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马子格
【摘要】本文从语文学科角度和知识观角度阐述了核心素养以及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并且以信息技术为例,提出了一系列核心素养视野下语文课程整合的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 语文 课程整合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1-0047-02
引言
只有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深入融合,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因此,语文教师需要在日常教学活动不断尝试新的整合策略,以摸索出科学、合理的课程整合之道。
1.核心素养内涵
大众普遍认为,语言核心素养主要由四部分内容构成: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提升,其实不然,语文课程具有独特性,仅靠这四部分内容并不能诠释语文核心素养的真正内涵。要想透彻地理解语文核心素养的真谛,则需要开辟新的视角。
就语文学科层面而言,核心素养视野下的课程观不同于知识型课程观、技能型课程观,其与新课标理念大体一致,具体分析如下:(1)知识型课程观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文字、语法、修辞等语文知识,教师会系统性地向学生讲解各类语文基础知识;如在教授《春》这篇课文时,语文教师会全面地向学生介绍散文的相关知识以及《春》这篇文章中涉及到的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但是,很少会有教师启发学生尝试用朱自清的文笔写《夏》、《秋》或《冬》。(2)能力型课程观侧重于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包括朗读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交际能力等;如在教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语文教师一般会先让学生大声地朗读,在了解大意之后,才会引导学生如何理清文章脉络;当然,教师还会让学生重点学习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特殊写法,即鲁迅先生是如何从对百草园的描写过渡到对三味书屋的描写的。(3)素养型课程观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它既包含了知识型课程观和能力型课程观的精髓部分,又做出了一定程度的创新与改变,具有实践性、创新性、创造性、可能性、系统性等特点;如在教授《皇帝的新装》时,语文教师不仅仅会向学生介绍安徒生童话的相关知识点,还会带领学生一起阅读、分析、领悟、反思,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领悟能力等,此外,教师还会向学生抛问题,他们可能会说:“同学们,假如你拥有一台能穿越时空的时光机,你愿意穿越到那个时代吗,为什么?如果你穿越到了那个时代,你会告诉没穿衣服的皇帝真相吗,为什么?”
就知识观层面而言,素质型课程的产生反映的是知识观的转型。在知识观发展的第一层次,语文教师的课堂讲授主要围绕的教学内容是“知识是什么”;在知识观发展的第二层次,语文教师的课堂讲授增加了新的教学内容,即在学会学生某些知识的基础上,还会告诉学生可以运用这些知识做什么;在知识观发展的第三层次,即素质型课程阶段,语文教师的课堂讲授又增加了新的内容,且加入了一些创新元素,这种具有创新潜力的知识形态是多维度能力和品质的凝聚物。知识观的发展是有依据可循的,它是时代进步的产物,知识观背后潜藏的是时代发展的现实状态和未来走向,具有可能性、动态性,没有人能够确定哪些类型的知识、哪些领域的技能能够应对未来的生活。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出致力于培养学生应对未知的能力。
综上,由于知识社会的到来以及未来生活的可能性,核心素养引领下的语文课程整合应运而生。
2.基于核心素养视野下语文课程整合策略——以信息技术为例
与传统语文课堂教学相比,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优化整合在合理配置课程资源、丰富学习方式、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等方面更具有优势。值得注意的是,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不是简单叠加,而是有机融合,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在信息技术同语文课程的整合方面多花时间,以探索出优化整合的策略。
2.1现代信息技术要与教学理念有机融合
一方面,教师需要摆脱传统语文教学思想的束缚,让学生成为现代语文世界的小主人,鼓励他们多动手、多思考、多提问,而不仅仅是遵循传统教学所倡导的多听、多说、多读、多写;另一方面,教师需要不断学习信息技术理论知识和掌握熟练的计算机操作技巧,以适应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从而让学生成为课程整合的最大受益者。如在教授《陋室铭》和《爱莲说》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寻找音乐伴奏,将《陋室铭》和《爱莲说》按照自己的感觉唱出来;由于《陋室铭》和《爱莲说》两篇文章较为简单,其难点不在于对文章的理解,而在于吸收文章传达的精神,因此,教师并不需要做过多解释,只需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完成,学生可以通过计算机浏览相关背景资料和翻译文本;教师只需要在课堂的最后几分钟验收他们的学习成果即可。
2.2现代信息技术要与语文文本相结合
在语文课程与信息技術的整合过程中,教师要遵循语文学习规律,不要盲目地使用信息技术,将语文课堂弄得花里胡哨,却又华而不实;有些语文课文的学习离不开传统板书和教师口授,因此,教师不可为了一时轻松而放弃层层深入的口授方法,而应该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让自己的讲授更加出彩。此外,不可为了追求所谓的“高大上”而让语文课堂教学脱离语文文本而存在,这样的语文课堂是没有灵魂的课堂,无法为学生营造思考、想象的空间。
2.3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计算机熟练程度
教师需要明确自己的授课对象是初中生,而非高中生或大学生,他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相对有限,因此,教师不能盲目地追求所谓的“高端技术”,如视频剪辑、PS、配音等,而忽视了学生的实际能力;有一些初中生连简单的网页搜索都不会,这给他们的自主学习带来了很大的阻力,因此,教师可以在课下对其进行一对一辅导,以教会他们一些基础的计算机操作流程。此外,初中学生的好奇心极强,他们不一定会乖乖地听从教师的教学安排,可能会趁教师不注意的时候浏览其他网页,如游戏网页、小说网页等,因此,教师一定要做好巡视监督工作,以提高课堂整合的效率与效果。
2.4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的优化整合要遵循适切性原则
适切性原则是用联系、发展和辩证的观点认识、研究事物的基点。信息技术运用于语文教学的适切性原则体现在语文教学的学习内容、活动设计等内在需求之间的契合程度上。
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活动前需要衡量选用的多媒体设备的必要性。一方面,教师需要选择最适用于语文课堂的多媒体设备;如果语文课堂需要多种多媒体设备的配合,那么教师则需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多媒体的组合效应,不可胡乱搭配一通,把课堂搞得一团糟。另一方面,教师需要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使用不同难度系数的多媒体工具;如在教授《桃花源记》一文时,有一些教师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计算机水平,要求学生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画出一幅“桃花源图”,很多学生连鼠标操作都不灵活,于他们而言,电脑绘图工具的使用更是难上加难,最终导致很多学生自卑不已,甚至惧怕上语文课。此外,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决定是否引入信息技术,有一些语文课文的教学需要使用传统教学手段,才能充分发挥语文文本的文学价值,那么教师则不需要多此一举地纳入信息技术。
结论
有了核心素养这样肥沃的养料作支撑,以及信息技术这样旺盛的绿叶作陪衬,语文课程这朵红花才能在阳光的滋养下开得更加炫彩夺目。
参考文献:
[1]徐林祥主编.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2]谢锡金. 满足不同学习需要的语文课程设计[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