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中央储备银行货币发行述论

2017-11-29 05:16郭思齐
关键词:法币华中储备

郭思齐

(长春财经学院 经济学院, 吉林 长春 130122)

伪中央储备银行货币发行述论

郭思齐

(长春财经学院 经济学院, 吉林 长春 130122)

伪中央储备银行是日寇在华中地区建立的伪政权银行, 它在货币发行问题上在当时国内银行中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 这家伪银行不仅因过量滥发纸币引发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境内最严重的通货膨胀, 也种下了中国历史上最具危害性金融危机的祸根。

伪中央储备银行; 货币发行; 通货膨胀

0 引 言

日本帝国主义在侵华战争时期, 在其占领地区推行“以华制华”和“分区制宜”政策。 为了方便其维持侵略战争和进行经济掠夺的需要, 在1940年 3月建立傀儡政权汪伪南京“国民政府”之后, 于1941年 1月6日成立了伪中央储备银行(以下简称伪中储行)。 伪中储行在其控制的华中地区(当时包括上海、 南京、 江苏、 浙江等地区), 行使着“中央银行”的职能, 发行货币, 实行经济和金融统制。

国内学术界从20世纪80年代前期 , 开始对伪中储行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 直接探讨伪中央储备银行的论文大约有十多篇。 其中, 朱佩禧[1]和董爱玲[2]分别对伪中储行成立原因进行了探讨, 李安庆[3]、 陈钢[4]、 戴建兵[5]、 顾关林[6,7]、 沈飞[8]等对伪中储行及伪中储券进行了综合性的介绍与探讨; 郑会欣[9]探讨了抗战胜利后处理伪中储券的问题。 周永红[10]在他的硕士论文中, 对伪中央储备银行的资金来源、 金融统制活动及发行额公债等作了统计的分析。[11]朱佩禧的博士论文以上海为中心的华中地区为背景, 围绕伪中储行的设立、 业务活动等问题, 分析探讨了汪伪政权及其与日军、 重庆政府之间的复杂关系, 揭示了伪中储行的傀儡性和伪中储券的军票化。 该文后来作为专著《寄生与共生: 汪伪中央储备银行研究》公开出版。 另外, 卓汉平[12]对日本在华中地区的通货政策; 单冠初[13]、 姚会元[14]、 梁晨[15]等人对中日货币战, 黄小波[16]、 王莹先[17]等对日本在华中等地区的经济掠夺, 戴建兵[18,19]对日本对华战争期间的债务等问题的探讨, 也对伪中储行的货币政策、 货币发行过程、 货币战、 公债发行等问题有不同程度的涉及。

货币发行问题, 是汪伪中储行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此前有关的成果对这一问题虽有一定的研究, 但尚显不够全面和深入。 笔者拟就这一问题作一系统研究, 希冀通过对这家有代表性的伪政权银行货币发行及其引发的通货膨胀状况的考察分析, 揭示伪政权银行货币政策的特点及历史影响, 进一步加深对其殖民性、 掠夺性和罪恶战争工具的认识, 从金融的角度推进对日本侵华史的研究。

1 伪中储行的货币发行过程

伪中储行仅存在了不到五年的时间, 其货币发行过程, 可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建行初期少量发行阶段、 开始扩张发行阶段、 急剧膨胀发行阶段、 垮台之际的最后疯狂膨胀发行阶段。

伪中储券刚刚发行的时候, 在各界的抵制之下, 货币流通非常困难。 汪伪政权采取了鼓励各商业银行和钱庄领取、 支付利息、 领用暗记券、 大力发行辅币等措施[20] 62, 才使伪中储券在其发行的第一个年度达到了一定的数额。 1941年1月到12月, 货币发行额由最初的0.19亿元*发行局1941年度总报告书, 1942年2月9日, 中央储备银行档案, 2041-1-51, 南京: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增加到2.37亿元。[21] 188其中在12月这一个月内, 就发行伪中储券0.81亿元。*同上。

1942年是伪中储券发行的第二个年度。 为了让伪中储券在华中地区有更大的市场, 货币发行的增长速度更大大高于前一年度, 全年增发伪中储券32.4亿元[21] 188, 年增长率高达1 367%。

1943年1月至1945年8月, 是伪中储券极度膨胀发行阶段。 这个阶段的前二年, 分别以年增发货币450.76%和629.50%的速度增长, 1943年下半年就已经突破了100亿元大关, 1944年下半年又突破了1 000亿元大关, 到1944年年底伪中储券的总发行额为1 396.99亿元。[21] 1881945年继续增大发行速度, 并不得不推出超大面值的纸币, 在1945年的2月和6月, 伪中储行分别发行了1 000元券、 5 000元券和10 000元券。[8]

日本投降后, 伪中储行的货币发行非但没有停止, 反而进入了更加失控状态。 1945年9月, 原伪中储行和国民党政府接收方不负责任地大肆发放遣散费和用于收编伪军、 政府回迁、 恢复生产、 抢购黄金等的经费, 竟突击增发伪中储券21 701亿元, 其总发行额最后达到46 618亿元[5], 约为建行初期发行量的245 358倍。

伪中储行从建行伊始, 就一直处于竭力增加纸币发行的状态之中, 最后在1945年的九个月里则处在极端的通货膨胀状态。 从当时中国境内来看, 伪中储行的货币发行量及增发速度均远远超过了其他各家有货币发行权的银行。 例如伪满券货币发行总额为136亿元[22], 若按伪中储券与伪满券100∶18 的比价[23]137, 142来计算, 前者的总发行额相当于后者的61.77倍。

表 1 中储券历年发行额及年增长率统计表 单位: 亿元, %

2 伪中储券膨胀发行的原因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伪中储行连续不断地滥发纸币, 并造成极其严重的通货膨胀呢?伪银行货币发行膨胀是诸多复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2.1向日军提供战争经费

为驻华中地区日军提供巨大的军费开支, 是伪中储行的一个沉重的负担。 特别是1943年4月以后开始停止发行并逐步回收军票, 导致伪中储券的军票化, 沦为替日本承担华中军费的金融工具, 实现了日本当局“早日成为我方筹措军费及其他必需资金的银行”的企图。[21] 233根据日伪双方协定, 驻华中日本军事经费由汪伪政府向日本横滨正金银行借支, 再经后者之手转给驻华中日本军政事当局。 残酷的战争消耗了巨大的资财, 使日本在华军事支出逐年飚升。 汪伪政府管辖的华中、 华南地区向日本政府提供的战费借款, 1943年是152亿元, 1944年是1 445亿元, 1945年竟激增至23 438亿元。[21] 265日本军费开支在中储券增发额中占有最大的比重。 以1944年1月至9月为例, 这期间中储券增发额为467亿元, 其中97%以上皆为日军以正金银行借支国库金的名义支取, 具体数额为日本陆军357亿元, 日本海军97亿元, 其他日本机构0.8亿元。[21] 240

学术界认为, 引起华中地区通货膨胀的最大元凶就是日本的军费开支。 由于日军的支取无度, 引起中储券的大量发行, 从而导致华中沦陷区出现恶性通货膨胀。[20] 127甚至连当时日本军政当局也承认, 巨大的日本军政费引发了伪中储券“资金无节制的发放”[24] 210。

2.2为日本在华中进行物资掠夺放款

日本在华中地区的经济政策主要是掠夺为满足其侵略战争直接需要的各种战略物资, 伪中储行在为其主子进行掠夺性开发和抢购物资的活动中充当了不光彩的帮凶角色。

日本占领华中地区后, 成立了名义上“中日合办”的国策公司——华中振兴公司, 下设华中铁矿、 华中蚕丝、 华中水电、 华中电气、 华中水产等十几家子公司, 对华中地区实施经济上的掠夺和统制。 国策公司享有优先获得伪中储行放款的特权。 1943年6月, 正金银行与伪中储行往来存款调拨额为69.92亿元; 同年11月, 两行往来存款调拨额为136.5亿元。 分别占伪中储券同期发行总额的69%和74%, 其中对日本国策公司放款分别为13.92亿元和20.65亿, 占伪中储行对日方拨款的19.9%和15.1%(拨款其余部分即为日本军费开支)[21]40, 可见日本国策公司对伪中储券的占用也是相当可观的。

伪中储行还通过垫付货款、 提供贷款等方式, 为日本掠夺物资提供财力支持。 1943年, 日本在上海低价收购棉纱棉布, 伪中储行为此先后垫付了100多亿元的价款, 按市场价格的1/4强制收购, 并承担了收购物资的结算工作。[10] 39之后, 伪中储行又通过给予商业银行转抵押、 重贴现等方式, 向上海的各种贷款银团提供巨额贷款以作为日本抢购华中物资的资金。 1943年提供了53亿元贷款, 1944年6月增加到102亿元。 1945年上半年, 对伪“全国商业统制总会”下属的四个专业委员会提供了1 367亿元巨资[25] 373-374, 而这些经济机构正是为日本人强购粮食、 油料、 棉花等重要物资效力的汉奸经济组织。 伪中储行就这样为日寇在华中沦陷区大规模的物资掠夺解决了资金上的贪婪需求, 帮助他们将“以战养战”的政策付诸实施。

2.3货币多元化和货币战

华中地区的金融形势比较复杂。 在伪中储行短四年半的历史上, 多种货币在同一地域互占流通的情况就有两年以上的时间。 与伪中储券同时流通于华中地区的货币, 主要有日本军票和法币。 1941年底军票的发行额为2.44亿元, 而同期伪中储券发行额为2.37亿元。[21]188伪中储券与军票的比价为100∶18[23]137, 这就相当于有六倍于伪中储券的军用票在华中地区流通。 1943年4月伪中储行停止发行并开始回收军票。

法币的情况更为复杂。 在1937年以前, 华中地区是法币力量最雄厚的地区。 “1937年6月法币发行总额为14亿元……流通于华中者, 约8亿元。”[26]36日本占领华中地区后, 40年代初, 在长江三角洲地区流通的法币已增至40亿元。[20]60华中地区的商民习惯于使用法币而不愿意使用伪中储券, 这给伪中储券发行的初期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汪伪政府对待法币态度, 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 开始是允许法币与伪中储券在华中地区同时流通, 采取增加发行量的方法与法币展开竞争。 这期间法币在日伪的贸易中充当了重要的角色, 汪伪以等价的伪中储券大量收兑法币, 转手再用法币从上海租界的英美银行换取外汇。 1942年3月至5月初, 改为实行差价兑换的方法打击、 排挤法币, 法币与伪中储券兑换率从3月的100∶77降到5月下旬的100∶50。 1942年5月下旬, 又实行强行收兑法币, 禁止其继续流通的政策, 规定必须在6月8日至21日以100∶50比价兑换伪中储券。 此后法币就被驱逐出华中各大城市, 但在广大农村仍然继续流通。 日伪在“货币战”中将增发伪中储券作为驱逐法币的武器, 同时也就推动了伪钞的疯狂发行。 从1941年10月至1942年4月, 伪中储券以每月2 200万元至1.87亿元的增速大量发行。[27]78至1942年6月, 伪中储券的发行额就达到了11.72亿元, 一年后又猛增至91.2亿元。[21]188

2.4金融投机

上海在沦陷之后, 仍然是亚洲的金融中心。 1939年欧洲战事爆发, 香港和新加坡流入上海的以及上海原有的游资共30亿元。 1942年6月, 以五折强制兑换法币后, 游资数额增至50亿元。[20] 143日本在华中地区实行物资统制, 物价不断上涨, 工商业生意难做, “上海之商业均具有投机之色彩”*中储行调查处编. 中央经济月刊, 1943年, 中央储备银行档案, 2041~1348, 南京: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 囤积居奇、 货物押款成为“近年银钱业运用资金之唯一途径”[21]。 上海私营银行、 钱庄在日伪时期得到较大的增加。 上海到抗战胜利时, 有银行195家、 钱庄226家, 是有史以来银行、 钱庄数量最多的时期。 这些金融机构不仅进行囤积和投机活动, 还向一些从事投机的工商企业提供资本, 导致战时上海出现生产资本萎缩和投机资本膨胀的畸形现象。[25]366在金融投机活动的剌激下, 物资供应愈发紧张, 物价上涨速度也更快了, 同时也便于日方使用贬值后的伪币, 以较低的成本筹措军费和搜刮战略物资。 为了满足这些急剧增加的需求, 伪中储行就必须以更大的幅度增发纸货, 于是形成了“滥发纸币→金融投机→物价上涨→滥发纸币”这样一种恶性循环的怪圈。

金融投机活动加剧了物资供应紧张状态, 剌激着物价以更快的速度上涨, 同时也便于日本企业通过投机倒把行为, 使用贬值后的伪币, 以较低的成本筹措军资和搜刮战略物资。 当滥发货币导致的通货膨胀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 物价上涨远远高于货币增发的速度, 汹涌奔腾的物价就成了一匹失控的野马。 由此可见, 金融投机行为对物价上涨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日本筹措军费、 物资掠夺和货币战, 是引起货币巨额增发的根源。 1943年12月以后, 汪伪政权曾经采取过抛售黄金和发售金证券的方法, 企图对严重的通货膨胀有所抑制。 1943年12月到1945年1月, 汪伪政权曾在上海抛售黄金14吨[21] 271, 希冀对严重的通货膨胀有所遏制。 但所投放的黄金毕竟数量有限, 杯水车薪, 对于沦陷区物价的暴涨并没能起到多少抑制作用。

3 滥发纸币的恶劣影响

列宁指出: “滥发纸币是一种最坏的强迫性公债,它使工人和贫民的生活状况急剧恶化,它是财政混乱的病根。”[28]158伪中储行滥发纸币, 引发严重的通货膨胀, 导致了很多恶果, 诸如使日军长期维持侵略战争、 帮助日本掠夺中国资财, 等等。 本文受篇幅所限, 不能对滥发纸币所带来的全部恶果一一详细探讨, 只能重点涉及与金融关系最密切的三个问题, 进一步揭示伪中储行货币发行政策对中国历史所造成的恶劣影响。

3.1货币战加剧抗战区金融危机

伪中储行在对中国抗战政府开展货币战的过程中, 充当了日寇的得力工具。 日伪一方面通过不等价兑换进而禁止法币流通的方式, 将法币排挤出华中沦陷区; 另一方面在接敌地区使用伪中储券抢购物资, 利用汉奸、 奸商使用法币到抗战区抢购物资, 甚至利用汉奸、 奸商将伪中储券带进抗战区, 以抬高抗战区物价, 加剧抗战区的金融危机, 企图运用金融的手段摧毁中国政府的抗战经济基础。 例如, 1942年3月~1942年9月间, 日伪曾以4.56亿元伪中储券在华中沦陷区兑换了11.28亿元法币[ 21]236, 并将所获得的大部分法币运到接敌地区大肆抢购战略物资。[21]2381943年间, 日伪把0.5亿元法币运到广州高价收购各种紧俏物资[29], 同年又将收兑到的0.3亿元法币运至浙江西部以高价诱购大米。[30]日伪利用中储券对法币开展的货币战, 在当时给中国抗战政府制造了很大的麻烦, 其中的一个重要恶果就是加剧了大后方的通货膨胀。 1941年12月~1945年6月, 法币膨胀发行达26倍, 大后方的批发物价上涨高达95倍。[31]38日伪的货币战以扰乱大后方金融秩序为主要目的, 它使大后方的通货膨胀变得更加严重, 同时也使日寇利用伪币从大后方掠夺到大量的资源。

3.2物价上涨使人民生活极度困苦

大量增发货币自然要造成物价急速上涨, 通货贬值, 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下降, 进而导致金融秩序遭受严重破坏。 与货币发行速度相对应, 华中地区特别是上海在沦陷时期的物价上涨幅度在当时国内各地区一直是较高的。 1945年8月上海的批发物价指数, 是1937年时的86 400倍。[32]160如果以1941年年底批发物价指数为1, 那么1945年8月上海的批发物价指数则为5 406.7[32]157,160, 远远超过当时国内其他城市的物价上涨速度。 如与重庆相比, 1937年~1945年8月, 上海批发物价指数的上涨幅度约为重庆的48倍(详见表2)。 上海物价的急速上涨, 正是在1941年伪中储券开始发行以后。 日本投降前的最后四个月里, 上海工商业经济明显衰退, 日常必需的生活日用品极度匮乏, 批发物价指数每月狂涨1 601~44 514[33]160, 使人民收入财产极度缩水, 普通百姓生活难以为继, 上海全市人口也由1936年的381万人减少到1945年的337万人。[24] 579

表 2 抗战期间上海与重庆批发物价指数比较表

3.3金融混乱留下的历史遗害

伪中储行在其存在期间, 1942年~1943年通货膨胀率在三位数(208%~257%), 1944年~1945年通货膨胀率在四位数(1 325%~3 342%), 因此可认定汪伪政权是处在超速通货膨胀的阶段。 通货膨胀率超高, 对社会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危害性。 即使不是日本战败投降, 伪中储券巨量发行导致的超速通货膨胀, 也势必使汪伪政权陷, 金融崩溃的绝境。

滥发纸币引起的金融危机虽然因日本战败中止, 但其在中国历史上所造成的恶劣影响却不容低估。 一位署名“一萍”的评论家在抗战胜利不久就指出: “伪币的滥发所带给我们的物价飞腾的遗害, 恐怕是一时难以清除的。 ”[33]427滥发纸币的遗害之一, 就是它造成了金融秩序极度混乱的局面, 给随后国民党统治时期最严重的通货膨胀种下了祸根。 抗战胜利虽然打断了伪中储券恶性通货膨胀的进程, 政府和银行变了, 但金融运作与货币发行机制却承袭下来, 上海等地重物轻钱的民众心理和钱多物少的局面也难以根本改变。 加上民国政府在接受伪中储行时又实施了更大量地滥发伪币和以伪中储券与法币200: 1的极不合理的兑换比价[25]482, 致使原华中沦陷区的金融秩序再起波澜。 在1945年9月短暂的物价下跌之后, “上海物价于10月后即迅速回升……到了12月份, 上海的批发物价指数已上升到了88 544, 较诸8月份增加了一倍。[31]48新一轮的通货膨胀在人们心绪尚未安稳的时刻再度卷土重来, 给战后经济复苏带来重重困难, 很快便引发了后来上海乃至整个国统区金融危机和经济上的全面崩溃。

[1] 朱佩禧. 角力上海: 伪中央储备银行成立及其原因探析[J]. 江苏社会科学, 2007(5): 156-160.

[2] 董爱玲. 汪伪中央储备银行成立原因探析——兼论日本占领华中初期的通货政策[J]. 求索, 2012(8): 111-113.

[3] 李安庆. 试谈汪伪政权的中央储备银行[J]. 历史档案, 1982(4): 130-134.

[4] 陈钢. 汪伪中央储备银行简介[J]. 民国档案, 1993(3): 139-140.

[5] 戴建兵. 汪伪中央储备银行及伪中储券[J]. 中国钱币, 1995(3): 57-59.

[6] 顾关林. 汪伪中央储备银行始末[J]. 上海金融, 1995(6): 37-38.

[7] 顾关林. 周佛海与伪中央储备银行[J]. 民国春秋, 1997(3): 47-49.

[8] 沈飞. 中央储备银行及其发行的货币[J]. 收藏, 2011(2): 92-93.

[9] 郑会欣. 关于战后伪中储券兑换决策的制定经过[J]. 文史哲, 2012(1): 79-93.

[10] 周永红. 伪中央储备银行研究[D]. 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 2003.

[11] 朱佩禧. 寄生与共生: 汪伪中央储备银行研究[D]. 上海: 复旦大学, 2009.

[12] 卓汉平. 日本在华中沦陷区的通货政策透析[J]. 南京社会科学, 1999(10): 56-60.

[13] 单冠初.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与日伪在上海的金融战[J]. 抗日战争研究, 1994(3): 34-47.

[14] 姚会元. 探研日本侵华战争中的货币战[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9): 98-106.

[15] 梁晨. 日本侵华战争中的货币战[J]. 东岳论丛, 2004, 25(6): 178-183.

[16] 黄小波. 从控制金融看日本对中国的经济掠夺[J]. 历史教学问题, 1995(3): 62-63.

[17] 王莹先. 日本在中国沦陷区经济掠夺的特点[J]. 江汉论坛, 1996(11): 64-66.

[18] 戴建兵. 一笔尚未清算的战债[J]. 民国档案, 1998年(1): 92-96.

[19] 戴建兵. 日本投降前后对中国经济的最后榨取和债务转移[J]. 抗日战争研究, 2001(1): 36-42.

[20] 朱佩禧. 寄生与共生: 汪伪中央储备银行研究[M]. 上海: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12.

[21] [日]浅田乔二等. 1937—1945日本在中国的经济掠夺[M].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7.

[22] 吉林省金融研究所. 伪满洲国中央银行史料[M]. 长春: 吉林人民出版社, 1984.

[23] 戴建兵. 金钱与抗日战争[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7.

[24] 黄美真, 主编. 日伪对华中沦陷区经济的掠夺与统制[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

[25] 洪葭管. 中国金融通史(4)[M]. 北京: 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8.

[26] 杨培新. 旧中国的通货膨胀[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5.

[27] 上海档案馆, 编. 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上海档案史料汇编(下)[Z].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7.

[28] 列宁. 列宁选集(3)[M].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编译.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2.

[29] 齐春风.抗战时期大后方与沦陷区间的法币流动[J] . 近代史研究, 2003(5): 137-169.

[30] 中统特种经济调查处编.敌伪经济汇报[N]. 1942(42), 1943(46).

[31] 张公权.中国通货膨胀史(一九三七~一九四九年)[M].北京: 文史资料出版社, 1986.

[32] 吴冈.旧中国通货膨胀史料[M].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58.

[33] 中国人民银行北京市分行金融研究所, 编. 北京金融史料银行篇(十)[M]. 北京: 北京市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 1995.

OntheCurrencyIssueoftheCentralReserveBankinthePuppetRegime

GUOSiqi

(School of Economics,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Changchun 130122, China)

The Central Reserve Bank was established by the Japanese puppet regime in central China. At that time, the seriousness of the issue of paper money was historically severe in the domestic banks. It not only caused the worst inflation in China in the anti-Japanese war period due to the excessive note issue, but also planted the seeds for the most hazardous financial crisis in the history of China.

Central Reserve Bank; currency issue; currency inflation

1673-1646(2017)05-0049-05

2017-06-25

2014年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委托项目: 吉林新发掘日本侵华档案中若干重大侵华罪行研究(14JZDW006)

郭思齐(1985-), 男, 助教, 硕士, 从事专业: 中国现当代经济史。

F832.9

A

10.3969/j.issn.1673-1646.2017.05.009

猜你喜欢
法币华中储备
释放钾肥储备正当时
华中要塞:义阳三关
华中建筑2021年总目录
新四军华中抗战
抗战中不为人知的假币暗战
国际经济下行阶段我国商品吉芬化分类、成因及对策分析研究
比特币取代法币的可能性分析
国家储备林:为未来储备绿色宝藏
明年或激增40%?华中3万多吨加州鲈市场谁能笑到最后?
法币崩溃原因新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