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春杰
(广东金融学院体育教学部,广东 广州 510520)
传统武术对外交流的困境及发展策略研究
袁春杰
(广东金融学院体育教学部,广东 广州 510520)
通过传统武术对外交流困境及其成因的研究,文化定位、国际受众对拳种的选择与认同、国际受众对武术体系的理解、交流方式、武术的神秘性、国际市场的稳定性、文化差异是传统武术在对交流中遇到在主要问题,在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制定相应的发展策略,对振兴传统武术、推动其国际化发展意义重大。
传统武术文化;对外交流;困境;发展策略
传统武术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和积淀下来的文化瑰宝,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中华武术“源于中国,属于世界”,所以,传统武术既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精粹的汇集,又是属于全人类的文化财富,如何把最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贡献给整个世界,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优秀的传统武术文化只有通过与另一种文化的交流、碰撞才能启发民智,并将传统武术推向更为广阔的发展领域;只有主动地向国际社会介绍自己、宣扬自己,得到全世界人们的认同和接受,才能进而全面向全世界进行传播[6]。传统武术文化对外交流具有跨文化特性,是一种跨越国界的传播行为,它必须在甲文化中编码,在乙文化中解码[1],在这种背景下,武术对外交流不仅仅是面对单一的社群、民族和国家,单一的价值观系统和意识形态系统,而且要面对整个世界。研究表明,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传播的有效进行具有较强的制约作用,文化差异越大,对外交流的障碍与困难也就越大。为了让武术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在现代国际社会中发挥更好的作用,让更多的国内外友人深入了解中国这一独特的文化,因此,研究我国传统武术文化对外交流中的困境及其成因,并提出应对性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传统武术对外交流是以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为核心,通过个人、群体、政府和科技手段在两国或多国间传递传统武术的价值观、态度和信息。本研究主要从文化定位、国际受众对拳种的选择与认同、国际受众对传统武术体系的理解、交流方式、武术的神秘性、国际市场的稳定性、文化差异六个方面,通过层层剥茧的方式,对中国传统武术对外交流中所遇到的主要困境进行全面的剖析。
1.1 传统武术文化定位不合理
中国传统武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经历了传统文化的无数次洗礼,融入了哲学、宗教、医学、兵法、艺术、民俗等各种传统文化元素,它不再是一种单纯的技击方法和健身方式。这充分彰显了传统武术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因此也引起了一些国外民众对武术的学习和喜爱。然而随着近代帝国主义列强利用洋枪、洋炮等热兵器打开了入侵中国的大门,使得整个中华民族一时间生灵涂炭,曾经威风凛凛的中华武术,无法拯救当时蒙难的民族,封建社会中的很多战争事件也成了侵略者的笑柄。国人为了不被欺辱,武术是被禁传外域的,在这种思维意识的影响下,传统武术在80年代之前的发展一直是封闭式的。当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响的时候,封闭了好久的传统武术一下子难以在各种国际武术类比赛中找到适合自己位置。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当下的一些国际格斗比赛中,可以看到中国武术的影子,但,总体表现还是不尽如人意,于是就有很多国人抛弃历史环境的局限性和传统武术的文化内涵,仅从狭隘的格斗方面认为传统武术没有什么含金量,不过是花拳绣腿而已。
文化传播是有一定规律的,就像水一样,高势能的文化总是向低势能的文化进行文化输出。我国传统武术在国际体育文化中仍处于低势能文化地位,出现了文化交流的逆差现象,也使得中国传统武术在对外交流中处于被动地位。梁漱溟认为“一种文化如果不主动地,或者没有能力主动地走向世界介绍自己,这种文化即使再有价值,恐怕也很难在现代世界各种文化整合的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4]。”在这样的整体形势下,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必须找到自己的合理定位,通过各种各样的传播途径主动出击,加强对外交流,把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武术文化精髓不断地向外输出,揭开东方武术的神秘面纱,向外界打开了解的窗口,这样传统武术文化对外交流才能赶得上时代的步伐。
1.2 国际受众对传统武术拳种的选择与认同艰难
传统武术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众多的拳种和门派。通过对传统武术的挖掘整理,发现符合“源流有序、权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特征的拳种就有129个[5]。每个拳种又包含了多个流派"如太极拳有陈式、杨式、吴式、武式、孙式、李式等多个流派,按这样计算下来传统武术的派别要数以千计。传统武术的传承与发展具有明显地域性特点,一些传统武术往往在相对稳定的地域聚集并流传。由于传统武术拳种众多、门派林立,在同一地域不可能只有一个门派,当有其他门派存在时,就会形成竞争,这种竞争在当时大多是无序的、甚至是恶劣的,那么,就必然产生门户之见、帮派之争。随着科技发展,人们之间的交流越来越便利,全球将进入文化大融合的新时期,各种体育文化也不例外。由于传统武术门派太多、相互之间的利益关系太过复杂,我们不得不慎重考虑如何向外推广传统武术。于是,武术就产生竞技武术、散打、传统武术三国鼎立的局面。中国武术本来就以博大精深著称于世,现在又把它进行了新的割裂,中国武术又讲究正本清源,当国际受众面对如此复杂的中国武术时,对拳种的选择与认同就会无所适从。
1.3 国际受众理解传统武术的解释体系存在困难
传统武术文化对外交流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碰撞,实际上这就属于跨文化交流,而跨文化交流中的一个难点主要是信息接受方(受众)对信息的理解程度。对于不了解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观众,面临的第一个理解障碍来自中国传统武术套路自身固有的特点,即其虚拟性、程式化的表演风格和独特的审美取向,不同于西方自由搏击的风格。不同的传统武术拳种都有其特定的规范动作来表达,而这些符号和规范都是约定俗成的,对于熟悉武术的受众来说完全可以理解,但对于没有经过武术培养的外国受众来说,理解是非常困难的。因此,仅靠一两个武术套路的练习,国外受众不能充分领会到中国传统武术的精妙,也不能真正认识中国传统武术的文化内涵。另一方面,理解困难来自专业语言翻译。武术的运动形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跨越语言障碍,使练习者明白其中的一些奥妙,但这种理解是模糊的。要深入理解每个武术动作所传达的文化含义,翻译武术动作,讲解理论是相当重要的。语言翻译的准确性在语言交流中起着决定性作用,译出武术动作的特点、路线及攻防含义,既不能直译,又不能抛开武术动作的本意,同时还要兼顾国外受众的理解习惯,并力争保持中国传统武术的本土性。目前,武术翻译人才相当缺乏,大数译者并不了解传统武术专业知识,不懂武术,英文翻译的准确性便难以保障,难以表达出传统武术特有的意境和文化内涵了。传统武术的翻译工作需要译者具有扎实的语言功底、高超的翻译技巧、学贯中西的文化素质和对传统武术文化的熟悉。如何提高传统武术翻译的水平,让外国受众更好地欣赏、了解和练习,是中国传统武术深层次跨文化交流急待解决的问题。
1.4 传统武术对外交流过于重“迎合”
中国武术为了能够以体育竞赛项目的身份进入奥运会,将武术割裂成竞技武术、散打、传统武术三国鼎立的局面。竞技武术是武术入奥的首选项,为了“迎合”国际裁判的需求,竞技武术借用了竞技体操的发展模式和评分标准,发展成了高、难、美、新的套路,使其缺乏传统文化的内涵与魅力。对于竞技武术,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先生有这样的评价:“说是武术,不如说是中国式的自由体操”。这带有讽刺意味的评价使得武术入奥之路成为奢望。竞技武术作为进入奥林匹克的主打项目,在国内必然居于主流地位。散打则完全借用西方化的训练体系,利用拳击、泰拳和西方格斗术的技术模式,在国内举办的选择性国际擂台赛中,散打项目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中国功夫天下第一”的民族情怀得到了满足。而失去对抗性训练土壤的传统武术则成了少有问津的后庭之花。
武术一味“迎合式”的发展是被动的、难以为继的,绝非长久之策。著名学者梁漱溟认为“失去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跨文化交流,只能局限于与当代的无力对话,而缺乏与中国古代伟大心灵的对话,失去了中国传统文化根基的跨文化交流是不完整的交流,失去了中国传统文化根基的中国文化是没有魅力的。”[4]中国传统武术的传承和推广,应加大对传统武术文化内涵的挖掘与整理,不断地丰富传播的内容,赋予传统武术以新的魅力和生命力,利用各种手段积极主动地引导国外受众对武德、天人合一的养生之道等富有中国传统特色的精神层面的关注,增强对传统武术的了解,提高其对传统武术的认识,使其学习武术的热情更加持久,同时应与时俱进地创新武术推广的手段。
1.5 传统武术的神秘学使传播效果大打折扣
中国传统武术,是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体现,它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为了避免身体受到各种打击的伤害所做出的各种行为的总和。包涵着中国人民生命智慧的传统武术由于受到历史局限性的制约,在这个体系中,既有前人遗留下的智慧精华,又有历史的糟粕,“糟粕”中的很大成分是附着在武术身上的神话传说、巫术、迷信以及武术与生俱来的神秘性,“糟粕”的主要成分就是传统武术的神秘性。这种神秘性形成了一道“雾霾”,遮蔽了传统武术文化的本质,诸如“隔山打牛”等神秘的武功在武术中比比皆是,造成了人们对传统武术的曲解和困惑,阻碍了传统武术在当今社会中的发展。要传播中国武术文化,就需要我们洞穿这道“雾霾”,认识到“武术”不止是一门技艺,而且是一门“学问” 。由于传播者良莠不齐大多缺乏传统武术文化教育,在其学习、传播中国传统武术时,就难以做到“取其精华、弃除糟粕”,批判地继承,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因此,传统武术文化的神秘性,致使传统武术文化传播的效果大打折扣。
1.6 传统武术缺乏稳定的国际市场
随着国家向外推广武术力度的加大,传统武术走出国门的机会也在增加,不过,此类活动大多是由相关的政府部门安排协调,观众大多是礼节性出席的国外友人和少数武术专业人士,以华侨和留学生为主。中国传统武术在国外的表演是重交流而轻市场化,没有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演出运作机制。如中国功夫电影《少林寺》、《一代宗师》等媒体影视效应在海外掀起中国功夫热,并没有在西方主流社会中开辟出中国传统武术的固定市场。虽然传统武术文化交流的目的并不是通过市场占有量体现,如果受众停留在华裔人群中,那么传统武术的文化交流就变成文化“慰问”。从跨文化交流的意义层面来审视,中国传统武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和体现,来自其他民族、其他文化的国外民众可以通过认识和理解中国传统武术,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华文化。如果海外武术表演的观众过于集中在华裔人群,那么,让国际受众通过武术来了解和认识中华文化这一目的将难以实现。大多数来中国旅行的外国人,通过观看武术表演来体验中国传统文化,这种依托旅游市场来完成的表演,观众的流动性和不确定性极大,能成为传统武术忠实粉丝的可能性也不大。因此,不建立稳定的体育国际市场,中国传统武术的对外交流就难以深入进行,向世界推介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任务就很难实现。
中国传统武术对外的交流和推广是一项长期、浩大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根据以上分析,文章从以下四个方面探讨传统武术对外交流的发展策略。
3.1 通过普及与提高的方式培养传统武术推广人才
传统武术的推广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必须拥有专业化程度较高的队伍,才能提高对外交流活动的效率与影响力,增进对外交流的广度与深度。这对作为本土传播者与推广者的要求是比较高的,他们不仅要有精湛的技艺,而且还要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对传统武术的文化层面要有个清楚的认识。因此,我们在培养传统武术推广人才专业技术的同时,应大力提高他们的传统武术文化素养。建议传统武术作为一项体育课程,进入大、中、小学课堂,提高我国传统武术人口,使更多的人对传统武术文化有个清楚的了解,为我国培养业务全面地对外交流业务人员奠定良好的基础。只有我们自己的业务人员精确地掌握传统武术的技术和文化内涵时,才能更准确地把传统武术的信息传递给受众。因此,提高人们的传统武术文化修养,培养专业的推广人才是实现我国传统武术对外交流的重要策略之一。
2.2 建立传统武术的标准化体系
传统武术在本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河中,有着丰富的文化哲理和底蕴,以前,中国传统武术的传承与发展主要是依靠老武术家的“传”“帮”“带”的作用。这种传承方式已经无法同现在社会的发展相适应。因此,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应注重加强传统武术文化工程和项目建设,制定专门挖掘、整理、保护、传承的方案,加强对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宣传,加大面向全世界推广的力度,建立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体系的标准化,进而主动地、正确地向世界表达自己。
2.3 改善推广手段及创新传播理念
在传统武术对外交流中,我们应加强传播者的文化教育,创新理念、改善推广手段,变“迎合”为“引导”,利用现代的各种传播手段和方法,拓展传播渠道,利用现行的语言、文字和网络媒体等进行传播中国武术。我们还应建立、健全传统武术竞赛体制,建立赛场和网络交流平台,再定期举办一些国内、国际的传统武术比赛,这样不仅能使国外的受众接受中国优秀传统武术文化的熏陶,又能很好地守护我国传统武术的精神命脉,同时更好地深入开展传统武术的对外交流与发展。
2.4 传统武术对外交流应包涵中西文化差异
研究表明:文化差异制约着跨文化传播的有效进行;文化差异越大,对外交流的障碍也就越大。在我国传统武术对外交流中的中西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国武术要取得外国受众的认同是一个漫长的心理征服过程,需要正确地引导。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认为:“任何社会行动背后都需要有无形的社会精神的支撑”。 因此,在传统武术对外交流中应正视中西文化的差异,通过深谙传统武术文化精髓的专业人士对我国传统武术的开发,是中国传统武术文化走出国门面对面地向世界传播的重要基础与前提。
[1] 欧阳云珍.对外传播的文化障碍与文化诉求[J].对外传播,2010(4):40-41
[2] 韩政.王岗.传统武术发展问题的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华武术(研究),2013(1):30-36
[3] 梁漱溟.中国文化的命运[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8,112
[4] 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447[5] 阮纪正. 准确推进传统武术文化研究 [J] .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5(3)
[6] 伟良.行健放歌-传统武术训练理论的文化阐释[M].兰州: 甘肃文化出版社,2005.2
[7] 崔婷.全球化与当代中国跨文化交流[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
[8] 武冬.传统武术评价整合与推广发展战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8)
[9] 李守培,郭玉成.传统武术技术体系的标准化及其对策研究[J].体育科学,2015(2)
[10]王冬冬,苗丛丛. 对中国传统武术发展现状的反思[J].武术科学,2015(4)
[11]李建民.传统武术传承研究评述[J].武术科学,2015(4)
[12]蔡海生.“非遗”视角下传统武术发展困境及其化解审视[J].武术科学,2015(4)
Dilemma of External Exchange and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Culture
YUAN Chun-jie
(PE Department,Guangzhou University of Finance,Guangzhou 510520,China)
In this paper, the difficulties and causes of foreign exchange of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shows: cultural positioning, international audience for the kind of selection and recognition, an international audience of martial arts system understanding, communication, martial arts mystery,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stability, the cultural difference is the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in the main problems encountered in the exchange, through analysis on these issues, formulate the corresponding development strategy, to promote the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major, to promote its internationalization development.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Culture;External Exchange;Dilemma;Development Strategy
2017-03-20
袁春杰(1976-),男,讲师,山东菏泽人,硕士
研究方向:民族传统教学与训练
G852
A
1007-323X(2017)04-007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