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对社科文摘与转载类刊物的定级及其影响

2017-11-28 08:42刘海峰
关键词:刊物报刊文摘

刘海峰 刘 亮 程 伟

(1.厦门大学 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福建 厦门 361005; 2.厦门大学 教育研究院, 福建 厦门 361005;3.天津大学 教育学院, 天津 300354)

高校对社科文摘与转载类刊物的定级及其影响

刘海峰1刘 亮2程 伟3

(1.厦门大学 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福建 厦门 361005; 2.厦门大学 教育研究院, 福建 厦门 361005;3.天津大学 教育学院, 天津 300354)

以三大文摘和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为研究对象,梳理高校对这些刊物分级的情况,对影响高校将其作为学术评价指标并定级的相关因素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刊物摘转论文的学术水平、刊物的学术声誉与传播效应以及为不同学科论文提供可比的评价标准,是高校将其作为学术评价指标的重要依据,而刊物间水平的差异是影响高校决定刊物级别的主要因素。高校对社科文摘与转载类刊物定级,有利于促进高校教师提高论文学术水平、促进学术论文的传播和影响力、促进原发刊物提高办刊质量。但也致使某种类型和有些学科的论文不易被转载,一些学者和刊物为求转载迎合这类刊物的偏好,一定程度导致学术研究的浮躁之风。为此,高校要充分认识社科文摘与转载类刊物学术评价功能的有限性,制定与学科性质相适应的学术评价制度,并建立学术评价的监督和诚信机制。

高校刊物定级; 学术评价; 三大文摘;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在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评价体系中,存在着一个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方面,即发表的论文被重要文摘类刊物转摘或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往往标志着论文水平较高,意味着论文的影响力大增。中国各种文摘类刊物众多,但影响最大的是《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通常被高校称之为三大文摘类刊物;而“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则是指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编辑的一百多个专题系列复印转载期刊。目前多数高校文科学术评价考核文件中,都对被这些刊物转摘或转载的论文定有不同的级别。本文拟在梳理主要高校对文摘与转载类刊物定级的基础上,分析影响高校确定这些刊物级别的取舍因素,以及这一现象的利弊影响。

一、部分高校文摘与转载类刊物分级情况

学术文摘类刊物肇始于19世纪30年代德国出版的《药学总览》,它是一种建立在原发刊物之上的二次检索类期刊,办刊目的主要是向学术界提供药学研究的最新情报信息,以方便读者检索查阅①。其后世界各国相继创办各种文摘与转载类刊物,这些二次检索类刊物随着学术成果及其载发刊物的大量增加,以及各种网络学术检索工具的不断出现,在信息检索功能的基础上,逐渐演变出信息筛选与甄别、内容挖掘与精炼、推荐报道和社会传播等功能。尤其在信息化时代,面对海量的学术资源及其数字化的传播方式,学术文摘与转载类刊物大都将向学术界乃至社会各界推介有价值的学术信息视为生存发展的根本,在实践中,由此衍生出了学术评价功能②。三大文摘和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作为当前我国最有影响的社科文摘与转载类刊物,其学术影响力和公信力得到了多数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认可。这些高校和科研机构将学术成果被上述刊物转摘或转载作为本单位职称评定和科研奖励等评估的重要指标,并从这些刊物中定出级别以此衡量和评价发表论文的学术水平。

为考察不同高校对文摘与转载类刊物的分级情况,本研究选取将文摘与转载类刊物定级的19所“985工程”高校、22所“211工程”高校和25所一般高校,总共66所不同层次的高校作为研究对象。由于不同高校对文摘与转载类刊物等级划分及所定名称并不统一,如分为特类、一类、二类,最优、一级、二级,A类、B类、C类、D类,权威、核心、一般刊物等,不一而足。考虑到不同高校之间的可比性,本研究按照各高校对文摘与转载类刊物实质性的等级次序将其列入第一层级、第二层级、第三层级三个高低不同的层次(见表1)。其中,原分类中超过三级(类)的,一般将第三级(类)及之下的级别划归为本研究中的第三层级。

表1 部分高校对文摘与转载类刊物分级别统计表

续表

续表

注:各层次高校均按照全国高校代码表顺序排列。有部分著名高校未将文摘与转载类刊物分级,因此未纳入比较考察。

通过比较分析这些高校对文摘与转载类刊物定级情况,发现高校对文摘与转载类刊物分级存在共性和差异,主要表现为如下几点。

首先,多数高校将学术论文被文摘与转载类刊物摘转作为评价科研成果的重要指标。通过梳理取样高校学术评价考核文件,发现无论是“985工程”高校、“211工程”高校,还是一般高校,大都将三大文摘类刊物和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列入本校核心期刊目录或科研奖励期刊目录。在这些期刊目录中,不同高校虽然根据原发刊物论文被上述不同文摘刊物摘转以及摘转论文形式的不同定有不同的级别,但多数高校对被上述四大二次文献刊物摘转定有较高级别,一般位于第一层级和第二层级核心期刊目录之列,最不济者也列入第三层级核心期刊目录,这说明上述四大文摘与转载类刊物的学术影响力与公信力得到了许多高校认可。

其次,高校对文摘与转载类刊物定级存在明显的差异。根据表1统计,将《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摘转的科研成果认定为第一层级的高校数分别为48所、15所、3所、4所,占统计高校总数的比例分别为72.73%、22.73%、4.55%、6.06%。这说明《新华文摘》在上述四大刊物中独领风骚,对高校学术评价的影响最大;除《新华文摘》外,将《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摘转的科研成果认定为第二层级的高校数分别为26所、13所、18所,占统计高校总数的比例分别为39.39%、19.70%、27.27%。在第一层级类期刊目录中,将《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摘转定为最高层级科研成果的高校数远多于《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和“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而“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摘转无论是被定为第一层级抑或第二层级类科研成果的高校数均多于《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由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高校对四大文摘与转载类刊物的主观认可程度依次递增为《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新华文摘》。

再次,高校对同一文摘或转载类刊物摘转论文形式或程度的差异定有不同等级。文摘与转载类刊物对论文摘转形式大致可分为四种:一为全文转载,即基本上将原刊论文全部予以载转。二是主题转载或详摘,即去掉原文中无实质内容的文字和注释,不对结构作大的调整,突出论文的整体学术水平。三是论点摘编,即主要摘录原刊论文的研究方法、主要观点和研究结论。四是重要论文索引或报刊文摘题录,即只是列举原刊论文题目、作者及原发期刊名称与卷期等信息,以便读者检索查阅。从取样高校对某一文摘与转载类刊物定级情况来看,一般都对刊物摘转论文的形式或程度有明确的要求,对摘转形式或程度不同的刊物一般定有不同的级别。例如,兰州大学将被《新华文摘》转载1/2以上或3000字以上的学术论文定为第一层级类科研成果,将被《新华文摘》主题摘编的学术论文定为第二层级类科研成果。又如,四川大学将《新华文摘》转载1500字以上的论文定为第一层级类科研成果,将《新华文摘》论点摘编的论文定为第二层级类科研成果,将《新华文摘》篇目辑览的论文定位第三层级类科研成果。厦门大学则将《新华文摘》全文转载且4000字以上的论文定为第一层级的论文,论点摘编的论文定为第二层级。高校对四大二次文献刊物摘转论文形式或程度的差异划定不同的等级,从某种意义上是对这些文摘与转载类刊物学术评价功能的认可。

最后,高校对文摘与转载类刊物定级在学校层次上不存在显著差异。比如,在取样高校第一层级类期刊中,有14所“985工程”高校、16所“211工程”高校、18所一般高校将《新华文摘》摘转定为最高级别的科研成果,分别占各自类型高校总数的比例为73.68%、72.73%、72.00%。又如,在第二层级类期刊中,“985工程”高校、“211工程”高校和一般高校将《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摘转的科研成果定为第二层级的高校数为9所、8所、9所,分别占各自类型高校总数的比例为47.37%、36.36%、36.00%。多数高校对《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都只认全文转摘,不算论点摘编。由此可见,上述不同层次高校虽对文摘与转载类刊物定级存在一定差异但并不显著,这说明上述四大二次文献刊物学术评价功能对各层次高校均有相当影响。

二、影响高校决定文摘与转载类刊物级别的因素

以上各层次高校之所以把三大文摘类刊物和“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作为科研评价与考核的重要指标,并依据这些刊物摘转论文形式或程度的差异定有不同的级别,其原因固然复杂,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根据文摘与转载类刊物的水平划定不同级别。

被众多高校确定为高层级刊物的文摘类刊物,都是高水平、影响大的刊物。《新华文摘》是一本很特别的文摘刊物,在期刊界独树一帜。由于曾在促进思想解放、繁荣学术研究、弘扬民族文化、普及科学知识等方面做出过巨大贡献,《新华文摘》赢得了广大读者的青睐,读者覆盖包括党政中高级领导干部的广大群体,受到思想界、学术界、文艺界以及整个知识界的重视。《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是择优推介人文社会科学重要研究成果的文摘类期刊,其学术背景深厚,涵盖范围广泛。它强调学术品位,突出问题意识,倡导理论创新,兼及新知趣味,已形成集学术性、前瞻性、批判性、对策性为有机整体的办刊风格。《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重点反映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研究中具有原创性或体现新观点、新思路、新材料,提出或解决相关学术问题的优秀论文,以及学科研究中具有前瞻性、探索性或多学科与跨学科研究等方面的前沿成果。而上百个专题的“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专业性更强,力求“精选千家报刊,荟萃中华学术”,编辑出版了大量高水平的学术论文,被誉为“中华学术的窗口”,其转载量是人文社科期刊领域中一个重要的评价标准。

如前所述,目前学术文摘与转载类刊物大都将向学术界乃至社会各界推介有价值的学术信息视为生存发展的根本,以选优荐优作为办刊宗旨。我国现有人文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约2900种,年发文量尚无机构进行准确统计,但不会低于由2185种人文社科入库期刊构成的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年均入库人文社科文献的总量,即75万篇左右,而三大文摘2008-2012年年均摘编量分别为500余篇、800余篇和1100余篇,③“人大复印报刊资料”2000-2007年年均摘编量也仅有21000多篇④。三大文摘和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从数量如此庞大的社科类刊物中,挑选出为数不多的优秀论文予以二次发表,客观上表明了这些论文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尽管这种选择是编辑和同行专家的主观价值判断,但这种判断是建立在严格审稿程序基础上的同行评议和审查,因此能从一定的角度直接反映论文的质量⑤。据此,许多高校将它们作为科研评价与考核的重要指标,有一定的合理性。

然而,考虑到影响因子是衡量刊物学术影响力国际通行的重要评价指标⑥,而且影响因子与刊物质量存在某种相互作用和内在联系,因此可以判定不同文摘与转载类刊物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水平差异,这应是影响高校对上述文摘与转载类刊物定级的一个因素。就三大文摘而言,根据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王文军的研究,他将三大文摘摘转的前两年期刊论文在统计当年被CSSCI来源期刊引用次数除以前两年内摘编的期刊论文总数,视为三大文摘的影响因子。对2009-2011年三大文摘的影响因子进行计算,结果显示,《新华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三年的影响因子均值分别为0.506、0.497、0.482(见表2)。

表2 2009-2011年三大文摘影响因子统计表

资料来源:王文军:《中国学术文摘:现状与展望——以“三大文摘”为中心的实证研究》,《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6期。

以上统计结果表明《新华文摘》的刊文水平和学术影响力处于三大文摘之首,选登文章总体上确实代表了诸领域的前沿思想。其次是《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然而从2010年和2011年的引用情况看,《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的影响因子均高出《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这与上述高校对三大文摘的主观认可程度间存在相对的一致性,因而也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刊物质量与水平是影响高校确定刊物级别的主要因素。当然,不同的文摘刊物有不同的偏好,《新华文摘》比较偏重宏大论题、时效性、可读性,《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更偏重学术性。

此外,文摘与转载类刊物对学术论文摘转形式与程度的不同,从某种意义上表明不同论文间存在质量和价值高低的差异。与全文转载相比,主题转载、论点摘编及题录的论文,其学术影响力从理论上讲相对要弱一些,对不同转载形式或程度的论文进行分级,正体现了高校对刊载论文学术水平和价值的考量。

第二,为不同学科的论文找到可比的评价标准。

目前学术界乃至社会各界对学术论文进行定量评价,主要以论文的总被引频次及其刊载期刊的影响因子为参考标准。但是,总被引用频次只能反映论文的学术影响力,不能直接反映论文的学术质量,虽然两者存在某种相互作用和内在联系。因为一方面学术论文的引用有正负之分,有些引用只是为了批评、反驳该论文的观点和意见而引用的,这种负面引用正好说明该论文的学术质量是存在问题的,而不是表示它的学术质量较高。另一方面,学术论文总被引频次受论文发表时间的影响,发表年代越早的论文其被引用的总次数相对较多,但这并不代表该论文学术质量因此高于新近发表的论文。⑦此外,论文的选题与体裁也是影响被引频次的重要因素,如一些相对小众或冷门的研究主题或领域,研究人员和研究论文本身就少,这当然也就导致被引频次不会太高。所以以总被引频次衡量论文的学术质量存在局限性,尤其是学科性质不同的论文被引用频次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可以说,总被引频次并不是衡量论文尤其不同学科论文学术质量的理想评价标准。

刊载期刊的影响因子严格意义上讲只能评价期刊,而不能评价刊载论文的学术质量,虽然影响因子高的期刊刊载的论文总体学术质量较高。但影响因子指的是刊物被引频次与全部载文量的比值,只是从总体上表征某一期刊的学术影响力,不能反映每一篇刊载论文的学术水平。并且影响因子的适用范围只限于相同学科的比较,不同学科间由于学科性质、发展历程、研究范围、研究方法的差异,基本上没有可比性,并且在不同业界间引用形态和倾向也是大为不同的⑧。因此,以期刊影响因子评价论文尤其不同学科论文学术质量的做法也不完全合适。

即使实行同行评议,一般采用定性和定量的方式对同一学科或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评价,却难以对不同学科论文的学术价值进行统一比较。而学术文摘与转载类刊物从原发期刊论文中进行严格而规范的二次遴选与加工,实行的其实是一种双重专家评议和审查。并且在选取和评价过程中,参考了不同学科论文被引情况的定量指标,因此这种评议模式兼具定性和定量评价的双重功能。这种将不同学科最具学术价值的论文在同一学术刊物上予以二次发表,其实是为不同学科的论文提供了一个可比的学术平台和评价标准,这也是多数高校将三大文摘和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作为科研评价与奖励指标的又一重要原因。

第三,意图提高学校的学术声望与影响力。

如上所述,三大文摘与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在学术界乃至社会各界具有广泛的学术公信力和影响力。这种学术声誉的获得主要来源于严格而规范的学术评议与编审机制。这种机制能够保障学科专家和出版编辑从海量学术信息中,挑选出最具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予以二次发表,从而在原发期刊的基础扩大了原刊论文的传播范围和学术影响。

由于上述文摘与转载类学术刊物的学术声誉,及其对原刊论文具有学术评价与引导和学术思想集散中心的功能,与原发期刊相比在传播效果上具有了传播扩散的叠加效应。又由于学术文摘与摘转类刊物多是由国家权威文化出版单位或学术机构主办,比如,《新华文摘》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委托人民出版社主办、《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委托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主办、《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由教育部和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委托上海师范大学主办、“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由教育部委托中国人民大学主办,主办单位固有的政治和学术权威性,也使得这些刊物具有较高的学术声誉,进而赢得众多而广泛的读者群体,并且这些读者层次高,有效读者(即拿到刊物真正阅读,而不是装点门面或束之高阁的读者)多,读者范围遍布全国甚至海外。⑨

正因为以上文摘与转载类刊物具有较高的学术声誉和影响力,以及转载需求旺盛与可转摘版面不足所形成的稀有性,使得原刊论文一旦被上述刊物转载,传播速度便成倍的叠加,被引用频次也随之增加,这不仅使得原刊论文本身学术影响力增加,而且论文作者单位的学术声望和影响力也因此提高。正基于此,高校将三大文摘和“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作为科研评价与奖励的重要指标,目的不仅在于评价本单位的科研成果,还意图提高学校的学术声望和影响力。

三、文摘与转载类刊物定级的利弊影响

自学术文摘与转载类刊物的学术评价功能被发掘以来,学术界和学术期刊界对这种评价功能的肯定与质疑就始终存在,尤其对高校将这类重要刊物定级并作为学术评价与科研奖励指标的做法更是毁誉相加。以下就高校对文摘与转载类刊物定级的利弊影响进行分析和探讨。

从利的方面分析,大致有如下三点:

其一,促进高校教师提高论文学术水平。如前所述,三大文摘类刊物与“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由于具有较高的学术声誉,并且每年从数量庞大的社科类刊物中,仅挑选出为数不多的学术论文予以二次转载,于此不难看出,学术论文被这些重要二次文献刊物摘转的难度极高。那么,学术论文之所以能被三大文摘类刊物和“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摘或转载,虽然可能受这些刊物各自办刊宗旨和读者定位的影响,但首要的是论文本身须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理论价值。在当前高校科研评价体系中,多数高校不但将论文被重要文摘类刊物摘转作为学术评价的指标,也是科研奖励的重要指标,有的高校还进行重奖,这无形中给高校教师科研以压力和动力,起到刺激和促进高校教师提高论文学术水平、努力打造科研精品的作用。

其二,促进学术论文的传播和影响力。论文被重要文摘与转载类刊物摘转,其传播效果和学术影响力将得到很大提高。从上文的分析中可知,三大文摘类刊物与“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由于长期以来一直遵循着规范的同行评议机制和编辑审查过程,所挑选与摘转的论文一般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学术影响力,这又反过来促使文摘与转载类二次文献刊物本身在学术界乃至社会中成为一个具有较好公信力的传播平台。实际上,学术刊物的运行逻辑正是“刊以文重,人以刊重”,所以“如果一份刊物具有崇高的声望,那么只要在那上面发表论文,就比较容易获得学术界的认可”。⑩重要文摘与转摘类刊物由于在多年的办刊历史中业已建立了学术声望,因此当学术论文被其转摘或转载时,也必定会促进自身的传播。这一方面是由于这类二次文献刊物在面向海量论文进行遴选时,所选文章必定受到了同行评议专家的审阅与认可,另一方面是由于当学术论文被这类重要文摘刊物转摘和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以后,往往读者面也会跟着增加许多,有些论文的读者面可能增加十倍甚至百倍,所以论文被转摘或转载后,大大提高了影响力,论文被引用的可能性相应也会大大增加,作者的学术声望也会得到提高。

其三,促进原发刊物提高办刊质量。从理论上讲,原发刊物是学术文摘与转载类刊物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没有原发刊物,这些二次文献刊物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但是,由于学术文摘与转载类刊物对原刊论文的传播扩散具有叠加效应,并由此也扩大了摘转论文原发刊物的传播效用,尤其是对读者定位不清楚的综合性期刊,增加传播的效用则更加明显。正是由于学术文摘与转载类刊物对原刊论文具有传播扩散的叠加效应,极大地提高了原发刊物的学术声誉。又由于有些重要文摘与转载类刊物对摘转的原发刊物文献情况定期(通常每年一次)进行统计,并按照被摘转篇目(包括全文转载和论点摘编两种)的多寡对原发刊物进行排名,以观察单位时间内原发刊物的被摘转情况。尤其是“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还将此排名在重要媒体上公布,并通知入围的刊物和学术机构,这种重要文摘与转载类刊物对原发刊物的定期“排行榜”,不但为原发刊物所看重,而且在实践中也为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和高校教师所重视。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往往将转载位居前列的刊物认定为较高级别,高校教师也因此多倾向投稿给这些刊物,因为论文被摘转首要的标准是学术水平,而论文的文字写作和编校水平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如果出现语病或错别字,则很难被摘转。这使得原发刊物不得不苦练内功,努力提高编校质量以增加被重要文摘与转载类刊物摘转的机会。

就弊的方面而言,也有以下三点:

第一,高校以论文被转摘或转载为评价指标不够全面。这是因为相对于几千种社科类刊物刊载的论文而言,几种重要的文摘与转载类刊物每年摘转的论文数量实在有限,有大量的优秀论文不能得到摘转,然而并不意味着这些论文的学术水平不高,之所以得不到摘转主要与这些文摘与转载类刊物学术信息抓取偏好和版面限制有关。就三大文摘而言,三者的办刊宗旨和读者定位不尽相同,各有侧重和偏好,比如《新华文摘》的读者定位主要在党政机关干部和管理人员,其选文更多偏好于时政类报刊和实用性研究;《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和《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虽然都更关注纯学术研究的期刊,但前者更关注高校期刊,而后者更关注社科院(联)期刊。不过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更关注综合性学术期刊,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与综合性期刊更关注宏大选题有关。由于三大文摘倾向于摘转选题宏观的综合性论文,有些比较专门精深的学术论文,尽管开掘很有深度,甚至自成一家之言,能在学术史上留下一笔,因为选题特别而被认为“偏窄”,也不易被转摘或转载。从“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来看,作为转载量最大的二次文献刊物,现出版有一百多个专题系列期刊,其中涉及政治社会、经济管理、文学艺术、历史文化、法律、教育等诸多领域。相对于三大文摘,在信息抓取上更多地转载专业性的论文,但由于版面的限制,这些期刊一般多转载篇幅适中或短小精悍“言之有物、持之有据”的论文,而篇幅特别长的长篇大论不容易被转载,这种情况其实在三大文摘中亦复存在。

总的来讲,三大文摘和“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由于学术信息抓取的偏好,使得一些专业性特别强的优秀学术论文很难被摘转,篇幅特别长的优秀论文很难被转载,所以说高校以论文被这些刊物转摘或转载作为科研评价指标是不够全面的。高校这种科研评价与奖励政策,使得有的高校教师为使论文被摘转,迎合这些刊物的办刊宗旨和摘转偏好,选题多倾向宏观的现实性热点问题,那些专精的基础性研究领域较不受重视;有的高校教师为了争取被转载则比较不愿意写篇幅长的大论文,如此对当前学术研究的浮躁之风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一定的推波助澜作用。

第二,导致一些刊物尽量不刊用书评或不易被转载的学科论文。从上述文摘与转载类刊物的摘转情况来看,在转载内容上,摘转论文多为专题性的学术研究,绝少用书评和报道性的文章。缘于此,从表1中可以看出一些高校在科研评价体系中明确规定不包括书评;在学科分布上,并非所有的学术文摘都覆盖全部学科,即使是同一种人文社科类文摘,摘转论文的学科分布也存在严重的不均衡,不同学科间的载文量差异很大。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王力力的研究,她对2004-2008年五年间三大文摘摘转论文的学科分布进行统计,发现文、史、哲、经、政、法等传统学科论文的摘转量比较居前,新兴学科、小学科如情报学、民族学、环境科学等论文的被摘数量远远落后于前者。实际上在综合社科类学术文摘中,一些学科如外语类论文,很少有被转摘的可能。这种情况不仅存在于不同学科间,既是在同一学科内部亦然存在。比如,就文学而言,文艺学最多,现当代文学次之,古代文学再次之,语言文字学又次之。造成文摘与转载类刊物摘转内容偏好和学科偏差的原因尽管很多,但由于上述类型和学科论文得不到或很少被摘转,导致这些新兴学科、小学科和书评类的文章不受原发刊物重视,以至于部分学科的论文在综合性期刊和学报特别难以发表,书评类文章则为各专业期刊和综合性期刊所忽视,这与国际期刊注重发表书评类文章形成强烈的对比。加上论文被三大文摘与“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摘转是高校科研评价的重要指标,这种状况不仅对不同学科论文的学术评价是不公平的,还在某种程度上对新兴学科和小学科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第三,出现部分学者或刊物为求论文被转摘或转载进行公关活动。由于如前所述论文被不同级别的文摘与转载类刊物摘转,高校将之视为学术水平高低不同的科研成果,并进行物质奖励,有的地方高校还进行高额重奖,重要的文摘与转载类刊物能够为论文作者带来学术荣誉的同时还带来不菲的经济收益,在当前社科类二次文献刊物评审体系有待完善的情况下,少数学者为求论文被这些刊物摘转,“通常运用各种非正常的手段,如权力、金钱、权威、关系、人情等各种冠冕堂皇的和不那么冠冕堂皇的理由干扰、影响着社科学术文摘稿件的遴选”。又因原发刊物所载论文被重要社科文摘或转载类刊物摘转,以及摘转量的多寡极大地影响原发刊物的学术声誉,一些刊物为提高所载论文被重要二次文献刊物的摘转量,不惜通过购买这些刊物的广告版面或增加订阅量等办法,以求获得较高的转摘率。如此减少了一些高水平论文被摘转或转载的机会,而少数学术水平一般的论文却可能位列其间,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不良影响。

综上所述,目前各层次高校将三大文摘和“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作为科研评价与考核的重要指标,并依据这些刊物摘转论文形式或程度的差异定有不同的级别,应该说这种做法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多数高校是基于这些刊物的学术水平来认定刊物级别的,总体而言,四大二次文献刊物所转摘和转载的论文体现出较高水平。又因为三大文摘与“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编审的科学性和严格性,也为不同学科的论文提供了一个可比的评价标准,且由于这四大二次文献刊物具有较高的学术声誉和传播效应,能够较快地提高学校的学术声望和影响力,因此,高校为提高学术声望将论文被这些刊物摘转,作为科研考核的重要指标,这些刊物受到许多作者和读者的青睐与追捧,也是无可厚非的。至于高校将被这些刊物摘转量位居前列的原发刊物认定为较高级别,有些高校对被上述四大刊物转载的论文,以及在转载量位居前列刊物发表的论文进行重奖,客观上对促进高校教师提高论文水平和刊物提高编校质量起到一定积极影响。

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由于三大文摘总体偏向转摘选题宏观的综合性论文,“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限于版面多转载篇幅不太长的专业性文章,致使一些选题“偏窄”和长篇幅的优秀论文无法得到摘转,所以说高校以转摘或转载作为科研评价指标是不够全面的。而且,近年来,随着微信、微博等新媒体、自媒体的出现与普及,许多原发刊物纷纷建立自媒体公共平台,直接向读者定期推送期刊文章,从传播速度、广度乃至提升引用率方面对二次文献造成了巨大冲击。因此,高校科研管理部门需要充分认识到重要文摘和转载类刊物学术评价功能的有限性,审慎地采用社科文摘与转载类刊物学术评价的结果,应结合学科学术委员会和读者的评价、科研成果评估和学术成果获奖情况判定学术成果的质量。改变过去一刀切的评价模式,制定与学科性质相适应的科研评价制度。同时,还应建立学术评价的监督和诚信机制,从制度上为社科文摘与转载类刊物营造良好的学术评价环境,如此才能真正发挥其学术评价功能在高校学术评价中的正面作用和积极影响。

注释

④赵丹群:《〈复印报刊资料〉的学术评价功能》,《情报资料工作》2008年第5期。

⑤朱剑:《高校学报的专业化转型与集约化、数字化发展——以教育部名刊工程建设为中心》,《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

⑥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展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2年,第5页。

⑦程郁缀、刘曙光:《论文质量、期刊质量与期刊影响力》,《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

⑧袁培国:《期刊评价中引文索引几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⑨赵建国、李慧君:《论学术文摘期刊的独特传播功能》,《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⑩刘海峰:《刊以文重人以刊重》,《社会科学战线》2012年第2期。

责任编辑荣佳

OntheFactorsandInfluenceoftheClassificationandGradingoftheSocialScienceDigestsandReprintedJournalsinHigherEducationInstitutions

Liu Haifeng1Liu Liang2Cheng Wei3

(1.Center for 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Research, Xiamen University, Xiamen 361005;2.Institute of Education, Xiamen University, Xiamen 361005;3.School of Education, Tianjin University, Tianjin 300354)

The paper sorts out the classification information of the three major digests, i.e. Xinhua Digest, Chinese Social Science Digest, Academic Liberal Arts Colleges Digest, and Replicated Journal of Information Center for Social Sciences of RUC as academic assessment factors in different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and analyses the related aspects for the grading system. There are three elements for journal grading: academic level of the papers reprinted in these journals, academic reputation of the journals and their dissemination effects, comparative paper evaluation standard provisions for different disciplines. And a journal’s academic level is the main indicator for its grading category. The assessment is beneficial for scholars to improve their academic competences and promoting the dissemination and impacts of the academic papers, etc. Nevertheless, some scholars and journals cater to the tastes of these journals, resulting in forming an impetuous atmosphere in academic research. Therefore,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should be aware of the assessment limitations.

classification and grading systems of journals; academic assessment; Xinhua Digest, Chinese Social Science Digest, Academic Liberal Arts Colleges Digest; Replicated Journal of Information Center for Social Sciences of RUC

2016-11-28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华中师范大学教育信息化协同创新中心资助项目“信息化与教育治理现代化”(CCNU16LPH002)

猜你喜欢
刊物报刊文摘
IAPA文摘
刊物贺词
百强报刊
系列刊物介绍
《小学生必读》再次入选向全国少年儿童推荐百种优秀报刊
行业刊物介绍(十七)
在“门”字内加字可以组成新的字,试着填填下面的空吧!
行业刊物介绍(十六)
2009年10月报刊广告刊登额排行榜
台港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