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东君
2017年,距离1962年的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已经55年了。按照国防大学教授徐焰的说法:“当初出兵抗美援朝是对抗强敌,决心难下;对付印度这么一个弱敌,决心也不好下。”
这个决心,是被印度逼出来的。在自卫反击战结束3年后,毛泽东会见巴基斯坦总统阿尤布时说:“他们以为中国人无论如何不会打他们,他们就一步一步地向‘麦克马洪线以北推进,有时甚至到了我们的后边,随便走来走去。我们决定打它一下。”
“这条线从喜马拉雅山画出来,就像瓜分非洲”
在对华政策上,当时的印度总理尼赫鲁像一个两面体,他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张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同时,他又有极强的民族主义色彩,妄图将印度领土向中国一侧扩张。
中印两国间的传统习惯线分为东、中、西三段。西段与中段连在一起,一边是印度,一边是中国的新疆和西藏。东段与中国西藏相邻。
原本双方都尊重这条传统习惯线,但19世纪英国殖民印度以后,情况就变了。英国人在东段画了一条“麦克马洪线”,将9万多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划给了英属印度当局;在西段,又画了一条“约翰逊线”,划走中国阿克赛钦地区3万多平方公里领土。“印度1947年独立,坚持把过去英国单方面宣布的所谓边界继承下来。”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二编研部原主任廖心文说,“中国西藏和平解放前后,印军更是不断向‘麦克马洪线大规模推进。”
1954年6月13日夜,身处瑞士的周恩来给邓颖超写信:“来日内瓦整整7个星期了,实在太忙,常感睡眠不足。”当时,周恩来正在参加日内瓦会议,在如此忙碌的情况下,还趁会议休会间隙,从瑞士经埃及飞赴印度,对印度进行了第一次访问。
会谈中,周恩来对尼赫鲁说:“‘麦克马洪线是英国殖民主义者造成的,他们用铅笔从喜马拉雅山画过来,就像瓜分非洲一样。因此这条线中国政府不能承认,但是目前维持现状,双方都不要越过这条线。”
两年后,周恩来出访亚欧11国,其间两次访问印度,走访了印度各大城市,在孟买、加尔各答等地受到了上百万群众的热烈欢迎。“周恩来在印度花了这么长时间,走了这么多地方,是因为他深知中印两国之间的友好,对保证亚洲和平的重要意义。”廖心文说。
在印度国会发言时,周恩来说:“当现在武力又被公然使用来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手段的时候,应当重申我们坚定不移的信念……只有实行五项原则,才能符合我们时代的要求。”“对中国人民来说,没有比和平更可贵的了。”20分钟的发言中,议员们20次击桌鼓掌,对周恩来的演讲表示认同和支持。
就在这次周恩来访印的同时,尼赫鲁还邀请了达赖和班禅到印度参加释迦牟尼涅槃2500年纪念活动。在印度期间,达赖受人蛊惑,流露出不愿再回西藏和要独立的倾向。周恩来3次同达赖谈话,又与尼赫鲁谈西藏问题,请印方注意,印度北方城镇噶伦堡已成为国际间谍的据点,有人企图把达赖留在印度,对中国西藏进行破坏活动。尼赫鲁推说不知此事,最后表示愿意劝说达赖返回西藏。离开印度前,周恩来还在机场对达赖说:“相信你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
“你去印度,是一个很勇敢的决定”
经周恩来劝说,达赖回到了西藏。但僅仅两年后,1959年3月,他还是与西藏上层反动分子发动了叛乱。中国政府迅速平叛。
印度借机制造事端,散播反华舆论,并在达兰萨拉成立“西藏流亡政府”,还在中印边界制造了第一次武装冲突。1959年8月,印军从东段越过“麦克马洪线”,向朗久的中国边防军发起攻击。10月,又在西段的空喀山口向中国边防部队开火,非法进入中国领土。在印度的报纸上,印军攻击中国的行为,摇身一变成了“中国在侵略印度”。
消息传来,毛泽东陷入了沉思。在他看来,当时中国的主要威胁来自东方,中印不是生死之争,问题很好解决。1959年11月,在杭州工作会议上,他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我有这么一个盘子,就是要和平。现在为解除这种状况,双方各退若干公里,搞一个无枪地带,只许民政人员照旧管理,以待谈判解决。”“整个边境线,各退或者10公里,或者15公里,或者20公里。”大家都很赞同这个建议,王稼祥说:“伤了几天脑筋,一下解决了。”
带着这样的建议,1960年4月,周恩来总理第四次访问印度。此时印度国内,经常有反华分子和西藏叛乱分子游行。中国驻印使馆从安全角度出发,建议最好在第三国或其他地方同印度谈判。但周恩来不同意“半途而遇”,他要亲自在新德里阐明中国的立场和主张。访印之前,缅甸总理吴努对周恩来说:“你去印度,是一个很勇敢的决定。”周恩来回答:“为了国事,任何地方也可以去。”
在新德里的机场,面对寥寥的欢迎群众和板着面孔的东道主,周恩来还是发表了热情的讲话,强调和平友好是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表示他是抱着解决问题的真诚愿望而来的。
接下来,周恩来和尼赫鲁一连会谈7次,连周恩来自己都感叹从来没遇到过这么困难的谈判。谈判本已取得一些进展,但没想到,印度最后起草的联合声明稿完全没体现会谈成果。周恩来直接说,这个草案“不很令人满意”。
会谈最后一天,外国记者向印度外交部提出,能否给周恩来安排一次记者招待会,印方拒绝了他们的要求。到了傍晚时分,中国代表团自行宣布,周恩来将在晚上10点半举行记者招待会。
英国记者内维尔那天就在现场,他后来回忆道:“新德里的记者向来敢于向政治家尖锐提问。在边界争端中,他们几乎都与印度政府立场相同,因此都提出一大堆问题来刁难周恩来,但周恩来从进入大厅起,就控制了整个记者招待会。”
周恩来先是宣布了中国关于解决中印边界问题的六点主张,接着回答记者提问。一名记者问,哪一段边界占去总理的时间最多,周恩来说是西段,那一段“存在着比较大的争议”。他还重申绝对不承认“麦克马洪线”。记者会一共开了两个半小时,结束时已是第二天凌晨1点,但记者们仍兴致勃勃,不肯离去。
在廖心文看来,这一阶段的谈判虽然没有取得显著成效,但中国在政治上占据了主动。周恩来回国后说:“尼赫鲁说我们不愿意去谈判,我们去谈判了;说我们提出领土要求,我们没有提出。这样,就把他孤立起来了,证明我们愿意解决问题,他不愿意解决问题,我们取得了主动。”
为了和平解决中印边界问题,1960年4月,中国军队单方面从东西两段实际控制线后撤了20公里,并且在撤出的地区停止巡逻。
“4个年头了,我们才还手嘛”
然而对于中国友好的示意,印度不但没有给予和平的回应,反而炮制出“前进政策”:要尽可能地在中国控制地区建立哨所。这些哨所有的嵌入中国哨所之间,有的甚至插到了中国哨所背后。他们洋洋自得于这样的蚕食行动,宣称这样做证明了尼赫鲁的“判断和胆略”。
1962年7月,印军入侵西段的加勒万河谷地区,这是印度进入阿克赛钦地区的通道。周恩来向毛泽东汇报,毛泽东说:“印度在我国境内设点,我们完全有理由打,但现在还要克制,不能急于打。一要进一步揭露尼赫鲁的真面目,二要争取国际上正确认识中印边境斗争的是非问题。”“有些国家想利用我们国内存在暂时困难的机会,推我们上阵,整我们一下,但我们不上他们的圈套。我们现在坚持不打第一枪。”接着,毛泽东提出八字方针:“决不退让,避免流血。”紧接着,他又补充了8个字:“武装共处,犬牙交错。”
周恩来也不放弃一线和平的希望。他致电正在日内瓦参加会议的陈毅,让他约见印度国防部长梅农,商定恢复谈判的有关事宜。
但印度不想谈。9月中旬,印军又向东段克节朗河边的择绕桥头中国哨所疯狂挑釁。徐焰回忆,杨成武将军曾对他说,当时哨所的报告电文直接发到总参值班室,他又向毛泽东汇报,包括印军向我军哨兵扔石头、挥舞刺刀等挑衅细节。毛泽东听后特别嘱咐,打第一枪必须经过他的批准。9月21日,印军向中国军人开枪,中方一名代理连长牺牲。此后印军继续进攻,中方哨所无险可恃,坚守了几天后,被迫后撤,印军得寸进尺,又越过了克节朗河。
此时,中国仍然没有放弃外交努力,继续照会印度政府,提议谈判解决边界问题,却再次被拒绝。10月12日,尼赫鲁公开宣称,他已经向印度武装部队下令,要把“中国入侵者”从“东北边境特区”的印度领土上“清除掉”。
5天后,毛泽东主持召开会议,最终决定进行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毛泽东后来回忆下决心的过程时说:“开头你们是要打的,我是死也不要打的。西边加勒万河那一次,总理、少奇同志、小平同志、罗瑞卿同志,实在要打,说不得了,欺负得我们厉害呀,我说,就让他欺负,无论如何不要打。后头怎么搞的,我也看到不打不行了,打就打嘛。你看嘛,从1959年开始,1959年、1960年、1961年、1962年,4个年头了,我们才还手嘛。”
“为什么毛泽东强调经过4年的忍耐才还手?这是表明中国军队进行反击,是到了克制忍让的最后限度,不得不反击。任何国家,如果想用武力入侵,以此迫使中国承认边界现状,这是办不到的。”廖心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