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变迁对农村体育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2017-11-27 11:15杨丹亚
体育科技 2017年2期
关键词:民俗农民体育

杨丹亚

(商洛学院体育教学研究部,陕西 商洛 726000)

社会变迁对农村体育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杨丹亚

(商洛学院体育教学研究部,陕西 商洛 726000)

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探讨社会变迁对农村体育事业发展的影响,发现农村社会出现信任危机;体育组织发展困难重重;未富先老;民俗体育发展陷入困境等问题,提出加强反腐力度,深入基层打苍蝇;加强体育产业供给侧改革;大力扶植农村体育组织建设;积极应对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开展民间民俗体育等应对策略。

社会变迁;农村体育;困境;策略

当前农村体育发展出现了新问题,农村社会的生产方式、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都出现剧烈变化,加上农村老龄化,给农村体育事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找出制约农村体育发展的症结,提出应对策略,对实现健康中国、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意义重大。本研究以陕南农村社区为研究对象,对农民生活、农民心理和农村各阶层变化和民间民俗体育进行调查,揭示社会变迁对农村体育发展的影响,探讨发展农村社区体育事业的应对策略,目的在于促进农村社区体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积极发挥体育的功能,为全面建成健康中国做实践和理论探索。

当前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设施投入、观念、地域环境、经济发展对农村体育的影响。刘志民等认为,小城镇建设的初期往往缺乏规模, 社会发展往往滞后于经济发展,体育设施和社会基础设施投入较少, 所以现代社会文明病也逐渐在小城镇出现[1]。虞重干等指出,中国整体人口素质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中国农村人口的体质增强应从小城镇居民的体育观念和体育锻炼开始[2]。云南社科院( 何耀华, 1999)的研究认为,人口分布不协调、生态环境不良加剧,老少边穷地区小城镇建设离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要求相距甚远。在农村体育的开展方面存在镇上没要求、村上没人手、农民没意愿的现象。当今,为摆脱贫困现状,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农村人口比重失调,造成农村人口素质偏低。农民收入较低,农民家庭生活体验一般,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及农民体育权益缺乏法律保障,农村老龄化等社会问题制约着农村体育的发展[3]。刘志民等发现,小城镇体育和健身设施、设备的数量和质量与小城镇的经济、人口成低度正相关。“天津大港区农村体育现状及发展研究”一文发现,农村体育发展不平衡、农村体育组织和骨干队伍不够完善以及体育经费不列入预算等问题,“二元社会结构与农村体育发展”一文认为,中国社会的二元结构是影响农村体育发展的因素, 在社会二元结构无法短期改变时, 开展农村和小城镇体育首先是发展经济, 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农民的体育意识,经济发展水平,体育设施不足,社会体育指导员短缺等农村体育组织缺乏等[4]。有不少学者还提出,加速农村生产方式转型,提高农民经济收入,积极引导农民生活方式的转变,使体育走入农民日常生活,发展村落体育,加大“农民体育工程”投入等。国外学者注重农村的体育市场研究、农民的体育需求、怎么为农民提供体育消费产品[5]。

当前研究缺少从社会变迁角度,尤其是在老少边穷偏远地区,社会变迁对体育发展的影响;像陕南地区,山大沟深,环境闭塞,居住分散,怎么配置有限的体育资源?当前农村适龄人口下降,社会控制下降,农村的生产关系、生产方式、社会组织都已发生剧烈变化,农村的体育面临哪些新的问题?怎样组织?当前农村传统民俗体育逐渐消失,怎样与当地的自然、人文环境、与农村旅游相接合,开发民俗民间体育品牌,促进农村体育产业的开发等等,以上这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当前研究都没有涉及。

1 研究内容、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内容

社会转型时期农村社会结构的变化,经济体制改革,农村社会的分化;农民的公私观念的变化;村委会与农民的公共物品需求;农民合作难与村庄失序;村委会与农民的关系;农村的社会分层及流动;民间组织的发展;转型时期村庄秩序的重构;农村的公共事务管理;民俗体育的保护及产业化发展。

1.2研究对象

以陕南汉中、安康、商洛农村基层居民为研究对象;以乡镇主管体育的副镇长、文化助理为调查对象,结合统计年鉴整理本地的GDP和人口、社会发展情况,还包括受访对象的性别、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等。

1.3研究方法

设计问卷,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深入山区农村调研;阅读和研究了有关社会学、农村社会学、小城镇研究、小城镇体育研究,以及本地区的统计年鉴等文献、书刊、杂志, 为本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并实地观察、人户调查和摄影摄像记录。

2 结果

除常见的共性问题,如:农村体育人口少、受教育程度偏低,劳动力外流,社会体育指导员少,农民体质偏弱,农村经济不发达,体育活动经费不足,场地缺乏等外,从社会变迁、农村的社会关系、生产方式、社会控制、社会组织、老龄化角度调研,有以下发现:

2.1 集体及私人可利用于体育活动的场地显著减少

伴随农村集体经济的瓦解,仅剩的麦场、大队部、村办学校操场消失殆尽,违法乱占乱建肆无忌惮,专门用于发展农村体育的土地几乎没有。调查中发现,前期的农民体育工程,篮球场和乒乓球台或建在学校里,或建在某个农民的院子里,成为私人财产,有的健身路径建在交通干线上,既妨碍交通,又有安全隐患。

2.2 农村社会控制减弱,黑恶势力有所抬头

在访谈政府主管部门时发现一现象,当某个建设方案刚一公布,村民便一哄而上,临时扩建拆迁房,出现钉子户,暴力抗法,有的村长村霸带头闹事,漫天要价,增加了体育场所建设的人为阻力和建设成本。进入农村社区访谈发现,村委会普遍倾向于搞房地产而不考虑建设体育场所。

2.3 农村的社会流动、社会关系、社会分层及家庭结构出现了一些新的动向,农村体育活动面临新的问题

社会流动速度加快,农民的独立性增强,希望获得外部的信息和稀缺资源 ,走出去的意愿增加;社会关系出现多元化,地缘、亲缘和村行政组织弱化,青壮年走出去,并形成业缘、机缘等短期且功利的社会关系网;身份制社会进一步向契约制社会发展,农民开始用法律、合同、政策等来维护自己的权益;社会制度的缺失和不完善,村民的利益保障不足,如违约等;社会分层出现两极分化,贫富差距拉大;家庭结构发生变化,大人多,小孩少,老龄化加速等,这些都使得农村社会的体育活动组织难度增加。

2.4 农村社会出现信任危机,底层社会体育组织建立和发展困难重重

集体经济解体后,由于利益关系和货币关系的介入,加上制度的不完善,亲缘和地缘关系存在着可乘之机,人们存在着不安全感,当不能得到可承诺的预期时,出现社会信任危机。社会层面表现为对管理者和正式组织缺乏信心,调查发现,老百姓对各级管理者不信任,甚至出现对立情绪。个人层面表现为,贫富差距拉大,对特定阶层财富的合理性持否定和怀疑态度;在家庭和亲戚方面,以个人为中心,不谈义务和责任。

2.5 未富先老,老年男性健身项目少之又少

农村社会日益老龄化,空巢、独居失能问题尖锐,未富先老问题突出,调查中发现,相对于大妈大婶的广场舞,农村男性中老年人健身项目缺乏,普遍缺乏体质监测和医学监督。对比幼儿教育,老年人群体年龄细分不够,对应的健身项目缺乏开发。

2.6 民俗体育发展陷入困境

调查发现,当前民俗体育发展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是缺乏继承人,民俗体育的传承以前是要拜师学艺、传内不传外,现在是年轻人要外出挣钱养家、向往大城市,不愿意留在家乡学习民俗体育。,青壮年外流,民间艺人老龄化,一些惊险难度动作已经无法展示,吸引不了观众。民俗民间体育缺乏创新,内容呆板,形式枯燥,观众出现审美疲劳,同时还缺乏交流和展示的平台。访谈文化部门发现,民间民俗体育发展传承的体制机制创新不够,一些艺人将传统手艺作为赚钱工具,要价年年攀升,“政府给钱就干,不给拉到”,本来是自娱自乐自愿的健身享乐变成唯利是图极端功利的牺牲品。另外,受西方体育的冲击,民间体育游离于学校之外,加上参与面窄,开发不足,不能满足人们的多元化健身需求,也没有找到一条具体可行的产业化发展途径,民间体育不断萎缩甚至消失。

3 对策

3.1 加强《体育法》、《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及《全民健身条例》在社区的贯彻执行力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82号《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第十四条规定: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侵占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预留地或者改变其用途。第二十八条规定:文化、体育、城乡规划、建设、土地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不依法履行职责或者发现违法行为不予依法查处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二十九条规定:侵占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预留地或者改变其用途的,由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依据各自职责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由做出决定的机关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6]。随着我国政府转换职能,政府的权力会进一步下放到基层,依照各类体育法规,打击各类涉及体育的违法活动,保护集体公共体育设施,管理和维护体育建设用地预留,保障村民的健身权益,增进村民体质健康,农村社区负有直接责任,知法懂法依法,努力提高村委会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意义重大,是建设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的根基。

3.2 加强反腐力度,深入基层打苍蝇

随着国家推进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转变政府职能,国家进一步简政放权,权力下移。基层社区作为最小的行政机构,是我们的政权根基和执政基础,村级领导干部的作用相当重要,是获得群众信任维护政府公信力的桥头堡。但是,黑官和宗族势力在个别地方有所抬头,横行乡里、寻衅滋事,买卖土地,侵占公共设施,阻碍了体育场馆设施建设,影响极其恶劣。对于这样的黑恶势力要坚决予以铲除,保障体育建设用地,保护广大群众的体育健身权益。

3.3 加强体育产业供给侧改革,为农村社区居民提供多元化的体育健身产品

随着社会流动加速,社会关系加速重构,活动更加自由,通过体育健身来防病治病的意愿强烈,群众的健身需求日益多元化,体育产业领域一定要做好供给,群众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政府部门应通过财政预算、体育彩票和吸引社会资金增加体育投入,发挥我们的制度优势,增加政府购买,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免费的、公益性的、低廉的基本体育公共服务。

3.4 大力扶植农村体育组织建设,消除信任危机,增加群众的归宿感

破解我国社会体育发展的瓶颈是大力发展基层草根体育组织。积极推动基层体育组织建设是解决我国体育公共服务总量供给不足和服务主体单一矛盾、满足大众的多元化体育需求的根本途径。主要建设任务有:破解资金来源困难问题;建立完善民间体育组织的各项工作标准和考评体系;形成有效的运行机制;体育社团实体化;优化基层体育组织成长环境等。具体途径:与企业对接,承接政府文化体育行政部门的公共服务项目等。

3.5 应细分年龄结构,积极应对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让老年人体面的老去

细分老年人的年龄结构,不能笼统的划分60岁以上为一个群体,应进一步细分,针对每一个老年段制定相应的体育锻炼方法,做好健康体质监测,实现老年人再次社会化,解决空巢、独居和失能问题,降低养老成本。

3.6 开展民间民俗体育是解决民众的健身需求与落后的体育供给之间矛盾的重要途径

民众的健身需求与落后的体育供给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经济的繁荣和发展使人们对健康的需求日益增加,但可供居民健身的项目少之又少,在解决这个矛盾方面,中国民间体育大有用武之地。中国民间传统体育以其独特的地域特色,融健身、娱乐、观赏于一体,对它的发掘整理能为全民健身提供丰富的建身内容,对弘扬友善、团结、文明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义重大。

太极、五禽戏、八段锦、民间体育杂技和体育游戏丰富着中华体育的基因库。主要的途径有:融竞技、观赏和开发健身产品于一体,走产业化道路;政府文化体育部门积极介入,申报文化体育非物质遗产;进入学校体育教育;科学化规范化升级民间体育项目;举办大型民间体育赛事或国际交流等,促进民间民俗体育大繁荣大发展。

[1]刘志民,丁燕华.小城镇体育大社会问题[J].体育科研,2004,25(2):14-23.

[2]虞重干.我国小城镇及小城镇体育之研究现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25(1):11-14.

[3]何耀华.小城镇建设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J].思想战线,1999(3).

[4]窦华优.天津市大港区农村体育现状及发展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1993(3).

[5]罗纳德(美).体育运动中的社会学问题 [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1.

[6]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08-03/28/conten t_6554.htm

[7]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全民健身条例.[EB/OL].http://www.gov.cn/zhengce/2009-09/06/content_260254 5.htm

[8]吴增基.现代社会学(第4版)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9]吕树庭,刘德佩.体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

[10]卢元镇.体育社会学(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The Influence of Social Change on the Rural Sports and the Coping Strategies to It

YANG Dan-ya

(Shangluo college, Shangluo 726000, Shaanxi, China)

陕西省社科界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项目(2016Z132);陕西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16JK1231);商洛学院商洛文化暨贾平凹研究中心开放课题(15SLWH10)。

杨丹亚(1972-),陕西商洛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社会体育。

猜你喜欢
民俗农民体育
对比示范,才是打开农民心结的“金钥匙”
耕牛和农民
清远非遗民俗日历
民俗中的“牛”
漫画民俗
农民
我们的“体育梦”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