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 波
(韶关学院 体育学院,广东 韶关 512005)
新时期大学生体育素养的缺失与重构研究
伍 波
(韶关学院 体育学院,广东 韶关 512005)
体育素养是新时期大学生发展的重要基础。通过对新时期大学生体育素养重构必然性及大学生体育素养缺失现状的分析,认为新时期大学生体育素养重构是贯彻体育素养培养政策、树立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增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必然选择,然而新时期大学生体育素养存在体育意识缺乏、体育品德修养较低、体育能力普遍不高、体育个性化发展滞后等问题,因而从体育意识培养、体育能力培养、体育品德修养、体育个性化发展等角度提出相应策略。
体育素养;大学生;体育品德;体育能力
在高等教育不断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为一体的教育管理体系。特别在高等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以人为本教育理念不断深入人心,校本课程设计、开发、研究受到极大重视。体育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有助于提升高校管理水平、优化整合教育资源、增强体育课程灵活性,同样有助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推动高校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
1.1 贯彻大学生体育素养培养政策的必然要求
为了全面贯彻体育素质教育理念,推动高校体育素质教育体系的完善与发展,切实增强大学生体育素养。国家先后出台一系列推动大学生体育素养培养的政策举措,主要包括《全民健身计划纲要(1999)》、《全国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2002)》、《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2014)》等,其中《指导纲要》中提出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性、身体素质等五位一体的课程目标。《标准》中提出全面提升高校学生综合体质健康水平,推动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总体目标,并提出了高校体育工作规划及发展、高校体育课程设置及实施、体育课外活动及竞赛、大学生体质监测及评价、基础能力建设及保障为一体的体育教育工作标准,为高校大学生体育素养培养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大学生体育素养培养的路径。
1.2 树立以大学生为本的体育素养培养思想的必然要求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对于高校体育教育来讲,也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体育素养培养思想,强调大学生在体育教育中的中心地位,力求促进大学生个性化发展,注重大学生体育教育的情感体验,强调将大学生体育教育与社会需求衔接起来,注重人的社会性特性,寻求社会需求、大学生个性化需求之间的平衡,将身体素质培养价值、人文教育价值有机结合起来,真正确立大学生在体育教育中的中心地位,将以大学生为本的体育教育理念贯穿于体育教育的始终,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体育素养,为大学生科学发展提供思想动力。
1.3 全面实施大学生素质体育教育的必然要求
素质教育是基于应试教育的缺陷而提出的,旨在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包括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个性化发展、能力培养、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等素质。素质教育尊重大学生主体精神与主动性精神,以大学生性格为基础,注重大学生潜能开发。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采用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使每一位大学生都能主动、积极参与到体育教育中来,为大学生生存、发展奠定基础,成长为健全人格、健康体魄的社会人。因而在大学生体育教育过程中,不仅需要注重大学生体育素质培养,还应该注重体育教育的心理教育、社会适应性教育等方面功能,不断增强大学生体育素养,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近年来,高校对大学生体育素养培养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对体育教育功能的认识日趋深刻,对促进大学生体育素养提升具有重要作用。但是,体育教育在高校教育体系中处于弱势地位,大学生体育意识缺乏、体育能力普遍不高、体育品德整体较低等问题突出,体育教育工作开展基础依然薄弱,不利于大学生体育素养的全面提升。
2.1 缺乏正确认识,大学生体育意识相对缺乏
体育意识是大学生体育素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大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教育中的基础,然而当前大学生体育意识普遍缺乏,具体如下:一是高校对体育教育重视程度较低,将体育教育与智育隔离开来,体育教育工作开展以各级政府要求为基础,缺乏与高校个性化相匹配的体育教育整体计划,各个高校开展体育教育工作的盲目性较大,无法发挥高校体育教育计划的引导性作用,大学生缺乏系统性参与到体育教育中的基础。二是大学生对体育教育重视程度较低,在传统应试教育模式下,将体育教育视为影响智育的阻碍因素,导致体育教育、智力教育完全对立起来,因而大学生对体育教育功能的认识较浅,对体育教育实际价值知之甚少,无法激活大学生参与到体育教育中的活力。三是大学生良好的参与体育教育的习惯还未形成。由于大学生群体对体育教育功能认识不清,因而大多数大学生对高校体育活动的重视程度不高,无法充分发挥大学生主动性,积极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在体育活动中的协作意识、合作意识相对薄弱。
2.2 体育课程体系建设滞后,大学生体育能力普遍不高
在全面贯彻素质教育战略下,高校体育教育重点逐渐向终身体育转移,不仅注重大学生体育知识、技能培养,还注重大学生体育指导能力、体育思维能力培养。然而,由于高校缺乏科学的体育能力培养模式、合理的体育教育课程体系、灵活的体育教育方法,大学生体育素养难以得到有效提升。一是大学生体育能力培养模式科学性较低。大多数高校对体育教育重视程度较低,大学生不愿意参与到体育教育中来,为了达到国家体育教育标准,各个高校完全以国家最低标准为要求,即以实现体育“达标”为目的,体育教育处于从属地位,难以科学指导开展体育教育工作。二是大学生体育教育课程体系合理性较低。长期以来,高校均采用统一体育教育课程体系,忽略大学生在体育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大学生缺乏个性化发展的基础。大学生参与体育教育的兴趣是关键,然而为了实现体育“达标”,高校并未建立差异化体育教育课程体系,还未形成增强体质、健全人格、娱乐休闲为一体的体育教育课程体系,体育教育课程与大学生个性化需求明显不匹配,无法充分激发大学生参与俄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参与体育教育课程学习的根本在于“达标”,也就无法起到提升大学生体育素养的作用。三是大学生体育教育方法缺乏活力。由于体育教育工作开展的基础薄弱,大学生参与主动性不高,引起大多数体育教师消极的体育教学态度,参与到体育教育中的积极性较低,缺乏主动创新体育教育方法的动力,当前采用的体育教育方法灵活性较差、学生参与性较低、大学生获得感较弱,大学生参与体育课程学习的态度消极,不利于大学生体育素养的培养。
2.3 体育活动相对单一,大学生体育品德整体偏低
体育品德是大学生体育素养的重要构成,包括团结协作、和谐共进、友谊为先等。在全面素质教育下,大学生体育品德修养有所提升,然而体育品德修养整体偏低的问题依然突出。一是大学体育教师榜样作用还未发挥。在现有体育教育体系下,大多数体育教师只是注重学生体育知识、体育技能培养,忽视大学生思想品质方面的培养,或者对大学生思想品质方面培养流于形式,并未真正发挥体育教师的导向性作用,自身在体育教学中所表现出来的体育品德不高,无法起到榜样作用。二是高校体育教育活动单一。大学生是体育教育的主体,因而要求大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教育活动中来,然而由于高校体育教育活动形式单一,活动内容单调,难以对大学生产生吸引力,大学生不愿意参与到体育教育活动来,以体育教育活动提升大学生团结协作品格、增强大学生集体荣誉感的作用就难以发挥,直接影响大学生体育素养的培养。三是高校体育教育项目发展相对滞后。伴随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社会休闲体育得到空前发展,休闲体育在高校体育教育中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部分休闲体育项目被运用到高校体育教育中来,如健美操、体育舞蹈等项目,大大增强高校体育教育吸引力,然而高校体育教育的休闲娱乐性依然较低,休闲体育项目的种类还相对单调,难以满足大学生个性化体育休闲需求,同样制约大学生体育素养的提升。
总体来讲,新时期大学生体育素养现状不容乐观,大学生体育素养整体水平不高,深刻影响大学生发展。客观要求构建与大学生体育素养培养相适应的体育教育体系,做好大学生体育教育课程体系,丰富大学生体育教育活动,充分发挥体育教育功能,提升大学生体育素养。
3.1 营造良好的体育教育氛围,增强大学生体育意识
体育意识培养是大学生体育素养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要求充分利用高校体育教育资源,营造良好的体育教育氛围,增强大学生体育意识。一是增强高校对大学生体育素养的重视程度,明确体育素养培养对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重新定位体育教育在大学生培养中的地位,结合高校大学生体育素养培养要求,充分整合高校大学生体育素养培养资源,制定大学生体育素养培养的体育教育计划,明确大学生体育素养培养的总体要求、总体目标、总体策略、保障措施等,切实发挥计划在大学生体育素养培养中的导向性作用。二是组织学习参与观看体育理论教学录像、体育竞赛活动等,让学生从体育教学录像、体育活动中了解体育过程,认识体育项目规律,增强大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进而增强大学生参与到体育教育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三是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宣传活动,包括专题讲座、体育报刊、体育宣传栏等,充分发挥媒介作用,注重体育教育与社会热点的结合,利用体育宣传活动扩展大学生视野,促进大学生更深入了解体育教育的知识性、功能性及娱乐性,激发学生求知欲,增强大学生对体育素养重视程度。
3.2 创建体育教育课程体系,提升大学生体育能力
大学生体育素养培养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涉及面较广,然而体育教育课程、体育教育方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是构建多样化体育课程体系。大学生体育素养培养包括体育理论知识、体育意识、体育品德等多方面内容,要求构建多样化体育课程体系,将不同体育教育功能融入一体,满足大学生差异化体育需求,切实提升体育教育课程适应性。二是丰富大学生体育教育课程内容。体育教育课程设计力求与高校可控资源衔接起来,丰富体育教育课程内容,打破传统的以竞技为中心的课程桎梏,切实发挥大学生主体作用,开设多层次的体育教育选修课程,使大学生个性化体育需求得以满足,让大学生体育特长充分发展,逐渐树立起终身体育理念。三是创新大学生体育教育教学方法。引入“互联网+体育”教学方法,发挥网络的开放性、互动性功能,促进教师与大学生之间的充分沟通交流,以高尚的体育品德、渊博的体育知识、标准的体育技能教导学生,启发大学生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同时给大学生创造更多成功机会,在体育教育中培养学生团结协作、拼搏进取的精神,逐渐形成大学生良好体育品质。
3.3 丰富体育教育项目,培养大学生体育品德
大学生体育素养重构要求培养大学生体育品德,结合新时期大学生体育品德缺失问题,可以采用如下举措:一是进一步丰富高校体育教育活动,打破传统高校运动会体育活动项目的局限,丰富高校运动会体育活动项目,将翻山越岭、螃蟹赛跑等体育趣味运动项目引入高校运动会之中,增强高校体育运动会吸引力,促使更多的大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运动会中来,培养大学生集体荣誉感、团结协作的素质。二是丰富高校体育教育活动内容,充分发挥不同体育教育活动功能,培养大学生承受挫折能力、参与竞争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正直人格素质等,将刘翔、李宁、郭晶晶等事迹运用到体育教学活动中去,增强高校体育教育活动趣味性,促使大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以发挥其提升大学生综合素养的功能。三是推动高校体育教育活动社会化发展,将高校体育教育活动与社会衔接起来,把握社会体育教育需求特征,明确高校体育教育在终身体育教育中的地位,切实夯实终身教育基础,发挥高校体育教育活动作用,树立大学生正确体育观,增强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主动性,助力提升大学生体育素养。
[1] 徐敬波.河南省高职院校提高学生体育素养的途径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0(22)
[2] 于霞.新媒体对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培养的影响[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4(9)
[3] 付东.大学生体育态度与体质健康的调查研究及相关性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6)
[4] 范果.我国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现状与培养路径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成都),2012(4)
[5] 于秀,孙夕鹭,刘海燕.城市学生体育素养评价指标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2(5)
[6] 万国华,廖慧平,杨小勇.论大学生体育素养的培养[J].教育学术月刊,2010(4)
[7] 李永华,张波.学校体育的使命:论体育素养及其提升途径[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8] 邵晓华.浅谈如何提高高职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J].当代体育科技,2013(33)
Research on the Lack and Reconstruc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Physical Education Quality in the New Period
WU Bo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Shaoguan University,Shaoguan 512005,China)
the cultiv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found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w period.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inevit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sports accomplishment reconstruction and the lack of college students' sports accomplishment, this paper thinks that the reconstruc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sports accomplishment is the inevitable choice of carrying out the sports quality training policy, establishing humanistic education thought and enhancing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However, the lack of sports consciousness, low moral cultivation, low sports ability and the lagging development of sports consciousness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w perio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strategies from the aspects of sports consciousness cultivation, sports ability cultivation, sports moral cultivation and individualized development.
physical education quality; College students Sportsmanship; Physical ability of sports
2017-04-10
伍波(1980-),男,湖南邵阳人,讲师,硕士
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研究
G807.4
A
1007-323X(2017)04-012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