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伟平
摘 要 學区化办学作为我国办学体制改革的重要创新,对于推进我国教育均衡发展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研究发现,学区化办学在优化学校管理、发展人的主体性作用、深化教育领域内综合改革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学区化办学由于在我国起步较晚,不可避免地存在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欠缺、学区划定标准不一、学区内学校同质化危机等问题。为此,就需要从加强学区化办学研究、建立学区管理体制、优化学区环境、激发学校内在动力等方面开展相应工作。
关键词 学区化办学 同质化危机 教育均衡发展 学区划分 办学主体
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战略目标任重道远,因为目前我国教育发展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不同阶层之间的不均衡现象依然突出,各种择校现象层出不穷[1]。随着各地学区化办学实践不断取得积极成效,学区化办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学区化办学主要是按照地理距离的远近,采取相对就近入学的原则,将该区域内的学校作为共同体进行统筹管理,促进区域内教育资源共享,从而整体性地提高区域内办学质量的管理模式。学区化办学作为我国办学体制改革的重要创新[2],对于推进我国教育均衡发展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一、学区化办学的重要意义
《国家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进行学校学区化管理等创新试点,逐渐推进区域内教育协调发展。经过几年实践,学区化办学整体发展趋势良好。具体而言,学区化办学的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学校管理从碎片化管理过渡为整体性管理
在过去的学校管理中,同一区域内的教育资源分布相对分散,区域内的学校也往往各自为战,甚至出现争夺生源的不良现象,这种比较分散的学校管理模式,我们称之为碎片化的管理模式。整体性管理是由英国学者希克斯提出的,强调的是协调与整合,从而更高效率地提高服务质量。在学校管理过程中,学区化办学就意味着学校管理由碎片化向整体性的转变,即将原来各自为战的学校整合到学区内,发挥学区内整体教育的优势,促进区域内教育资源的协调、整合,避免因碎片化管理而带来的教育资源的浪费,实现“规范使各自的利益冲突有恰当的平衡”[3]。
2.有利于人的主体性发展
学区化办学作为教育管理行为的创新,实现了学校由科层制的管理到扁平化管理的转变,在学区化办学层面则突出表现为充分调动学校跟教师的自主性,实现自主化管理。学区化办学作为一种整体化的管理模式,在价值观层面呼吁每个人都具有自主管理的能力。同时,学区化办学对人的主体性的需求还体现在对多元与合力的强调,体现在学校、家庭、社区、社会等各种资源的整合,这种资源整合通过形成有效的合力而不断地促进学校的发展,推进着区域内的教育均衡化发展。
3.学区化办学有利于学校均衡发展
首先,学区化办学有助于推进学校之间相对均衡发展。借助学区化办学,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学校之间的相互协作、资源共享,不断缩小校际之间的差异,对区域内办学水平的提高具有积极意义。其次,学区化办学也有助于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学校的内涵发展不是将学校的发展放在规模的扩大上,而是放在质量的提高上,要真正做到内涵发展,学区化办学是其重要的助推力。通过学区化办学,可以实现先进办学理念的推广、科学管理方式的交流、教学教研的协同,这些都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促进学校均衡发展。
4.有利于落实教育领域内的综合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取得了长足进步,教育发展取得的成效是有目共睹的,但一些教育的顽疾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为此,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全面深化改革,全面落实教育领域内的综合改革的任务。作为落实教育领域内综合改革的重要举措,办学体制改革是否能够顺利推进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可以说,以学区化办学为抓手的办学体制改革,是能够为学校带来诸多变化的,是能够体现教育领域内综合改革的总体要求的。
二、学区化办学面临的挑战
虽然学区化办学作为理念倡导在我国已经多年了,但作为一项实践活动依然处于刚刚起步阶段,作为一项新的教育实践,在实施过程中难免会遇到种种问题。
1.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欠缺导致学区化办学理念尚未深入人心
从国际上关于学区化办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来看,学区化办学往往拥有较为丰富的内容,成为涉及学区规划、学区管理等多方面因素的切实有效的学校管理制度。然而,我国的学区化办学依然处于探索阶段,社会各界对学区化办学依然缺乏较为深入的理解,由于认识不深刻难免在实践中走弯路。社会普遍认为学区化办学是规范义务教育择校乱象而与就近入学相配套的政策,即将学区窄化为义务教育学校实施单校或多校划片就近入学对应于就近入学的范围。这种观点显然弱化了学区化办学在均衡学区内教育、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方面的作用。因此,无论是关于学区化办学的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探索,在学区化办学的政策落实过程中,都有待进一步加深对学区化办学的认识[4]。
2.对学区化办学涉及的学区如何科学合理地 划定
首先,长期的学校之间发展不均衡,导致区域内优质学校资源分配不均衡,这就导致在划定学区的过程中难以进行相对均衡的资源配置。其次,由于办学主体不一,在同一区域内往往存在省属、市属、区县直属、大学附属等学校,同时也存在公办、民办、公参民等多种办学形式,不同办学主体导致学校经费、人事等问题在管理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如果对区域内不同形式的办学主体进行同一学区划定,阻力偏大。再次,我国目前处在城镇化进程不断加速的过程中,城市的发展对教育的发展提出了客观要求,如何在学区划定过程中配合城镇化发展要求,也是学区划定是否科学合理的重要参考标准之一。
3.学区化办学如何化解学区内学校同质化危机
在实现教育均衡化发展的过程中,政府的投入往往集中在经费方面,尤其是在达标学校建设过程中,通过学校标准化建设使学生能够享受到相对均衡的硬件设施,但是标准化学校建设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学校面貌千篇一律、缺乏个性的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推进学区化办学不仅面临着学校硬件同质化的困境,还为学校软件的同质化带来困扰。主要表现为在学区化办学过程中,往往采取的模式是一所优质学校牵头,若干薄弱学校组成共同体的模式,通常情况下优质学校校长也兼任着学区长,在学区发展过程中,优质学校往往处于比较强势的地位,对于薄弱学校的管理理念、管理方式、制度建设、文化建设等方面都具有较强的渗透能力,也使得薄弱学校打上优质学校的标签,学校在内核方面进一步与优质学校保持一致,学校的特色与个性往往得不到相应的照顾。这个问题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必然带来学校办学活力的丧失,影响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5]。endprint
4.学区化办学如何解决不同办学主体之间地位差异的问题
在学区化办学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就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府部门作为保障适龄儿童合法教育权益的责任主体,为确保适龄儿童的受教育权利不受侵犯,许多地方鼓励民办学校开办义务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优质教育的有效供给。而且,我们要认识到,随着民办教育发展的逐渐规范化,民办教育在弥补政府教育服务“缺位”方面发挥着重要的补充作用。但是,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之间,由于办学主体的差异,导致三者在管理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这也成为推进学区化办学比较大的羁绊。如果民办学校在办学方面不能取得与公办学校同样的办学待遇,打破既定的单一的办学体系,不断形成多元的办学体制,有保障、有质量地推进以实现教育均衡为目标的学区化办学将是比较困难的[6]。
三、走出学区化办学的困境
学区化办学在优化学校管理、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但学区化办学也存在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不足、学区划定不规范、学区内学校同质化危机与办学主体权益欠缺公平等问题,影响着学区化办学的进一步发展。针对学区化办学存在的上述问题,笔者尝试从以下几方面作出回答。
1.对学区化办学开展深入的研究
学区化办学的尝试在我国一些地区已经开展了较长时间,学区化办学的实践影响正在不断扩大,但是关于学区化办学的理论研究却相对滞后。由于长期欠缺相应的理论指导,学区化办学在实践过程中也极易徘徊不前。关于学区化办学的相关研究,国外已有一定的研究成果,能够对我国学区化办学过程中的一些突出问题给出解释,但是我们不能简单地照搬照抄国外经验。不同国家的历史背景、政策环境、实践土壤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所以我国的教育必须是从我国的学区化办学的实践中生成的。为此,无论是理论研究者还是学区化办学的实践操作者,都必然要求是在理论与实践中寻求结合的,是要求在国际视野与本土实践中交汇的,是在对历史的梳理、现实的考量与未来的展望中培育出来的,只有这样的学区化办学理论才能更好地指导学区化办学的实践。
2.建立健全学区管理体制
学区化办学在科学合理划定学区的过程中被诸多因素限制,但大体而言,学区的划分应依以下几方面基本原则来进行:一是学区组建必须地理位置相对较近,以便于资源共享;二是不同学区内优质学校分配应大体相当,防止由择校演变为择学区;三是学区的划分不宜过大,避免大学区的出现。要有效地在办学过程中坚持上述原则,就须要建立完善的学区管理机制,为学区化办学提供政策保障。具体而言:首先,构建包含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校长、教师、家长等多元主体的学区管理部门,负责学区内教育发展规划的制定、学区内教育资源分配的职责;其次,要完善学区管理部门的组织架构,明确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学校校长与学区管理部门之间的职能分工,明晰学区管理部门职责;再次,学区管理部门要逐步形成完整的管理制度,具体应包括学区评价制度、学区内校长教师交流制度、优质资源共享等相关制度;最后,学区管理部分在实施工作的过程中,要充分保障学校发展的特色与个性,制定因地制宜的学区管理方案[7]。
3.优化学区环境避免学区内学校同质化危机
让学区内的教育资源之间进行良性互动是学区化办学的前提,为保持学校办学特色,推进学区化办学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要保障每所学校都有特色化的发展空间,为每所学校发展其独特优势提供可能。其次,在学区内学校之间要倡导构建有机体,打破原来的碎片化管理方式,践行整体化管理模式,形成学校之间1+1>2的效果。再次,为学区内学校的生态化发展提供空间。在一定程度上学区就是一个小的教育生态圈,只有各类学校之间和谐共生才能保障学区具有充足的发展动力,要实现学校之间的和谐发展就不能搞学校同质化,只有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才能保证学区内教育生态的平衡。最后,学区化办学的核心就是要构建一个相对公正的环境能够在各利益群体发生冲突的时候提供一种张力,为多种资源各不相同但能长期合作共同发展的保障。
4.激发学校的内在动力,保障学区化办学顺利实施
学区化办学的开展,让学区内的不同学校形成了命运共同体,彼此之间是合作与共享的关系,如果学区内各学校之间因是不同办学主体而产生内在动力不足的话,那么学区化办学也极有可能沦为一种形式。比如在学区化办学过程中,要让学校管理者、举办者认识到学区化办学的目的与意义,认识到参与到学区化办学过程中对于学校发展是一次契机;公办学校要意识到民办学校的积极意义,民办学校也应认识到公办学校的优势,实现两者之间的和谐共生。同时也要认识到,在学区化办学过程中一些学校的规模等方面可能会因为学区发展的要求而作出相应的调整,但这是以学区内教育整体质量的提高为准则的,这些对于我国现阶段的学区化办学的积极作用是相当可观的。
参考文献
[1] 刘明蓉.推进区域均衡促进教育公平——学区化办学的思考与实践[J].贵州教育,2014(22).
[2] 郭丹丹,郑金洲.学区化办学:预期、挑战与对策[J].教育研究,2015(9).
[3] 郭丹丹.“良序”的建立:从碎片化到整体治理——学区化办学与教师交流政策的互构生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6(11).
[4] 习勇生.县域义务教育学区制改革:从政策到实践[J].教育导刊,2015(4).
[5] 彭波,邹蓉.学区制改革:困惑与厘清——基于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视角[J].当代教育论坛,2016(6).
[6] 陈武林,苏娜,谭美瑶.均衡发展视域下“学区制”实施的制度隐忧与突围[J].中国教育学刊,2016(7).
[7] 赵新亮,张彦通.学区制推动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理论与机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28).
【责任编辑 郑雪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