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羌族传统文化中诚信思想的考察

2017-11-27 08:01甲任陈春勤
西部学刊 2017年11期
关键词:道德观念羌族核心价值观

甲任+陈春勤

摘要:羌族人传统文化讲求道德观念、诚信思想及教育方式。羌族人诚信有其原则基础和文化渊源,其诚信思想与道德观念也有其价值体系基础。羌族人社会中自觉遵守的“大信不约”的道德观,对我们今天加强和谐社会建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立国守信、忠诚为国,都有非常重要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羌族;道德观念;诚信教育思想;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17)11-0085-07

在羌族社会中,诚信就是一句承诺:“好嘛,说话算话!”羌族人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去做的,从未改变。这正是契合《礼记·学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之儒道。羌族人讲“得补嗦补克”,意思是答应了就照着办。他们还常常告诫自己和晚辈:“模克多日夸麻规不”,意思是骗不得人,“咯儿哩哩时哒时哒哩哩”,前头你咋个说的就决定了,过了变口就不是人、不信人、不算人。羌族人常讲:我在天神面前发誓,我没有说谎。在羌族地区,常听人们讲“捞油锅”“捞开水锅”的事,是说某人为了证明自己没有说谎,是讲诚信的,要求举行“捞油锅”仪式来证明自己的清白。具体操作就是:将一大锅菜油或水烧沸,锅内掷入一枚铜钱,当事人先在天神面前起誓,然后赤手从滚沸的锅中将铜钱捞出,不得伤手。据说凡是诚信的人,会毫不犹豫地将手伸入油锅中捞出铜钱,手丝毫不会损伤。

一、文献中有关羌族人诚信的记载

羌族有语言无文字,许多约定俗成的规矩都由释比口传心授,或者由先辈对儿孙进行言传身教,而更重要的一点就是环境育人。平时看得多了,听得多了,自己的言行也就融入其中。羌族没有自己的文献对其历史进行记载,只在汉文献中,为羌族人诚实守信提供了许多珍贵资料。

(一)后秦皇帝羌族人姚苌的诚信思想

公元386年,南安赤亭(今甘肃陇西西部)羌族人姚苌于长安(今陕西西安)称帝,改元曰建初,改长安为常安,国号大秦,史称后秦。《晋书》卷一百十六载记,姚苌之父姚弋仲“性清俭鯁(通“耿”)直”,[1]刚直不阿,“常戒诸子曰:‘吾本以晋室大乱,石氏待吾厚,故欲讨其贼臣以报其德。今石氏已灭,中原无主,自古以来未有戎狄作天子者。我死,汝便归晋,当竭尽臣节,无为不义之事。”[1]2960教育子女以德报恩,要信守承诺,不要做不义之事。姚弋仲的诚信教育,深植其子姚苌的思想观念中。

公元384年,姚苌被西州(两汉时指西南西北地区,也有单指西北)豪族推为盟主,后自称大将军、大单于、万年秦王。其时慕容冲(鲜卑族人西燕威帝)与苻坚(氐族人前秦世祖宣昭皇帝)正为属地大战,“苌将西上,恐冲遏之,乃遣使通和,以子崇为质于冲,进屯北地,历兵积粟,以观时变”。[1]2960为了打消别人顾虑,他以子为人质进行承诺,说明自己一定会守信。

姚苌以德治国,以信治人,“时天大雪,苌下书深自责罚,散后宫文绮珍宝以供戎事,身食一味,妻不重彩。将帅死王事者,加秩二等,士卒战殁,皆有褒赠。立太学,礼先贤之后。”[1]2960天灾非人祸,面对灾害姚苌能有如此胸襟和善举,国家何愁不发展,战时将士何愁不用命。这和我国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三年自然灾害相似,领袖带头减食,全国上下齐心,不仅战胜灾害,国家也日趋欣欣向荣。

“登将金槌(《通鉴》一O七作“強金槌”)以新平(今陕西省彬县)降苌,苌亲将数百骑入槌营。群下谏之,苌曰:‘槌既去苻登,复欲图我,将安所归!且怀德初附,推款委质,吾复以不信待之,何以御物乎!群氐果有异谋,槌不从而止。”[1]2960前秦太宗苻登的大将金槌以新平郡为献礼投降姚苌,姚苌拟率数百骑入金槌营,部下力谏劝阻此行。姚苌说:“金槌既然背叛了符登,现在又想伤害我,以后将在何处立足!他相信我们才来投靠,如果我们不相信他,怀疑他,不以诚相待,今后何以治众。”金槌部下有意杀害姚苌,但被金槌阻止。这实际上是相互信任,达到团结共事的目的。

姚苌不仅仅是信任金槌,他从父亲那里接受的诚信治国思想,结合多年征战体会,他已经认识到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原则,就是在团结朋友、战胜敌人中也是一条重要原则。他在临终前叮嘱其子姚兴说:“汝抚骨肉以仁,接大臣以礼,待物以信,遇黔首以恩,四者既备,吾无忧矣”,[1]2960这里的“物”就是“众人”“臣民”“处事”之意。可见“诚信”思想已经成为姚氏家族的传统观念,这也是羌族人讲诚信的典型记载实例。

(二)英国托马斯·托伦士先生对羌族人诚信观念的描述

托马斯先生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前对羌区进行考察,他在《青衣羌—羌族的历史、习俗和宗教》一书中说:羌族是一个不屈的民族,“羌民是平和的乡亲,恰恰是残酷、入侵或者背弃诺言造致敌意”,“羌族人分布在汶川县(指今绵虒镇),理番(指今理县薛城镇),威州,茂州(今茂县凤仪镇),叠溪和松潘。”“羌族人的生活十分朴素,十分自在。他们是些农夫、畜牧业者和猎手。他们所企求的就是无拘无束而后兴旺。当一伙人在地里边做活边唱歌时,你绝想象不出还有与日俱增欢愉的乡村景象了。他们是百灵的精灵,是大地无忧无虑的儿子。他们种地欢笑,他们自娱,互助。男人和女人自由而无邪地掺合在一起。吃饭的时候,一群人坐成一圈吃着玉米馍馍,真是一幅安分知足的图象。他们还以忠诚和互爱闻名,生性坚强可算一个别称,虽然这种非常忠诚和坚强在有人虐待他们的同类时,可能会使他们变得凶狠。”“他们是一个最节俭而勤劳的民族,常使人不解的是,他们如何在高山顶拼命维持了他们的生活。”“一个值得称道的习俗是封林五十年,其缘由古已失传。一座山坡一旦在进行了宗教性的封闭后,不到期限,不进行典礼启封,是绝对不能去伐树的。”托马斯先生首先指出羌族人是一个亲和的民族,守信义,特别憎恨背弃诺言;他们热爱和平,勤劳俭朴,善良忠诚,坚强有傲骨,在祖宗的规矩面前,哪怕过了五十年、一百年,依然会信守承诺。因此,托马斯先生指出,“羌族人是中国最令人不可思议的原住种族”。[2]endprint

(三)地方志中关于羌族人诚信的记载

清道光《龙安府志》卷之二上《舆地志·建置沿革》对平武的记载:“秦废封建,灭蜀置巴、蜀二郡。汉初因之。武帝元光二年(前130年),开西南夷,置汶山郡,以府为郡所自始”“《禹贡》梁州之域。周、秦氐羌地。”《舆地志.风俗》:“龙安民俗,务农工业,刀耕火种,人性质直,不竞词讼,桑麻艰苦,士崇文行。”该地居民朴素真诚、公正直爽。其中平武居民“人性质直,俗尚刚劲”,“尚俭朴,服诗书。”江油居民“尚俭务农,不竞词讼,士有古风,人无侈志”,“士重科名,人敦礼让。农勤稼穑,女务桑麻。工役效趋事之忱,商贾耻逐末之竞。饮食衣服,不尚浮华。丧祭冠婚,惟遵礼制。无淫声俚曲之戏,严祈禳赛会之条。敬老尊贤,称犀觥而介寿。岁时伏腊,剥枣粟以娱宾。”石泉(北川)居民“民无告讦之习,工无淫巧之技,女无艳冶之妆,士无饰非之智。”“畜牧耕稼,俗尚静约,人性质直,礼义渐兴。”彰明(江油)居民“俭而不奢,俗犹近古。”“地僻人勤,风淳习朴。”[3]35

府志所载羌族人朴实勤俭,诚实守信,敬老尊贤,惟遵礼制,特别是“无淫声俚曲之戏”,“民无告讦之习,工无淫巧之技,女无艳冶之妆,士无饰非之智”,这是对羌族人品行的最高评价,也反映出羌族人在神圣面前、礼制之下、王法之中,倡导和平、自由、平等、守信的社会价值观和高尚的精神生活状态。

此外,《道光茂州志》(清杨迦怿等修,刘辅廷纂)卷一《风俗》载:“其人诚朴,其俗勤俭,其士知自爱……地瘠民贫风淳讼息。”《同治直隶理番厅志》(清吴羹梅修,周祚峄纂)卷一《舆地志.风俗》:“地本氐羌族人,犹劲悍,性多质直,工艺习射猎。”[4]335《民国松潘县志》卷一《建置》:“松潘系禹贡梁州西北境,商周为氐羌地。”[4]335《风俗.风土》:“地属边徼,气候颇寒……人民诚朴耐劳,重信义,遵礼教,服御,饮食不尚华侈。”[4]335《民国汶川县志》(祝世德纂修)卷五《风土》:“瘠土之民良善。其地羌汉并处,其土羌汉杂耕,然各安其业,耦居无嫌”[4]335“羌民多聚居昔日雁门之上中下里……古历八月一日至三日则‘敬山,严禁采樵及赴山践踏,谓犯之者不祥。如有差役,则论户出夫,决不畏避。”[4]魏煜《论九寨羌民》:“尔(羌族人)等急公奉上之心,不分闲忙,一呼即至,无论远近,从未失遗。”[4]335《民国懋功县志》(佚名纂)《历史》:“唐称冉州,<括地志>:云蜀西徼外羌。冉州本冉駹国也。”[4]335《人类》:“俗尚敦朴。”[4]335(清《汶志纪略》卷三《风土》:“事简民淳,风气近古。”“地瘠民贫,风淳讼息,其人诚朴,其俗勤俭。”“习在勤劳,瘠土而民良善。”“其地羌汉并处,其土羌汉杂耕,耦居无嫌。”“惟是人敦古朴,俗尚淳良而已。”[5]270

以上记载都真实地反映出羌族人诚实守信的思想观念,纯朴善良的道德品行,与人和睦相处的博大胸襟,感恩自然生灵的古风情怀。

(四)各类契约、碑文中反映羌族人的诚信观念

在羌族社会中,现存有各类型寨规民约,要么以碑刻形式立在寨子边上,要么以文本形式保存在寨首或者羌族人手中。它们以案例、事件、规矩进行立法,教导全体羌族人讲诚信、守承诺,也体现一种公平、诚信、自愿原则。所以有托马斯先生“一个值得称道的习俗是封林五十年,其缘由古已失传,一座山坡一旦在进行了宗教性的封闭后,不到期限,不进行典礼启封,是绝对不能去伐树的”的惊叹之言。

陈氏现存清道光二十七年(1848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和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五月十一日购同一房屋契约两份。其一契约写明“立写社卖水田、房屋、菜园、树木文契人,情因家中债账逼迫,无银使用,无处措办,只得将自己祖父遗留本名项下”水田、房屋等大小、边界、位置等“四界分明,毫无亂混,自请引中先问房族近亲无承买外,请央中说合,情愿界内片石、寸木、撮土不留,一并出卖与陈国柱名下子孙永远管业耕种”,值银多少,银契双清,以后凡涉税务等公事由买主承担,“自卖之后,凭随买主培修阴阳,挖高补低,卖主房族老幼人等永不得异言生枝”,“此系一买一卖二家心甘情愿,其中并无逼买强卖准执别劝等情,今欲有凭,特立卖约一纸凭,引中付与买主子孙永远收执存据”。后附进引人、约首人、族房人、凭证人、代字人共计15人签字画押。另一份乃是在理番厅政府补办的四川省政府官契。这两份契约公私分明,叙事清楚,证据充分,承诺守信,依规合法,反映羌族人在国家、集体、个人方面清晰的处事原则。

汶川县克枯乡小寺寨在清乾隆年间所立护林碑文规定:“为示禁事,照得小寺寨尚存神树林,经寨公议,封禁有年,不许入山砍伐。……已后无论本寨乡村人等,不得私自入山樵采,亦不得牧放羊践踏神森之林木,一经拿获,许该寨寨首指名具捉案严惩,决不姑息。禁之。”该碑位于中寨通往神树林大路边上,正对神树林。神林下方有纳萨神塔。封山内容是经过公议,并在神林神塔前承诺过的,这是规矩,不能违背。至今神林依然繁密茂盛。

在汶川县雁门、茂县曲谷等羌寨中,有“月里寨、放马坪、大寨、罗褂答四寨人等,从来古寨自洪武二年以来,迄今数百余年,从来积善,必有余庆,正直无私,福至天降……”的祖训;有“两寨不打一寨,两家不打一家,两人不打一人”的承诺;有神树林中“只准捞叶搴粪,不准妄伐树株”的约束机制;有“只许公平交易,不许套哄”的商贸行为告诫;有“凡同姓不宗为婚者,男女各杖六十,离异。外婚有服为婚者以奸论。若娶己之姑、舅、两姨姊妹之亲,及无服亲之妻者,男女各杖一百,离异……”惩治法规等,这些既是羌族人治世规矩,也是一种承诺,承诺以后就要守信,按规矩办。

此外,在羌区还保留有许多寨规民约,这些都是大众制定,大家遵守,从不违犯。

(五)其他文献中有关羌族人诚信的记载

羌族人有谚语云:“不能同爬两座山,不能同说两句话”,是说做事要专一,说话不能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小时偷针,大了偷金;小时偷油,大了偷牛。”是说人从小就要有教养,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好的品行。“当面说人是君子,背后说人是狗熊”,是说人要正直无私,对人诚恳,不能当两面派。“一个梨儿吃不饱,一张贼皮背到老”,是说人的声誉很重要。“背信弃义,等于杀人一刀”,是说人要讲诚信,守承诺,不然等于是在杀人犯罪。“人怕坏心,树怕烂根”,是说人无善心,就和树烂了根一样。“孝子比天大”,是说没有比孝顺父母更大的事,孝子就应该受到天下所有人的尊重。“患难知交不可忘,糠糟之妻不下堂”,是说不能失信义忘记同甘共苦的人,不能昧良心抛弃相依共患的妻子。从这些羌族人日常谚语中,可窥见羌族人内心世界中存在的、从老祖宗那里继承下来的道德品行,诚实、善良、守信的思想观念,以及在日常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endprint

《舆地纪胜》卷第一百四十八《威州》风俗形胜:“地本氐、羌,人尤劲悍,性多质直,工习射猎。”[6]4432《茂州》:“其王侯颇知书,而法制严重。”[6]4432“茂州辄取货于民家,遣州将往赎之,与之讲和而誓,习以为常。”[6]4432“夷人乞降,愿杀婢以盟。公使人喻之曰:人不可用,三牲可用也。使至,絷婢,引弓将射,闻公命,欢呼以听。事讫,不杀一人。”[6]《石泉军》:“习俗静约,不萌侈心。”“习俗淳厚,林峦丛菁。”[6]4432这里的“与之讲和而誓”与“愿杀婢以盟”,都表明羌族人非常重视承诺,言而有信,一诺千金,为了承诺可以去死,但绝不违背誓言,绝对不做背信弃义之事。

《西康图经·民俗篇》上篇《番族》.人种—《西康民族之由来》:“西康土著……盖羌之遗裔。”[7]1“西番民族美德,为诚实、恭逊、节俭、慈悲等等。训练之法,除父母尊长随量以身作则外,尤赖有许多格言。格言大都为经典中言简意赅之短句。”“人之善言,可以为师;其人饕餮,不可学之。”[7]1“西番有四种美德,……即仁爱、节俭、从容、有礼,是也。……”[7]1羌族人诚信有父母长辈言传身教,有自古传承大众遵守的规矩,还有社会环境教育影响,所以言而有信,行必规范。

《汉书》《后汉书》《新唐书》《旧唐书》《宋史》等史书中还有“夷人喜,争出犬豕割血受盟。”“我被浑主亲戚之恩,腹心相寄,生死不贰焉知其他。”“上遣使齐金帛抚赐其族,与之盟,始定。”等多种羌族人盟誓方面的记载。

此外,羌族民间还记载了西汉末年,刘秀被王莽追杀,奔逃于绵竹并在这块土地上得以逃脱并重新组织起浩大的队伍,最终大败王莽,夺回汉室江山。刘秀被追兵追赶到清平文家沟的山沟中,被山中女子所救,女人父亲是山中羌族人酋长好友,便将刘秀引荐给羌族人酋长。二人遂歃血为盟,结为兄弟,酋长将救刘秀的女子许配给刘秀,刘秀感激女子的救命之恩,封她为东宫娘娘,迄今该地仍有刘天宫遗迹、东宫庙等。

二、羌族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诚信观念——信守规矩和承诺

(一)在对羌族社会日常生活状况的调查中了解到,羌族人的道德观念中,守信是其最基本最重要的价值观

过去,羌族人的许多行为都是以口头说好、寨子规矩、民间约定的形式规范的,如神树林的保护,在释比念经或施以咒语后,就能得到遵守,还愿习俗也是兑现承诺的体现。日常生活里,像发生的收养、借贷、租赁、劳务、贍养等关系,都靠人们之间的相互信任或作出的承诺来完成,往往口头协议就能让相关人员自觉履行诺言或尽义务。羌族人中的匠人也有守信的行规。这些风俗习惯反映在道德领域中,就体现了羌族人对诚信的尊崇。

从婚姻方面讲,“红爷”(介绍人)去某一家人说亲,他先敬了神,后敬了祖宗,坐在堂屋火塘周围后,他开始讲道理。我为啥到你们家里来说亲,这是我们民族的规矩,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你作为羌族女人就应该繁衍我们自己的后代,养儿育女是每个女人的责任;男人的责任要耖田使牛,去挣钱使气力养家,这样组成一个家庭;这是规矩,这个规矩是木姐珠从天上带下来的;这个规矩就有八十种,而我们羌族祖祖辈辈都按照木姐珠从天上带下来的八十种规矩办,没得那个后人添一句或者少一句;用羌语讲就是“迭勾吾得木得,热吾有热柱必秒吾得,木姐哎足嘎足,木姐哎足别足,木姐格得格勒,木姐格得别勒,木姐格勒木姐别勒纳谜学勒欧谜学,此尔勒得补勒侧塞格得格勒。”一旦今天说好,就不能变了。一通开场白后有理由讲正事,也表明介绍人是大公无私地在按祖宗的规矩办事。

羌族人过去有指腹为婚的情况,两家父母作怀抱亲家,儿女长大到结婚时候都不能变。怀抱亲家就是指腹为婚,如果一家是儿一家是女,那就定婚打亲家,如果两家都是儿就打老庚,两家都是女就结成姊妹。虽然这是旧的观念习俗而不可取,但从诚信上讲却信守承诺,依然幸福地生活一辈子。

汶川县文化馆原馆长、羌族文化专家汪友伦先生说:羌族人诚信是在神面前起誓的,要定寨规民约一定在神塔前,或者在神树林里,烧起香,大家神面前定规矩。比如小寺寨护林碑。为啥子在神树中定护林这个规矩,他在神面前承诺了他就讲诚信。过去龙溪巴夺每年丰收时要举行一个仪式,把一只鸡吊起,每家都去一个当家人,烧起香,每人拿个木条条把鸡打一下,大家起誓,各人劳动成果各人收,如果不讲诚信去偷人家的劳动成果,鸡就是你的下场。

(二)羌族人对语言文化保护方面也讲诚信

羌族人接触汉文化时间很长,对羌族人来讲,羌文化和汉文化在历史中并轨而行,在此行程中,羌族人吸收了很多先进的汉文化为已用。然而,受没有文字的限制,本民族文化不能创新发展,只能传承保护下来。这中间很让人值得深思的就是,经过三千多年的发展延续,羌族人依然保持了她的原始民风民俗,没有因外来文化的普及而把本民族的文化遗失掉。究其原因,这是羌民族以“神”的规矩和“诚信”的观念而继承的一份珍贵遗产。汪友伦先生在谈到这个问题时举例说:一个寨子有维护一个寨子的规矩,我初中是到茂县去读的,我们隔壁那个老人我们喊叔父,他在房背上用羌话问我,茂县闹不闹热,我用汉语给他说,茂县宽得很,他马上就骂了我,他说:哼,你这个娃娃还没有走过羌锋桥头,你就用汉语在给我两个回答了。意思是你在这个寨子上就一定要用羌语讲话,不能够用汉语给他对话,过了羌锋桥就是另外一个地方了,不在本寨子了,那你可以讲汉语。羌族人为什么能保留下自己独特的文化,羌语为什么能够这么久远地遗传下去,这就是整个寨子有特定的规矩,在羌寨就要讲羌话,回答老人更要如此,在羌寨你用汉语讲话就说明你这个人有问题,犯“规”了,也违背了承诺信条。

(三)羌族人崇尚的信义观念

“上山打猎,见者有份”,反映羌族人一种大公无私的胸怀,一种参与性平均思想和千古不变的信条。还体现了羌族人依然存在的原始共产主义思想。“有借有还,再借不难”“借平还高”,家里没有磨面,要去他家借一升玉麦面,或者一斗麦子,还的时候,要给人家恭恭敬敬地还,还要把升斗垒高起,就是平借累还,这也是羌族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感恩观念和诚信信条,虽经历千百年,但从来没有改变。endprint

猜你喜欢
道德观念羌族核心价值观
理县蒲溪村羌族释比戏文化初探
论中西方神话创作的异同性及成因
试论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公民教育
关于如何运用吉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培树核心价值观问题研究
煤企关注大学生员工心理成长的现实意义
国产喜剧电影的核心价值背离
56 个民族56 枝花羌族
羌族释比文化略述及其保护思考:以震后汶川、北川等羌族地区为例
由传统礼仪看中英传统人伦道德观念异同——以英剧《唐顿庄园》为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