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梅婷
【摘 要】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做题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加深知识理解的一个重要的手段,所以在做题的时候,审题就显的尤为重要。在实际的小学数学教学之中,培养学生审题的能力成为现在教师关注的一个重点的内容。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低年级学生的审题能力,希望能够有效的提高小学生的审题质量,从而为提高低年级的数学水平奠定基础。
【关键词】低年级;数学课堂;审题能力;培养策略
一、小学生审题能力存在的问题
1.存在思维定式
现在小学生所能够找到的数学资料非常多,教师也常常会给学生布置一些题目以供学生内化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在实际的做题的时候,小学生因为题目的数量较多,在做题的时候就很少会考虑到题目本身考察的知识点,而是盲目的见到题目直接开始做题,并没有认真的把题目分析一遍。这样的情况就导致学生常常因为审题不认真,或者看错条件或理解错题意而出现很多的问题。
例如:面对这一题目,学生常常会出现以下的情况,题目是这样阐述的:爸爸总共买了15个橘子,后来吃掉了6个,请问还剩下几个橘子?学生一看到这个问题,就会受到之前题目的影响,利用自己的定势思维考虑题目,采用加法来计算,而不去认真的审题。又比如在实际的练习中,有一个题目的要求是这样的,“请按照题目中所给出的乘法口诀写出两个乘法算式以及两个除法算式”。但实际上很多学生根本没有认真看过题目的要求,只看到题目就做,常常会直接写出4个乘法的算式或者4个除法的算式。
2.不注意关键词
还有一种情况是小学生在审题的时候比较粗心,速度也比较快,所以常常会注意不到关键的信息,从而造成很多失误。出现这样情况的原因就是学生只是简单的审了题目的大致内容,没有认真的审阅其中的细节,因此会导致错误出现。
二、培养数学审题能力的策略
1.训练学生读题
想要改变学生粗心大意,不认真读题的情况,教师首先要做的是要加强学生读题的训练。教师平时在课堂上会给学生安排一些习题的训练,因此可以利用学生课堂上做题时进行读题的训练,在平时一点一滴中提高学生读题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整体数学水平。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做题的时候先要做好审题的工作,尽可能将自己的感官都利用起来,全身心的投入到审题中,保证自己所理解的题目是正确的,提高做题的准确率。
例如:在做关于减法的计算的时候,有一个题目,“学生需要做出10道计算题,到现在为止已经做出了6道,还剩下几道?”。在看到这样的题目以后,教师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认真的审题,准确的把握题目给出的关键信息,例如“题目总数是10道,已经做了6道”。学生还可以在重点的信息上做标记,划线等,以便减少因为马虎等问题出现的错误。
2.帮助学生发现题目中隐藏的信息
在低年级的小学生中,很多人对于解决问题产生恐惧的心理,因为小学生在审题的时候常常只看到了题目表面的信息,但是却找不到题目中隐藏着的信息,所以就难以掌握解决问题的关键。因此,教师就要善于引导学生主动的发现题目中隐含的重要线索,从而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
例如:有一道题目,“我们班男生有20个人,女生有15个人,其中需要10个人去参加比赛,那么请问还有几个人没有参赛?”学生在考虑这样的问题的时候需要清楚的知道题目中给出的条件中隐藏着什么意思,比如题目中给出了男生和女生的人数,这就意味着通过这一条件就能够将全班的总人数计算出来,也就是“男生20人+女生15人=35人”。但是在实际做题的时候很多学生不善于去寻找题目中隐藏着的信息,这样就会使得解题的过程变得更加困难。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理解加以引导,帮助学生找到题目中所涵盖的信息,在平常的练习题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审题的意识,极大的提高学生做题的效率以及准确度。
3.培养学生认真检查的习惯
由于小学生本身可能存在粗心的问题,所以会因为审题不认真常常出现很多本来可以避免的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善于引导学生对已经答过的问题重新进行审题,检查自己的解答是不是正确,是否符合题目的要求。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要先引导学生认真的阅读题目,忽略其中无用的信息,并且标注出关键的信息,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发现其中各个量之间的关系。教师在期间要对认真检查的学生给予表扬或者奖励,鼓励学生养成认真检查的习惯。
三、总结
综上所述,学生想要提高数学解题的正确率,首先要做的是要能够具有一定的审题能力。因此教师一定要加强对学生的审题的训练,并且注意引导学生发现题目中隐藏着的关键的信息,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线索。在学生审题的过程中,教师要促进学生形成自我检查的习惯,这样就能够有效的发现自己的问题,并且在认真审题的时候,还能进一步的深化学生对于题目的理解。相信通过实际的做题训练,不仅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又使得学生的解题水平能够有大幅度的提高,促进學生的数学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潘念.浅谈小学低段学生数学审题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12(10).
[2]陈玲.小学生数学学习审题现状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2012(2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