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楼、阁、塔的建筑比较研究

2017-11-27 07:09王春波
文物季刊 2017年6期
关键词:高台形式建筑

□ 王春波

中国古代楼、阁、塔的建筑比较研究

□ 王春波

楼、阁、塔是我国古代不同环境、不同使用功能、不同文化要求下产生的极具特色的建筑形式,代表着我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无论是从文化意义上,还是其建筑造型与形制上都有其特殊意义。分清楼、阁、塔这三种建筑形式与文化意义,对今后指导我们在古代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修缮与复原工作中,尤为重要。

楼 阁 塔 文化含义 建筑形制

一、楼、阁、塔的文化含义

“楼,重屋也”,这是《说文》对楼的定义,也是我们看到这个字的第一感觉。《墨子·备城门》中有:“三十步置坐候楼,楼出于堞四尺”;《史记·封禅书》中有:“乃立神明台,井干楼,度五十丈,辇道相属焉”;又唐骆宾王《棹歌行》:“秋帐灯华翠,倡楼粉色红”等。因此,“楼”的文化意义应是建造在高处的建筑物,一层到两层以上的房屋,或者茶肆、酒店、歌舞游乐场所也称楼,如茶楼、酒楼、舞楼等,甚至有“青楼”一词。因此,楼的主要功能为娱乐、军事或报时等实用或世俗功能。我们最常见的古代楼建筑有城门楼、钟鼓楼、舞楼等,著名建筑有黄鹤楼、鹳雀楼,北京的天安门城楼、箭楼、鼓楼等。

“阁”根据《词源》上注释有7种含义:①古代着于门上防止自阖的长橛;②储藏食物的橱柜;③楼阁;④内室,旧时常指女子的卧室;⑤中央官署名,内阁之略称;⑥阁道的简称;⑦放置、停止,同“搁”。汉时有“天禄阁”、“石渠阁”,清时有“文津阁”、“文汇阁”等均为藏书的地方;或指供佛的地方,如:佛香阁。由此可知,其“阁”的建筑文化意义应是藏书、供佛等高雅的文化、宗教活动场所。在民俗中形容女儿出嫁为“出阁”,等等。同时在建筑规划中,阁一般又用于建筑群中轴线的尽端,有暗示终止的作用,如在寺院规划建筑中常见最北端的藏经阁,文庙建筑规制中的最北端为尊经阁[1]。生活中我们常见的阁建筑较少,汉时有“天禄阁”、“石渠阁”,现存最著名的有北京颐和园佛香阁(清)、承德避暑山庄的文津阁(清)以及蓟县独乐寺的观音阁(辽)等。

“塔”是外来词汇,最早见于晋葛洪的《字苑》和南朝梁颜野王的《玉篇》。塔最初是古印度的一种纪念性建筑形式,由台基、覆钵、宝匣、相轮四部分组成的实心、纪念性建筑;是自东汉佛教传入中国之后产生的,“塔”与我国传统楼、阁相结合组成产生了现在我们所见到的古代塔建筑。它在佛教意义的基础上,又有了登塔远眺、游憩的实用意义,如著名的辽代山西应县木塔、宋代河北定州的瞭敌楼塔等等。到了公元14世纪,即明代以后,道教引用了塔的建筑式样,有了用于风水功能的文峰塔、文笔塔等。塔的建筑形式丰富,有楼阁式塔、密檐式塔、喇嘛塔、金刚宝座式塔、宝箧印式塔、五轮塔、多宝塔、无缝式塔等多种形态结构各异的塔系,其中楼阁式塔最易与楼、阁建筑形式相混淆。

二、楼、阁、塔的建筑规制与特征

楼、阁、塔在建筑形制上,通常比较容易混淆的是楼和阁,往往楼阁成为一个词,但在古代却是两个词汇。楼和塔一般不会混淆,但我们常见的古代建筑——魁星楼,由于其高宽比例类似于塔,故其与塔混淆的案例也颇为普遍。

1.楼的建筑形制

图一 西直门城楼的南侧面

图二 北京外城清末永定门

图三 太原迎泽门

图四 吉林市朝阳门(东门)

图五 吉林市德胜门(西门)

楼是在高台之上建造一层或两层以上建筑,其屋面通常为悬山顶、歇山顶,甚至是攒尖顶形式屋面。但屋顶的脊刹或宝顶绝无像塔顶的覆钵、相轮、仰月等构件设置,而是由顶珠、须弥座组成的宝顶构件。此外,其大型建筑的平面形式一般为矩形,而多边形或圆形则仅在魁星楼、财神楼等小型建筑上出现。楼身一般出围廊,在大型或重要建筑中出围廊的较为常见,如北京的内城九门、外城七门(图一、图二)均为面阔五间或七间,二层重檐歇山顶建筑,并在二层设围廊,但在其前方又均设箭楼,以弥补城楼四面开敞围廊军事防御的不足。

北京箭楼是楼的典型案例,其平面呈长方形,屋顶为歇山顶式,楼身围廊设置。古代的钟鼓楼也是出现围廊最多的实物案例,如北京鼓楼、西安鼓楼等,平面呈矩形,为二层重檐歇山顶建筑形式,二层出廊。

太原府为清代山西省会城市,并为军事重镇,其城门楼“迎泽门”(图三)为面阔七间,三层四滴水歇山顶建筑。其建筑规制较高,各层均出围廊。

看他吓成那样,我好心地拍拍他的肩膀,告诉他,我妈就算打断了我的腿,她还是会负责接上去。不然,以后谁给她养老。我哼哼叽叽地说,我妈要是没留两条好腿给我,她老了我就让她拉在床上,臭死她。

除都城或非军事重镇外的州、县城楼一般均为单层或二层建筑。如吉林省吉林市(清为永吉州所在地)的朝阳门、德胜门(图四、图五)均为在平面方形的高台上建造单层歇山顶建筑,四面设廊。庙宇中常见的舞楼或戏台一般为高台上构筑一层建筑,其建筑形式大多为面阔三间的悬山、硬山或歇山建筑。如:临汾牛王庙戏台(元)、阳城汤帝庙舞楼(明)等均为在高台上建造一层悬山建筑。

魁星楼是古代楼建筑的一种,由于其平面多样,高、宽比例较大,往往容易与塔建筑混淆。山西襄汾县古太平县城内魁星楼(图六)是平面六边形、屋顶为攒尖顶的实物案例。但屋面脊中心设由须弥座、顶珠组成的宝顶,而非塔刹设置。

图六 山西襄汾县古太平县魁星楼

图七 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

总之,楼的建筑特点有:①下有砖石砌筑的高台。②楼身可出廊或不出廊,但不会出现由平座结构层产生的外廊、勾栏(即栏杆)。③屋面形式多样,当为攒尖顶时,其宝顶一定是由须弥座式样的底座上放置顶珠,而非像塔刹那样由覆钵、相轮、仰月等构件的佛教塔刹造型设置。④高台上的建筑可一层,可二、三层等等。

2.阁的建筑形制

阁与楼的建筑形制近似较多,不易分辨。虽然“阁”也是指一层以上的建筑物,和“楼”字常常相连或相关,但不能相通。现存并命名为阁的建筑比楼建筑要少,著名的有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辽)(图七)、大同善化寺普贤阁(辽)(图八)、河北正定隆兴寺慈氏阁与转轮藏阁(北宋)、山西朔州崇福寺千佛阁(明)、北京颐和园佛香阁(清)(图九)、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清)以及寺院中的藏经阁等。

从宋、辽时代的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到山西朔州崇福寺明代千佛阁等早期的建筑形式大多为平面矩形,二层歇山顶形式,并且二层围廊均为平座挑出,而不像楼建筑那样,采用廊柱挑出的围廊。到清代的北京颐和园佛香阁与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其外廊则采用的是廊柱形式,其平面形式更为丰富,屋面形式多样。但所有时代的阁建筑均无高台设置,仅设与一般建筑相同的——台明,这是其独有的共性。

阁的底层平面与上层平面在使用功能上不一样,而且大多数的情况下只是一层“支柱层”。支柱层所形成的是一个没有封闭的空间,虽然形成了“层”却不能算作“室”[2]。平座即为支柱层所形成的构造层。

图八 大同善化寺普贤阁

图九 北京颐和园佛香阁(清)

图一〇 山西应县木塔(辽)

图一一 山西襄汾上西凉村西北风水塔

平座出廊式和廊柱出廊式是由其建筑结构形成的两种构造形式,但从外观上简单区分或粗略区分的话,可看在其勾栏(栏杆)位置是否有柱的存在,有柱则为廊柱出廊,无柱则为平座出廊。由于构造原因,一般平座出廊,廊跨较小,廊柱出廊,跨度较大。

总之,阁的建筑特点有:①一般没有楼建筑的下设高台,仅设台明。②明代以前的外廊均采用平座结构,到清代才产生了廊柱结构的外廊。即明代以后,楼与阁在建筑结构上的区分已无明显区别。③当屋面为攒尖顶时,其屋顶上的宝顶与楼建筑的宝顶一样,均为由须弥座式样的底座上放置顶珠形式。不会出现塔刹形式的宝顶构件。④阁建筑一般应用在园林庭院或寺院之中较多。

3.塔的建筑形制

塔由于是印度的“窣堵坡”与我国传统楼、阁结合的产物,因此,其建筑形式丰富多彩,被誉为古代建筑师最易发挥个性、才智的建筑。

塔给我们的第一感觉是高耸入云,这就说明其底边宽与建筑高度的比值一定远小于0.5以下。最著名的是山西应县木塔(辽)(图一〇),其底边宽与高之比为0.42,到明清以后的风水塔(图一一),其底边宽与高度之比甚至达到0.1左右。

塔是由地宫、塔座、塔身、塔顶、塔刹五部分组成,而塔刹是由须弥座、仰莲、覆钵、相轮和宝珠组成或在相轮之上加宝盖、圆光、仰月和宝珠的塔刹。无论其造型千变万化,但佛塔的基本元素缺一不可,并且其塔刹形制只有在塔建筑中出现。明代以后的风水塔即文峰塔与佛塔有了一定区别,但塔的地宫、塔座、塔身、塔顶、塔刹五个基本元素仍保留。塔刹一般无佛塔的塔刹式样,而有的改为毛笔头,有的改为两个或三个宝珠相叠加等等,但均为相轮、仰月等佛教题材的构件;塔的宽、高比例更小,给人的感觉更加清瘦;此外,风水塔塔身基本无层的概念,或即使有少量的三、五层,但仅用常见的冰盘檐加以区分层位,塔身大多为清水砖墙,无任何装饰构件。

三、楼、阁、塔三种建筑比较

“束之高阁”、“人去楼空”、“空中楼阁”这三个成语是对楼与阁最为贴切的文化意义体现。“束之高阁”中的阁字,更加强调的是高高在上,无人可及,有孤、雅之意;“人去楼空”则说明了楼的实用性,楼是人们经常活动的场所;“空中楼阁”则强调了楼与阁的共性特征:高、大。

“阁”与“楼”从建筑形制上区分,笔者认为:1.有无高台设置。清代以后出现了楼与阁的模糊概念,有了“阁”下筑台的现象(如北京颐和园佛香阁),强调的是文化概念。明代以前未发现“阁”下筑高台的案例。这也是判断古代建筑年代的典型特征之一。2.楼、阁均有外廊,以满足其远眺、游憩的文化功能,但其结构构造形式不同,差异较大。外观上看,楼的外廊间之间均设廊柱相隔,而阁的外廊之间一般无廊柱,即使有也为装饰作用,无结构功能。3.阁一定是二层或二层以上建筑,而楼有大量单层建筑的实例,如各地神庙的戏台建筑,均又称之为戏楼。

图一二 陕西镇安县魁星楼

图一三 太原西寨魁星楼

“塔”与“楼”从建筑形制上区分,笔者人为:1.塔下无高台,而是塔座(塔座比塔身略宽,并且塔身与塔座直接相连);楼则下筑高台,楼身与高台之间还要设置台明构造。2.塔有实心与空心之分,主要为纪念性建筑,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应用;而楼则是实用意义大于象征意义,一定是供人上下,远眺、游憩的,因此绝无实心之案例。3.塔的顶部屋檐一定是攒尖顶,并设塔刹构件。楼的屋顶一般为硬山、悬山、歇山三种形式。但若为平面多边形的魁星楼,其屋顶与塔顶相同亦为攒尖顶形式,这也是极易造成误解的原因之一。因此,在魁星楼与塔的区别中,由覆钵、仰月等组成的塔刹与由砖雕楼阁或狮、龙等吉兽组成的脊刹是它们建筑规制的又一特征了。4.由于楼的高宽比例基本接近,所以塔与楼的形制一般不会混淆。但魁星楼是楼建筑中的特殊案例,即魁星楼的高宽比一般要小于0.5,是极易将楼、塔概念混淆的建筑。因此,今人将魁星楼复原设计成为魁星“塔”的案例颇多。如:陕西省镇安县魁星楼(图一二)、吉林省辽源市魁星楼、山西太原市西寨村的魁星楼(图一三)等都是将魁星楼建成了魁星“塔”。即均去除了下筑的高台,改换成带有屋檐概念的楼身,从台明上直接构筑楼身。造成无塔座这一重要组成部分,使之成为魁星“塔”。

阁的建筑屋顶与楼的建筑屋顶一样,一般也为悬山、硬山、歇山等屋面形式,且高、宽比例两者也相近。因此,楼阁与塔一般较容易区分。但楼阁式的“塔”(如应县木塔)与“阁”或“楼”(如北京颐和园佛香阁)建筑极易混淆,其在建筑形式上的区别就仅能从屋顶上是塔刹还是脊刹了。

2010年建成的河南佛教学院藏经阁为下筑高台,上为三层阁的仿唐建筑,但屋顶则设为塔的塔刹构件。它既有楼的高台特征,又有阁的建筑构造形式,同时还有塔顶的塔刹概念,可以说是楼、阁、塔三种概念中最为典型的混合体。

楼、阁、塔是我国古代不同环境、不同使用功能、不同文化要求下产生的极具特色的建筑形式,代表着我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无论是从文化意义上,还是其建筑造型与形制上都有其特殊意义。分清楼、阁、塔这三种建筑形式与文化意义,对今后指导我们在古代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修缮与复原工作中,尤为重要。

[1]现为山西省襄汾县汾城镇文庙,即原太平县文庙。

[2]李允鉌《华夏意匠》第二章总释...建筑物的类型和名称。

参考书目

1.李允鉌《华夏意匠》,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年。

2.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

3.陈明达《蓟县独乐寺》,天津大学出版社,2007年。

(作者工作单位: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

猜你喜欢
高台形式建筑
2022 年本刊可直接使用缩写形式的常用词汇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小议过去进行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
危如累卵
杭高台籍校友名人史迹考——林木顺与李苍降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