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乙堂[湖南大学, 长沙 410012]
国学研究
杜甫诗歌引用《楚辞》研究
⊙韩乙堂[湖南大学, 长沙 410012]
杜甫在唐诗发展史上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在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也是一座丰碑,他的诗歌众体兼备而又自铸伟辞,被视为“集大成者”。杜甫能取得如此成就,与其“转益多师”的虚心学习态度和“读书破万卷”的刻苦钻研精神是密不可分的。在杜甫众多的学习对象中,作为中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源头,与《诗经》并举的《楚辞》是占有重要地位的。
杜诗 《楚辞》 引用
杜甫曾经说:“窃攀屈宋宜方驾。”他是把《楚辞》的代表作家屈原和宋玉当成偶像来崇拜和学习的。杜甫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以至于后世文人和其崇拜者在学习和研究杜诗时,常以杜甫比屈宋。“风骚列屈宋,丽则凌鲍谢。”(宋·李纲:《杜子美》)“诗降为楚骚,犹足中六律。天未丧斯文,老杜乃独出。”(陆游:《咏杜》)“屈宋之后谁作者,大雅故应推浣花。”(田易:《读杜诗详注》)但是这些赞誉多集中在杜诗对《楚辞》艺术手法、思想感情等方面的继承与发展,很少涉及杜诗对《楚辞》成辞及语句的引用。
杜诗影响巨大,昔时号称“千家注杜”,而在众多的杜诗注本中,又以仇兆鳌的《杜诗详注》最为历代学者所承认与接受。《杜诗详注》汇集了康熙前各家对杜诗的注释,对杜诗进行了较详细的集解,堪称杜诗集解的大成之作。据初步统计,《杜诗详注》中汇集的历代学者对杜诗的注解中,涉及杜诗引用《楚辞》的有329处。其中《离骚》42处,《招魂》33处,《哀时命》8处,《九章》34处,《九怀》7处,《九歌》76处,《九辩》45处,《九思》7处,《九叹》9处,《远游》22处,《大招》7处,《卜居》5处,《渔父》12处,《招隐士》7处,《天问》4处,《七谏》11处。这些数据说明了杜诗确实与《楚辞》存在较深的渊源关系。
第一,直接引用《楚辞》中的词语作为诗歌的一部分,不做任何改变。如:
1《.今夕行》:“冯陵大叫呼五白,袒跣不肯成枭卢。”“五白”引自《楚辞·招魂》“成枭而牟,呼五白些”,指古时博戏的采名。“五子皆白,樗 (赌具)的贵采。”
3《.乐游园歌》:“阊阖晴开 荡昳荡,曲江翠幕排银榜。”《太岁日》:“阊阖开黄道,衣冠拜紫宸。”“阊阖”引自《楚辞·离骚》“吾令帝阍开关兮,倚阊阖而望予”,“阊阖,天门也”。
4.《同诸公登慈恩寺塔》:“羲和鞭白日,少昊行清秋。”“羲和”引自《楚辞·离骚》:“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羲和,日御也……注云:羲和,天地始生,主日月者也。故尧因是立羲和之官,以主四时。”这里指的是传说中驾驶日车的神仙。
5.《白丝行》:“落絮游丝亦有情,随风照日宜轻举。”“轻举”引自《楚辞·远游》“悲时俗之迫厄兮,愿轻举而远游”,是指屈原那种隐遁避世、随遇而安的思想倾向。
6.《丽人行》:“犀箸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厌饫”引自《楚辞·哀时命》:“时厌饫而不用兮,且隐伏而远身。”“厌饫,饮食饱足,此引申为自足而不外求。”
此类情况较多,在杜诗中有二百三十余处。
第二,将《楚辞》中的词句通过变换字词顺序或者增字、减字、改字加以引用。如:
1.《今夕行》:“今夕何夕岁云徂,更长烛明不可孤。”“烛明”是指“点亮的蜡烛”,是对《楚辞·招魂》“兰膏明烛,华灯错些”中“明烛”的顺序颠倒而得。
2.《南池》:“干戈浩茫茫,地僻伤极目。”《楚辞·招魂》:“目极千里兮,伤春心。”此处的“极目”就是改“目极千里”而得,可以理解为望向远处,放眼天下。
3.《雷》:“上天铄金石,群盗乱豺虎。”“铄金石”是对《楚辞·招魂》“十日代出,流金铄石些”的改用。“流金铄石,金石皆被融化,极言其热。”
4.《大历三年春白帝城放船出瞿塘峡久居夔府将适江陵漂泊有诗凡四十韵》:“应经帝子渚,同泣舜苍梧。”“帝子渚”出自《楚辞·九歌·湘夫人》:“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5.《登白马潭》:“莫道新知要,南征且未回。”《苏端薛复筵简薛华醉歌》:“诸生颇尽新知乐,万事终伤不自保。”此二处均出自《楚辞·九歌·少司命》:“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
6.《宿花石戍》:“四序本平分,气候何回互。”“四序本平分”改用自《楚辞·九辩》:“皇天平分四时兮,窃独悲此廪秋。”
7.《佳人》:“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零落依草木”改用自《楚辞·离骚》:“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此类情况在杜诗中有四十余处。
第三,化用《楚辞》中的一些语句。如:
1.《叹庭前甘菊花》:“明日萧条醉尽醒,残花烂熳开何益。”《春归》:“此身醒复醉,乘兴即为家。”“醉尽醒”“醒复醉”皆化用自《楚辞·渔父》:“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3《.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其五:“呜呼五歌兮歌正长,魂招不来归故乡。”“魂招不来归故乡”化用自《楚辞·招魂》:“魂兮归来!反故居些。”
5《.壮游》:“之推避赏从,渔父濯沧浪。”“濯沧浪”化用自《楚辞·渔父》中渔父的话:“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6《.入衡州》:“嗟彼苦节士,素于圆凿方。”“圆凿方”化用自《楚辞·九辩》:“圆凿而方枘兮,吾固知其锄铻而难入。”“在圆的榫眼里插入方的榫头。”“方与圆格格不入,哪有不同道路而能安然相处之理?”
7《.前苦寒行二首》其二:“三足之乌足恐断,羲和送将何所归。”“送将何所归”化用自《楚辞·九辩》:“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此类情况在杜诗中有四十余处。
第四,直接引用《楚辞》篇名。如:
1《.至德二载甫自京金光门出间道归凤翔乾元初从左拾遗移华州掾与亲故别因出此门有悲往事》:“至今犹破胆,应有未招魂。”《返照》:“不可久留豺虎乱,南方实有未招魂。”《楚辞》有《招魂》篇。
2《.有怀台州郑十八司户》:“山鬼独一脚,蝮蛇长如树。”《巫峡敝庐奉赠侍御四舅别之澧朗》:“江城秋日落,山鬼闭门中。”《移居公安山馆》:“山鬼吹灯灭,厨人语夜阑。”《祠南夕望》:“山鬼迷春竹,湘娥倚暮花。”《楚辞·九歌》有《山鬼》篇。
4.《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远游》凌绝境,佳句染华笺。”《楚辞》有《远游》篇。
此类情况较少,仅以上列举几种。
第一,所引《楚辞》的原意与杜诗文意基本一致。
如《白丝行》:“落絮游丝亦有情,随风照日宜轻举。”“轻举”引自《楚辞·远游》“悲时俗之迫厄兮,愿轻举而远游”,是指屈原那种隐遁避世、随遇而安的思想倾向。这种思想倾向与此诗中杜甫“借白丝被染、始荣终弃的经历,寄托清洁自守的心愿”所表达的那种心理是一样的。
此类情况多为词语的引用,占杜诗引用《楚辞》内容的绝大多数,这里不做赘述。
第二,所引《楚辞》词句的结构与杜诗稍有差异,但仍用《楚辞》原意。
此类情况多是对《楚辞》词句进行加字、减字或者调整顺序而来,在杜诗中约有四十多处。
第三,所引《楚辞》原意与杜诗文意存在差异。
如《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浩荡”引自《楚辞·离骚》:“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在杜诗中,“浩荡”可解释为浩渺的烟波之上,而《楚辞》此处的“浩荡”解释为无思虑貌。《兵车行》:“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此处的“尘埃”当解释为因车马疾走而“踏起来的尘土”。而《楚辞·渔父》“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中的“尘埃”,《史记》中作“温蠼”,“温蠼为‘混污’之同音借字”,显然不应与杜诗作同一解释。《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取笑同学翁,浩歌弥激烈。”“浩歌”在这里当理解成“理想之歌,颂志之歌”。而《楚辞·九歌·少司命》“望美人兮未来,临风恍兮浩歌”中的“浩歌”应解释为放声唱歌。
此类情况亦不在少数,在此不一一列举。
从以上粗浅的分析论证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几个结论:首先,杜诗传世一千四百余首,对《楚辞》的引用高达二百余处,虽不能与其引《诗经》频次相比,但亦可见杜甫对于《楚辞》的重视与喜爱。其次,就杜诗引用《楚辞》形式上的特点来讲,多为直接引用《楚辞》中的词句作为诗歌的一部分,因袭句意,不做任何改变。虽然也有其他形式的引用,但为数不多。再次,从杜甫对《楚辞》词句的引用上来看,其对作为中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源头的《楚辞》是非常重视和虚心学习的。最后,杜甫引用《楚辞》中的词句,目的在于塑造自己诗歌中的形象,其引用技法之高超,使得这些词句显得自然且贴切,毫无模仿和蹈袭的痕迹。
杜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杜甫以其非凡的才力给后世留下了如此宝贵的财富,其无愧于“诗圣”的称号,杜诗亦是名副其实的“诗史”。自宋代以来,凡言诗必先言杜,凡学诗必先学杜。杜甫之所以能取得如此突出的成就,与其善于从古代典籍中汲取营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忠君爱国方面,杜甫“时危思报主,衰谢不能休”与屈原“竭忠诚以事君”的精神如出一辙;在心系人民上,杜甫“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与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精神更是一脉相承。时隔千年,两位诗人隔空对话,通过他们的诗歌,我们不难感受到他们心灵的共振、意脉的融通。
①⑧ 韩成武、张志民:《杜甫诗全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5页,第57页。
② 〔宋〕洪兴祖:《楚辞补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7页。
③④⑥⑨ 汤炳正、李大明:《楚辞今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310页,第225页,第14页,第200页。
⑤ 李山:《楚辞译注》,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245页。
⑦ 〔宋〕朱熹撰,蒋立甫校点:《楚辞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32页。
[1]司马迁.史记·卷八[M].北京:中华书局,1959.
[2]胡仔纂集,廖德明校点.苕溪渔隐丛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3]朱熹撰,蒋立甫校点.楚辞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4]洪兴祖撰.楚辞补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6]杜甫撰,仇兆鳌注.杜诗详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5.
[7]杜甫撰,杨伦注.杜诗镜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8]萧涤非.杜甫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1980.
[9]韩成武,张志民.杜甫诗全译[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
[10]汤炳正,李大明.楚辞今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11]闻一多.楚辞校补[M].长沙:岳麓书社,2013.
[12]李山.楚辞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5.
[13]董楚平.楚辞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
作 者:韩乙堂,湖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编 辑:赵 斌 E-mail:94874655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