputes about “Liu”, “Jie” and “Guo”. Through analyzing former scholars’ understandings on the poem, based on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s of writing this poem and the internal logical relations, a conclusion can be drawn:HempontheHillockis a song through which a male civilian expresses love to a woman. And, “Liu” means beautiful; “Jie” means praise; “Guo” is a verb, means wonder. .
HempontheHillock; love poems; themes
1673-1646(2017)05-0108-04
2017-05-27
颜 敏(1993-), 女, 硕士生, 从事专业: 先秦文学。
I207.22
A
10.3969/j.issn.1673-1646.2017.05.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