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国际
(南师附中丁家庄初级中学 江苏南京 210028)
小学低年级行走练习的研究
崔国际
(南师附中丁家庄初级中学 江苏南京 210028)
行走是人的一种运动本能,也是一种技能,该文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案例研究法进行研究,总结小学低年级行走的实践经验,得出“同时、同向、同幅”的行走方式,让学生能走、会走的结论为一线教师的行走教学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小学低年级 行走练习 结果分析
教授过小学低年级段的大多数体育老师都会认为“行走”没有多大技术含量,没有教学价值、枯燥乏味、呆板,即使课上教学也多以重复练习为主,大多选择跳过走的单元,但也有这样的感触:学生走得不协调,甚至不会走。因为学生经常出现同手同脚,左右步幅不同,越改正越错的现象。
走路是人的一种运动本能,一个小宝宝长到一岁多一点就会走路了,那么是谁教的,是爸爸教的还是妈妈教的。走不仅是一个运动本能,也是人们生活劳作的基本运动方式。所以走了,我们司空见惯。因为如此,所以走的方式多种多样,走的姿态也多种多样。运动技能是从幼儿时期开始形成,走更是如此,该课题重点介绍小学低年级中一年级孩子行走的问题,但不排除在我们的小学高年级、初中在进行行走练习时,同样也会存在类似的错误,总结小学低年级行走的实践经验为一线教师的行走教学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2.1 研究对象
该文以小学低年级(水平一)学生的行走为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各种途径查阅与行走相关的文献资料,并进行了充分检索、分析和利用,明确研究的主攻方向、方法、手段。
2.2.2 专家访谈法
采用访谈对周兵教授进行深度访谈,了解行走的理论基础,并提供解决方案。
2.2.3 案例研究法
通过理论来系统设计行走研究行动。边实践、边研究,把研究融入到日常的教研活动中,并实现定期反思和系统整理。
3.1 实践案例
案例一:老师为了让孩子走直线,会利用体操凳,类似于走独木桥。然而学生为了保证自己的安全,不得不低头,所以,这个练习什么时候用,怎么用,一定要慎重选择。
案例二:向前走的时候,向前摆臂的时候,手臂没有伸直,出现了曲臂摆动,然后向后摆动的时候,摆到身体的侧面垂直方向向下就结束了,接着继续向前摆,肘关节再活动。这样的摆臂是一种别扭的、不协调的摆臂。
案例三:做过分的前摆,但是后摆不足。
案例四:左右摆臂,导致变八字脚行走。
在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走是多种多样的,用体育教师专业的眼光来看,这是不规范、幼稚、甚至是错误的。所以,小学阶段如果不把学生走的姿态培养好,不把小孩走的能力培养好,那么对他长大成人以后,乃至走向社会后,把走作为健身手段会带来很大的弊端。徐州的云龙湖是休闲健身的最佳场所,每天晚上有上万人排着整齐的队伍在围绕云龙湖进行健身运动。暴走团虽震撼,可他们每个人的行走方式是有所不同的,所以,我们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就好像医生一样对病人进行探查,探查不同的人、小孩子、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成年人他们行走的姿态。反过来我们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行走姿态,这是体育老师应该重视的。行走姿态培养好了,行走方式培养好了,那么队列队形的基础就奠定好了。
把走作为健身的一个方式或者军事操练的一些队形也有了良好的基础。所以说行走是人的一种司空见惯的运动本能。但是在体育老师的眼中,也是需要进行指导的一种运动技能,就是对走的一种基本认识。
3.2 行走分类
人的行走可以分为3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自然选择,日常生活中的行走。这种基础层面的行走,如果不给做出任何要求,就会出现人人都会行走。这种行走表现为走的距离有的长、有的短,有人走得快、有人走得慢,在不同的地形上有上坡的、下坡的,沙石路面、沥青路面、水泥路面等行走方式都不太一样,但这都属于自然行走,这是我们见得最多的行走。第二层面就是经过体育专业指导之后,出现了各种各样行走练习,我们接触的最多的就是队列练习,是培养良好的身体姿态,养成正确的行走方式的一种练习。有了队列练习之后,就出现了健身形式的行走,比如说正步走、弓箭步走、垫着脚尖走、脚后跟走、倒退走乃至竞走。高端层面需要专门的练习,比如说我们的国旗仪仗队、国庆阅兵。
3.3 队列练习
该文重点阐述中间形式走的练习。为什么要抓走的练习?由于现在社会出现的问题,在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的今天,交通工具比较发达,都是以车代步,人们行走的能力日趋下降,尤其是小学老师,每天上学放学时,学校校门口有大量的车来接送孩子,有汽车、电动车,最差的是自行车,总而言之就是不让孩子走,根据这些现象教师也想出了不少方法,例如:离学校多少米就不准车通行,无论如何让孩子多走两步,同时我们也提倡在家庭活动中,提倡孩子多走走路,家校一体,加强行走练习。
行走的第一个目的就是让孩子能走,什么叫能?能就是一种运动能力。我们说红军能走两万五千里,今天我们的孩子能走多少米?现实当中学生走的能力比较弱,其实孩子自己有这种走的能力,新闻当中也报道出校园中出现走二十里的报道。所以,行走的第一个目的就是让孩子能走,第二就是会走,因为行走是人与生俱来的运动本能。在小学低年级,往往忽视了行走的正确姿势的培养,如果错过了这种运动技能形成的敏感期,那么后期再想纠正就非常困难了。因此,小学阶段应加强正确的行走姿势的练习,养成良好的身体姿态和行走步态,这就是培养学生会走。所以前者的两个目的是:一是为了让孩子能走,二就是会走,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身体姿态和行走步态。
正确的行走。简单地说什么是正确的行走,它要符合人体解剖学的特征和行走步态的运动生理力学原理。下面我们简单地描述一下身体的正确姿态:身体要竖直,目视前方,走直线。正确行走的第二个要求,重点强调,两臂直臂前后摆动,与两腿交替迈步“同时、同向、同幅”。第一个同时是手臂和异侧脚迈步同时做,低年级小朋友往往是很难做到,自然行走是同时的,但是做到原地踏步走就会出现手脚不同时,这点需要大量练习,形成手臂摆动和腿部蹬摆要协同一致。第二个是同向,也就是前后摆动,有不少同学是左右摆动,这是由于学生的直线性不好,就会导致出现八字脚,以及走的是曲线,蛇型的左摇右摆。第三个是同幅,通过大量观察,如果老师要求学生用力摆臂的话,学生更多的是向前摆,甚至出现小朋友摆到前平举这个高度,可是非常遗憾的是向后摆强调的不多,也就是说,前摆和后摆幅度不一致,前摆的幅度大于后摆的幅度,会导致类似于高抬腿或像个瘸子,小学生的肩部韧带够,因此,要求前摆后摆都是45°,迈步自然协调。
根据儿童少年神经系统发育尚不成熟,运动技能形成过程中泛化现象普遍存在,站立式起跑,正步走中常见的同手同脚现象就是这种泛化的典型表现,通过大量的原地踏步练习,逐渐形成异侧手脚同步运动的动力定型,提高学生的运动神经系统的分化能力,提高同时、同向、同幅的控制能力,提高走的协调性。
3.4 练习方法
行走最重要的就是原地踏步。原地踏步的基本要求是躯干竖直目视前方,两臂直臂前后摆动,同步做原地踏步,两腿踏步,抬腿不宜过高,尤其注意同时、同向、同幅。但这个练习比较枯燥乏味,可以加入一些方向性的变化提高兴趣。在原地踏步的基础上,进行行走练习,第一个是小幅度向前行走练习,这样可以保持前面基础的动作要领,以免出现运动技能形成倒退。目的是巩固、牵引原地踏步的动作,开始建立行走中的动作概念,步型要求,自然迈步,走直线,与摆臂同步。第三个是大步幅行走、独木桥走。
3.5 案例分析
大步幅行走可不可以跨过障碍物,这个障碍物如果是标志物的话,会导致重心的上下波动,是不合适的,可以考虑划线,解决步幅问题,建议考虑到学生的身高步幅,不要采用等距离的划线,开始可以短一点,逐渐加长,让学生踩线走,但一定注意动作规格。当她想加大步幅的时候,一定是通过加大手臂摆动幅度来加大步幅。步幅可以靠摆臂来调整,越紧张越错,同手同脚需要注意循序渐进,大量的练习才能改善。
可以用马路牙代替独木桥的练习,但需要注意的是建立在正确的直线行走姿态,这个建议是放在提高难度当中,拔层练习可供选择,注意重心的变化,避免手臂一直在保持平衡。在后退走中,学生容易出现摔倒现象,建议和向前行走一样,注意摆臂,提高同时、同向、同幅的控制能力。
队列队形培养孩子的合作能力,项目本身就是具有很深的合作元素,采用多种组合练习,如,2人、4人的横排,小学低年级谈合作,更多应该体现在集体形象的维护团队的角色与责任上。在教学中可以采用一些辅助练习,比如:头顶书本,摆臂可以采用纵队的形式,手持竹竿保持幅度一致性。建议手臂平行摆动,这样比向中线摆动更加协调,因为向中线摆动前后会造成前后摆动的左右,幅度不一致。
行走是人的一种运动本能,也是一种技能,注意“同时、同向、同幅”,让学生能走、会走。
[1]邢敬华.浅谈小学队列队形训练[J].广西教育a:小教版,2012 (7):90.
[2]郑志平.经历·思考·感悟——谈探索前行中的体育教材[J].体育教学,2012(9):44-45.
[3]岳志华.行走在小学体育课程中的德育教育[J].中国体卫艺教育,2010(7):15-16.
G80-32
A
2095-2813(2017)01(a)-0078-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01.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