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江楠
摘 要:跨文化交际能力逐步走入人们的视野,公安院校在跨文化交际方面一直处于劣势。此次调查基于跨文化交际模型(陈国明,2009)并以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学习动机分类法(高一虹,2002)为理论框架,以江苏公安院校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为切入点,实证研究了江苏公安院校大学生当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概况。研究结果表明:江苏公安院校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素质整体偏低,且对跨文化交际能力认识尚浅。因此,在公安院校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过程中,一是要提供教学条件;二是要渗透跨文化交际意识;三是要定期宣讲培训;四是要引导自主学习。
关键词:公安院校;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34-0179-04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34.109
跨文化交际近年来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相关词汇使用频率逐年上升,世界逐渐走向全球化,而各国文化也相互交融,文化作为国家的软实力,而国家以人为本,文化能否走出国门发扬光大则需要人的宣传,而跨文化交际能力则人能否将文化带出国门最重要的能力之一,为了适应社会发展与国际交流本文章着眼于公安院校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调查分析。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跨文化交际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而跨文化交际研究逐渐增多,学者们对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讨论。Spitzberg与Cupach(1984)提出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三要素:动机、知识和技能,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交际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交际能力包括语言能力、语用能力和策略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对文化差异的宽容性和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Byram(1997)构建了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式,认为该模式由态度、性情、知识、技能和行为取向构成,并指出与语言能力、社会语言能力及语篇能力结合才能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且它们之间具有互动性。张红玲(2009)将跨文化交际能力概括为四个层面:敏感性/意识、态度/情感、知识、技能。陈国明(2009)提出了跨文化交际能力包含跨文化意识、跨文化敏感度和跨文化技能三个层面。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研究现状
(一)国外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概述
国外跨文化交际学科诞生于二战后的美国,发展于西方。西方的跨文化交际理论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发展至今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80年代之前为起步阶段,代表性研究为Ruben基于行为主义理论提出的模型,跨文化交际能力只能从实际交际情境中人们的实际行为去推断,学者们据此开发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测评工具;
第二阶段:80年代至2000年为繁荣阶段,要素型模型和发展阶段型模型是此阶段的成果,学者着眼于从上而下探究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构成部分,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动机、知识和技能三个要素,同时还指出跨文化能力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动态发展的;
第三阶段:21世纪以后有了新的发展方向,研究人员热衷于从不同学科背景去构建理论模型,多元化背景下的调研数据确定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十项共核成分:异质性、传播、他者为中心、观察力、动机、敏感性、尊重、关系、投资和得体性,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理解不再仅仅基于西方的理解。
(二)国内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概述
国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相关研究起步较晚,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初主要是介绍国外的研究成果,后来学者们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以及外语教学的需求构建了若干理论模型,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本体研究却十分有限。学者贾玉新、高一虹、杨盈、庄恩平、张卫东、杨莉等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系统提出了不同的理论框架和模型,综合来看,知识、态度和技能是大多数模型的三项核心要素,同时大部分模型都将态度(开放的心态、对不同文化的尊重、好奇心等)作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发展的起点和核心。国内研究基本在西方的理论框架和方法内进行,西方的文化土壤和中国是异质的,中国学者需要基于中国国情对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当今世界全球化的趋势使得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国际交往中日趋重要。而大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地位尤其重要,公安院校大学生作为大学生的一个群体,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调查研究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国内外有关公安院校大学生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实证研究文献中同时涉及两者的研究尚不多见,尚未形成一定的学术趋势,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了广泛关注和认可。基于此,文章对江苏公安院校大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跨文化知识和跨文化交際能力展开调查研究,并对相关跨文化交际能力问题进行探讨。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的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政策对外开放的深入,国际间的交流与往来也从全方位、多方面展开,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中国旅游经商定居,作为警察也会有越来越多与外国人打交道的机会;另一方面,经济科技的发展导致全球犯罪率居高不下,犯罪手段也日趋高科技、智能化和国际化,这对警务人员的外语水平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当前国际国内形势下,公安院校大学生具备一定的外语水平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公安院校大学生是否具备跨文化意识?他们是否理解什么是跨文化交际能力?他们是否知道跨文化交际能力体现在哪些方面?他们是否认识到跨文化交际能力发展的重要性?是否知道如何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基于以上思考,此次调查研究希望达到以下四个目的:1.了解江苏公安院校大学生跨文化意识、跨文化知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2.引导公安院校大学生正确认识并关注跨文化意识、跨文化知识和跨文化能力;3.引导公安院校大学生增强跨文化意识、学习跨文化知识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途径;4.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江苏公安院校大学生在跨文化交际意识、跨文化知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的差异,提倡重视不同文化的交融发展的正能量。
(二)研究问题
1.江苏公安院校大学生跨文化意识、跨文化知识、跨文化交际重视程度的调查;2.江苏公安院校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调查;3.江苏公安院校大学生增强跨文化意识,学习跨文化知识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途径;4.不同文化背景下江苏公安院校大学生在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的共性和异性。
(三)受试
正式实验的有效受试共1468人,其中,767人来自南京森林警察学院,另外的701人来自江苏警官学院。这些受试者均为自愿参与调查,所有学生均为公安院校大学生。
(四)实验材料
本研究的调查材料为《公安院校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调查问卷》。《公安院校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调查问卷》系调查者经过大量阅读各类资料文献后整理所得。
问卷包括四个部分,共30道题,其中4道为多选题,1道为主观开放性试题。
第一部分:基本状况;其中对性别、年级以及出国的时间、经历、原因做了相应调查;共4题,均为单选题。
第二部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供需情况以及影响因素方面;需求方面,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性、交流愿望、获得途径、自身水平、对其他国家的了解方面做出了调查;影响因素方面,对影响个人的原因、文化冲击的因素以及交流中的障碍做出了调查;共9道题,其中需求方面6道,均为单选题,影响因素方面3道,均为多选题。
第三部分:跨文化交际过程中遇到困难的情况调查;该部分从自我介绍、言谈禁忌、日常礼貌、邀约回应、餐桌礼仪、社交聚会、日常购物、表达感情、社交应对、课堂任务、竞争合作等十一个方面全面了解;共12题,其中11道单选题,1道为主观开放性试题,选答。
第四部分: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升途径解决办法分析;其中对提高方法以及学生对具体实施办法的期望程度做出调查;共5道题,其中1道多选题,4道单选题,单选题后提供五个选项,即从“十分希望”到“十分不希望”的李克特式5级量表。
(五)数据收集与整理
在正式调查开始之前,笔者对该问卷进行了两次测试。2017年1月在南京森林警察学院和江苏警官学院分别进行了正式的问卷投放,发放问卷1598份(有效问卷1468份),有效率为91.9%。正式问卷的信度检测系数为0.813,超过了0.70的理论要求值;最终根据数据分析结果显示,问卷题目具有较好的区分度,因此本问卷的测试结果可靠有效。数据收集汇总后,利用相关Excel进行相关统计处理,对公安院校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调查研究。
四、结果与启示
(一)结果
1.跨文化交际能力概况
总体来看公安院校大学生对跨文化交际能力认识模糊,经统计,发现其中67.96%的人选择了“大致知道”,仅有8.32%的人选了“明确认识”,还有23.72%的人则是“毫无概念”,由此可以明显看出公安院校大学生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认识尚浅。
基于公安院校大学生对跨文化交际能力认识尚浅的条件下,其中仅有3.41%的人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毫无必要”,而有72.39%的人选择了“当然有必要”,还有24.2%的人选择了“一般”,由此可见虽然公安院校大学生对跨文化交际能力认识模糊,但是绝大多数人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
2.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认识与外国人交流期望相关性
■
从表格数据中可以明显看出,对跨文化交际能力有“明显认识”的公安院校大学生与外国人交流的期望也越强烈,而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大致知道”的则交流的欲望降低一个档次,对跨文化交际能力“毫无概念”的对交流的欲望又降低了一个档次,可以明显地看出跨文化交际能力与外国人交流期望呈显著相关。越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重要的则越期望与外国人交流,由于公安院校特殊性,导致学生缺乏与外国人的接触,影响了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发展。
3.影响个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最主要因素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管理方法的相关性
■
由图表可知影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因素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方法呈非显著相关,但是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方法中,“创设语境和制造情景”与“开设跨文化课程”选项整体偏高,可见公安院校大学生普遍希望可以获得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情景语境以及该方面的指导。
4.跨文化交际能力水平自测与未来工作中是否期待接触外国人的相关性
■
由此可见,认为自己跨文化交际能力“很好”的更愿意在未来的工作中接触到外国人,来展示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而认为自己跨文化交际能力“好”的人對在未来接触外国人的期望值明显降低,根据调查结果可以预测,跨文化交际能力越好的人越愿意在未来的工作中接触外国人,工作也就越有自信,而跨文化交际能力缺失的人则逃避接触外国人,一旦遇到涉外案件,将丧失工作的积极主动性。
(二)启示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江苏公安院校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素质整体偏低,性别与年级对跨文化交际能力没有显著性影响。当今世界全球化的趋势使得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国际交往中日趋重要。跨文化交际能力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新型人才所必备的一种技能,而公安院校由于自身学校特殊性的限制对学生给予的条件较一般大学明显不足,以至于公安院校大学生只能通过网络来获得跨文化交际能力,想与外国人交流却没有途径,导致恶性循环,以至于在以后的工作学习生活中无法很好地与外国人交流,出现交流不自信等现象。大量的公安院校大学生希望学校可以增加跨文化交际课程,配备外籍教师,并且希望获得跨文化交际的情景语境,以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由此可见公安院校大学生已经意识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公安院校大学生作为大学生的一个重要群体,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也显得十分重要。跨文化交际使全球文化与民族本土文化不断融合与互补,只有经常开展各类不同类型的跨文化交际研究才能推进跨文化交际学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的深入。
基于目前公安院校普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薄弱,经查阅大量文献,最终以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学习动机分类法为理论框架,提出相应措施。该方法是高一虹(2002)从哲学的角度阐述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认为文化的“跨越”与“超越”是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两个层面;“跨越”是针对交际文化的了解和相关交际技能的提高,但“超越”则是更为重要的、整体意义上的文化意识以及对待不同文化的態度。
针对以上调查结果及原因分析并结合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学习动机分类法,为提高公安院校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应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提供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学条件,增设跨文化交际类课程,配备外籍教师,主动引导公安院校大学生跨文化交际,在交流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增强公安院校大学生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敏感性以及跨文化交际意识。
第二,在日常的语言教学过程中,鼓励教师为公安院校大学生创设跨文化交际语境并制造情景渗透文化常识,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跨文化交际,从而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实际场景中感受跨文化交际,培养学生对跨文化交际的兴趣,将语言教学与能力培养有机结合。
第三,定期请外籍教师以培训或讲座的形式进行文化和跨文化交际策略方面的宣讲。提高公安院校大学生文化素养,为公安院校大学生创设积极主动、乐于进取的跨文化交际氛围,从而使公安院校大学生自主学习从而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
第四,引导公安院校大学生运用身边各种新型媒介来获取不同的文化,提高自身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这个信息时代甚至可以通过与外国友人视频等方式,切身体验外国文化氛围,感受不同文化的文化差异,在网络交际中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五、结语
本文研究旨在通过实际调查反映江苏公安院校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分析江苏公安院校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并有针对性地剖析现实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的策略和措施。通过本文,希望能对江苏公安院校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引起公安院校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视,培育出更能适应全球化社会的新型警务人才。
参考文献:
[1] Byram M. Teaching and Assess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M]. Clevedon,UK:Mutilingual Matters,1997.
[2] Spitzberg B.H. & Cupach W.R.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M].Beverly Hills,CA:Sage,1984.
[3] 陈国明.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 高一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跨越”与“超越”[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2(10):27-31.
[5] 张红玲.外语教师跨文化能力培训研究[J].跨文化交际研究, 2009.
[ 责任编辑 万淑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