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的网络素养现状与培育

2017-11-28 00:44凡军义张崇康
青年时代 2017年29期
关键词:网络素养大学生

凡军义+张崇康

摘 要:本文以山西师范大学为例,通过问卷调查研究,分析了不同性别、生源地、年级以及专业等变量对于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影响。研究发现,大学生群体对于网络工具技能的掌握与学习能力普遍较强,大多数学生对网络虚假信息、谣言的判断能力较强。但是普遍存在上网时间较长、对传播虚假信息、谣言缺失道德责任感、互联网络内容创作与讨论参与度较低、周围网络素养培育资源较少等问题。笔者从教育受众角度分析网络素养教育的愿景,有利于多角度进行网络素养的培育与研究。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素养;网络素养培育

一、引言

近些年,针对上述广泛存在的问题,学术界对网络素养进行了不同角度、不同时段、不同群体的研究,给大学生群体提出了应对网络成瘾、强化网络道德规范、有效利用互联网工具学习的方法,在网络素养的培育与构建方面,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应该从家庭、高校以及自身方面出发。本文以最近的调查为依据,对当前大学生网络素养进行分析,提出培育大学生网络素养的若干建议。

二、研究设计

(一)样本背景

问卷的案例调查地为山西师范大学,山西师范大学位于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是山西省省属重点大学。学校现有全日制本科生15 100余人,设有22个专业,60个本科专业,生源以山西地区为主,涵盖全国各个省市。目前,手机已成了每个大学生甚至人人都必不可少的电子产品,而由于专业需要或者个人偏好,更多的大学生选择购买笔记本电脑等电子产品。然而在教学区与宿舍区内均有移动、联通、电信三大网络运营商入驻。网络费用优惠,网络流畅与人性化的互联网服务为大学生上网创造了便利的条件。所以选择山西师范大学作为大学生网络素养研究调查的地点。

(二)问卷调查

本问卷横向设计了性别、生源地、年级、专业所属四个选项,纵向设计了互联网使用率及偏好、对互联网工具的掌握程度及认知能力、互联网络安全、网络内容创作及讨论、网络道德标准以及网络素养培育五个方面,15个问题包含单选题、多选题、必答题、评价题多个题型。

2017年5月,向各个学院、各个年级、各个班级的社交群以互联网络为媒介派发问卷,回收答卷285份。问卷调查后,及时分析、统计数据结果。并分散选取25名学生进行访谈。本问卷采取自愿、匿名的方式填写,以保证调查结果的真实性。

本次问卷以山西师范大学本科全日制在校生为样本,以性别、生源地、年级、专业所属为选项进行了样本构成情况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一)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

近年,互联网的使用率逐年增长,推进了生产力发展,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也产生了相应的问题,可见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使人们越来越依赖甚至沉迷于网络。智能手机的不断进步更是推动了这一现象的演变。“低头族”这一新兴名词出现并普遍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当中。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我国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为95.1%,较2015年底提升了5.0个百分点。

针对这一社会现象,问卷的调查设计了“您一天中通过电脑、手机上网时间所占比例”以及“您使用互联网的主要用途”两个题目。其中,在285位学生填写的问卷调查中显示,一天中上网时间在50%以上的学生有124位,占比43.51%,10%~50%的学生有151位,占比52.98%,10%以下的仅有10位学生,占比3.51%。

通过交叉分析,以性别为对比项得出,在上网时间占50%以上的学生中,男生有45位,占比36.29%,女生有79位,占比63.71%,结果与性别样本占比(男生37.19%,女生62.81%)大致相同。但在与生源地选项的对比中结果却有明显分布趋向。在上网时间50%以上的学生中,来自城市的学生有66位,占比53.23%;来自农村的学生有38位,占比30.65%;来自城镇的学生有20位,占比16.13%。在上网时间占10%~50%的学生中,来自城市的学生有72位,占比47.68%;来自城镇的学生有20位,占比13.25%;来自农村的学生有59位,占比39.07%。上网时间在10%以下的学生样本数量较少,这里不再给出分析结果。由调查数据结果显示,来自城市的学生上网频率要高于来自农村或城镇的学生。在访谈中了解到,这种现象源自于基础设施的差异而导致上網习惯与思想观念不同。

以专业所属为对比项,上网时间占50%以上的学生中,理工类位居榜首,有58位,占比46.78%;艺术类学生有36位,占比29.03%;文科类学生有29位,占比23.39%。在上网时间占10%~50%的学生中,理工类学生有57位,占比37.75%;文科类的学生有49位,占比32.45%;艺术类学生有45位,占比29.80%。

大学生网络素养缺失,致使大学生群体无法高效地利用互联网络学习。原本为促进个人学习发展的工具成为学生打磨时间、消遣的手段。网络成瘾问题普遍分布在大学生群体当中。然而,不同专业学生网络使用时间的差异又与使用网络的用途有很大关系,将专业所属与网络使用用途交叉分析可以得到:理工类学生使用网络娱乐的最多,有90位,占比40.36%;文科类学生使用网络查阅资料的人数最多,有70位,占比32.86%,结果与艺术类学生一致。

(二)互联网工具操作情况调查

互联网的发展迅速,而这也促进了互联网工具不断更新换代。涉及各个领域的软件应运而生,例如文字处理、电子表格、幻灯片制作、图片编辑、影视剪辑、统计分析等软件已经覆盖了我们的生产与生活各方各面,所以对大学生的互联网操作能力要求也在不断提高。问卷对大学生操作互联网时的主观感受进行了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以看出,操作无障碍与有一定障碍,但可以自行解决的学生数量大致相当。操作有很大障碍,使用时需要大量求助的学生数量很少,可见大学生互联网操作的整体水平与对更新换代工具的接受能力很强。endprint

(三)对虚假信息、网络谣言的判断情况调查

“互联网+金融”的产业早已如火如荼,“线下支付”“在线打赏”“网上购物”等经济现象层出不穷。而这繁荣的经济现象却带来了一系列财产安全问题以及派生的生命安全、伦理道德问题,比如前文提到的网络财产安全事件,是长期的安全隐患。网络谣言更是成为阻碍大学生网络素养提升的绊脚石,比如我们经常在社交平台看到的“不转不是中国人”“国家机密XX分钟后删除”“xx种食物会致癌”大部分不实消息都已得到各大反谣言平台的公示辟谣。由于此问题的边界模糊,大学生对于此的反应与态度显得尤为关键。调查内容及情况如表2所示。

由表2可以看出,能清晰辨别谣言内容与感觉少部分内容边界模糊的学生数量占比大致相同,而觉得绝大部分内容不易判断的学生占少数。从学生们由大量上网经历而得出的感受可以看出大学生对虚假信息与网络谣言的判断能力处于比较高的水平。然而,大学生群体作为网络群众的中坚力量,其态度是影响互联网络整体素养水平的重要要素。从网络道德的角度出发,问卷设计了“您对互联网络谣言、虚假信息所采取的态度”这一问题对广大大学生群体进行调查。大学生群体承认网络道德规范的重要性,但在实践中缺少慎独意识与自律的习惯。由调查结果可以看到,在285名学生中,仅有占比27.72%的学生对互联网中的谣言与虚假信心有坚决抵制并举报的态度。有184位,占比64.56%的学生以不喜欢并不理睬的态度处理网络生活中遇到的虚假信息与网络谣言。

在访谈调查的过程中,有学生认为举报过程繁琐且费时间,还有的学生认为上网本是用来消遣,不想被别的事情打扰,还有少数学生担心这种举报行为会威胁到自己的正常生活。通过调查与访谈,我们可以总结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及网络道德需要培育,虚假信息、谣言举报制度应进一步精简化与安全化。

(四)互联网络内容创作与讨论参与度调查

2016年可谓是互联网内容创作的元年,区别于传统互联网以流量值变现,内容创作更倾向于运用内容创作来获得群体注意力来变现。其中集美貌与才华于一身的女子“papi酱”获得1 200万风险投资,身价估值上亿,登上各个网络新闻媒体头条;典型内容付费互联网络节目“罗辑思维”,获得累计超过10亿人次播放量,在2015年10月完成B轮融资,估值13.2亿人民币;2016年的直播打赏功能带来的变现数值可观。以上经典案例体现了互联网络内容创作的发展呈上升趋势以及大学生网络素养中内容创作与讨论的重要性。问卷对受众群体进行了参与频率与参与态度的调查,结果表明,偶尔参与网络评论与讨论的学生数量与占比最多,有157人,占比55.09%。经常参与的学生数量最少,占比11.23%。而很少或从不参与网络评论与讨论的学生占比达33.68%。通过交叉分析,各变量参与网络评论、讨论频率与原始数据相似,这里不再作讨论。

关于互联网内容创业的态度,很感兴趣并会参与的学生占比26.32%,感兴趣但不会参与的学生最多,占比52.63%,不感兴趣并不清楚内容创业的学生占比21.05%。综上,没有参与内容创业的学生占比73.68%。结合上述两道问题的调查结果分析,对互联网络内容创作与讨论参与度较低的学生占比比较大,印证了提高互联网素养的必要性。

网络内容评论、讨论及创作是拓展民主和促进交流、推动意见进步的有效方式。可是,带有情绪的网络参与会演变为网络暴力,增强破坏网络环境的力量,扰乱良好网络秩序,拒绝网络暴力,也是网络素养的重要内容,问卷通过设计对网络语言攻击的看法对大学生样本进行调查。

数据显示,觉得互联网语言攻击不道德的学生有255位,占比89.47%,对互联网语言攻击无所谓的学生仅有30位,占比10.53%。这证明大学生群体倾倒性地站在网络暴力的对立面,体现了当代大学生群体的正义感与道德素养。

(五)网络素养培育现状及期待调查

由于大学生群体普遍为成年人,思想已独立,区别于家庭教育占大比例的中学生群体,所以以学校与社会提供的培育为基础,以个人选择为导向,问卷对网络素养培育现状进行了调查。

大学生群体作为网络素养培育的受众,在学习中看重是否挂科,以毕业证为大,或是在工作中只在意老师安排的任务,网络素养的性质与其重要程度经常被大家忽略,所以应从该角度分析问题。由于问卷调查地固定,所以对造成数据差异的因素——专业所属进行交叉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数据显示,艺术类学生认为身边有丰富的网络素养教育资源占比最大,文科类学生随后,理科类学生认为身边偶尔有网络素养教育的内容占比最大。在网络素养培育情况既定的条件下,数据显示个人选择力对网络素养培育的影响很大。

关于对网络素养培育的期待,希望以谈论、讨论的形式来增加网络素养的学生最多,占比52.58%,其次为讲座、论坛的形式。学校应在组织结构中,集中建设培育的方式、方法、管理层面、内容理念、实践活动、师资力量等方面。

四、结论与讨论

在问卷调查与数据整理分析后,本文总结了网络素养中出现的问题、讨论结果、建议对策等内容。

(一)使用互联网时间超长问题

基于一天中上网时间在50%以上的学生有124位,占比43.51%,10%~50%的学生有151位,占比52.98%,10%以下的仅有10位学生,占比3.51%的现状,可以得出大学生普遍存在互联网使用上瘾情况。而理工类的学生用于休闲娱乐的时间较多。针对这一问题,建议高校可以在合理组织课余文化生活,以降低生活与学习压力为目的,引导学生群体合理规划时间,普及“网瘾”给生活学习带来的危害等。

(二)对互联网谣言、虚假信息的判断与态度问题

在数据调查中,多数大学生能够分别大部分网络谣言、虚假信息。但是在对其的态度方面,很大比例学生选择忽略与无视其存在。本文提出如下对策:通过思政课程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举办相关校园活动与开办谈话课程来培育大学生的美德;公开放映符合相关主题并能吸引大学生注意力的影视、音像作品等。

(三)互联网络内容创作与讨论发展问题

问卷中,互联网络内容创作与讨论参与度较低的学生占比比较大,大学生群体网络素养提升空间还很大。本文建议:普及内容创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开展培训互联网内容创新的理论与工具专项课程;为不同专业的学生开展实际内容创新操作活动,让他们切实体验内容创新的过程与收獲。

(四)网络素养培育问题

调查结果显示,身边有丰富网络素养教育资源的学生占比例较少。因此,本文提出:提高网络素养培育的广度与深度,使大学生周围有丰富的网络素养基础教育资源;根据不同专业,设置与其配套的网络素养课程,切实贴近学生学习与生活;选择访谈、论坛等大学生更容易接受的方式来吸引大学生群体主动接受网络素养的培育。

参考文献:

[1]肖立新.大学生网络素养及其培育问题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2.

[2]官丽凤.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研究——以广西高校为例[D].南宁:广西师范学院,2013.

[3]唐静.重庆市高校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调研及培养研究——以西南大学为例[D].重庆:西南大学,2010.

[4]黄友发.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机制的构建[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5]杨靖.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及其培育研究[D].武汉:湖北工业大学,2016.

[6]欧阳九根,刘文献,梁一灵.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4.endprint

猜你喜欢
网络素养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中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途径
传媒类院校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与教育对策研究
媒介素养视野下的魏则西事件考察
官员网络素养、政府效能提升与政治文明建设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