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悦来 尹科娈 魏闽 范浩阳
高密度中心城区社区花园实践探索
——以上海创智农园和百草园为例
刘悦来 尹科娈 魏闽 范浩阳
作为一种城市绿地形式,社区花园对于高密度城市空间更新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众多问题,包括对可持续发展、社区营造、自然教育等领域有着积极的作用。本文以上海创智农园和百草园为例,分别介绍了社区花园在城市开放空间和住区私属空间的营造过程,并对这两种不同空间属性的社区花园在不同的阶段上的参与主体和策略进行对比研究。基于作者团队为期3年的实践探索,旨在为促进城市社区花园的多元参与和可持续发展提供解决方向。
社区花园;高密度城市;多元参与;社区营造
研究表明,世界高密度城市的门槛标准为15000人/km2,西方发达国家呈现低密度的城市空间蔓延,而发展中国家正经历集聚型城市发展过程,由于人口密度高以及城市建设用地扩张速度快,也伴随着土地、能源、交通、环境等问题[1]。高密度城市的发展是近年来城市规划、景观设计领域的研究重点,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主要城市出现的人口激增和城市扩张与可持续发展的矛盾处理上。
近些年在中国兴起的都市社区花园是一种农耕文化的复兴,在国外起源于欧美国家绿地组成形式,指闲置土地被分割成小块廉价租借或是分配给个人和家庭用于园艺或农艺[2]。社区花园不限于用地性质,着重在于借助园艺作为催化剂,以花园为空间载体,培育社区,追求更广泛的社会效益[3]。社区花园的出现为我们的城市带来了一剂良药,高密度城区的社区花园创造功能复合、形态互补的空间以满足活动和体验的多元需求,在程式化景观中引入田园风光有助于发挥每一片土地的潜能,实现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双重收益,同时又降低了商业高密度开发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4]。
上海作为中国高密度城市的代表,老城区平均密度24325人/km2(2015年末数据①),近年开始探索在放缓城市扩张速度以及中心城区开放绿地空间的增量骤减的情况下如何实现城市的可持续生长。在此背景下,存量土地更新优化成为城市发展的主要方式,不同性质的城市用地有不同的发展动力和驱动机制,社区花园活动像是游击队,没有独立的阵地,导致城市绿地系统管理上的不便,却与各种性质的绿地空间相互结合得游刃有余,形成活力和个性化的营造方式。上海近年开始出现相关的社会组织,一方面在努力通过游说城市决策机构,争取能够在城市空间开展结合自然教育活动的农园建设中获得政策认可和行动上的支持,另一方面因其自主性,借助自由多元化的景观特性,不以商业目的为主的民间生产从市民的需求着手,结合每个地块具体的特征来进行社区花园营造,并整合多方资源,组织市民参与园地的管理维护(表1)。
社区花园在国内的发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多依托于郊区的观光农业园,将社区花园作为郊区旅游的新的话题点,而市民的实际参与度较低[5]。社区花园要想融入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除了建立生产者和消费者关系的方式外,更应渗透到市民的生活中,培育他们拥有生产自治的能力,并在公共绿地中培养他们的公共交往习惯以促进社区邻里之间的交往,提升街区活力。同时社区花园在为各年龄各阶层尤其是少年儿童提供自然环境教育机会,培养市民可持续发展及生态意识,维持城市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6]。目前在上海有近20处建成或者正在建设的社区花园,分布在各个区的街区、社区、学校和园区内,本文主要选择同在上海市杨浦区的企业支持的“公共开放街区型”—创智农园和街道支持的“住区内部自治型”—百草园作为典型的案例,以对比分析“公”与“私”的公共空间下社区花园在参与主体和发展概况方面的异同点,来探讨在当下中国高密度中心城区中的社区花园营造策略。
社区花园的建设目标是让城市居民参与到公共空间的建设中,拉近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避免传统资本为导向的绿地景观建设。公共街区型社区花园适用于由政府或者企业出资、位于城市开放街区中的社区花园,拥有更大的面积更复合的功能;住区自治型社区花园适用于由街道出资或者社区自筹、位于局住区内部自治的社区花园,拥有更高的居民参与性和自治性。
以创智农园和百草园为例的两类社区花园的基本概况如表2所示,针对这两类社区花园有3个核心的要素需要被确定:
1)土地权属的确定:街区型社区花园面积相对较大,周边用地性质较为综合复杂,土地所有权属于政府,具体地块的建设权管理权会有调整;住区型社区花园面积相对较小,周边多为住宅建筑,内部居民比较稳定,土地所有权是全体业主,由居委会或业委会管理。之所以需要确定土地的权属是因为居民长期没有形成自觉的空间参与管理意识,不了解自己的权责,自然也就拱手将绿地托管给物业或是居委,“集体所有”就成了“集体没有”[7]。
2)资金预算的到位:街区型出资方一般是政府和企业,拥有比较强势的话语权,一般是引入第三方社会组织来运营管理。住区型有两个重要资金渠道,一是街道出资,居委会负责引导政策资金进入,并协调各方利益关系,支持业委会和社区自治组织开展工作;二是业委会使用自筹金或是自治金建设(上海众多没有业委会的老旧小区居委会代行这一职能)。除此之外,还可以拓宽集资渠道,例如企业的社区责任部门、基金会的资助、社区商家的反哺、居民个人的出资等,融资渠道越丰富,社区花园的参与性就越多。
3)营造主体的分工:社区花园的营造主体各不相同,街区型花园一般是由出资方引入第三方社会组织来运营管理;住区型社区花园则可以以居委会、自治组织或者社区积极分子来作为主导进行运营管理。社区花园主张在居民参与性和环境友好性的基础上,赋权给居民自我管理运营,实现公共绿地的可持续。在大多社区花园建设前,需要确定设计建设、运营管理的团队,发掘有领导能力和志愿服务精神的社区领袖和培育出积极的自治组织。
表1 上海市浦西中心城区人口密度表Tab. 1 Population density of the central urban area in Shanghai Puxi
创智农园(Knowledge and Innovation Community Garden,简称 KIC Garden,以下称农园)占地2200 m2,位于上海市杨浦区五角场街道创智天地园区内(图1),邻近上海四大城市副中心之一五角场商圈,创智农园东侧是江湾翰林住宅小区,西侧是和上海财大老旧小区相隔的围墙边界,南侧紧邻时尚的大学路和办公居住一体化的SOHO社区创智坊,北侧是正在建设的复旦管理学院,提供了丰富的商业和人口多样性。创智天地规划占地0.84km2,由杨浦区政府联合香港瑞安房地产集团建设,投资规模100亿元,建成后总建筑面积100万m2,形成以信息产业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2015年前后,杨浦区政府在双创背景下提出将创智天地园区延伸扩大成为“大创智地区”,带动周边区域的共同发展,大创智的规划当中,创智农园现在地块被纳入到重点“绿轴”的建设中。绿轴是从锦建路大学路作为起点,向北穿过创智农园的所处地块延伸到三门路,而这条绿轴上首先作为切入点改造建设的选址就是创智农园的位置。这块土地本属于江湾翰林的配建绿地,因所处地块地下有重要市政管线通过,未得充分利用,成为工地临时用房和闲置地。2016年杨浦科创集团和瑞安集团借助“大创智”的开发机会将其再利用,并将其定位与“社区互动空间”,通过招投标的形式选择与自己理念相吻合的四叶草堂团队进行景观改造和社区营造,使创智农园成为上海市首个位于开放街区中的社区花园[8]。
表2 创智农园和百草园的对比Tab. 2 The comparison between KIC Garden and Herb Garden
1 创智天地鸟瞰图The aerial view of Knowledge and Innovation Community
百草园(一期)占地200m2,位于杨浦区四平路街道鞍山四村第三小区(以下简称鞍四三)内,建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密集型居住区(图2),是作为同济大学景观学系和杨浦区四平街道联合建设景观提升与社区营造基地来进行合作的,以街道牵头出资,由同济大学景观学系设计,社会公益组织提供运营管理支持,居民共建共享的形式完成。选址在鞍山四三主要有如下几点考虑:
1)公共活动空间缺乏质量较差:鞍四三的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2.23m2,中心广场缺少活动空间组织,造成绿地被踩踏损坏,维护状态差。
2)小区老龄人口比例高:鞍四三总人口6800人,其中60岁以上老龄人占比23.5%,多数为20世纪单位分配的小户型住户。虽然有不少租房居民,但人口关系较为稳定,长期邻里关系和谐。
3)小区自治基础较好:居委会组织能力较强,社区内已经存在园艺自治社团组织②,小区园艺爱好者较多,传统农业文化和家庭园艺的兴趣习惯在小区里的阳台、入户绿地中能看到不少痕迹。
居民在沟通对话的场所中,在课程的学习和实践经验的积累中形成社区主人和社区共同体的意识,开始认识到社区土地、社区情感背后的价值。在自身参与设计建造中,社区居民逐渐了解和接受社区花园建设的整体方向和目标,并理解设计需要权衡不同个体的利益关系、平衡社区资源的分配进而相互妥协与接纳,这是社区共治景观的基础性工作[9]。
对社区进行基础调研和资料整理是社区花园设计营造的前行工作,社区文化、社区人口、社区设施等方面现状为花园设计提供依据。主要是以设计团队为主,最大限度地提高社区的参与程度。对于街区型比较复杂的环境,根据其用地性质将人群进行分类,再有针对性地选择其中较为积极的对象;对于住区型单一的环境,可以首先从楼组长开始着手,搭建设计团队与居民的交流平台,实现专业知识和在地化的生活经验相互辅助。
创智地区属于高新技术复合型社区,社区公共空间和自然教育空间比较稀缺,深入社区了解之后,将农园确定为设施服务区、公共活动区、朴门花园区、一米菜园区、园艺农事区等③。为满足社区公共交流活动的需要而设置了室内室外的社区客厅和社区广场,以及儿童沙坑;对于可持续理念和能量循环利用的实践和科普也融入到花园的各个细节中:如垃圾分类箱、螺旋花园、锁孔花园、香蕉圈、厚土栽培实验区、雨水收集、堆肥区等;园艺农事区提供了从基础认知和种植要点着手的自然教育的场地,鼓励都市人多去土地里观察思考、动手实践;一米菜园则是为了满足都市居民对种植的热情,通过金钱、时间和劳动力的转换来探索新的公共空间管理模式。
2 百草园所在鞍山四村片区鸟瞰图The aerial view of Herb Garden
百草园,是取百家之花草,造千人之园地之意。在初期的社区调查和建设初期的社区营造过程中,鼓励居民把自家植物带到花园与大家共同分享。在了解到社区缺少民主沟通平台之后,设计团队与居委会共同着手建立内部议事平台,开展了从街道到居民的各层会议,打通了居民之间、居民与决策者的沟通屏障,并与设计团队一起进行了现场访谈,听取了大量的居民的声音。设计团队在设计改造方案的过程中,“小小景观设计师”的现场创作,既是一次儿童艺术活动,更是给予儿童表达他们诉求的权利,小朋友们对百草园中能有属于自己的一块小天地寄予了很大的期望(图3)。设计团队基于广泛的调研基础和专业技能,不断深入社区与居委干部和社区积极分子沟通并进行方案的调整。最后将其功能定位于满足居民休闲活动,亲子互动和自然教育。设计方案初稿完成后,设计团队走进社区征询居民的意见,首先是设计中出现的木地板遭到居民反对,因为楼间距小,木地板产生的噪声对周边居民的生活影响会增大;其次是螺旋花园旁的生态水缸会带来安全隐患,也被要求调整。在反复的沟通中,设计团队逐渐理解花园走进社区的基础是不增加居民的生活压力,高密度的人居环境给居民心理上带来高负荷,景观改造从小处着手,空间改造生活化人性化,留给居民更多的自主空间和未来更多的变化空间。高密度老旧小区的内部结构网络复杂,公共空间中居民的权利得以真实地强烈地呈现。在如此局促的空间里现存的状态是各方矛盾相互妥协之后的结果,而空间改造伴随着众多社会问题,因此需要多以居民的角度思考,多与居民沟通。
是否可以大家一起来建设社区花园?有没有能力建设花园?愿不愿意来参与建设?这都是社区花园建设面临的难题。深入社区的宣传、适合社区操作的工程步骤拆解工作、体验丰富的活动组织、学习型社区的营造,这些都是将设计方案落地实施的重要步骤。
创智农园的建造难度高于一般小花园,公众参与的第一步是拆解建造步骤,是需要把工具技术要求和现阶段社区参与能达到的建造内容区进行分类,以便社区居民参与建设的时候,从力所能及的事情着手、尝试一些新的体验、收获一些新的知识,并从中感受到获得感和满足感,而不是面对一个庞大的工程体系手足无措。农园的社区参与体现在不同维度上—个人层面:创智园区内设计师在农园墙面上创作的魔法门墙绘,创智社区花园展上律师个人出资建造的“律草园”(图4),再到农园分布各处的认养植物都是社区个人参与农园建设的体现;学校层面:因为创智农园靠近复旦同济两所高校,学生暑假以志愿者的形式为农园出谋划策;企业层面:创智社区花园展中来自园艺、景观、设计、空间创意、社区服务类单位打造的有企业特色的迷你花园,增加了创智农园的多样性,有知名园艺公司建设的“小小梦花园”(图5),来自崇明郊野的“卉园”和“玫瑰庄园”等。政府层面:绿化行业主管部门以及区、街道一级单位在农园建设的过程中给予过政策上和物资上的帮助。
花友会在百草园营造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会长梳理了花友会名单,统计每个人的空闲时间,结合他们各自的特色特长以及各个施工阶段所需要的主要能力,制作出施工排班表,组成了浇水施肥组、捡拾垃圾组、整理花园组等。花园的开放动工以及花友会的号召,带动了更多小朋友和成年人的共同参与。没有施工经验的居民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建成了施工队不到一星期就能完成的百草园,但大家普遍的反映是参与的意义远比效率的价值重要。
城市公共空间中参与人群的多元化意味着稳定的社区关系,要形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首先需要建立彼此之间的相同之处,社区花园需要挖掘与其价值理念一致的多元化内涵来创造交流对话的可能性。
空间可持续性的活力依赖于内生力量的产生,而这股力量的源头往往是有意愿有热情有能力为社区花园出一份力的人,这类人可以称之为“社区达人”或者“社区领袖”。在他们的号召下,社区花园会吸引志趣相投的居民共同参与社区花园的建设,一起为社区的发展出谋划策。当队伍人数增多,就会面临需要制度规则来管理、规范成员的行为,兴趣小组或者社区自组织的雏形开始出现,并形成意识共同体来为社区花园和社区群体服务[10]。如街区面积较大,边界不确定,社区领袖的挖掘多依靠组织网络宣传、线下活动等形式来观察选择社区达人;如住区面积较为确定,并且有居委、业委会等明确的协助,可采取居民推荐、走访居民等形式来选取社区领袖。
社区营造活动借助公众关系的议题,在高校、企业、政府和居民之间搭建沟通的平台,激发居民积极参与的兴趣是其发展的根本[11]。图6是为了探讨社区花园—以创智农园为例的多方参与机制在同济大学举办的“Mapping联合工作坊”。社区花园空间服务于学习型生活型社区,包括跨学科讲座沙龙,让园艺走入社区的植物漂流,公益志愿项目,跳蚤市场多种形式。把握不同人群的特性选择合适的切入点,如园艺爱好者对于植物养护的期待;手工爱好者对于动手实践操作的需求等,将培力(能力培养)的内容贴近生活,让居民更真切地感受到社区花园带来的价值。街区中的经济、生活、人群多样性远高于住区,社区花园的生命力需要创造相互关联又保持差异的联系。住区型社区花园的活力则更需要深入社区,了解居委、物业和居民的多方关系来满足内部居民多元需求。
社区空间营造的过程,也是社区凝聚力营造的过程。公共空间是公共生活方式培养的空间载体,也是基础,在公共空间的维护过程中结合公众的兴趣爱好,组织自然教育或者社区营造的主题活动,对社区居民进行再组织和再培训,挖掘社区达人,建立社区内部的人才库,鼓励让居民去影响居民[12]。社区花园的成熟标准是是否形成拥有自治能力的群众社团组织,社团数量越多、活动内容越丰富、管理制度越规范,包容性就越大,居民的参与性就越高。
3 百草园“小小景观师”活动quot;
4 个人出资的 “律草园”
5 企业出资的“小小梦花园”
6 Mapping工作坊Mapping workshop
7 创智农园社区活动的空间分布Special distribution of community activities in KICG
8 百草园社区活动的空间分布Special distribution of community activities in Herb Garden
创智农园面积较大,管理内容较为复杂,目前还未形成社区自组织,需要依靠良好的运行机制的长期实践来培养参与者的自治意识。百草园目前的两个自治组织正在逐渐形成规范化的制度体系,在建立社区协商议事机制、监督执行和制定评价效果的标准等方面还需要更长时间的实验探索。百草园在多次的活动中形成了小小志愿者团队,成立了公共的微信群来讨论花园值班,探讨关于和老年人活动空间矛盾的问题,关于社区养狗的问题,这些超越花园空间的讨论,更是加深了孩子们对社区以及社会的责任。目前小小志愿者团队社群有40余位成员,能独立完成给蔬菜搭架子、浇水、施肥等日常运维技术活动,组织过中秋灯谜会等社区活动,成为社区营造和花园管理的活跃力量。2017年开展了关于廿四节气的活动,每两周一次的自然观察与笔记,种植养护。百草园和打虎山路小学合作将百草园作为学校的自然教育基地,并与抚顺路363弄芳园实现了活动资源共享,拉近了邻里的互动关系。在活动的组织过程中,小志愿者们可以学习基本的园艺技能,期间已逐渐形成小志愿者和家长的主动发起与积极参与的空间管理机制。图7、图8分别是创智农园与百草园的社区活动在空间上的分布图。社区花园建设的初衷是建立这种相互学习的机制,使得花园成为Learning Garden,这是真正使得社区居民从小开始,由单纯的消费者逐渐变成积极的参与者、生产者。
本文基于团队近年完成的两个具有代表性的项目创智农园和百草园,分别从“公”与“私”的两个空间层面阐述了社区花园营造的过程中各自阶段的特征及对应的策略。实践总结,社区边界越模糊,人口构成越复杂,社区花园内容越丰富,营造之初的参与度越低,反之亦然。已经拥有熟人社区环境的群体可以在专业的指导咨询下从一开始参与到社区花园的营造中,而缺少熟人社区环境的社区则需要有一个花园空间,通过运营团队长时间的社区交流、社区活动来帮助建立彼此之间的信任与关系,在之后的管理维护甚至空间更新中逐渐提高参与性。两种模式殊途同归,在建造运营的初期的策略需要结合各自社区的特性,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处理方式,但两种类型的社区花园目标都是让更多的居民有意愿有能力有规则地参与到公众事务中,在公众参与的过程中形成自组织,实现共建空间的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中国大城市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不同领域的问题,要求多学科的交融共同探讨应对城市问题的策略。社区花园作为公众参与进行园艺活动的场地,基于空间设计学,连接了社会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研究成果来处理人与环境的关系。社区花园是为了实现在上海这样一个高密度人口的城市中能源可持续、社区睦邻友好、自然教育而进行的尝试。去除学术的外壳,空间本质上的核心就是人,社区花园是现代风景园林转变为以社会服务为导向,平民化和大众化的历程中重要的一环[13]。站在使用人群的角度,关注他们所关注的话题,通过满足并引领他们的社区生活方式来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连接,使社区民众对空间产生情感并有内在的参与动力,这才是社区花园背后可持续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注释:
①数据来源自http://www.askci.com/news/finance/20160519/1552482883.shtml。
②该园艺自治社团为芳邻花友会,成立于2015年,由一群爱好园艺的社区居民组成,相互分享交流自己的园艺养护种植经验。截至发稿,有成员40人。
③农园规划设计总体由芷澜环境负责,泛境设计进行专项调整设计与围栏区实施设计,四叶草堂进行运维机制、空间调整设计与后续实施管理。局部详细设计与实施仍在不断深化更新提升中。
④图1~2由四叶草堂绘制;图3~5由四叶草堂刘悦来拍摄;图6 由Mapping工作坊同济学生绘制;图7~8由四叶草堂绘。
[1]李敏,叶昌东. 高密度城市的门槛标准及全球分布特征[J]. 世界地理研究,2015,24(1):38-45.
LI Min,YE Changdong. Threshold standard and global distribution of high-density cities[J]. World Regional Studies, 2015, 24(1): 38-45.
[2]钱静. 西欧份地花园与美国社区花园的体系比较[J]. 现代城市研究,2011,26(1):86-92.
QIAN Jing. The Comparison of Allotment Garden in Europe and Community Garden in the United States[J]. Modern Urban Research, 26(1): 86-92.
[3]蔡君. 社区花园作为城市持续发展和环境教育的途径:以纽约市为例[J]. 风景园林,2016(5):114-120.
CAI Jun. Community Garden as a Mean for Urba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Education:Case Study of New York City[J]. Landscape Architecture,2016(5): 114-120.
[4]陈可石,崔翀. 高密度城市中心区空间设计研究—香港铜锣湾商业中心与维多利亚公园的互补模式[J]. 现代城市研究,2011,26(8):49-56.
CHEN Keshi, CUI Chong. Spatial design in High-density Urban Centre Districts from Chinese Communities: Complementary Models of CRD and Park in Causeway Bay, Hong Kong[J].Modern Urban Research, 2011, 26(8): 49-56.
[5]王晓洁. 城镇化背景下社区花园管理初探[C]//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4年会论文集(下册),2014(3).
WANG Xiaojie. Preliminary Inquiry of Community Garden Management under Urbanization [C]//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Society 2014 Annual Proceedings (Volume II),2014(3).
[6]Clark W L, Jenerette G D. Biodiversity and Direct Ecosystem Service Regulation in the Community Gardens of Los Angeles,CA [J].Landscape Ecology, 2015, 30(1):367-653.
[7]刘悦来.社区园艺—城市空间微更新的有效途径[J].公共艺术,2016(4),10-15.
LIU Yuelai. Community Gardening: a New Approach to Free More Micro Urban Space[J].Public Art, 2016(4): 10-15.
[8]刘悦来,尹科娈,魏闽,等.高密度城市社区花园实施机制探索—以上海创智农园为例[J].上海城市规划,2017(2):29-33.
LIU Yuelai, YIN Keluan, WEI Min, et al. New Approaches to Community Garden Practices in High-density High-rise Urban Areas: A Case Study of Shanghai KIC Garden[J].Shanghai Urban Planning Review, 2017 (2): 29-33.
[9]刘悦来,尹科娈,魏闽,等.从可食景观到活力社区—四叶草堂上海社区花园系列实践[J].景观设计学,2017,5(4):74-83.
LIU Yuelai, YIN Keluan, WEI Min, et al. From edible landscape to vital communities: Clover nature school Community Gardens in Shanghai[J].Landscape Architecture Frontiers, 2017, 5 (4): 72-83.
[10] Jacqueline Lanier, Julie,Schumacher, Kerri Calvert.Cultivating Community Collaboration and Community Health Through Community Gardens[J]. Journal of Community Practice, 2015, 23(3-4): 492-507.
[11] LIU Juanjuan, Sarah Horowitz, ZHANG Weining.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Community Gardens[J]. Journal of Landscape Research, 2013 (Z3): 47-48.
[12]刘佳燕,谈小燕,程情仪. 转型背景下参与式社区规划的实践和思考—以北京市清河街道Y社区为例[J]. 上海城市规划,2017(2):23-28.
LIU Jiayan, TAN Xiaoyan, CHENG Qingyi. Practice and Reflection of Participatory Community Plann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ransformation—A Case Study of Y Community, Qinghe District in Beijing[J]. Shanghai Urban Planning, 2017(2): 23-28.
[13]郭美锋.一种有效推动我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方法—公众参与[J].中国园林,2004(1):81-83.
GUO Meifeng. Public Participation—An Effective Method to Promot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Design in China[J].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2004 (1): 81-83.
(编辑/刘昱霏)
Community Garden Practice in High-density Central Cities—A Case Study of KIC Garden and Herb Garden in Shanghai
LIU Yue-lai, YIN Ke-luan, WEI Min, FAN Hao-yang
Community garden is one type of urban green space, which plays an active role in many issue, includ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mmunity building and nature environment,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 high-density cities. This paper takes the KIC Garden amp; Herb Garden as examples, and introduces the building and operation in the urban open space and residential private space, and compares and analyzes the difference of two types in their participation and strategies in each phase. Base on a three-year practice, the team of author provide a package of solutions to carry out community garden in high-density central cities, with the aim of promoting multi-particip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mmunity garden; high-density central cities; multi-participation; community empowerment
TU986
A
1673-1530(2017)09-0016-07
10.14085/j.fjyl.2017.09.0016.07
2017-07-04
修回日期:2017-08-16
刘悦来/1971年生/男/山东人/博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师/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助理/上海四叶草堂青少年自然体验服务中心理事长/研究方向为可持续景观设计与社区营造(上海200092)
LIU Yue-lai, who was born in 1971 in Shandong, is a lecturer/Ph.D. in College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of Tongji University/Dean Assistant of Key Lab of Ecology amp;Energy-saving Study of Habitat(Tongji University), Ministry of Education/President of the council of Shanghai Clover Nature School. His research focuses on sustainable landscape design and Community empowerment(Shanghai 200092).
尹科娈/1993年生/女/湖南人/硕士/上海四叶草堂青少年自然体验服务中心研究助理/泛境设计设计师(上海200092)
YIN Ke-luan, born in 1993 in Hunan, a researcher of Shanghai Clover Nature School, landscape architect of Pandscape Design Co., Ltd(Shanghai 200092).
魏闽/1975年生/女/浙江人/博士/上海四叶草堂青少年自然体验服务中心理事/泛境设计合伙人(上海200092)
WEI Min, born in 1993 in Zhejiang, Ph.D., Member of the council of Shanghai Clover Nature School, Partner of Pandscape Design Co., Ltd(Shanghai 200092).
范浩阳/1975年生/男/湖北人/上海四叶草堂青少年自然体验服务中心理事/泛境设计合伙人(上海200092)
FAN Hao-yang, born in 1975 in Hubei, Member of the council of Shanghai Clover Nature School, Partner of Pandscape Design Co., Ltd(Shanghai 20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