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前进
(江西警察学院体育系 江西南昌 330100)
探讨大学体育精神的意义及实现途径
陈前进
(江西警察学院体育系 江西南昌 330100)
所谓的体育精神指的是在整个体育锻炼的过程当中,逐渐形成的对人的发展具有启发作用的价值观念。大学体育精神是大学校园文化内涵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贯穿于整个大学校园教育文化的建设过程之中。本文首先简要分析了大学体育精神的内涵,然后阐述了培养大学体育精神的意义,最后叙述了体育精神的实现途径,主要包括营造良好的体育文化环境、把体育精神的培养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体系、建立体育活动价值体系以及开创全新的教育教学方法等。
大学 体育精神 实现途径
作为一种理性精神,体育精神每时每刻都对人们的文化生活产生着深入影响。在现代社会,高校大学生的体育生活日渐丰富多彩,无论是运动会还是比拼胜负的竞技运动,均为大学生带来了无穷的乐趣。所以对于广大的大学生来说,快乐和健康是最关键的,也是最不容忽视的。
体育精神并非体现在获取什么奖项或名次,而是在于人们通过参与体育运动明白了何为坚强,何为团队合作,拥有健康的体魄去生活和工作。更深层次的体育精神则是在锻炼的过程当中形成的抵御挫折的能力和超越自我的勇气。奥林匹克主义提倡将体育运动与文化教育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体育运动和文化教育的融合,逐渐形成了体育文化的全新内涵,也就是体育精神[1]。
在西方国家,提倡的是将体育与智育二者结合起来的教育方式,但是我国的传统教育理念则将二者完全隔离了。从很早开始,智育为先的思想就在人们的脑海中根深蒂固了,占据着不可动摇的地位。现如今,仍然有许多人对体育存在误解,许多大学生对体育精神缺乏正确的认知,没有给予高度的关注。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质量有了显著改善,大学生的营养得到了很好的保障。按理来说,身体素质应当更上一层楼。但是经过调查发现,我国许多学生都存在超重和过度肥胖的情况,学生们的视力也呈现出直线下滑的趋势。由此可见,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栋梁,必须加强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加强体育锻炼,培育体育精神已经成为了亟待解决的实质性问题。
如今,随着“考证热潮”的来袭,大学生均忙于考证来证明自身的知识水平,学校的教学计划也开始紧紧围绕着未来职业的实际需要,这种教育模式与高等教育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证书与文凭虽然可以证明人的知识水平,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科技的发展,知识也会逐渐以往,唯有具备了思维能力,才可以更好地适应未来。大学真正的目的是素质培养,加强体育精神的实现,可以在提升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创新教育模式。
首先是培养大学生的规则文化意识。体育活动均存在相应的规则与要领,而体育精神其本身就是规则文化的体现,对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具有推动作用。其次是为大学生获取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大学生承受着来自于家庭、社会以及自身的多重压力,培养体育精神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心理疗法,不仅可以释放压力,也可以让其在体育锻炼之中升华精神。最后是培养大学生的意志力。通过体育锻炼,可以磨炼大学生的意志,提升其竞争意识,让其在挫折之中不断地超越自我[2]。
在高校丰富多彩的各类体育活动之中,都可以发现体育精神的身影。若要让大学生的体育生活更加精彩,仅仅依靠校内设置的体育课程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课堂之外的一些体育活动,不仅可以让大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好习惯,还可以传递发扬体育精神。与此同时,将现代化的传播媒介融入其中,也可以为体育精神的传递增添全新的色彩。大学体育精神的实现途径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体育精神隶属于文化的范畴之中,具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渗透作用,可以在无形中塑造人,在生活的多个方面对大学生产生影响。良好的环境和热烈的氛围有助于激发大学生主动锻炼的兴趣及积极性,从而在锻炼的整个过程之中实现精神以及情感的升华。现阶段,我国各大高校开展的均为阳光体育运动,得到了广大大学生群体的诚挚热爱,为体育精神的实现提供了良好的契机,进一步改善了校园的体育文化环境。最值得一提的是,促进了科学锻炼方法的传递,让更多的人懂得了什么才是健康的生活理念。
因为长时间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很多学生的家长仅仅重视卷面成绩和书本知识,完全忽略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就算是给予肯定的态度,也单纯是为了强身健体,并非将其视为一种伟大的精神。但是在英国、日本等经济水平较高的国家,那些生活于安乐环境之中的中产阶级,也常常不断提醒后代要加强体育锻炼,这主要是为了从小培育体育精神和潜在的竞争意识。由此可见,当前我国在体育精神的培养方面,还存在着许多的漏洞和不足之处。大学对于整个国家来说,是重要的人才塑造基地,若要推动大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创造出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就必须对体育精神的培育给予高度重视。话虽如此,但是体育精神的成功培育并不是在短时间之内就可以实现的,不但离不开常态化的运行机制,而且要敢于摆脱陈旧思想观念的束缚及牵绊,在高校中培育出人人有体育精神、支持体育精神的舆论导向。所以,大学生必须提升自身的思想水平,肩负起培育体育精神的重担。
在形式各异的体育活动之中,均有体育精神的身影。其实际的表现形态并不是显而易见的,概括性极强,因为过于抽象,所以通常情况下不易把握。虽然有很多的体育活动排场很大,且内容精彩,夺人眼球,但是很多大学生都没有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之中领悟到核心价值,尽管明白其中潜藏着伟大的体育精神,但是无法感受到体育精神的深意,体育精神的实现也就更是无稽之谈。这就表示,必须对体育精神的内容进行不断地细化,融合各类体育活动的实际特点,为高校学生体育精神的培育开辟通道。
比方说“重在参与”这一人尽皆知的体育精神,除了丰富的内涵之外,而且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它是由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提出的,所为的参与指的就是参加、尝试与体验,是主动开发个人潜在能力、突破自我的过程。换言之,倘若放弃了参与体育活动的宝贵机会,也就等于失去了获得成功的筹码。体育精神的发扬并不是仅凭嘴上工夫就可以实现的,更重要的是要在实际的体育活动当中不断探索和感悟。每个大学生的知识水平及悟性均存在明显的差异,所以在体育精神的培育过程中,细化体育精神的具体内容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著名教育家布卢姆在目标分类学中,其将教育目标划分成了三个完全不同的层次,分别为认知、情感和动作。进行教育的本质目标是把“死”的知识融入人的脑海中,转化为“活”的东西,即自身价值,并用在实际生活中,实现作用的最大化。然而体育精神的最后归宿是内化成年人的情感,并使其转化为行动的精神支持,这就表示需要在教学方式方面推陈出新,提升大学生的领悟水平,点燃其锻炼热情。当前,体育精神的呈现一般是以形式丰富的体育活动为载体的,对磨炼大学生的意志以及锻炼身体具有显著的功能。不过,体育活动的展开也不是唯一实现体育精神的方法,更多的实现渠道在等待我们去开辟。使用人群基数大的通讯工具、万众瞩目的体育明星等,皆有助于大学生体育精神的实现。比方说微博、微信以及网络贴吧等备受大学生青睐的通讯工具,均可以用在大学生体育精神的培养上[3]。在QQ上建立讨论组或者QQ群,继续宣扬健康舒适的生活观,让更多的大学生融入体育精神的研究中来。
综上所述,无论是在大学生的学习还是生活领域,随处可见体育精神的身影。大学体育精神和大学生今后的生活及前途发展密切相关,把体育精神融入教育文化的范畴之中是当务之急,也是大学深入贯彻以人为本理念的要求,更是新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
[1]张淑东,逯野.大学生体育精神现状及培育对策研究[J].科技风,2014,10(23):217.
[2]赵健.培育大学体育精神的现实意义及途径[J].科技展望,2016,26(32):349.
[3]石磊,高丹娜,韩骥磊,等.大学体育精神的构建与时代需要[J].新西部(下旬刊),2015,12(10):95-100.
G807.4
A
2095-2813(2017)08(c)-0076-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24.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