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美红
【摘 要】针对高中语文课堂普遍存在的教学内容空洞、教学效率低的问题,提出依据文本体式和学生学情的方法真正地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课堂阅读教学;有效性
在语文课中,我们教和学的是一篇一篇的文本,但文本并不是我们要教和学的内容,文本只是我们要教和学的内容的载体。语文课的教学内容隐藏在文本中,在教师进入教学过程之前,在学生开始学文本之前,他们是不知道的。其他学科中是不存在着“教学内容”不确定这一问题的,比方物理课,教什么直接反映在教材上,由教材呈现给教师和学生。于是,“教学内容是什么”,在其他学科里在实施教学前就已经解决了,在语文教学中却还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语文教学内容的不确定造成的结果是:①泛化了语文的内涵,“语文”成为一个箩,什么都可以往里装。②取消了文本的确定性,文本成為一只软柿子,想怎么捏就怎么捏,想捏成什么样子就捏成什么样子。这种“泛语文”、“反文本”倾向“对语文教育来说是致命的”,“它从根本上把语文教育的实质性内容从内部掏空,使语文教育空壳化、空洞化、空虚化,使语文教育失去了作为一门课程的确定性和实在性。”
中学语文教学中课本解读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感知、理解、评价、创作文本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主体通过观照客体与文本作者进行对话。由于主体的各种差异性,解读的结论也往往是差别很大,正所谓“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在于给学生领路,以自己的解读经验影响学生的解读。而现在,中学语文教学在文章的解读方面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主要是在具体教学中,我们不少教师往往无视阅读主体思维的个性不同,忽略了作品所蕴涵的丰富内涵!一旦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教参有所不同时,常常不能正确地加以评价、肯定和鼓励,而是简单甚至粗暴地肯定一个,否定其余。这种文本解读的“概念化”“模式化”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使语文教学陷入困境,扼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新思维。
所以,新课程目标明确提出要将“发展个性”视为语文课程本应具有的价值指向,在实施建议中更是提出了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等一系列具体要求。
上海师范大学学科教育研究所博士生导师王荣生教授一针见血地指出,目前语文教学中存在教学内容不适当、教学方法不对路等问题,症结就在以“教”的活动为基点。其实也就是说,语文教师在备课时候,常规思路是“我就是要教这个”,“我就是要这样教”。一切都是从“教”的角度去考虑,然而却忽视了“学生需要学什么”,“学生怎么学才好”的思考。
如何提高高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有效性,这是指向新课程本质标志性的问题。就阅读教学来说,合适的教学内容,取决于文本的教学解读,要提高高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有效性,一要依据体式,二要根据学情,这两个方面是紧密联系的。
一、依据文章体式
文学四大体式:诗歌、散文、戏剧、小说,各有各的文体特点。诗歌的语言凝练,像米酿成酒,需要细细品,那绝不能用读其他文学体裁的方式来读诗;散文“形散神不散”, 抓住散文的神,纲举目张;戏剧,由于本身舞台制约的特点,特别注重矛盾的张力;小说,抓住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课堂上阅读教学要达到事半功倍,必须注重文体特点。
就算是同一种文学体式,里面还可以细分。比如诗歌,首先分现代诗歌、古典诗歌,古典诗歌又分古体诗、近体诗,近体诗又分律诗、绝句。比如学律诗,赏析律诗,首先就得明了律诗的体式特点。律诗常常是八句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在章法结构上起承转合。如何转,又最见功力:①由人的活动到景物状况;②由景物状况到人物行动或思想活动;③由别人的行动到自己的行动、见闻;④由过去的人事到如今的情景⑤由现在的情景想象将来的情景;⑥由眼前的情景到产生的幻想等等。如何结,以理结,以情结,以景结等等。学生明了这些基本常识,读起来就有章法,教师教起来就更有效果,就像拿了一把把正确的钥匙带着学生去开启一个个的锁,事半功倍。
二、根据学情
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结合自己学生的具体学习状况,一定要做到心中有学生,注重学习方法和学习规律。有些教师可能教了很多年,对教学内容了然于胸,却不知对于学生来说,他们是第一次接触。如何遵循一定的认知规律,对学生循循善诱,因为适合学生的内容才会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才可能进行知识的有效迁移。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重要的是要考虑到如何启发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实际生活中的各方面去。”备课时还要考虑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授之以渔。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举一反三,教学的有效性也更提高了。
课堂教学的提问最能反映学情,所以教师也要注重提问的艺术。首先,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具有典型性。按照学生认知的规律,他们在一堂课里常常只对某方面的内容比较能集中精力。这就要求教师设置出来的问题必须集中体现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而且具有一定深度,注意用少数具有牵引力的“主问题”来替代数量众多的“琐碎问题”,从而达到“以一当十”的艺术效果。问题必须具有层次性。在课堂教学过程里,提问必须按学生的认识实际与知识水平去考虑,所提出问题的深浅、大小要符合学生的水平,让大多数学生都能参与回答。学生对文本的学习,可能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因此,教师必须深入研究教材,抓住一些突破口,有意识地给学生设置一些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 “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问题( “冲突”)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很好的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自然也就理解到位了,教师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也就提高了吗?
如果我们不注重教学的有效性,那么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也累,但“勤劳”还不一定就能“致富”。事实上,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学习,学生应该是学会的,而不应是教会的。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必须时刻关注教与学的真实状态与复杂关系,即教师想教的是什么——教师实际在教的是什么——学生实际学的是什么,从而做到“七天抓五天,一天抓白天,白天抓课堂”,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王梁钰.浅谈如何实现高中语文的高质量教学[J].才智,2016(02).
[2]杨小炜.如何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0(10).
[3]黄立婷.优化教学方式,使高中语文课堂妙趣横生[J].求知导刊,2016(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