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武术健身状况及对策研究*

2017-11-27 20:29:49刘文武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武术大众体育

明 磊,刘文武

(1.上海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上海 200234; 2.上海体育学院 武术学院,上海 200438)



大众武术健身状况及对策研究*

明 磊1,刘文武2

(1.上海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上海 200234; 2.上海体育学院 武术学院,上海 200438)

来自于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的诸多证据表明,武术在当代大众健身场域中的发展状况堪忧。针对此一问题,综合运用文献法、访谈法、观察法,尝试对大众武术健身的特点、问题及其产生原因、解决对策,展开新的探讨。研究认为:大众健身与学校教育、运动竞赛相比,具有个体自觉参与和遵循市场规律两个突出特点;大众武术健身发展窘况的产生,一方面源于时代发展的必然,从内因上讲,则由于向大众群体提供的武术"产品"与其需求错位,以及武术自身运动特点的局限性所致;由此提出三条发展对策:1)摆正位置——武术健身的自知之明,2)突出优长——武术健身的路径选择,3)老年群体——武术健身的靶人群。

武术;大众健身;心理需求

大众健身研究是武术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审视以往该方面的研究成果发现,极大多数研究习惯于以一种正向思维、“舍己从人”地对武术在大众健身场域中的应然发展策略,进行探讨和设计,得出的结论看似千差万别,实则大同小异,且都停留于口号式的宣传上,缺乏落至实处的效力。基于此,本着实事求是的理论阐发原则,从哲学、社会学、营销学的视域维度出发,试沿着特点→问题→对策的逻辑路线,对大众武术健身展开新的探讨。旨在为其超越现状、在当前的大好时代机遇中获得更好发展,提供具有启示性和建设性的理论依据。

1 大众健身的特点

首先,大众健身领域内的武术活动,是指除学校教育、运动竞赛等专门领域以外的,在城市社区和农村开展的各种民众武术健身休闲活动。前者与后二者相比,有如下两个突出特点:

1.1 个体自觉参与

相对于学生武术课是由专门课程规定、由专人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按照教学大纲要求教授和运动员受到运动队规章制度的组织性管制,大众健身的突出特点是个体自觉性,即一切随自己自愿,没有强制性和规定性,“实践证明,全民健身的基本动力主要来自于公民的自我意识,自觉参与和自主坚持”[1]。

1.2 遵循市场规律

“教育具有公共属性,即公益性,这是教育的本质属性,从而决定了教育事业的本质是社会公益事业”[2],竞技比赛把“为国争光”作为自己的宗旨,因而具有鲜明的政治功利性和组织纪律性;大众健身则因“大众文化的生产和接受都必须遵循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即价值规律”[3],所以,更多地要服从市场机制。武术对于大众群体而言,在很大程度上是被视为一种进行消费的“产品”,人们以自身需求获得更好地满足为标准,在多种同类产品中“视优择用”。

2 大众武术健身发展现状及成因

2.1 现状

王岗等指出:当代社会“观看和参与NBA、足球、网球甚至是贵族运动的高尔夫,已经成为中国人大众体育文化的重要参与内容。跆拳道、瑜伽、各种健身操更是成为当今中国人效仿和实践的大众体育文化的时尚选择,多样性体育文化和花样不断翻新的流行体育文化,紧紧地迎合着当今人们求新、求变和猎奇的文化消费心态,成为我们民族生活方式中的不能缺少的重要内容。流行和时尚的体育大众文化,不断地抢占着武术文化在大众体育发展中应有的空间。武术具有广泛性群众基础的存在形式正在消解”[4]。如果以一种“常规思维”来评价,事实确实如此。环顾生活周边的健身场所,社区公园除老年人习练太极拳、木兰拳(扇)健身外,很少能见到其他武术拳种的身影;各种健身房里,更多是健美操、瑜伽、普拉提的“涌现”,武技项目也多是跆拳道、空手道、剑道等,据北京体育大学部分在健身会所代课的武术专业学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反映,他们所带课程多数为跆拳道课,武术的“用武之地”很小,靠武术很难赚到钱;作为青少年习武健身“重镇”的武术学校,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走下坡路,进入21世纪以来更是举步维艰,许多已关门大吉,幸存者大多也是旧日光景不再,如一度作为我国武校“旗舰”的山东某武术学校,鼎盛期在校学生达4000多人,但短短几年时间,现在只剩1000多人,而该校校长已把工作重心放到旅游产业开发上去了。

2.2 成因

为什么曾经是中国人普遍生活方式之一的武术(阮纪正,1996),在当代社会的大众健身选择中,会变得如此备受冷落?结合当代社会的时代背景以及大众健身特点,本文认为:首先,这是一种时代的必然。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使国人心头对本土文化蒙上一层难以抹去的阴影,产生了一种从盲目自大向盲目自卑的极端转变;“五四”新文化运动更是确立了西方“科学”和“民主”的优势地位,改革开放30年中国社会在西方科技文明主导下铸造的辉煌成就,以及给人们带来的无限多样性生活方式选择,则使国人日渐摆脱过去的保守心态,更加坚定不移地求新、求变。“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铁律,裹挟着“西方月亮比东方圆”的价值判断,自近代以来就在很多国人的心底不断得到固化,到今天仍然是一种“集体无意识”。从消费心理学的角度分析,“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深入,我国消费品市场迅速发展,以消费者为主体的‘买方市场’格局逐步形成。与此同时,广大消费者在消费水平、结构、观念和方式上都发生了巨大变化,逐渐由贫困型、单一化、被动式消费向小康型、多样化、选择式消费转化。消费者自身的主体意识和成熟程度也远远高于以往任何时期,从而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5]。在这种情形下,由于武术自身在时代性发展方面的滞后,使得它在诸如产品包装、锻炼形式、锻炼场所等方面,与域外同类项目相比表现得较“土”,不能与喜欢时尚、新奇的年轻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形成对接,因而淡出他们的视野。

其次,发展策略的偏颇,是导致武术在大众健身中发展困境的重要内因。“大众是最大的人群,不解决他们的需要,武术就不能显示出时代性”[6]。然而,建国以来几十年的实践,却是通过少数人的“争金夺银”,为国家政治服务,很少顾及大众这个“最大的人群”,并使武术竞技内容在大众健身场域蔓延;而无论从对人们需求的适应性,还是运动类型上,这种武术“产品”都不能与大众需求相一致,在有其他更好的产品可供选择的情况下,必然会导致人们对武术的冷落。

再次,武术本身的运动特点,决定了它对青壮年人群的吸引力,与其他项目相比处于劣势。梁漱溟曾言:“中国文化是早熟型文化”,据此本文认为,由于中国文化所具有的绵延千年的历史积淀,令其包括武术在内的各个子系统,都呈现出一种厚重的“文化性”和“历史感”;这种特点,似乎更能为生活阅历深厚的中老年人或是文化品位较高者所钟爱,对于受“现代性”影响的青壮年群体来说,由于其与“厚重性”相因相待的“含蓄性”、“内向性”特点,与奔放外向的时尚体育项目,或是既强调与人协作、又具有激烈竞争性和刺激性的团队项目相比,显然后者更契合他们的心理特点,因而更会受到他们追捧。

3 武术在大众健身中的发展对策

3.1 摆正位置:武术健身的定位与发展

任何事物都会由于自身属性、特点的规约,具有自己的适用范围;同时,也有它本身所不能克服的、命定的局限性。人是这样,物也如此。比如音乐品类中的纯音乐,它是高雅的,因而受到一些人群的钟爱;同时它又是不流俗的,要让普通大众都能欣赏、接受,也就不太可能——至少也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既可以说这是纯音乐的幸运,也可以说是它的不幸。但作为一个独立的音乐品类,作为一种特殊存在,一直以来,纯音乐依然是固守着自己“我守我疆,不卑不亢”的本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地执行着自然、人类赋予它的使命。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贵有自知之明”。武术在大众健身中,也同样存在着自身所不能克服的局限性,表现在:从观赏的角度,越是竞争激烈的项目,往往越受大众喜爱;而武术的主体精神,在于个人化的身心修为,缺乏西方体育项目、特别是那些强调团队精神(group spirit)项目的竞争性。从健身角度讲,同样都能起到健身效果,但许多西方体育项目则在此基础上,更好地契合了青、少、壮年人群追求直观的速度与力量的生理/心理特征,更能满足他们在进行身体锻炼的同时,达到交往、竞争、合作的心理需求[7]。实践证明,很少有人(尤其是年轻人)纯粹是为了健身而健身,而更多是因为兴趣、消遣、交往的需要等原因,参与到运动健身行列中来的。

我国著名学者潘光旦在为英国科学家蔼理士《性心理学》一书所作的序言中指出:“一个人的智慧,应从了解一己的弱点始;教育的功能,也应从从事教育的人明白它的限制始”[8]。武术对自己弱点和局限的认识,从战略的角度,表现在:由于人们需求的多样性特点,导致当前开放的健身市场,也必然呈多元化格局;武术在这一格局中,应该占领属于自己的位置,而不是试图占据全部。这是武术所应该有的“自知之明”。认识它的意义在于,摒弃以往“全盘通吃”的贪婪心态,在当代社会日趋激烈的健身市场中,找准定位,“我守我疆”;与之同时,尽好自己本分,由“知命、安命而乐命、达命”(孟子语),实现自己可能范围内的最好发展。

3.2 突出优长:武术健身的路径选择

认识自身局限并非要坐以待毙,而是强调不做无谓的努力,在摆正自己位置后,积极有效地探寻属于自己的发展路径。直而言之,武术健身在当代社会的发展路径,不在于弥补短处,而在于突出优长。李力研曾经说过,东方体育“在维护人类固有的相对稳定的生理功能,抵抗大工业发展和信息革命对人的身心异化和精神分裂方面具有重要的卫生学意义”[9],刘子众则指出:“中国传统的运动休闲文化重在向内发掘心灵世界,西方传统的运动休闲文化重在向外张扬的个性;中国传统运动休闲文化的功用重在调适性情,追求心灵慰藉,而西方传统运动休闲文化的功用则重在缓张筋骨,追求感官刺激……”[10]。由此本文认为,相较于西方的各种运动项目,中国武术健身的整体优势可以概括为四个字:修身养性。也就是说,受中华传统身体观的影响,中国武术所讲究的健身效果,不仅限于人的身体一维层面,还强调形神兼备、身心合修;而且,往往以修外为手段,以修内为目的。中国武术健身之“修身养性”功能具体表现在:

3.2.1 “由于中西运动休闲文化的动静性质之差异,便导致二者运动休闲活动速度之殊途”[10]。所以,与其他体育项目一般都突出动作速度“快”相比,中国武术以太极拳为代表的拳种,往往突出“慢”的特点。中国哲学之“太极理论”认为,万事万物都包含着阴、阳两面,只有二者相滋互补方能平衡,即中和,表现为整体的和谐圆融。人也如此,动与静作为一对阴阳,同为人类所需。当前激烈竞争的社会环境,使人的身心常常处于浮和动之中,什么都要快,什么都要讲究效率,什么都是只看结果不问过程。西方体育项目由于归属大工业快节奏文明下的产物,天然地具有快、动、紧、刚的特点;而武术中的一些拳种则恰恰相反,以慢、静、松、柔著称,最突出者莫过于太极拳。武术强调“以静为主,动静结合。通过动静结合的修习理念,协调人体之形体与精神活动的和谐一致,合乎生命本身之运动规律”[11];而且,据徐伟军等研究证明:运动强度与人的意识觉醒程度呈反比关系[12],因此,太极拳的中低强度负荷,保证了人们在运动过程中,能够保持较高的意识觉醒程度,从而利于人们从浮华焦躁的世界,返归自己的内心,与自己安静地对话。这既是一种最为有效的健身方式,又有利于人的心灵的安顿、性情的陶养,精神紧张的舒缓,以及压力的降低或消除。

3.2.2 内外兼修。既然承认人的身心是相互联系的,那么,我们就不否认,西方体育项目也会通过身体锻炼对精神产生影响。但应该说,西方体育项目这种影响的发生,是缺少足够的自觉的;很大程度上,它只是一种在身体运动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产生的“副产品”,更缺乏明确而系统的理论指导。武术受中华身体观的统摄,将“内外兼修”作为自身习练要求和追求目标,并且具备一系列达到此要求和目标的修为方法,如苌家拳之“形气合练”、太极拳之“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形意拳之“内、外三合”,等等。由此也看出,注重内外兼修不仅是习练武术所欲实现的重要目标,同时,它也是实现武术之修身养性功能的根本路径。

3.2.3 亲近自然。“亲近大自然,是当今休闲体育主要理念,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注重自然生态,强调天地人的和谐,这是我们构建生态型休闲体育服务体系的优势和特色……”[13],而且,“在中国人看来,大自然是永远和我们共呼吸的,是最能激发人心底产生共鸣的,所以中国人一直认为消闲的真谛在于投身于自然,认同于自然,并在自然中陶冶出更加美好的心灵世界”[14]。中国哲学之“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思想,反映在武术中,既产生了采用“取象比类”方法创编的各象形拳种,也产生了强调“阴阳平衡”、“生命整体”、“体用两全”的内家拳法;这类“武术中的松沉、轻柔、徐缓练习形式是使人体回归自然本能的协调状态的特有方法”[15]。此外,更为外显的是,为习武之人置身自然,与自然亲近、对话、交流,进行了理论上的规定。大自然是最纯洁无暇、无欲无求的,经常置身其中,不仅对身体有益,而且于人心胸的开阔、性情的舒扬、内心矛盾的化解消释,都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3.3 老年群体:武术健身的靶人群

正如商场讲究针对产品性能锁定销售决策的靶人群,或针对设定好的靶人群来制造相应产品一样,武术健身要想在当今竞争激烈的体育健身市场中,占据一席地位,也要根据自身特点,锁定与自己相适合的靶人群。这既是为时代发展的大背景所迫,也是被大众群体健身需求的多样性特点所决定。

上文已经对武术在大众健身中的优、劣势进行了分析,并指出武术应该做“发挥优长”的路径选择。而所谓的“局限性”和“优长”,都是相对于人的需求的满足而言的,如果没有人的需求,自然也就没有了评价事物高低优劣的尺度和标准。所以,“发挥优长”的武术健身发展路径与锁定“靶人群”,其实是一体之两面,二者两相对应、互为辅成。

就当代人的健身需求特点而言,武术的局限性,一般是相对于大部分青壮年人群;而其优长,又往往是针对于中老年群体。对此,一般的思路认为,我们应该“扬长补短”;而且,很多人似乎更喜欢在“补短”上做文章,即试图争取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武术健身行列中来。然而,事实证明,这一思路并不可行。因为,局限往往无法跨越——即便能,也要以付出巨大牺牲为代价。秦椿林等指出:“实现体育人口年龄结构上的均衡发展,前提是承认非均衡发展的合理”,而“片面地追求均衡与公平,必将以丧失发展和效益为代价”[16],这启示我们,不能一味地为了所谓“均衡发展”,而强求所有人群参与武术健身的均等化;况且,青少年群体习练武术,可以在学校武术教育中得到实现。所以,武术的大众健身,通过努力使为中老年群体所钟爱的健身特点,更加的突出和完善,在相对固定的公园里、旷地上的中老年习练人群的基础上,吸引更多该群体的潜在人群参与到武术运动中来;而不是奢望“鱼和熊掌得兼”,把心思花在吸引与自己并不“对付”的年轻人上面去。应当清醒的是,武术不论如何改造,似乎都不可能把篮球场、足球场上的青少年,拉到武术场地上来,这是由武术自身特点和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征所共同决定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如果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从当代高度发展的市场营销谋略角度讲,是缺乏理性的笨伯行为。

中国的老龄化时代已经到来。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截至2011年底,中国约有1.85亿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将从2010年的约12﹪,快速上升到2050年的34﹪[17]。老龄化程度的日益加剧,将会对未来中国社会产生诸多负面影响,如“在经济领域,人口老龄化将对经济增长储蓄投资与消费、劳动力市场、养老保险等方面产生冲击;在社会层面,人口老龄化对于卫生保健、医疗照顾、家庭发展、人口流动和社会融合等也将产生重要的影响”[18]。为此,2013年10月15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这是迄今为止我国政府公布的首部有关健康服务业的文件,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程度的日益加深,“民生”中的健康问题,开始引起政府更多的关注和重视。而这,将会为武术在今后健身领域中“大展宏图”,提供良好契机。如果武术能够发挥自身优势,从越来越大的老年人口基数中,吸收更多人参与到武术健身行列中来,那么就不仅仅是武术的福祉,更会为未来中国诸多社会问题的解决,贡献力量。

总之,大众武术健身的发展,巩固并不断地开发中老年群体这片市场已经足够,如果假以时日,武术拥有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中老年群体健身市场的大部分份额,成为“中老年群体健身项目之王”,已经足以标示出它在大众健身领域的成功。

4 结语

著名历史学家钱乘旦指出:“当代世界存在两个并行的趋势,一是‘全球化’,二是‘多样化’,两个趋势同时发展,相互之间并不冲突;两个趋势合在一起向我们展示了当今世界最基本的特征”[19]。这给我们以启示,即发展至今的中国社会,在对待包括武术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态度上,存在着两种并行不悖的社会心理走势: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化,武术在大众健身领域作为一种“产品”的性质,必将更加得到固化;而市场所天生携带着的“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铁律,令其只有遵循,不得违背。另一方面,随着中国整体国力的日益强大,以及政府对本民族文化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武术也必然会因之而“水涨船高”,在中国民众心理上,获得越来越多的民族文化认同。这些昭告武术,一方面要摒弃以往的保守心态,积极地投身于当代社会运动健身市场的竞争角逐,通过适时调试、适应市场,令自己在其中获取更多发展资源;一方面要挣脱西方体育竞技思维的控制,超越仅将自身定位于一个体育下属运动项目的思维局限,彰显武术与其迥然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从而在顺应中国当代社会强调文化自觉、自信的时代大潮中,令自己赢得越来越多国人的文化认同感,为自己的美好发展赢得更多支持。

[1] 罗超毅.论体育强国建设背景下全民健身与竞技体育的和谐发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36(2):1-4

[2] 李岚清.李岚清教育访谈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64

[3] 金民卿.后现代精神和中国大众文化发展[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8(2):107-112

[4] 王岗,田桂菊.回归主流文化的中国武术发展战略[J].中国体育科技,2007,43(5):53-57,64

[5] 刘军,王砥.消费者心理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1

[6] 邱丕相,吉灿忠.对北京奥运会后中国武术发展的思考[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21(2):134-137

[7] 刘文武.武术研究引入“文化工具论”的重要意义探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3,47(5):68-73

[8] 蔼理士.性心理学[M].潘光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516

[9] 李力研.论东方体育是哲学体育和西方体育是物理体育一一关于中、西体育不同性质的比较研究[J].体育与科学,1990(2):3-7

[10] 刘子众.中西运动休闲文化发展理念的传统差异与渐进融合[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38(6):6-8,29

[11] 曹景川.“贵身”与“炼形”:道教养生思想中的体育精神[J].体育科学,2013,33(10):89-92

[12] 徐伟军,李英奎.太极拳理论与方法的诠释[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34(9):1-4

[13] 陈永辉.“美丽中国”视域下民族传统体育生态文明与建设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3,47(9):41-45,49

[14] 刘子众.中西方休闲体育之差异[J].体育学刊,2003,7(4):34-36

[15] 杨建英.武术传统中的自然生态剖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2,46(12):62-67

[16] 秦椿林,孟文娣,苗治文,等.论中国群众体育的非均衡发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7):865-868

[17] 叶梓.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与经济政策的调整——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全国基线报告”的分析[N].消费日报,2013- 06-06(002)

[18] 吴少杰.共同构建可持续老龄化社会[N].中国人口报,2012-07-09(001)

[19] 钱乘旦.当今西方流行理论面临重大挑战[J].决策与信息,2013(4):37-40

Wushu in Public Health Field-Feature, Problem, Strategy

MING lei1, LIU Wen-wu2

(1. Sport college of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34, China; 2. Wushu School, 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 Shanghai 200438, China)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bad development of Wushu in public health field, comprehensively using methods of literature, interview and observation, from a perspective of philosophy, sociology, strategy, this paper made a new discussion on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developing strategy of Wushu in public health field. The conclusions are: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ublic health field, the reason of Wushu's bad development in it origins in the developing necessity of the times , the Wushu "product" which is provided to the public is not suitable to their needs, and the limitation of Wushu's motion characteristics. Based on these, the developing strategies of Wushu in public health field in contemporary society are put forward: 1) place the position-- knowing one's limitations of Wushu's public health in contemporary society, 2) play to advantages-- the path selection of Wushu's public health in contemporary society, 3) the elderly population-- the target population of Wushu's public health in contemporary society.

Wushu; public health; psychological need

2017-03-18

明磊(1981-),湖北武汉人,讲师,硕士

刘文武(1982-),男,山东济南人,副教授,博士,在站博士后,硕士研究生导师

研究方向:武术理论与方法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青年项目(16CTY019)。

G852

A

1007-323X(2017)04-0068-04

猜你喜欢
武术大众体育
中华武术
黄河之声(2021年9期)2021-07-21 14:56:32
一汽-大众ID.6CROZZ
汽车观察(2021年11期)2021-04-24 18:04:58
上汽大众ID.3
汽车观察(2021年11期)2021-04-24 18:04:58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武术研究(2021年2期)2021-03-29 02:28:06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甘肃教育(2020年2期)2020-11-25 00:50:04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武术
小主人报(2016年11期)2016-02-28 20:50:43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
体育师友(2012年1期)2012-03-20 15:30:01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
体育师友(2010年6期)2010-03-20 15:2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