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社会学视野下的兴奋剂事件

2017-11-27 20:29:49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兴奋剂运动员俄罗斯

吴 亮

(河南科技学院体育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3)



法社会学视野下的兴奋剂事件

吴 亮

(河南科技学院体育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3)

奥运会是国际奥运健儿的世界性聚会,“更快,更高,更强”是体育健儿的追求。俄罗斯运动员使用兴奋剂遭受禁赛,俄罗斯残奥队,更遭受到全面禁赛。对俄罗斯兴奋剂事件进行了法社会学视野下的分析,对俄罗斯兴奋剂事件进行如下解读。民族文化品格的束缚、反兴奋剂机构的职能腐败、国家职权部门的监管不完善、运动员自身态度错误、体育从业人员法制意识淡薄。对我国的体育价值观念、俄罗斯兴奋剂问题的化解策略、反兴奋剂机构加强独立性、政府法治建设、运动员训练模式等方面进行借鉴和完善。全面建立法治思维,构建体育的法治化发展。

俄罗斯;兴奋剂事件;法社会学;化解策略

奥运会的宗旨是“更高,更快,更强”,这样的口号不知激励了多少运动员和普通人挑战自身的极限,人类也一次次刷新由前人所创造的世界纪录[1]。国际奥运会的基本原则决定了,国际奥运会注定是一个世界性的大聚会,世界的每个国家都应参与,每个体育健儿都应有机会参与。体育帝国的基石之一就是公平竞技。缺乏公平而言的奥运会将会沦为玩弄规则、药物泛滥的竞技场。

1 兴奋剂事件的前因后果

IOC“医学法规”已将兴奋剂定义为利用违反医学与体育精神的规范,包含了被禁用药物制剂以及相关使用办法。兴奋剂与反兴奋剂的斗争已经成为体育界的一项“日常节目”,体育运动中使用兴奋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76年,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使用传统的刺激剂药物的初级阶段,使用合成类固醇为主的第二阶段,使用内源性激素的第三阶段。兴奋剂的类型越来越隐蔽化、高科技化。1968年墨西哥奥运会国际奥委会首次进行检查程序的引入,瑞典现代五项运动员汉斯·贡娜体内出现“乙醇”,成为了首个奥运会兴奋剂的牺牲品。

对于广大运动员为什么会大量服用兴奋剂,国际体育界当中存在经典的故事可以回答相关问题,兴奋剂专家鲍勃·戈德曼提问了将近两百名世界优秀运动员,表示假如有一种药物能够让五年之内运动员的所有比赛当中都得到胜利,但五年之后会死亡,会不会愿意服用,有超过一半的运动员表示愿意。很难相信,运动员竟然为了获胜,而甘心丧失生命!职业运动员以竞技作为谋生手段,赛事成绩可能对个人收入及地位起到决定性作用。兴奋剂可以大幅度提高体力,缩短休息时间,使用兴奋剂的功利性尤为突出。除了经济利益,众多运动员使用兴奋剂的原因也有为国争光,民族荣誉,教练员、公众、舆论压力等环境原因;侥幸心理,认为不会被发现,或者认为别人也在服用药物,不吃则不公平等个人原因。

因此兴奋剂开始被广泛使用,然而它的害处开始显现出来。使用兴奋剂违反了竞技体育的相关法律法规,违反了奥林匹克的基本的原则,违反了体育道德,甚至对运动员的身体有很大伤害。所以,1964年奥运会由国际奥委进行了首次兴奋剂检查,自此以后兴奋剂检查逐渐成为大型体育赛事中的常规检查。

在第31届夏季奥运会中,俄罗斯陷入了兴奋剂丑闻。兴奋剂事件再次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2015年11月,世界反兴奋剂机构进行了报告的发表,并对俄罗斯体育界当中的一些系统性问题和使用状况等问题进行了揭露。之后,国际田联对俄罗斯实行了禁赛,国际奥委会决定由各个单项协会来裁定运动员的奥运资格,国际奥委会将不会给予俄罗斯任何体育赛事举办权,其中包括2019年欧运会,国际残奥会禁止俄罗斯参加里约残奥会。

2 俄罗斯兴奋剂事件的法社会学分析

当前,争取体育荣誉的激情与体育公平和秩序的要求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张,俄罗斯兴奋剂事件就是这其中的典型代表。俄罗斯兴奋剂事件中的参与者们究竟为何一意孤行,做出这种火中取栗的事情呢?引发兴奋剂事件的社会根源又在哪里呢?

2.1 民族文化品格的束缚

俄罗斯人性格里向来有种不服输的执着和坚韧。俄罗斯的前身是苏联,70多年前的斯大林格勒战役里,苏德士兵曾反复争夺城市的每一寸土地。刚踏上战场的苏军士兵平均存活时间不超过24小时,军官平均存活时间仅为3天。守城军民视死如归、半步不退,纳粹德军节节溃败、全军覆灭。那场战役代表着苏联人民不屈精神和争强好胜的象征。

冷战时期,竞技体育成为美苏两大阵营的主战场。不管什么方面苏联和美国都要一较高低,除了军备竞赛,人体竞赛自然也不能放过。任何一场胜利、一座奖杯或一枚金牌,都被赋予了特殊的政治含义。在上世纪 70 到 80 年代,苏维埃政府体育委员会命令数个研究机构开始研发“体能增强辅助品”,并“提高它们能在奥运会上使用的可能性”。国立乌克兰体育大学中,运动生物学研究所的前负责人卡连斯基说:“在那个年代,运动项目的生物学和药理学研究是苏联体育的重要发展方向。组织、资助我们完成这些研究的,都是一些上级下发来的秘密指令。所有人,包括官员、教练、随队医生、医药学家都处在巨大的压力下,党对我们没什么别的要求,就是要制造冠军。”通过不懈的努力,苏联在兴奋剂上也领先了全世界。他们完善了自采血的兴奋剂方案,用以提高运动员巅峰状态时的耐久力。同时成功研发了新型兴奋剂,用以提高运动员成绩。

如今,俄罗斯常被称为“战斗民族”,血液当中有着对输赢的重视和争强好胜的思想,在体育比赛当中也得到了表现。俄罗斯有着体育大国复兴梦,作为凝聚国民,激发爱国情绪以及民族自豪感的重要内容,体育也得到了很多人的重视。有一则报道称,现在俄罗斯体育,与前苏联有着惊人的相似。俄罗斯一直试图将举办国际体育赛事用作显示国力、鼓动民众爱国情结的基本手段。

2.2 反兴奋剂机构的职能腐败

世界反兴奋剂机构在此次事件中难逃干系。WADA的独立调查中有这样的观点:对于某些国家而言,WADA不足以沉重打击兴奋剂使用行为,而且相关责任人在各方利益角逐过程中,选择和平衡。俄罗斯反兴奋剂机构没有履行反兴奋剂的职能,反而成为兴奋剂的“包庇所”,对运动员的服用兴奋剂的相关信息进行隐瞒,对检测信息进行通知,等等。并且在这次独立调查开始之前,Rusada销毁了1417份运动员的检测样本。

国际田联在俄罗斯事件中有着难以逃脱的关联。前国际田联主席迪亚克,近日被法国警方采取刑事措施,原因是他有涉嫌腐败、受贿、敲诈勒索、洗钱等多项罪名。并且,据多名俄罗斯运动员举报,他们多次向迪亚克行贿。迪亚克在任期间,遭到媒体的多次曝光,但迪亚克用一定的手段遮盖了起来,没有对公众造成大范围的传播。通过国际田联高层的腐败,可以窥见整个国际田联工作氛围的腐败。

2.3 国家职权部门的监管不完善

独立调查报告的公布会上,独立调查负责人以及世界反兴奋剂机构(WADA)前任主席庞德表示,俄罗斯支持兴奋剂。 2015年11月俄罗斯体育部长穆特科对兴奋剂事件的最初反应如出一辙:“每个人都在用兴奋剂,我们不过是做了同样的事。”WADA报告同时直指俄罗斯田联和政府部门资助并且对药物进行掩盖,甚至对这种药物的使用进行鼓励。根据这份报告,俄罗斯从2011年就有系统和有组织地鼓励运动员进行这种药物的服用,过程跨越了2012年伦敦奥运会和2014年索契冬奥会,具体涉及冬季及夏季奥运中的绝大多数项目。引人注目的是,俄罗斯体育主管部门的观点是“指导、操纵并监控”了运动员尿检样本并进行篡改。这充分说明俄罗斯的国家职权部门监管措施的不完善,以及内部人员的渎职行为。

2.4 运动员自身态度错误

兴奋剂在俄罗斯属于完善的过程,运动员往往会听到这样的内容:全世界都在这样做,所以面对这样的大环境,不使用兴奋剂就意味着劣势。如果不使用兴奋剂,进入国家队。运动员甚至产生“使用兴奋剂很安全,全世界都是这么做的”的错觉,而试图反抗是危险的。俄罗斯的体育体制促使运动员被迫选择使用兴奋剂。同时,运动员在职业体育中所面临的“收益矩阵”也促使运动员服用兴奋剂。“收益矩阵”是指使用兴奋剂所获得的名次、金钱、纪录、名声等收益,一直超过被发现并受到惩罚、以及伤害自己身体等使用兴奋剂所带来的风险。对于要在最高水平层次竞争的运动员来说,逃离这一收益矩阵会异常困难。在整个大环境下和收益矩阵的双重作用下,有些运动员对兴奋剂的认识发生了改变,妥协乃至积极。正是因为运动员自身态度的不坚定,仅在2013年,俄罗斯就有225人因服用兴奋剂被查处,2014年,仍有148人俄罗斯运动员使用违禁药物,许多运动员因此丧失了体育比赛的机会。

2.5 体育从业人员法制意识淡薄

俄罗斯的教练员在兴奋剂事件中的作用也不容忽视。教练员营造出一种恐怖的氛围:“为了赢,可不惜一切代价!”俄罗斯投掷项目的教练奥列格·波波夫坦言,“运动员别无选择。除非你接受使用违禁药物,来获得那些被上级要求得到的奖牌,如果做不到,事情就变得非常简单,你很快就会出局。”许多国家队教练和俄罗斯田协医学委员会负责人由于兴奋剂被禁赛或者免职。而在某些机构或者实验室当中也协助运动员进行禁药的服用。在教练、医生、官员、兴奋剂检测实验室,一切环节都不被禁止,可以说反兴奋剂机构形同虚设。发生这样大范围的包庇,可以推想俄罗斯关于兴奋剂的法律不完备,公民的守法意识十分薄弱,国家的查处非常薄弱。从而导致体育从业人员的法制意识淡薄,没有正确的法制观念,导致体育从业人员无视法律法规、国际组织的相关规定,铤而走险。

3 俄罗斯兴奋剂问题的化解策略

3.1 以民族理性为指导,转变价值观念

体育,从来就不是一项纯粹的竞技活动,总是会背负太多的含义,国家的强盛与否,民族的团结与否,民众的体育健身热衷与否等等。因为体育精神是一种民族文化的缩影,是一种国家实力的象征。俄罗斯在“体育大国复兴梦”的实现过程中使用兴奋剂、贿赂、假赛等各种手段,为了国家荣誉、个人利益而纷纷出现。唯奖牌论,是俄罗斯出现的一种片面的价值观,也是表现出俄罗斯国民的一种不自信,所以想用奖牌的数量来证明国家的地位。由此催生的畸形竞赛辅助手段——兴奋剂的大量使用,用虚假的方式去赢得比赛的胜利。

现任国际田联主席塞巴斯蒂安·科表示,俄罗斯首先必须全面改变国内的“禁药文化”。俄罗斯应当淡化金牌观念,将比赛的重点放在运动员拼搏精神的感染中,放在竞技体育不屈不挠的观赏性中,放在全世界运动员展现自我真实实力的过程之中。“奥运之父”顾拜旦说:“奥运会最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参与。”奥运精神的本意不是让更多的人拿到金牌,而是鼓励更多的人热爱运动、爱好和平、热爱生活和拼搏不止。

体育本身是自我约束与锻炼的过程。使命感在某些时间或者群体当中有需要,是一种体育的根本精神。不过如果扭曲这种观念的话,体育的本来意义也就被扭曲了。当一块奖牌可以回归到它所代表的体育运动本身时,便说明这个国家是真正强盛了,这个国家的人民心理上也真正强大了,并回归到理性之中。

3.2 以监督者重新定位,转变政府角色

俄罗斯兴奋剂风波如今依旧频频出现,对俄罗斯内政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国际声誉受到打击。兴奋剂事件暴露出俄政坛、体坛诸多问题,使俄国际形象也被损害。俄罗斯应尽快完善反兴奋剂管理体系,将有污点的行政人员进行处分,并禁止其再次进入体育行业,俄罗斯政府应建设严厉、公正和廉洁的监督队伍。俄罗斯应将自己的定位予以明确化——监督者。政府监督是整个反兴奋剂监督体系的核心,政府部门的职责是制定反兴奋剂方针、政策、措施,并对方针政策等予以实行、评估,对反兴奋剂机构的工作能够监督、保障但不能干预。俄罗斯的政府监督可分为四个方面的监督: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监督;国家体育部也同样监督着俄罗斯反兴奋剂机构;政府对体育从业人员的监督;政府自身的监督。俄罗斯政府应当切实做好监督工作,将反兴奋剂工作切实履行,保障体育的纯净与公平。

3.3 以中立者为目标,树立俄罗斯反兴奋剂机构的独立地位

俄罗斯反兴奋剂机构应当直接接受世界反兴奋剂机构的领导,杜绝接受所在国的干扰,如果发生干扰情况,应及时将情况予以说明,交由世界反兴奋剂机构处理。俄罗斯反兴奋剂机构要明确职责,独立而公正地完成兴奋剂的检测工作。

3.4 以保障者定位,加强运动员权利保护

对于教练、医生、随队律师等辅助人员,应以保障者定位,为运动员的身体健康、处罚公正等相关权利做出评估和保障。在面对个体权利与集体权利的冲突时,要在不损害体育发展的共同利益、国家、社会利益的前提下,充分保障运动员的合法权利。在面对公权利和私权利的冲突时,要不畏强权,用合法的方式据理力争,保障运动员接受的处罚在程序和实体中都是适当的。

教练员在反兴奋剂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先导作用。教练员从最初就灌输着体育精神和公平竞争的思想,让他们认识到兴奋剂的服用是对职业生涯造成影响的根本,从而进一步培养正确的行为和价值观要素。其次,教练员要为运动员指定行为守则,仔细说明运动禁忌,预防胜于治疗。再次,在运动员受到反兴奋剂调查时,要与其他辅助人员共同努力,用专业的律师提供法律服务,为运动员的合法权利提供保障。

4 俄罗斯兴奋剂事件的借鉴

4.1 “唯金牌论”价值观念的改变

我们要摒弃“唯金牌论”,淡化金牌。淡化金牌,不是不争取金牌,而是对金牌应有一个理性的态度,不能为金牌不择手段,不能唯金牌论——得不到金牌,得到银牌和铜牌也不错,得不到奖牌,全力以赴了也值得尊重。淡化金牌,有利于运动员保持良好的竞技心态,一个不想拿金牌的选手,偏偏拿到金牌,这看起来奇怪,却符合竞技体育的规律,正是竞技体育的魅力所在。淡化金牌,是对运动员的要求,更是对公众的期待。金牌至上的理念应该摒弃,奖牌不是奥运精神的全部。同时,体育也不应该政治化。

4.2 反兴奋剂机构加强科研和独立性保障

反兴奋剂机构要加强反兴奋剂有关措施技术方面的研究。现如今的反兴奋剂措施总是晚于兴奋剂的使用情况,兴奋剂机构要加强兴奋剂的科研[2]。尤其是加强药物检测的水平,对可能出现的新型兴奋剂进行规制,提高药检的威慑性和权威性;另外,对兴奋剂相关的其他学科,反兴奋剂机构的人员也要多加涉猎,比如心理学、社会学等,对兴奋剂使用者的适用动机、决策过程、价值取舍等进行充分了解和认识,并尽力规制[3]。

反兴奋剂机构还要加强机构自身独立性,减少所在国家政府的政治干预[4]。反兴奋剂机构可以实行主要领导异国任职的方式来避免政治压力,同时也要加强世界反兴奋剂机构的监督员的实时监督。在全球体育界的兴奋剂问题日益严重的背景情况之下,世界反兴奋剂机构召开了常任理事会,会议确认为加强兴奋剂检查体制,将全面着手设立国际性的独立检查机构。相信独立检查机构的设立能够充分保障反兴奋剂工作的独立与准确。

反兴奋剂机构可以通过“保护吹哨者”开展反兴奋剂工作,抓到更多的漏网之鱼。WADA发言人本·尼克尔斯曾发言:“兴奋剂问题并不是只有俄罗斯和田径才拥有,而是体育界都遇到的危害。在这个过程中,WADA不仅要保证独立性,使规范功能得以发挥,还需要保障有足够的力量展开调查,并对举报者加以保护。”举报者在举报的同时,既保有着一颗正义的心,但同时也可能遭到被举报者们的残酷打击,反兴奋剂机构有义务也有责任对举报者实行保护[5]。

4.3 政府法制建设与宣传力度的加强

在反兴奋剂的工作中,政府的作用首屈一指。政府机关拥有国家的公权利,对于兴奋剂的多发事件,政府机关要予以积极应对,以维护国内公平的体育竞技氛围和本国在国际上的声誉[6]。政府可以协助立法部门订立相关反兴奋剂条文,把实际执法情况反映给立法机关,给立法机关提供更多的现实执法问题。同时,政府机关要加强联合执法,一般反兴奋剂的具体管理部门为体育管理机构,但是兴奋剂的药品来源追究部门则为药品管理局,兴奋剂的运输环节则由海关管理。政府可以协调体育管理部门、药品管理部门和海关,联合行动,对兴奋剂从源头到适用进行全方位的管理、查处[7]。

在对使用兴奋剂人员的处分过程中,应当将运动员与辅助人员进行区分,进行不同程度的处理。具体可以参照法国立法,严惩辅助人员,对辅助人员实行禁入体育职业的惩罚,并且不得再担任体育方面的任何政府职务;而对待运动员,考虑其也是受害人,对运动员予以较轻的处罚,实行部分禁赛[8]。因为运动员有时并不想服用兴奋剂,而是辅助人员的一手操纵。这样轻重有别的处理方式,既能震慑辅助人员,又能够充分保护运动员的健康,维护体育道德。

政府也要对反兴奋剂工作加强宣传教育,这是从源头上对反兴奋剂工作予以遏制。比如,建立反兴奋剂的公开网站,对反兴奋剂工作和查处的具体细节予以公开,对处罚的基本情况和处罚结果,在不损害相关人员的隐私情况下,予以公开[9]。另外,建立反兴奋剂的相关宣传活动,开展定期与不定期的教育活动,对相关药品是否含有兴奋剂成分的教育活动也要跟上。澳大利亚的宣传方式值得借鉴,出版《运动药物最新动态》,重点报道国际上最新反兴奋剂动态,介绍兴奋剂的相关知识、危害、法律法规;出版《运动药物手册》,充分列举普及运动药物知识,很大程度上能避免误服[10]。政府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多途径、大力度宣传反兴奋剂相关知识和处罚措施、救济措施。

4.4 运动员训练模式的转变

体育竞技是为了探索人类体力的极限,是人类不断超越自我的表达方式。表达自我,是表达真实的自我,而不是接受药物刺激的自我,不是经过高科技改良的自我。但是,有些运动员为了让自己的成绩夺人眼球,用健康作为代价,用兴奋剂来提高一时的成绩,运动员被技术控制,竞技体育精神则成为了一种科技附庸[11]。运动员训练模式应当在合理利用现有合法技术的情况下,用公平的方式去参与竞争。以往运动员的训练注重体质锻炼,对于运动员如何进行权利保障的培养很少,而缺少了这项训练,就可能在面对具有显著提高成效的兴奋剂面前犹犹豫豫,在面对不公处罚时头脑空白,在进行救济措施时毫无准备。反兴奋剂知识能帮助运动员抵制诱惑,法律知识能帮助运动员自我保护,具备一定的体育素养能让运动员在体育竞技的道路上走得更远[12]。

同时,运动员不应作为使用兴奋剂的唯一负责人。仅凭运动员一人无法完成兴奋剂的使用、规避检查等环节,他的教练员等辅助人员有很大的可能参与甚至促成。可以要求每个队或运动员及他们的随行人员提交经典组织架构图一类的图表,来呈现谁向谁汇报,谁付钱给谁,以及谁帮谁做决策[13]。拥有最大权力的人,应该为其手下运动员使用兴奋剂负有个人责任。在一些情况下,该机构本身应负有共同责任。尽管运动员有时是在胁迫或压力下服药,他仍应对自己行为负有相当的责任。

5 结语

奥运精神的本意不是赢得金牌,而是鼓励更多的人热爱运动、爱好和平、热爱生活和拼搏不止。俄罗斯的兴奋剂事件体现出俄罗斯的民族特性和内部制度的不完善,保障反兴奋剂机构的独立性和改变比赛的态度成为改进的必然选择。

[1] 郭树理,宋雅馨. 论国际奥委会对国家奥委会的处罚——从印度奥委会资格被停事件谈起[J]. 体育学刊,2014 (5):63-69

[2] 杨正华,王元丰,马晶和谐社会背景下竞技体育运动健康发展探析[J].体育与科学,2010(1):44-48

[3] 王革,魏源,卓莉,郭秀文. 竞技体育运动面临的兴奋剂问题及对策[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5):80-82

[4] 吕羿畏. 国内外反兴奋剂管理体制的比较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0:6-7

[5] 于素梅. 对兴奋剂问题的理性思考(综述)[J]. 湖北体育科技,2003(4):428-431

[6] 李海燕,丁彩霞. 反兴奋剂中几个法律问题探究[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77-80

[7] 郑斌,白玲,杜利军,赵健,吴侔天. 加强我国反兴奋剂工作的对策研究[J]. 中国体育科技,2001(7):8-15

[8] 陈书睿. 我国反兴奋剂法律之研究[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58-62

[9] 龚江泳. 兴奋剂入刑研究[J]. 体育文化导刊,2012(10):9-12

[10]李真. 澳大利亚反兴奋剂政策研究[J]. 湖北体育科技,2016(5):398-400,449

[11]何敬愚. 青少年反兴奋剂教育探究[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12):155-157

[12]宋彬龄. 《世界反兴奋剂条例》的最新修改和完善[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4(3):27-33

[13]穆巍. 世界反兴奋剂组织研究[J]. 体育文化导刊,2014(8):24-26,30

Doping ev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egal sociologywuliang

WU Liang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Henan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Xinxiang 453003,China)

the Olympic Games is the International Olympic athletes of the world gathering, "faster, higher, stronger" is the pursuit of athletes. Russian athletes banned by doping, the Russian Paralympic team, but also suffered a total ban. In this paper, the doping events in Russia are analyz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ology of law. The shackles of national cultural character, the function of the Anti Doping Agency corruption, the supervision of the state authorities is not perfect, the athlete's own attitude is wrong, the legal consciousness of sports practitioners. This paper tries to draw lessons from the improvement of China's sports values, the solution of the problem of doping in Russia, the independence of Anti Doping agencies, the rule of law in the government, and the training mode of athletes.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rule of law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rule of law.

Russia; doping event; sociology of law; solution strategy

2017-04-15

吴亮(1976-),男,重庆云阳人,硕士,讲师

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

G80

A

1007-323X(2017)04-0012-04

猜你喜欢
兴奋剂运动员俄罗斯
世界反兴奋剂机构的使命所向与危机消解
一位短跑运动员的孤独
文苑(2020年12期)2020-04-13 00:54:30
我国优秀运动员商业价值的开发
冰雪运动(2019年2期)2019-09-02 01:41:26
高科技是否变成奥运的“兴奋剂”
最会挣钱的女运动员
海外星云(2015年15期)2015-12-01 04:17:44
运动员
另辟蹊径
环球时报(2014-10-08)2014-10-08 08:06:24
先救谁——原载俄罗斯漫画网▲
环球时报(2014-02-17)2014-02-17 23:53:35
同舟共济
环球时报(2012-02-06)2012-02-06 11:16:37
欲盖弥彰
环球时报(2009-07-22)2009-07-22 19:1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