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丽
摘要:在国家大力倡导和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当下,思政教育已成为高校教育教学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高校及思政人员应积极响应国家和政府的号召,探索适合当代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思路,切实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效能,为国家培育符合社会主义发展需求且思想过硬的一代新人。本文主要阐述了思想政治的教育意义,指出了当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存在的现实问题,并结合实践经验提出了加强和改进建议,以期提高高校思政工作实效,为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提供助力。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实问题;教育思路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教育工作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大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法纪、道德教育,使之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观点和政治立场,最终目标是将大学生培养成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在实践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通常与道德品质教育相结合,协同开展。通过实施思政教育,能够让立足于多元化思潮中的大学生把握好自身的价值,坚持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紧紧把握住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的内涵和方向,对于大学生的品德培养和素质教育均发挥了关键作用。小至使得大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稳定健康的观念,大至净化高校乃至社会风气,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现实问题
高校思政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其自由、全面发展。但在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重视与解决。
(一)对思政教育缺乏正确的认识
在经济全球化以及国内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双重推进下,我国社会步入转型阶段,各种矛盾、利益错综复杂。生活、学习中交织着各种人际关系、思想观念、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个人心理和思想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学生很容易感到迷茫、困惑,而这也对思政教育工作提出了一定挑战。但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长期影响,部分高校对待思政教育仍然存在认识不到位、过分重视理论教学等思想偏差问题,一味地照本宣科而全然不顾从学生需求实际出发,导致教育与实际脱节,不仅无法充分发挥思政教育指导职能的科学性和正确性,也将使得学生对思政教育产生刻板印象,甚至厌恶情绪。
(二)思政活动开展形式相对单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大量新媒体纷纷涌现,师生之间信息不对称现象也日趋明显,由此引致两者在思想、价值观念上的分歧也愈来愈大。虽然关于高校思政教育的改革步伐早已迈开,但实践中对于思政教育的形式及活动的开展,仍然相对单一化,多数高校依然采取说教形式,不仅舆论宣传形式老化、语言僵化,且缺少与互联网环境的融合,鲜有与新媒体技术结合的创新活动,难以形成阵地效应,无法得到大学生的关注和认同。再加上部分高校未能主动建立互动式网络生活社区,导致校内思政教育长期停留于理论层面,难以真正融入学生思想认知和实际生活。
(三)未全面把握互联网传播规律
互联网环境下各种形式的创新思路在不同程度上为教育教学创设了更为丰富、高效的施教平台。但实践中,仍有部分高校未能从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的角度,或是未能站在人才培养根本任务的高度来审视和认识互联网辅助思政教育的重要性,未能建立有针对性的思政教育体系。此外,还有部分高校因未能正确、深刻地认识国家提倡的“全员育人、全网育人”理念,不懂得如何运用互联网传播规律和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来创新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甚至片面地认为思政教育的开展是辅导员的专属工作,运用互联网也全凭辅导员个人喜好。由此,也就难以动员各方力量来配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更别说调动全校各种资源为思政教育活动提供支持,导致学生对社会热点、突发事件的反应迟缓,认为事不关己,便可不闻不理。
三、加强与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可行思路
(一)加强高校思政教育的针对性
作为高等教育基础工作之一,思政教育的效果,往往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国人才培養的方向与目标,因而长期以来深受我党及政府的重视。在历年教育改革实践中,均反复强调要进一步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逐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与素质,为更好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此,这就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学要以“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的标准要求大学生,将思政教育与“中国梦”思想教育统一起来,在思政教育理论中填充“中国梦”的内容,加入“中国梦”战略思想的专门章节,并将其融入思政教育的各个方面。比如,可在讲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时,加人对“中国梦”内涵特征和重大意义的解析;或是在讲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时,加入对“中国梦”理想、信念的阐述;还可在讲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时,引入“中国梦”历史渊源和内容发展概述;在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时论述“中国梦”的基本原理,等等,以此使学生全面、系统的掌握“中国梦”理念内涵,深刻理解思政教育的实质。第二,要积极响应国家“终身教育”理念,坚持继续学习,提高自身思想政治觉悟。比如,建立健全教师学习制度,促其完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以加强教师政治素养和理论水平,强化其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为思政教育工作的有序开展和拓展做好外延储备。
(二)整合教育资源,借助多元教育合力
高校思想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长期且艰巨的任务,在这一任务中,社会、家庭、学校都有着各自的职责和重要作用,而只有充分发挥三者合力,才能切实提高思政教育质量。对此,高校及思政工作者首先要结合本校实际,整合思政教育资源,秉持“大思政教育”的新理念,设置科学、合理、规范的思政教育模式。其次,要加强校方、家庭及社会组织之间的联系,各司其职,通力合作,积极利用各自资源,并加以整合,力求思政教育工作的每一措施落到实处。但要注意的是,任一环节都应将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相联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宣传思政重要内涵、意义与要求,以此让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充分地认识到自身命运与国家和民族利益的紧密关联,从而对自身担负的神圣使命产生更深刻的认识,进而督促自己谨言慎行,不断提高自身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endprint
(三)創新教育方式,善用新兴媒体资源
创新思政教育的开展形式。立足于媒体融合的数字时代,各种媒介载体为人们的生活学习带来了极大便利,思政教育也应与时俱进,调整以往传统单一式的教育形式。比如,利用互联网交互平台、APP移动终端设备软件、大数据技术、社交平台等多元化技术,及时发布党和国家关于思想政治理论的新政策方针和文件规范,或是社会热点新闻报道和世界时事深度报道等。此外,还可在上述技术平台下,开设在线交流、即时答疑、线下服务等板块,以便于掌控舆情发展方向,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由此将思政工作从普遍性方向转化成个性化服务,提高思政教育的事前预防与事中控制的有效性,进而全面提高思政教育的工作实效。
(四)组织社会实践,深刻认识思政教育
实践是理论的重要源泉,也是用来检验理论的唯一标准。社会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高校及思政人员不仅要从理论内涵层面进行思政教育指导,还要积极引导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实践来加深对社会的了解,更好地承担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任。其次,要在社会实践中指引大学生发现自身不足,并作出客观评价。比如,可通过开展人才市场现场岗位评估活动,让大学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当前的就业形势,从而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能力,通过社会实践学会如何做人做事,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升华,最终有效提升处理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的能力。此外,大学生个人也要学会将社会实践活动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结合起来,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积极提升自身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努力塑造更高尚的人格品质。
(五)加强党团领导,夯实思政教育基础
要保障思政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就需要学校党委和团委充分发挥核心领导作用和组织作用,设计和开展各种形式的系列活动,让学生理性认识和认同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及作用。具体地说,首先要汇聚学校各种资源,组织和编写教材、资料,为思政教育工作开展营造良好的氛围,让思政教育内涵和理念走进教材,走进课堂,走进宣传栏,走进校际报刊,走进校园的每一处。其次,要重视思政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个人品德培养,提升他们的素养,武装他们的头脑,让他们全面、准确地把握中国梦的理论基础和思想内涵,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思政宣讲队伍。此外,还要协调和发动党支部、工会、团委、社团等各方力量,以思政教育为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思政教育主题活动,藉着活动的广泛开展,引导学生自觉地将思政理念和精神融入个人行为和观念之中,树立更坚定、明确的理想信念。
四、结语
正所谓“教育强,则国强;教育兴,则国兴;民无魂不立,国无魂不强。”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对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思想觉悟、政治理念乃至伟大“中国梦”的实现,皆具重要作用。虽然相较于其他文化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看似平常且重复,但却是一项具有极强创造性的劳动,其中穿插着各类变化与可能。因此,高校思政工作人员应积极响应教育创新和时代发展规律,谨遵党和政府政策方针的指引,不断完善大学生网络思政工作平台,严正以待,“德”“才”“情”兼备,借以高尚的人格魅力,为广大学生带来终生受益的影响和感化,继续探索能够引领大学生思想进步且与互联网时代发展相契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途径,为我国成为技能人才强国夯实思想基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