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芳錾
[摘要]河南是公认的历史文化资源大省,也是旅游资源大省,却始终没有成为旅游经济强省和文化旅游大省。河南旅游业经过多年的积累与“十二五”期间的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很多旅游资源在保护、开发与利用当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我国目前正处于平稳上升发展期,国家政策根据发展需求在不断调整,河南旅游业在“十三五”期间应不断创新发展观念,不断发掘和保护利用自身的文化优势与旅游资源,并根据自身存在之不足制定出应对措施。
[关键词]十三五 文化资源 转型升级 城市名片
2015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2016-2020年)规划纲要》中直接、明确地给旅游业确定发展目标、下达发展任务、提出发展要求的内容达15处之多,另有更多的内容涉及旅游和相关产业。这表明了旅游在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体系中地位的提升。对于河南来说,是政策机遇、也是实力挑战。河南作为旅游资源大省、文化大省,旅游业经过过去二三十年的积累,“十二五”期间的沉淀,取得了一些成绩,但面对瞬息万变的互联网时代和人们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河南旅游业在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上、文化资源整合、产业转型、市场供需、旅游交通,旅游从业薪酬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如何在十三五规划大背景下转变传统思路、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内涵、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塑造文化品牌对河南旅游业来说是建设世界名城、国内一流旅游目的地的必经之路。
一、河南文化旅游发展的优势
(一)文化资源优势
“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华史”。河南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优势和雄居中原的区域优势,历来为兵家、商家的必争之地。歷史上曾有众多朝代多次建都,八大古都占其四,加上地处中原、交通便利和数千年的文明历史,造就了河南丰厚的文化底蕴。河南文化遗产星罗棋布,文物古迹遍布全省,自然与人文资源兼容并蓄、交相辉映。截至目前,全省A级旅游景区385家,其中5A级景区-'13家(“十二五”期间净增5家),数量位居全国第三。4A级旅游景区137家,在全国名列前茅。曾任中共河南省委书记的徐光春同志把河南的文化资源划分为18种文化,高度总结概括了河南的文化资源优势,并指出河南文化具有根源性、传承性和辐射性,无愧于“文化资源大省”的称号。河南省还是名副其实的旅游资源大省,史前文化、神龙文化、圣贤文化、农耕文化、古都文化、姓氏文化、武术文化等共同构筑了中原文化的厚重、多元和经典,这为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旅游立省”战略提供了坚实的资源基础。所以,历史赋予了河南这种得天独厚的资本,使之发展旅游业有底气、有实力。
(二)交通资源优势
河南省处于全国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优越区位,以郑州为中心,东西南北大动脉的京广线和陇海线在此交汇,107国道和310国道在此交汇,另外国家规划的九条高速公路和七条国道经过河南,已形成了由航空、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城际快速通道等构成的综合立体交通体系,而且正在不断加强。早在2009年底,河南省高速公路总通车里程已接近5000公里,居全国第一。河南旅游正在迎来“航空+高铁+轻轨”的立体化交通时代,将形成以郑州为中心、连接北京、西安、武汉、徐州等中国几个核心城市的“两个半小时交通圈”,使郑州成为全国少有的几个铁路客运专线枢纽之一,作为全国重要枢纽城市的作用更加明显。目前,河南省会郑州已经成为贯通全国高铁的中心城市,国际航空港城市,在电网通讯上,全省已经构成“四纵四横”的信息高速公路基本框架。
(三)客流资源优势
除每年的牡丹花会、开封菊展及郑汴洛精品线路旺综合客源外,河南的根文化在全国较为突出,百家姓上一百多个姓氏起源于河南。根据国人传统,寻根拜祖活动是传承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方面。每年数万炎黄子孙齐聚黄帝故里新郑,祭拜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盛大的场景,吸引着来自美国、法国、俄罗斯以及中国香港、澳门、台湾等19个国家和地区的华人华侨代表;由寻根活动所带来的“寻根经济”,仅新郑黄帝祭祖,每年吸引投资近200亿元。海内外华人寻根拜祖带来的人流量给河南旅游业注入着不可忽视的力量。据省旅游局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6上半年,全省共接待海内外游客3.41亿人次,同比增长16.8%,其中:入境游客156.6万人次,同比增长11.4%。
二、河南旅游文化资源发展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河南是个文化大省,也是个旅游大省,但是从全国看来,河南旅游发展还较为缓慢,与资源大省的地位不相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旅游发展中存在观念陈旧、旅游资源深度开发和资源整合不足现象
从整体来看,目前还存在品牌培育和市场影响力度不足等问题。大旅游意识不强,关键因素由于地处内陆,在观念上与先进国家、先进城市和成熟的旅游城市存在一定差距,旅游软件建设相对滞后、致使旅游特色的形象没有真正展示出来。在对外宣传上,还缺乏一定的力度,没有更好的运用现代化的多种手段将积极的有利的东西展现出来,相反以前许多负面的宣传报道在某种程度上依然有市场,使整个河南在外省人的心目中有一种受质疑的印象。
(二)河南文化旅游资源缺乏深层次的开发利用
河南旅游目前仍停留在传统的单一观光型旅游阶段,没有深刻挖掘文化旅游资源的底蕴和特色。大多数情况下旅游行程给人的感觉就是走马观花。食、住、行,游、购的安排都有了,缺乏娱。这对于那些文化层次较低的外来游客来说,就感觉整个旅游活动很没意思,不能参与到旅游活动当中去。虽然我们的文物古迹相当有价值,景区建设和配套设施不断完善,但是旅游资源的设计和利用上比较肤浅,缺乏深层次的开发利用。比如,少林寺历史文化悠久,少林寺的僧人自古就比较神秘,大多数游客都希望在少林寺能见上僧人,但基本上失望而归。曾有不少南方客人抱怨说:“少林寺在自己的心目中很高大,克服种种困难,千里迢迢来了,只能看半个小时的武术表演,还排队,人挤人,寺里转一圈,塔林转一圈,也不过如此”。endprint
(三)在自然景观的开发利用上,存在不尊重客观规律的现象
在纯粹的自然景观里,牵强附会地胡编乱造一些俗不可耐的神话故事和新建一些不伦不类的庙宇,这样既不尊重历史,又会大煞风景。比如河南云台山景区,自然风光四季各异,较有特点,已经成为河南旅游的精品路线之一。但是在旅游活动中,旅游从业人员会编造一些一听就假的可笑的故事,说不老泉处的泉水喝了可以长寿,历史上有个人经常喝,活到300多岁,据说喝了会长寿,很多游客淌水过去接泉水喝,而唐王试剑石上那道因為地壳运动形成的裂痕说是唐王用剑一剑劈开的,还有甚么青龙黑龙的故事等等,在纯天然形成的自然景观中进行这些牵强附会的故事、说教是不可取的。其它类似景点亦存在不少此类问题。
(四)在景区开发建设中,不尊重历史原貌,存在乱搭乱建旅游设施的状况
在洛阳关林最后一重大殿中,有一尊关于关羽夜读春秋的塑像,手拿纸印装订的书册,书很厚,很有现代感。关羽是三国曹魏时期人,当时虽然已经发明了纸,但是还没有纸质印刷的书册,大多还是竹简、丝帛为书写材料,塑像在这一点上无疑是败笔。开发建设历史旅游景观,需要依据史实、尊重历史,这种情况在其它地区景点亦有存在。
(五)人才资源保护利用上的不合理
首先,旅游主管部门没有建立起公平透明的导游薪酬制度,没有合理推进旅行社和导游利益分配机制的改革。其次,行业内的无序竞争。专家表示,造成导游劳动权益受损的原因是旅行社之间的无序竞争。最近几年,旅游业发展迅速,但旅行社的利润却越来越薄,出于竞争的需要,旅行社只能压缩导游待遇,希望依靠销售提成来转嫁负担,造成的后果是恶性循环。为了争抢客源,各大旅行社相互比压,降低价格,预垫团款甚至零利润接团。继而把压力推到导游肩上,使导游很难专心搞好服务,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引发不合理的行业潜规则。第三、人行门槛太低,造成拿证人员层次差别大、良莠不齐,从而影响我省整体旅游形象。
三、“十三五”期间河南旅游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对策的定位思考
(一)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合理开发文化资源为旅游业发展服务
河南省目前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经济社会在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在不断完善,而“十二五”纲要中关于大力发展旅游业理念的提出和环境的整体改善,为旅游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条件。随着我国居民的人均收入水平与消费水平大幅度的提升,居民对旅游的认识不仅仅停留在观光旅游的层面上,旅游需求多样化、个性化、绿色化、生态化、休闲化的要求越来越多。因此,“十三五”规划是河南旅游业的关键转型期,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合理开发文化资源,既注重环境的保护,又注重对景点历史文化背景的解释,突出特色、打造精品,在线路设计上转变思维,让消费者可以在观光、度假等经历的过程当中去了解文化、体会文化,而不是简单的走马观花,游山玩水。对旅游文化的保护利用应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把景区、景点的起源、变化过程、发展阶段以及各时代原有的一些重要建筑和各种资源梳理清楚,为开发、保护、规划提供历史依据;二是要研究景观遗存本身,特别是对重点景区里的重点景观,要进行全方位的研究,然后请专人撰写高水平的景点导游词,由景区讲解员专业讲解,借助导游讲解或景观介绍读物传达给游客,让游客充分领悟其多方面的价值,从而加强其在旅游过程中的文化体验。综合类地陪导游在带团过程对于历史文化范畴的导游词讲解也应有一定的规定,正史、野史、民间传说、神话故事都要有一定的出处或依据,不可天马行空、牵强附会,看些资料就随意往一块组合进行讲解。
(二)立足省情,扬长避短,积极推进旅游体制机制创新工作
目前河南在旅游业产业链的发展上,过于保守。酒店、旅行社、汽车公司市场存在一定的混乱,产权不明晰,相互之间没有更好的约束体制,容易出现扯皮问题。2011年河南对酒店、旅行社、汽车公司等优良资产进行重组,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组建大型旅游集团。这一点,对症下药,改革的很好。那么在改革景区管理的体制上是,还应大力推进旅游景区(点)企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尽快把云台山旅游集团、龙门旅游集团、港中旅(登封)嵩山少林文化旅游有限公司等培育成为收入10亿元以上的企业集团。建成20-30家五星级酒店,打造各地特色餐饮企业,培育旅游商品开发生产企业。优化旅游资源结构,将精品旅游资源线路分布在郑州、洛阳、南阳、开封、三门峡、安阳等旅游资源大市,将旅游资源相对贫乏薄弱的漯河、周口、驻马店、许昌、濮阳等地市进行特色旅游产品打造。自然景区在深挖文化内涵方面,以历史文化和现实情况良好结合,重点提高旅游景区的吸引力,加强文化景区与自然景区或游憩、娱乐景区的联合开发,延长旅游产品线。充分利用互联网+网络平台,研究开发旅游热点,开发亲子游、自驾游、商务游、乡村游等旅游产品,激发河南省旅游产品的活力。对于已经发展中的自驾游、乡村游要注重配套设施的跟进,卫生、环境、价格、规范都要到位,对目前存在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水平低,出行难、停车难、入厕难问题,相关部门和质量监督小组要充分发挥作用。而经营者要树立“旅游者需求无小事”的理念,满足旅游者的多方需求。
(三)改革创新,加强策划,做好旅游业的宣传促销工作
旅游作为新兴产业和朝阳产业,要实现跨越式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扶持。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把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作为建设中原经济区的五大战略定位之一,建设中原经济区的过程,不仅是河南省资源优势、经济实力和生产力水平等硬实力不断提升的过程,也是通过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大力发展河南旅游业,方案实施的同时还要加强旅游纪念品的研发,开发并营销受市场欢迎的文化产品,最大限度地开发旅游产品,在后产品市场上赚取利润。“一带一路”大战略的推进,对于河南形象品牌的传播与旅游产品的推介是个良好的机遇,积极搭乘“一带一路”的快车,进行河南旅游文化、历史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树立河南国际形象。endprint
(四)重视旅游队伍建设,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
目前,旅游业入行门槛低。拿证人员基础层次差别大、良莠不齐。重视旅游队伍建设,应从各方面进行改革和完善。首先,报考资格的限制,具备一定知识层次的人员才能报考。其次,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行业协会应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和优势,明确自己的权利与义务,为导游人员牵头组织一系列的交流、培训、评比活动,发挥好行业协会的监督、协调作用。第三、利用互联网平台,积极推行导游人员诚信服务体系建设。政府主管部门应该是这一体系的有利推动者和管理者,建立旅游团队诚信监督员制度,共同推进导游人员诚信建设体系的完善。第四、加强高职高专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建设,构建专业师资队伍,培育旅游行业专业人才。第五、改革旅游从业人员尤其导游的收入模式,杜绝人头费和预垫团款,出台系列文件给予导游人员作为地区形象大使的地位,保障其相关利益。
(五)做好旅游业对外开放、招商引资和旅游业转型升级
做好对外开放、做好招商引资,积极促进我省旅游业转型升级。要积极推进与重点国家和地区的旅游合作,争取更多战略投资者参与河南旅游开发建设;加快推进与大型企业的旅游合作,发挥示范作用,促进旅游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新进展。
加快旅游业转型升级。整合提升洛阳、开封、安阳、郑州古都大遗址群和寻根、功夫、禅修等文化体验功能,打造文化河南旅游品牌和新型文化体验游产业链。在已有线路的基础上,策划推广精品旅游线路。积极推进旅游与文化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打造旅游演艺品牌。在系列打造中,要突出特色和精,杜绝跟风。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新型旅游业态,重点抓好旅游产业集聚区、特色旅游村镇的旅游规划、开发和市场营销,积极探索旅游与文化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路子。利用好互联网旅游平台,打造智慧旅游,实现旅游技术升级转型,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上半年,我国在线旅游总交易规模为1654.8亿元,同比增长35.6%。2016年中国在线旅游市场持续扩大,艾瑞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在线旅游市场交易规模达6026亿元,同比增长34%,预计2019年中国在线旅游市场交易规模将超万亿。芒果网副总裁邱佳曾指出“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旅游消费者对线上购买线下体验模式的认同越来越高,而且线上平台还能记录、分享消费者的旅游体验。旅游产业加速线上线下融合的趋势,将对提升旅游产业的服务品质有促进作用。”旅游产业链上的企业只有充分认识到互联网+智慧旅游的威力,企业发展才有后续力。目前龙门石窟已建成国内首家“互联网+智慧景区”,可积极推广。
四、旅游文化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对旅游经济的影响
未来10年间,中国旅游业将保持年均10.4%的增长速度,其中个人旅游消费将以年均9.8%的速度增长,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和第四大客源输出国。因此,作为六大新兴消费热点行业之一的旅游行业,在今后几年内将存在重大的投资机会。当前,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规划、中原经济区规划、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规划三大国家战略规划、“一带一路”大战略的推进,赋予了河南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战略平台,仅2016年全省接待海内外游客5.83亿人次,旅游总收入5764亿元。未来五到十年,河南及河南旅游业的发展将是里程碑式的十年,区域经济与综合实力的提高在全国会较为凸显。旅游文化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对旅游经济有着深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旅游文化资源能与旅游活动互动发展旅游发展初期,历史文化资源的基础作用不可或缺,它们是旅游吸引物及竞争中的核心因素;旅游发展之后,又可促使当地其它的民族历史文化资源得以发现和保护,并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随着旅游活动的开展,也为进一步满足旅游者的需要,当地一些几乎被人们遗忘了的传统习俗和文化活动再次得到开发和恢复。如传统的民族手工艺品、传统的民族音乐、舞蹈、戏剧等又受到重视和发掘;长期濒临消亡的民族历史建筑重又得到修缮和管理等。这些以前几乎被抛弃的文化遗产不仅随着旅游活动的开展获得再次的生命力,而且成为旅游接待地独特的文化资源,实现旅游文化资源与旅游活动的互动发展。
(二)旅游文化资源能与社会经济互动发展“经济借文化发展,文化借经济传播”,“文化搭台,经贸唱戏”、可以增加旅游目的地的经济收入,提高区域经济水平,缩小区域差距,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民族文化旅游活动的开展,能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机会。其次,能为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条件。第三,又能增加地方税收或经济收入,可增加当地的财富和收入。第四,能促进当地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环境保护工作和便民设施的改善。这在客观上有益于当地居民的生活,能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第五,促进当地多种经营的发展和促进农副产品的生产,以及引进外资,开展经济交流与合作等方面的工作,使当地整体发展融于良性循环之中。(三)旅游文化资源能提高城市知名度与促进社会整体发展
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李庚香曾说“城市文化建设是城市的个性,直接关系着城市的竞争力。”那么河南的知名度如何呢?古都、文物、商文化、黄河、嵩山旅游带、少林武术、餐饮文化,甚至名人、姓氏文化,河南可以打出的文化牌实在太多。有专家就笑称,河南不是缺少文化资源,而是文化资源太深厚、太丰富了,以至于“特色”不突出了。虽然河南目前还处于“资源大省、产业小省”的发展阶段,文化产业发展程低,不少历史积淀尚在沉睡,但河南交通便利,客流量巨大。充分利用媒体,积极主动,狠抓落实,强力推进网络问政、媒体助政;加强策划,强化宣传,不断提高我省知名度和影响力;加大宣传与传播力度,组建成立專业旅游网站,公共旅游论坛,将旅游特色名头打造成城市特色名片,打响了,城市知名度自然提高了,它将带来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工作的连动式发展,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促进中原经济区的崛起。
因此,河南应通过旅游和文化的交融,抓住一带一路机遇,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真正打造出文化旅游新经济、时尚新生活,让旅游资源变得生动,让厚重文化变得鲜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