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拳及南蛇过垌现状研究①

2017-11-27 22:16陈晓菲
当代体育科技 2017年4期
关键词:四通李家潍坊

陈晓菲

(广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广西桂林 541000)

李家拳及南蛇过垌现状研究①

陈晓菲

(广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广西桂林 541000)

李家拳及南蛇过垌是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合浦县申报成功的第四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编号为243。但是在全国范围内,北海合浦县李家拳的名头并没有它的“同宗兄弟”广东蔡李佛拳知名。该论文通过实地考察法、文献资料法、数据分析法、访谈法等方法,对李家拳及南蛇过垌这一拳种的现状及困境进行探索和分析,以期寻找更好的保护和传承方法。

李家拳及南蛇过垌 体育 非物质文化遗产

体育非遗是在漫长的历史社会活动中产生、发展和传承下来的传统体育文化资源,与其所处地区的民族、人口、生活习俗、经济发展程度、自然环境等等息息相关,是一种“活态人文遗产”,具有传承性、时代性、民族性和娱乐性等特征。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民族众多,体育非遗项目的产生和申报地区有着各自鲜明的特色,体育非遗的分类方式有很多种,但是不容置疑的是,无论在哪种分类方式里,李家拳及南蛇过垌都以其鲜明的特征归属于武术类,而且是民族传统体育、传统武术的一种。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291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仅仅35项,而在这35项中,李家拳及南蛇过垌是唯一一项属于武术类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就是说,李家拳及南蛇过垌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唯一一项武术类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珍贵的0.34%。其重要性和唯一性不言而喻。

1 李家拳及南蛇过垌相关期刊文献研究

在中国知网中进行主题、或关键字、或者篇名、或者摘要为“李家拳”的检索,检索时间为2000年1月1日—2016年11月1日,检索得到文献37篇。在上述检索的基础上,排除重复文献、简讯、新闻报道、政府公告、与李家拳及南蛇过垌同源的蔡李佛拳、广东南拳和文艺作品后,仅剩两篇。这充分表明了国内学者们对李家拳及南蛇过垌的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研究人员少、研究成果不丰富。其核心研究者群体还处在逐步建立和完善阶段。从期刊内容来看,对李家拳及南蛇过垌的研究以定性研究为主,定量研究稀缺。以基础性、保护性研究为主,应用推广性研究几乎没有。学科交叉性亟待加强。也反映了地方政府与学者们对李家拳及南蛇过垌的重视程度还不够。

2 李家拳及南蛇过垌项目简介

李家拳是广东省的汉族传统拳术,属于南拳流派之一。相传为少林寺僧人李锡开所创,广东新会李友山在少林五形拳基础上改进所成。李家拳是以长桥大马、偏身偏步、朴实刚劲为主。身法上则是以肘攻击为主,要求沉实稳重,出手准确,由于是以肘攻击为主,所以也要求着点准确,以避免一击不中,被别人有机可乘。李家拳流传有先练拳,后练脚的习惯。练习中注重腰部运动,要求以腰带手,步法稳健,落地生根,动作朴素矫健,上肢活动范围大,技巧上运动多种肘法,主张健身、侧步、长桥大马。

史书记载李家拳已有400多年历史,1938年开始在合浦一带流传。赖成己(1888—1955)教授流传的李家拳系列比较完整,有李家拳谱(动作)十段62式,肘法组合4式,拳法组合7式,李家车轮掌对练,李家拳歌(八句),李家拳经(34句),器械有三步穿杨刀(又名蝴蝶双刀),棍,钯等。

“南蛇过垌”,属于南派拟形拳。全套路模仿南蛇——过垌的动作。由左顾右盼、蛇出洞、爬行、缠绕、觅食、捕食、受惊、归洞等部分组成,共九段51式。形象地刻画了南蛇在欲动非动,似静非静的状态,出击时迅速猛烈,快时如电闪雷鸣,静时似行云流水。身法自始至终贯穿沉、浮、吞、吐。

“南蛇过垌”是李家拳发展的最高层次。在运动线路上,保留传统南拳拳打四方的风格,步法以四平马为主,虚步、仆步、歇步为辅,手法、身法、融内家龙行、八卦于一体,掌法以勾手、蛇形掌为主,脚法以翘尾腿为主。在攻防技巧上,有顺、反缠丝劲、弧圈劲、沉劲、提劲、绷劲、砸劲、弹、捋劲等突发劲。该拳完全剔除南拳的刚猛气势,讲究以腰道为主,蓄气运劲,以柔克刚,刚柔并济,用意不用力,先化后发,后发制胜。运动中处处带弧形,左右逢圆,一气呵成,浑然一体。

据《广西体育史料》记载,“南蛇过垌”即源自南拳中的李家拳,其创始人为“南方五虎将”之一的合浦客家人赖成己(已故),并以其传授的李家拳为正宗。

李家拳及南蛇过垌,顾名思义,以拳术为主,并不需要器械。但是也可以结合三步穿杨刀(蝴蝶双刀)、双锏、飞山大钯、棍等武器。三步穿杨刀的具体规格要与使用者相协调,每个人的具体尺寸都不一致。以传承人黄永初的三步穿杨刀为例(单位:厘米)。

3 李家拳及南蛇过垌传承人简介

赖成己自幼学习家传南拳,后拜张茂廷为师,专学李家拳,尤精双刀、棍、钯,兼习骨科。二十余岁时,赖成己独赴广州开办医务所。在传统骨伤科的基础上,研制出赖成己跌打药酒、赖成己跌打药丸。在广州期间,赖成己与南北著名拳师相互切磋学习,博采众家,创编出风格独特的“南蛇过垌”象形拳。此拳法有如下特点:欲锤,这套拳法难度大,能坚持下来的人并不多。据他所说,“四通捶”在潍坊市顶峰时曾多达几千人同时练习,而经过两百多年的发展,目前潍坊市练习“四通捶”的也就三四百人。这表明四通拳的传承也将面临着断代的危险,山东省武协副主席、潍坊太极拳协会主席赵清,前一阵对民间武术进行整理,多方打听了解到,目前也就只有四通捶、地龙经拳、地功拳还有所耳闻,其他均很难找到传承人,曾在潍坊流传过的半数武术传承断代。怎样继承与发展是四通拳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

2.2.2 潍坊潍城区四通捶发展的前景

目前潍坊对于“四通捶”的宣传于推广力度很大,将四通捶引入学校,是学生学习四通捶,通关过对四通捶练习,是这一传统拳术能得以保留及发展。同时还以全民健身为背景把四通捶作为一种健身娱乐项目向大众推广。人们可以通过练习四通捶使身体更加健康,心情更加舒畅,走向健康的未来。四通捶在潍坊本地的推广和发展有基础,比其它健身项目更有优势。

2.2.3 潍城地区有多少培训机构

可以看出潍城区共有培训机构8家(所),其中武馆有4家,分别是潍坊武术巨星武馆、鸢飞武馆、世纪龙腾武术馆、精武拳馆,武校有1家,潍坊市东方武校,协会有2家,分别是潍坊四通捶协会与潍坊市太极协会,试点学校与一所为潍坊市三中。三中为四通捶在校园推广中“以点带面”策略中的“点”,通过在三中对四通锤的推广,以后将逐步在其他的学校推广“四通捶”进校园活动。更重要的是,学校资源的开发,可增强学生的文化归属感,使学生从地域文化上升到民族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这也是我们民族发展的前提。

3 结语

(1)四通捶套路结构复杂,练习难度较大,动作没有现代武术的华丽与美观,很少有人能坚持练习,现代人都倾向于健身,很少通过习练传统武术来达到健身的目的了。

(2)四通捶的传播形式过于传统,还在以家族,师徒传授为主要穿承受段,缺乏符合当前的传播形式。

(3)政府对于传统拳术的保护力与重视程度不够。

(4)对于四通捶的交流和比赛较少。

[1]李召明.潍坊四通捶历史发展风格特点及现代传承[J].搏击(武术科学),2012,6(8):56-59.

[2]李召明,韩维群.试论传统文化对现代体育的消极影响[M].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

G852.1

A

2095-2813(2017)02(a)-0196-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04.196

201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第二批),“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建设的研究”(项目批准号:13&ZD140)。

猜你喜欢
四通李家潍坊
“称霸”试衣间
秦州是姜堰高新区 “四通八助”奏响企业发展最强音
“筝”艳潍坊四月天
李家正 釉·画
四月春光看潍坊——潍坊“三大盛会”侧记
风筝之都潍坊
数到一万捉迷藏
时钟是弯成一圈的尺子
潍坊和兴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段永基:四通不走回头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