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文浩
摘 要:文化的逻辑是一种总体性的逻辑,成为文化的存在,是高校学生工作的意旨要求。高校学生工作应从自觉的文化意识、高远的文化理念、宽厚的文化场域、高洁的文化气质、鲜明的文化形象培养应有之文化气象。基于此,对当前高校学生工作存在的一些文化异象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高校;学生工作;文化气象
中圖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29-0189-02
所谓气象,多指气候、天象,亦引申为人的举止、气度以及事物的景象、风格、气韶、气派。陈平原就曾说过,“大学以精神为最上。有精神,则自成气象,自有人才”[1]。高校的根本使命是文化育人、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所谓高校学生工作的文化气象,笔者以为,是指高校学生工作基于“以文化人”的使命担当,通过文化自觉、文化启蒙、文化传承、文化发展,所凝聚的文化理念、所培育的文化品位、所养成的文化气质、所打造的文化品牌、所营造的文化场域,以及以集体面貌所呈现了出来的整体文化形象。
一、高校学生工作的文化异象
雅斯贝尔斯说,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但高校学生工作近年来存在功利主义、实用主义、锦标主义、工具理性等现象,集中体现为:一是“行政习气”。学生政工干部存在官僚气,身处高等教育机构,做“育人活”却端“行政范”,满足甚至沾沾自喜于“管得有序、管得有效、管得有绩、管得有名”。大学的本质规定性是文化,但不少学生政工干部干的不是“以文化管人”,而是“以行政管人”。二是“呆板形象”,学生政工干部千人一面,工作上只求安全第一,宁求无过,不求有功;工作开展因循守旧,只讲贯彻执行,不讲创新落实。文化是一种活生生的有机体,大学应以其文化丰富的多元性培育鲜活的文化个体,但整体刻板滞呆的学生工作队伍带来的只能是死气沉沉的文化暮象。三是“细碎做派”,学生政工干部甘于零零碎碎的学生事务管理,安于“高级保姆”的角色安排。大学之大,不谓大楼,谓大师也,谓师者的大学问、大智慧、大胸怀、大品格汇集而成的大文化是也。“细碎做派”者,带给学生的只能是小聪明、小学问、小格局、小品性。四是“平庸趣味”。不少学生政工干部文文化眼界不宽、文化底蕴不足、文化修为不深、文化能力不强,学生活动文化片面追求外在的彩旗飘飘、锣鼓喧天。大学之道,在于引导全体师生共同建构一种高尚的、纯粹的、脱离了低级趣味的知性生活,因此,高校学生工作如果“平庸趣味”带来的只能是“平常气息”。
二、高校学生工作应有之文化气象
(一)自觉的文化意识
袁祖社认为,“文化是人的生存和生活的总体,文化的逻辑因此是一种总体性的逻辑”[2]。文化的逻辑应该是高校学生工作的总体性逻辑,所以应当从文化的高度去谋划高校学生工作、从文化的厚度去经营高校学生工作、从文化的深度去成就高校学生工作。高校学生工作的文化自觉,首先是自觉“人的文化性存在”,人既是自然的存在物,更是文化的存在物。高校学生工作的主体是人,既包括教育的对象——大学生,亦包括工作的组织者——学生政工干部。高校学生工作不仅是管理学生、服务学生,更需要“以文化人”,全面促进大学生的文化长成,培育一个个真正文化了的人。高校学生政工干部,不仅仅是一个管理者、服务者,更应当是一个“文化者”,唯“文化者”方可培育“文化人”、成就“文化人”。其次是自觉“高校学生工作的文化性存在”。文化是大学的本质规定性,文化传承与创新是大学的四大职能之一,大学的教育,不仅仅是专业知识的给定、专业技能的培养、职业能力的养成,更多的是人的素质、能力、精神境界全方位的文化提升。高校学生工作必须承担得起专业教育之外的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素质教育。再次是自觉“高校学生工作的文化担当”,自觉把工作放诸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时代图景中,在大学生当中大力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切实提高文化传播、文化传承、文化创新以及文化生成能力,为文化建设作出应有之贡献。
(二)高远的文化理念
“大学不只需要SCI或诺贝尔奖,更需要信念、精神以及历史承担”[3]。高校学生工作所谓的工作理念,是基于文化的潜基础结构和背景世界,围绕“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根本教育命题,关注学生工作队伍“组织意义建构”和师生个体“生命意义建构”,逐步确立教育价值、教育宗旨和教育思维。学生工作理念是高校对学生工作根本性哲学思考,是一切学生工作的落脚点和出发点。当下高校学生工作的大问题是没有理念或不敢有理念或理念不像理念。没有理念是因为学生工作队伍从一开始就放弃了以文化人的主体地位,自甘依附于高校其他主体性工作。没有独立的自我意识自然就没有独立的教育主张。不敢有理念,是因为上有教育部门“立德树人”等指示精神,下有学校具体的办学理念,学生工作作为高校教育系统的子系统,既然有自上而下的精神或理念,就认为没有必要自我定义、自作主张了。归根到底,是因为学生工作缺乏足够的自我意识、缺乏自操作的工作底气和教育理想。理念不像理念,是因为当下高校的学生工作太过于现实,没有超越维持稳定、保障安全、保证就业的想象力,所确立的理念往往格调不高、立意不远、内涵不深。笔者以为,高远的学生工作理念,首先是“仰望星空”,把学生工作放诸于大学的文化星空,创造出一种专属于学生工作的话语体系;同时又“脚踏实地”,基于学生工作独特属性、特别任务,基于每一所不同的高校教育教学实际和学生特点,探索形成学生工作独有的教育主张。
(三)宽厚的文化场域
袁祖社认为,马克思文化哲学艰巨的历史使命是关注当代人的“自我实践”与“心灵成长秩序”,让每一个个体都拥有一种属于自己的“文化自我实践场域”[4]。 但同时罗海鸥研究指出,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对教育的侵蚀,让人在教育中失落了[5],宽厚的文化场域首先是精神的,学生工作每一种理念、每一句口号、每一个文化标识等都有主旨鲜明的文化目的;其次是物质的,学生工作每一个场所、每一件物品、每一张图片、每一部视频等,都体现着表里如一的文化内涵;再次是制度的,学生工作每一项机制、每一个制度、每一种规范等,无一不映现相同的文化机理;最后是行为的,学生工作组织每一个活动、每一个仪式,师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等统统折射出内在一致的文化图式。宽厚的文化场域,着力营造的是师生共有的精神家园、心灵栖息地和诗意生活的梦想居所。endprint
(四)高洁的文化气质
高校学生工作需要建构一种“有文学气质、有文生情调、有生命意义的生活方式”[6],关键在于高校学生政工干部高浩的文化气质。何来高浩的文化气质?首先是“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的文化自信。自信教育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是导引学生走出蒙昧、告别无知的理性之光;自信每一个学生工作者都能化身普罗米修斯,时刻高擎智慧之火、道德之火、人文之火,照亮学生勇往直前的路。其次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文化情怀。高校学生工作者必须有超越管理的勇气和胆量,超脱那些可以量化的如竞赛成绩、先进荣誉、就业率等硬性指标,注重为学生涂抹人生文化底色,注重为学生奠定人文精神根基,培养一个个文化了的人。能以身作则,帮助学生拨开物象遮蔽的文化迷雾,在纷乱的文化现实中保持清醒,独立找寻到属于自己的“心灵成长秩序”。再次是“试墨书新竹,张琴和古松”等文化趣味,当下的文化环境已经很难让每一位大学师者都能像古时读书人一样精通“琴棋书画、诗酒花茶”,但高校学生工作者如果张口闭口都是学习、纪律、安全、竞赛、就业,总不免面目可憎、语言无味。高校学生工作者无妨多一点意识、多一些尝试,努力养成专属自我的文化品味,昂然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高雅之情趣挺立学生面前,以独特的书卷气、文人气、艺术气施施然行不言之教。
(五)鲜明的文化形象
高校学生工作者必须拥有一份理想,那就是以鲜明的文化形象、鲜活的文化图式让学生工作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化可能。鲜明的文化形象首先是源自师生共有的学生工作史,那里有师生一起奋斗、一起拼搏、一起成长的共同忆记,映现着师生的汗水、泪水以及欢笑,一提起“××高校”“××学院”,就如同钥匙,打开了一张张熟悉的文化图景、一段段共同经历的文化映象。其次是文化品牌,活动育人是高校学生工作的专属领域,在其中可依据自身所拥有的专业文化、历史传统、文化资源、文化特质、文化环境,结合学生的需要,打造出主旨鲜明、内涵深刻、内容丰富、形式灵活、载体多元的学生工作品牌,用品牌去代言,用品牌去铸造学生工作的号召力、吸引力、影响力。再次是师生共同塑造的文化形象,那是在学生工作的文化场域内,全体师生通过同源的文化传承、同种的价值追求、同样的行为规范、同类的文化活动熏陶、养育出来的同一气质、同一行为、同一形象。
参考文献:
[1] 陈平原.大学何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20.
[2] 孙麾,林剑.马克思的文化观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142.
[3] 陈平原.大学何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90.
[4] 孫麾,林剑.马克思的文化观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142-143.
[5] 罗海鸥.教育的还原与更新[J].高等教育研究,2005,(11):17.
[6] 金耀基.大学之理念[M].北京:三联书店,2001:18.[责任编辑 柯 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