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策略分析

2017-11-27 09:56张洁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7年22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互联网+互联网

张洁

[摘 要]提升高校思政教育针对性和亲和力是当前课程改革的方向和目标。本文从分析“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政课的特性着手,指出高校思政课改革是占领网络阵地、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增强教学实效性的应然选择,并提出转变教学观念、搭建网络平台、构建应用与评估机制等改革策略,以此进一步完成对“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探索

[关键词]“互联网+”;思想政治课;改革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22.146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22-0-03

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对大学生系统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路径,是社会主义大学的特有优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与互联网技术的深度融合”,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更是推进高校思政课改革、“提升高校思政教育针对性和亲和力”的题中之义。

1 “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政课的基本特性

“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形态,掀起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领域改革的新浪潮,在推进高校思政课改革的进程中表现出互动、导向、实效等特性。

1.1 “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政课的互动性

互动、历时、动态是互联网的基本特性。“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首先对传统思政课“你讲我听”“你说我记”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提出了挑战,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形成一种等、靠的学习风气,在“互联网+”的興起和运用中日渐低效、衰微。为此,思政课的政治教化必须寻求高效、便捷、广泛、双向互动,同时兼具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特点的新型传播载体,使它在政治价值观的传播、政治行为的习得与调适,乃至政治共同体的动员与整合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互联网在高校思政课中的互动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给受教育者发表意见的机会,微博、微信以及高校思政课专题网站所发布的内容信息,受教育者可以发起讨论、甚至直接向老师请教,及时答疑解惑,同时对于教育者来说,学生反馈的信息成为调整课程内容的最直接依据。二是利用互联网以超越时空限制的方式汇集优质教学资源,这是近年来推进高校思政课改革的重要瓶颈。教师借助互联网延展课堂教学空间,充实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学会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增强课堂教学的现场感和情境性,使思政课教学由单向的“灌输”转变为双向的互动。

1.2 “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政课的导向性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拓宽了高校思政课的教育途径,丰富和发展了其内容,但同时也深受思想认识多元化、价值判断复杂化、发展诉求多样化的影响,特别是一些错误思潮和观点,如西方所谓“普世价值”的负面影响。目前,大学生思维活跃、积极自信,但是其知识体系建构尚未完成、“三观”尚未完全成形,极易有意识或无意识、有组织或无组织地在“微话语权”的抢夺战中暗流涌动。理想信念教育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的核心内容,承担着帮助大学生选择正确的舆论导向,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重任。而当前,西方国家凭借先进的技术、雄厚的资金以及宽阔的信息渠道,在新媒体领域占有绝对的优势,甚至是霸权地位,大肆宣扬以“自由、民主、平等、人权”为口号的西方所谓的“普世价值”,企图迷惑民众、消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销蚀人们的共同理想,改旗易帜、西化中国,颠覆社会主义国家政权。教师凭借互联网等新媒体将枯燥、抽象的课程内容,以立体、动态的形式呈现给大学生,引导其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和舆论导向,占领“网络”这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主阵地。

1.3 “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

“互联网+”与传统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深度融合,能够增强其历时性、时效性,紧随思政课理论前沿,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提升其教学的实效性。

一是充实了教学内容,丰富了教学资源。在传统的灌输式、说教式的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受限于教学课时、教材篇幅,难以满足学生广泛阅读、获取知识和信息的强烈需求。而互联网凭借其先进的技术手段和巨大的信息资源,形成了“翻转课堂”“微课”以及其他的专题讨论与学习的微信群、QQ群等,教师适时地进行引导,避免教材的滞后性,从而促使其教学效果实现质的飞跃。二是提高了教师的信息素养,激发其探索精神。习近平同志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教师要顺势而为,将学生的兴趣点和注意力“导”入良性轨道之上。为此,教师必须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深入社会、深入生活,深入到大学生的思想中,对待互联网上的学习资源和信息要明辨是非、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舆论。三是建立了平等、民主的师生互动关系,增强了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粉笔+黑板”的教学模式中,难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互联网技术与思政课传统优势的深度融合,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建立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网络与课堂之间的互动教学模式。

2 “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的应然选择

互联网技术与高校思政课传统优势的深度融合,是适应思政课教育“三贴近”的基本要求,也是高校思政课改革的应然选择。

2.1 占领思政课主阵地的时代要求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要建设好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主题教育网站和网页”,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新媒体作为“互联网+”时代的典型代表,根据《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7)》的数据显示,就新媒体的呈现方式之一的网络直播而言,截止到2016年,用户规模达3.44亿,市场规模约150亿人民币,迎来爆发式增长,成长空间巨大。在推进思政课改革的今天,习近平同志指出“过不了网络关,就过不了时代关”,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就必须研究把握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特点和规律,密切关注网上动态,了解大学生思想状况,创新互动机制,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与网络技术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在“微话语权”的抢夺战中,形成线上线下教育合力,牢牢把握网络这一思政课教育的主动权、主渠道、主阵地,是深入推进高校思政课改革的需要,更是“互联网+”的时代要求。endprint

2.2 改变思政课传统教学方式的现实需求

思政课具有高概括、强抽象的特性,当前的思政课教学和改革仍未摆脱应试教育的泥潭,仍然倡导“教师权威”、坚持“知识本位”和宣扬“精英主义”的价值取向,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仍偏重于机械记忆、浅层理解和简单应用的灌输法和说教法,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教学实效性不佳。因此,要实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与互联网技术的深度融合,高校要紧紧抓住立德树人这个中心环节,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大学生成长规律,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创新教育互动机制,促进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与互联网融合,坚持好办法、改进老办法、探索新办法,调动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互动的积极性,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能网聚青年学生,真正代表青年学生,以真理引导青年学生,以真心润泽青年学生。因此,高校思政课改革是改变思政课传统教学方式的现实需求。

2.3 增强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增强大学生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守好思政课这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当前,正处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的关键时期,高校虽然采取了“一揽子”的思政课教学改革措施并得到有效落实,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仍受应试教育体制历史遗留问题的影响,高校思政课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生关系等方面表现出与“互联网+”时代特征不相适应,教学实际效果不佳。一是重视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低头族”在高校思政课堂上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因而难以保证教师的“教”取得预期效果,相应地要把学生对手机、互联网的好奇转移到学习活动中来。二是信息技术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尚未得到有效利用和高度融合。一些教师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机械、被动地使用多媒体,照屏宣科、生搬硬套,难以把新媒体、新技术的动态性、即时性等特性充分展现出来,发挥其在思政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三是缺乏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主题思政课教育网站和网页,难以在纷繁复杂多元化的信息资源中做到精准筛选,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工作,进而难以有效提升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3 “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的逻辑建构

在思政课改革中,高校要“紧紧抓住立德树人这个中心环节,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践行教学观念、开辟教学新平台以及构建应用与评估机制,突破“你教我学”的传统教学模式。

3.1 践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思想是行动的向导。在“互联网+”时代推进高校思政课改革的实践中,教师首先要转变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念,践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一是以互联网等新媒体为介体,以问题为导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习近平同志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因而,在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了解高校思政课的学习特点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借助于互联网来查找资料或者提供讨论平台,如“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等。同时,教师通过互联网精心备课设计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形成自主学习任务单,学生课前自主学习,将问题记下来,课上提出来供师生讨论解决的先学后教的“问题导向”型教学范式。二是注重教师的主导性作用。在高校思政课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的过程中,要以“教师主导”为前提,在课前的自主学习阶段,教师要围绕教学要点和难点,精心地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用互联网工具查找信息、答疑解惑,对新知形成一定的认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做好“主持人”,引导学生讨论、辩论,并适时地对教学要点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认知层层剥笋、消化、吸收,最终内化并生成新知;课后知识的巩固阶段,教师充分利用现代网络媒体的关注、评论、转发功能,即时在平台上发布当前学生最关心的社会热点话题,与学生进行网上实时互动,分享思想和观点。由此可见,教师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还要把教师的“主导”贯穿于思政课教学的全过程中,把握好思政课的教学方向,特别是政治方向,亮起理论“红绿灯”,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2 构建“互联网+”思政课教学新平台体系

思政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主课堂、主阵地,在“互联网+”时代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困境,高校必须积极寻找思政课改革的突破口,借助易于接受、喜闻乐见的载体拓展教学阵地,全方位、多渠道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一是以新媒体及手机客户端教学资源为主力,建设思政课网络互动平台。教师要充分运用微信、人人网、高校论坛等新媒体平台手机客户端软件,通过组建班级群组的形式,在课前及时发布互动主题,为学生提供思考内容,在课上直接就思考内容展开讨论与交流,从而充分利用课上时间不断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与水平,而非传统思政课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另外,教师在课后运用新技术及时与学生进行互动,不仅能解决课堂教学中遗留的相关问题,还能逐步克服传统思政课教学过程中缺乏交流沟通的弊端。同时,借助这一平台创作、发布或转载各种正能量的文章或报道,教师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接触和互动,把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落实在生活与细节中,强化学生对思政课的认同。二是以高校思政課教学为载体,搭建迎合学生主体性需求的“触屏”平台。“谁赢得了互联网,谁就赢得了青年。”这是中南大学党委书记高文兵,根据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际作出的科学论断,要求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感和吸引力。在“互联网+”时代,面对思想文化多元化、复杂化的冲击,学生的思想、观点和主张以及学习的需求也呈现出主体性、个性化的趋势,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建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将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容,以具体化、动态化、艺术化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同时,高校要推进政行企校紧密合作,多渠道、多途径筹措经费,多方共建网络平台社区、博物馆、纪念馆和文化馆等,支持学生对接社会开展调研,让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国情及社会发展情况,科学辨别、自觉抵制腐朽及错误思潮的侵蚀,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3.3 完善“互联网+”思政课教学应用与评估机制

随着互联网技术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深度融合和有效运用,高校逐渐摒弃“满堂灌”“理论说教”等教学方式,形成了“翻转课堂”、自主学习等多种教学模式,因而也必须改变传统的依靠死记硬背“唯成绩论”的应试考核方式,形成一种以发展学生能力,促进教学相长的课程评估机制。一是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信息资源关注、发布等功能,延伸教学空间,实现课内与课外、线上与线下有机融合。思政课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勇于创新、敢于实践,不仅是要把握好当前时政要闻充实教学内容,更要主动融入微媒体环境中来,适时地把微信、微博、QQ等现代网络媒体信息容量大、相互交流便捷的优势发挥出来,为学生提供可靠的权威信息,领导网络话语权,进而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二是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注重“过程性”评价。教师要严格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积极落实高校思政课课程评价、学生评价以及教师评价制度,扎实推进评价制度改革。关键在于重视对学生的科学评价,综合运用观察、交流、测验、实际操作、作品展示、自评与互评等多种方式,将学生的学业成绩与成长过程记录有机结合起来,实现考试成绩与授课老师的学分认定、班主任的总体考评结合起来,做到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相结合,不仅注重结果,更加关注过程。与总结性评价的方式相比,“过程性”评价能够涵盖整个思政课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主要参考文献

[1]刘胜君.大众传媒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6.

[2]凌胜银,胡志彬,陈茂霞.决不允许用西方“普世价值”消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红旗文稿,2017(11).

[3]侯继虎.“互联网+”背景下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探析[J].课程教学,2017(2).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2004.

[5]曹文泽.让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活起来[N].人民日报,2017-01-13.

[6]侯继虎.“互联网+”背景下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探析[J].课程教学,2017(2).endprint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课互联网+互联网
高中与高校思政课衔接的问题所在
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有效性研究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论思想政治课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