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玉丹
【摘 要】在我国,随着日语教学的迅速发展,旅游日语教学方法也逐渐由单一的翻译讲授法过渡到多种教学法。同时,旅游日语教学的阶段性还要求每一阶段都应有适合本阶段教学的一种或几种教学法。旅游日语教育的教学目的更趋向于它的实用性,学生希望能迅速地掌握,具有运用日语进行交际的能力。由此,以往单一的教学法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如何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以提高日语教学的效率已成为每一位日语教师面临的新课题。
【关键词】旅游日语;教学方法
在我国, 随着日语教学的迅速发展,日语教学方法也逐渐由单一的翻译讲授法过渡到多种教学法。同时,外语教学的阶段性还要求每一阶段都应有适合本阶段教学的一种或几种教学法。我们这里所说的旅游日语教学的对象是中职学校的学生日语具有不同于英语教学的特点。这一特点具体表现在:①学生大都没有经过中学日语教育,为“零起点”学生;②日语中有大量的汉字, 看似容易入门,实则更容易造成外语学习“聋哑症”;③汉字多, 基础阶段如果过多使用翻译法,学生受母语影响,会造出很多自以为“是”的句子,从而延误学生语感和头脑中正确日语框架的形成。所以,由于学业时间短,想要学生在短暂的时间里让他们从日语最基本的发音学起,一直到能够流利运用,是并不切实际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应该多研究教学方法,使学生快速掌握。
一、语音学习阶段以模仿为主
学习日语的学生绝大多数没有学过日语,对日语没有感觉、对日本社会和日本文化基本是一无所知。在教授假名时,可以用唱歌的方法来让学生尽快掌握五十音图的顺序和发音。《あいうえおの歌》是一首掌握五十音图的歌曲,简单易学易记。
学生基本会唱《あいうえおの歌》时,教师再逐行逐个假名进行抽查纠音。在抽查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在跟着老师发音时能正确地发出所有假名的发音,可轮到他自己独立发音时,由于受到母语和方言的影响,有些假名的发音就开始发生偏差,甚至混乱。如假名[し]和[す]、[な]和[ら]、清音和浊音的发音常常混淆不清。此时,老师要及时纠正,并给他们鼓励和信心,当学生能正确发音时予以表扬,让他们尽快掌握假名正确而纯正的发音。
二、词汇学习要归纳对比
旅游日语的学习有很多基础单词要掌握,对很多學生而言是个很大的挑战。针对这些情况,教师在教授单词时要给学生信心,首先让他们明白:踏实掌握五十音图和单词的发音规则就能快速掌握单词的发音。对一些容易产生歧义的单词要解释,同时穿插一些有趣味性的单词活跃课堂气氛。如“娘、大変、丈夫、大丈夫、汽車、老婆、春雨、手紙、人参”等这些看起来和中文的汉字一样的日文汉字,翻译成中文的意思时,与汉字字面上的意思完全不同,它们表达的中文意思分别是“女儿、够呛、结实、不要紧、火车、老太太、粉丝、信、胡萝卜”。当学生们了解到这些单词的意思时,觉得有趣,课堂气氛会活跃起来,对日语学习产生更大的兴趣。而兴趣恰恰是打开求知大门的钥匙。有了求知的欲望,加上正确的学习方法,离学好日语就不远了。
三、课文学习以朗读、背诵和换词练习为主
旅游日语课文虽然简单,但涉及的语法比较多而复杂,在课堂上进行所有语法解释既消耗时间又比较枯燥,学生一下子也记不清掌握不了,还容易产生厌学情绪。针对这一现象,老师只需要解释一些重点的语法,让学生知道句子表达的意思就可以了。剩下的就是让学生熟练朗读和背诵课文。与此同时就课文中出现的句型做换词练习。如最基本的句型“名詞1+は+名詞2+です”,老师可以给出一个例子,然后让学生模仿,进行换词练习。老师可以说:「私は教師です。」学生可以换词成:「李さんは学生です。小野さんは日本人です。……」单是「~は~です」这个句型就可以让全班学生每个人都造一个句子。让学生带着成功的喜悦去学习,就能提高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
四、教会学生积累日语词汇的记忆方法
首先,关于单词读音的记忆,其实是有捷径可走的。日语的汉字几乎都有音读与训读,这一规律基本是固定不变的。如,“書”这一汉字,其训读为“かく”,音读则为“しょ”,记住这两个读音应该说并不困难,问题在于这如同枯木一样站立的无生机的读音,我们始终无法强化它们在脑中的记忆,当突然被问及“書” 的音读是长音还是短音时,学生总会犹豫片刻。这时候就需要一些辅助手段,比如说你在记忆“書”一字时,可以一同记忆“書道(しょどう)、書籍(しょせき)、書斎(しょさい)、書類(しょるい)”等单词,通过四五次的刺激,在你大脑里就会留在较深的印象。
所以,记忆单词读音的几个原则是,“规律优先,关注特殊,准确记忆”。
五、引导学生以旅游为导向学好日语
对于中职生来说,就业是学习的目的,所以在教授基础日语学习的过程中,要重点注入旅游元素。具体反映在词汇、句子举例学习中大量引入旅游词汇、句子。并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写出日语解说词。
参考文献:
[1]陈佳.初级阶段日语教学方法的研究[J].科教文汇,2008(9).
[2]陈红,徐丹凌.大学外语“互动式”教学模式探讨[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07,28(5):101-1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