篮球运动位置训练理念探讨

2017-11-27 18:42斌,
中国体育教练员 2017年4期
关键词:竞技负荷队员

范 斌, 董 芮

(1.中国男子篮球队,北京 100062;2.北京体育大学 教育学院,北京 100084)

篮球运动位置训练理念探讨

范 斌1, 董 芮2

(1.中国男子篮球队,北京 100062;2.北京体育大学 教育学院,北京 100084)

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录像分析法等,结合多年职业篮球执教经验,从比赛负荷、技术及体能训练特征等方面,剖析篮球运动员“位置模糊化”现象。认为:篮球运动“位置模糊化”是运动员个人竞技能力高度发展的产物,但“位置模糊化”绝不等同于位置的取消;位置训练要因人而异,考虑运动员个人特点的同时密切结合实际。

篮球运动员; 位置特征; 位置模糊化

根据田麦久提出的项群训练理论[1],位置分工是技能主导类同场对抗性项目篮球、手球、曲棍球、冰球、足球的共性特征。这些运动项目在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战略中占据重要地位,但目前与世界强队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同场对抗性集体球类项目区别于其他运动项目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球员的位置特征。就篮球项目而言,由于场上位置分工不同,比赛中不同位置运动员在运动表现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2-6],这意味着不同位置的运动员活动特征不同。训练实践必须具备科学性和针对性,充分认识不同位置运动员的位置功能差异,对所有运动员的训练内容、方法手段、负荷量度区别对待,并做出明确的区分。

随着我国体育事业不断发展,篮球改革正大刀阔斧地进行,从青少年梯队建设到职业球员的培养都在寻求最佳方案。然而,在长期的训练实践中,对不同位置球员针对性训练的认识仍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很多队伍仍然存在“大锅煮”的现象,训练脱离比赛实际需要,成绩得不到提升。究其原因,我国科学理论研究滞后,对篮球项目的某些特征和规律缺乏系统的认识和总结[7-8]。为了实现根本性的转变和突破性的进展,首先必须改变思维方式,改变固有的篮球理念,不能再像过去一样盲目依靠经验,篮球训练需要真正的科学理论依据。目前,对不同篮球运动员的位置特征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训练实践中迫切需要一套成型的富有科学性的理论方法体系研究位置训练特征,已成为篮球运动理论发展的需要。

1 位置特征的形成

纵观篮球发展历程,由娱乐性逐步走向竞技性。运动员根据场上位置职责的要求,在场上扮演不同的位置角色,如后卫、前锋、中锋角色。根据位置功能要求不同,后卫又分得分后卫和组织后卫,前锋分为大前锋和小前锋,中锋分为传统型中锋和灵活型中锋。位置的划分使篮球比赛中攻守博弈井然有序,队员之间的协作配合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根据篮球场地的特点,运动员的位置职责和功能各不相同,尤其在不同的技战术打法中,队员必须根据教练员的安排及比赛的需要在不同场区承担不同的任务。运动员位置角色扮演得成功与否,完全取决于个人对位置角色扮演的能力。具体来说,这种能力包括运动员的技术水平、战术意识、体能水平、心理素质、运动智能等。

当今世界篮球的竞争既是球队整体实力的抗衡,也是相应位置球员实力的比拼。位置分工是比赛的基础,也是比赛发展的必然结果。换句话说,位置特征的形成最直接原因是位置分工的具体化和科学化。

2 比赛负荷的位置特征

运动训练的目的就是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训练过程,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比赛成绩。在这一过程中,对于训练负荷的合理把控是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和成功参赛的基础。比赛中由于各个位置的功能不同,所表现出来的活动方式也不同。相关研究发现,不同位置球员的跑动距离、跑动形式及身体机能的要求各不相同。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后卫队员的全场移动范围最大,对跑动能力的要求最高,尤其是起动和加速能力;前锋队员的移动范围主要在3分线区域的位置,并且对于冲刺能力要求较高,对其无氧供能要求较高;与其他位置相比,篮球比赛对中锋队员的跑动能力要求最低,其主要负荷区域在3 s区,对其无氧耐力的要求较高,主要体现在跳起扣篮和卡位、封盖等能力。因此,应科学设计,更有效地训练不同位置的运动员。

随着训练方法的不断创新和提高,负荷的精确化是同场对抗性集体球类项目在运动中另一关注重点。只有对运动员比赛负荷特征进行准确的量化分析,才能更精确地把握不同位置运动员的负荷程度,从而根据个人位置特点合理安排负荷量度。当前,世界各国职业球队采用Catapult及Polar团队心率表等系统设备,对运动员比赛中的负荷数据进行采集。通过对实时运动中数据的收集与分析,监测运动员的负荷变化,评估运动员的运动表现,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监控和训练设计。

3 专项技术训练的位置特征

位置技术是运动员在不同攻守位置所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专门动作方法。不同位置运动员在比赛中所承担的职责不同,促使运动员技术位置特征的形成。在篮球运动中,后卫队员进攻中采用的运球和投篮技术是相对核心的位置技术。另外,传球次数与成功率是衡量一名后卫队员技术能力的数据指标,良好的传接球技术是后卫队员在比赛中串联球队的重要方式,也促使后卫队员的位置技术特点的形成。中锋队员在篮下的各种进攻技术、策应时的传球视野及挡拆后的进攻技术都需要教练员认真思考,区别对待。另外,随着现代竞技体育的发展,在篮球高水平竞赛中,运动员的技术是否全面,俨然成为判别运动员竞技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优秀的外线队员试图在低位进攻中发挥优势,一批身材高大队员进行外线投篮训练。“技术是战术的基础,技术的全面性决定了战术的多样性。”越来越多的运动员追求技术的全面发展,从而保证比赛中战术打法的灵活多变和实效[9]。

众所周知,技术是决定同场对抗性集体球类项目的主导因素之一,位置分工作为该项群运动项目的共有特点。运动员期望在比赛中表现出更高的竞技水平,以个人位置技术为核心的“基本功”“基本能力”,是运动员脱颖而出的特技,更是一名队员长期屹立于高水平竞技巅峰的根基[10-11]。同时,我们还必须注意,在抓好位置技术训练的基础上,还应努力掌握全面的技术。但这并不表示应忽略基本的位置技术发展,在突出位置技术特征的前提下,力求技术的全面提升,促进两者之间的相互融合,才能更好地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

4 专项体能训练的位置特征

身体形态指的是运动员内部与外部的特征,在不同项目中对于身体形态的要求不同。篮球项目中锋、前锋和后卫队员,在身高、体重及BMI指数等方面都存在显著性差异。运动员身体形态差异,表面看来是与运动选材关系密切,实际上却由各运动项目的位置特征需求所决定。

运动时人体内一系列身体机能变化是机体对所承受运动负荷的客观反映。如果对篮球不同位置运动员的比赛负荷进行统一的比较分析,可以将比赛中运动员的位置职责及场上落位分为进攻、组织与防守3类。不同位置的运动员比赛负荷呈现出以下特点:组织运动员比赛中的移动距离最多,主要运动形式以混合供能为主,且总负荷强度最高;防守运动员的比赛总负荷低于组织队员,运动形式以有氧为主;进攻运动员在无氧强度下的负荷量最高,但总体的负荷量相对较低。比赛中心血管机能的变化可综合反映比赛时运动员各种生理变化和身体机能状况。篮球比赛中不同位置运动员的心率强度不同,心率的变化表现出与球员位置相关的特征。其中,组织队员在比赛中心率水平最高,其次是防守队员和进攻队员。篮球运动员在场上有不同的位置和分工,比赛中负荷大小对身体机能要求具有位置上的差异,对身体机能的需求存在个性化的特征。

运动素质是机体在活动时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基本运动能力,是体能的外在表现。不同位置的篮球运动员在身体形态、身体机能方面存在差异,必然促使运动员在运动素质上所呈现出的位置化特征。运动素质包括力量、速度、耐力、柔韧和灵敏等。其中,各项素质又分为若干子项,如力量素质中的爆发力、力量耐力,速度素质中的启动速度、加速度等。不同位置运动员在场上的任务分工不同,应根据位置的分工确定其主要发展的运动素质类型。篮球比赛中,最大力量是中锋队员的优势素质,后卫队员优势素质包括灵敏、启动速度、快速力量等,前锋队员优势素质包括弹跳力、加速能力等。因此,在不同位置运动员的体能训练中,对发挥场上位置作用占主导地位的运动素质应重点发展。

现代体能训练越来越注重与运动项目特征的结合。对运动项目的认知层次,决定了运动员体能水平的发展。在篮球运动中,不同位置的运动员在形态、机能和素质3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训练中应充分把握3个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遵循位置体能训练的原则,区别对待不同位置运动员在体能训练中的个体差异。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地融合集体力量,表现出更好的团队协作能力。

5 运动员“位置模糊化”现象

随着现代同场对抗性集体球类项目的发展,运动员的个人竞技能力越来越全面,在不同情景的比赛中可以胜任多个位置,履行不同的职责。这种“位置模糊化”特征在同场对抗性集体球类项目中并不罕见,甚至在一些项目中已成为一种趋势,以至于有些教练员从运动选材开始就考虑此方面因素。但应清楚地认识到,集体运动项目依靠的不是个人能力,场上队员应各司其职,通过队员之间的相互配合,将个人力量融入团队之中,才能出色地完成团队比赛任务。

“位置模糊化”现象是现代运动员个人竞技能力水平高度发展的产物,促成球队的战术体系及队员的场上位置变化,进而导致同场对抗性集体球类项目中出现 “位置模糊化”现象。然而,运动员“位置模糊化”现象是相对于位置分工明确而言的,运动员位置分工是客观存在的,不同位置的运动员在比赛负荷、体能需求及技战术等方面存在差异。也就是说,“位置模糊化”绝不等同于位置的取消。在同场对抗性集体球类项目的训练中,不应“抓影子而失去实质”,不要舍本逐末,片面地追求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全面发展而忽略项目的固有特征。但场上位置分工仍然没有消失,尚处于全面化基础上的位置专门化。鉴于当今“全能型球员”的出现使得场上位置出现交叉与渗透,比如“双能卫”“锋位摇摆”等,这是位置分工发展的必然结果。篮球比赛的实践证明,全面性的队员首先应是某个位置上的“专家”,其次才是其他位置上的“能手”。

6 结束语

针对运动员训练中的个体差异因材施训,是运动训练应遵循的重要原则之一。在篮球比赛中,对每个队员的身体姿态、动作特点、技战术能力及运动素质的要求都不尽相同,要使训练工作得到正向效应迁移,必须对运动项目进行正确的认知,处理好运动训练过程中集群性与个体性之间的关系,充分考虑不同位置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决定性因素,有针对性地组织与实施运动训练过程。除此之外,位置训练要因人而异,考虑运动员的个人特点,同时密切结合比赛实际。

[1] 田麦久.项群训练理论的创立与发展1983-2013[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3:8

[2] 李强.同场对抗性集体球类项目比赛跑动能力研究[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11

[3] 池建,苗向军,米靖,等.现代竞技篮球比赛负荷特征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2):145-148

[4] 宁庆鑫,张妍.对国家女篮运动员比赛负荷特征的研究[C].全国体育科学大会,2015

[5] 朱军凯.中国国家队男子足球运动员位置体能特征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12,48(1):68-75

[6] 李静,张庆建,张林虎.足球运动员位置体能结构模型构建的理论探讨[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37(3):42-45

[7]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8] 金慧娟,吕荷莉,陈志强.第29届奥运会男子篮球比赛前8名队运动员身体形态特征的比较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9,45(3):25-29

[9] 陈颇,诸文兵,殷樱,等.2006-2007赛季NBA运动员年龄、球龄与身体形态特征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7,43(4):88-93

[10] 赵刚,刘丹,李强.同场对抗球类项目比赛负荷的实验研究——以篮球、足球、曲棍球、手球为例[J].体育科学,2012,32(10):50-55

[11] 赵刚,张英成.同场对抗球类项目比赛心率特征研究——以篮球、足球、曲棍球、手球为例[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2):1-6

猜你喜欢
竞技负荷队员
人造革合成革拉伸负荷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TSA在重竞技运动员体能测试中的应用
第1-3届冬季青年奥运会竞技格局分析
3项标准中维持热负荷要求对比分析
MIV-PSO-BP神经网络用户热负荷预测
传接球跑位练习五则
边路进攻战术训练方法
生如夏花
致敬:风雪中的人大扶贫工作队员
花与竞技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