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韵
(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上海 200241)
◀体育人文社会学
理性思维转化
——里约奥运会折射出的人文情怀
唐 韵
(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上海 200241)
以理性思维视角,运用文献资料法和比较分析法对里约奥运会反映出的运动员的网络走红现象、赛事失利后的转归、女排精神的再定义、运动员自身魅力的折射以及运动项目争夺下的态度等社会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分析,力图通过国人奥运观念的转变历程证明我国竞技体育运动的发展趋势,旨在挖掘出竞技体育运动事件背后折射出的人文情怀及“以人为本”的理念。文章同时指出,奥林匹克精神在里约奥运会中得到了最好的诠释,民族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得到完美体现,国人奥运现代化意识得到发展与完善。 关键词:体育理念;人文情怀;运动员网红;观念转归;女排
奥运会以相互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精神,促进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道德的全面发展,以达到“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体育理念,奥林匹克的追求用一句拉丁文可概括为:一个健全的灵魂寓于一个健全的体魄,主张通过增强体质、加强意志使体魄和文化共同发展。奥林匹克精神在奥运会的征程中得到了最完美的诠释,在里约奥运会期间,尽管出现了诸如霍顿事件、吕斌黑哨、李雅君零成绩、中国体操被黑等不和谐音符,中国运动健儿仍获得26金、18银、26铜的好成绩。透过奥运会自身所折射的体育成绩以外,国人对运动员的态度也有了微妙转变,不仅跳出了唯金牌论的怪圈,对金牌期待值也有所淡化,更表现出对运动员的人文关怀。社会舆论导向转为良性发展,引发运动员参赛热情不断高涨,体育大国的魅力和胸襟一览无余。国人思维意识的转变,不再从单纯的视角看待体育,而是以一种有机化的格局、人性化的角度、理性化的分析看待运动员赛事,展现出国人与时俱进的思潮和舆论导向。国人不再是看客,让体育回归于体育,让体育精神饱含人文情怀,折射出的不仅仅是与时俱进的发展,更反应出良性思维转化。
考察体育发展观念,不难看出,古代以体能为主的竞技方式是以生存为目的、身体对抗为手段的野蛮式斗争;近代的竞技方式则主要以技能为主,追求发展;到了现代的竞技方式则多体现为以人为本,追随文化的传播以及身心的健康享受。每个阶段追求的目标不同,其所包含的竞技体育观念亦不相同。
1.1 竞技体育观念的转变
1908年迷惘中的天津青年们提出了著名“奥运三问”:一、什么时候中国能派运动员参加奥运会?二、什么时候中国能获奥运会金牌?三、什么时候中国才能举办奥运会?回顾与分析奥运会的历史,可以看出,奥林匹克运动传入中国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1896年到1921年,中国人逐渐认识并接纳奥林匹克运动;第二个阶段从1922年到1948年,奥运会传入近代中国获得发展并逐渐成熟起来;第三阶段从1949年到1983年,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的实施,中国获得了第一块奥运金牌;第四阶段从1984年至今,成为奖牌榜位列前几位的国家之一。通过分析我国奥运会的历史进程就可以很好地回答这三个问题,2008年,中国成功举办奥运会,适逢中国改革开放30年,实现了我国奥运的历史性突破,其映射出的不仅仅是中国逐渐变强的过程,还蕴藏着国人奥运观念的更新变化。由此看出:竞技观念的转变与国家的历史进程息息相关,国家历史的进步推动竞技体育的发展。
1.2 被割裂的体育观
学者李力认为,体育是关于人类感性如何从它自身理性的重压下获得解放的努力实践。体育被认为是动物趋势下的本能释放,理性本能下的自然化展现。而将体育打上民族、国家、种族的烙印时,则依据不同的背景而产生不同的体育文化,不同时代发展引领不同的社会心理导向。在和平年代,体育作为国与国之间最直接的碰撞形式,通过一种变相的方式彰显国家的整体实力和经济水平,尤其是经历过落后就要挨打的无情岁月,举国上下对竞技体育达到了空前的重视水平,并以此展示在国际舞台。举国体制又很好地促进了体育发展需要,利用“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战术思想[1],不仅在特定体育项目上保持着稳扎稳打的优势,甚至对偶然性的突破也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用铁的事实说明“我比你强”的体育成绩,既满足了国人的虚荣心,又成为国与国对比和炫耀的资本。
而从国家刚性需求上发展体育,是一种主观割裂行为,是变味的体育观念,它不是纯粹的为提高国民素质水平进行的发展,而是金字塔式的顶层建设。直接违背了奥林匹克运动的追求——“一切体育为大众”(ALL Sports for ALL)[2]。更难以理解的是,国人的体育理念和舆论导向偏离为对金字塔顶端运动员的评价,评论特点更多体现出教育、指责的家长式风范,是一种体育弱者站在道德和责任高度对运动员的指责,脱离了纯粹性的体育理念和人文情怀。
1.3 大众体育观念的回归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水平的提高,国人对竞技体育金牌期待的社会心理走向逐渐发生改变,从计划经济时代政府控制下赶超型金牌期待的社会心理,到市场经济时代政府主导下赶超型金牌期待的社会心理,最终停留在市场经济时代多元主导型金牌期待的社会心理,社会心理走向从重视金牌趋向于淡化金牌[3]。多元化时代背景下,大众体育理念逐渐推广,“阳光万里行”、“生命在于运动”、“活跃的女孩运动”等活动开展[2],体育平民化得以延伸,国人开始从体育的视角看待体育和体育运动员,从家长式说教转变为平等化学习,将体育精神和体育活动作为自我提高的意识行为,大众体育意识从金字塔纵向发展转变为横向拓宽,不再将体育作为少数人的权益。
学者叶哲铭强调,真正的体育大国是民众普遍养成运动习惯的国家,而不是集举国之力培养少数金牌运动员的国家。大国的胸襟更直观地表现在国人对金牌的态度上,以及更加合法、合情、合理的对待体育和运动员,而不是将运动员作为金牌的工具。而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中,国人对此类“工具”的态度一直维持着:“有用时则捧,无用时则讽”、“得金牌者得人心”。学者许纪霖一语道破:体育不是展现国家强盛的工具,而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当社会舆论导向对运动员一视同仁、对运动员赛前赛后一个态度、对运动员成功失败同一个心声;国人健身意识通过运动员效应得以提高,国人理念通过运动自身得到深化,其体育文化精神才是真正的奥林匹克精神,才是将体育作为国家良性发展的一部分,而不再是物质化、金牌式的衡量,是一种由点到面的完整化。
我国早在举办北京奥运会之际就提出了“人文奥运”的口号,纵观里约奥运会始末,“放松心态、享受比赛”、“重要的是超越自己”等正能量话题传递不绝,“人文”理念得到最好的诠释。自1979年重返奥运,奥运对国人的意义,以及国人对奥运的态度,已发生巨大变化。当国人为李宗伟喝彩、为瓦尔德内尔助威、为埃蒙斯加油鼓劲时,金牌不再是唯一,对拼搏者的尊敬、对失利者的宽慰已经成为舆论主流。这种新体育爱国主义的背后,是一个体育强国、世界大国日渐成熟的国民心态[4]。在里约奥运会我们不再只是奖牌的赢家,更是国家体育文化发展的转折点,对运动员不再是一味的要求。
2.1 运动员网红的发展
李永波教练曾在采访中强调:金牌是衡量竞技体育唯一的标准。在唯金牌论的举国体制中,运动员身上一直体现出的是谁得奖谁得宠的厄尔尼诺现象,金牌实用理论价值观大行其道,一切与现实利益挂钩,其基本思想就是强调实效实利的获得,尤其是金牌所带来的实际利益,而所谓体育精神根本就是可有可无[5]。甚至对于主流媒体来说,也只对金牌获得者进行大篇幅报道,长期以来并不关注运动员的付出及其个性发展,而一味以奖牌做为衡量标准,并通过金牌数量的宣传,以此对运动员进行鼓舞,只重成绩不重过程,对未获得奖牌的运动员更多的处于一种埋没和不过问状态,这也是导致运动员使用兴奋剂等违禁药品的主要原因,也违背了奥运会传播体育、促进体育发展的精神理念。特别是中国运动员数量远超其他国家,其中默默无闻充当绿叶的运动员不在少数,而表现出的却是仅对少数金牌运动员的追捧,满足的只是少数人的利益,对国家体育文化的发展并没有过多的积极效应,也对体育大众化起到抑制作用。
如今,在信息化水平的过渡下,运动员走红现象逐渐萌发,在肯定运动员的付出和后天努力下,国人更欣赏的是运动员个人魅力,不再单纯地用固化指标来衡量运动员价值,更体现在运动员人格魅力塑造的欣赏水平。如傅园慧采访视频的走红,以轻松、幽默、乐观、不做作的心态,率真直率、以超越自我为极限的奥林匹克精神赢得了广大国人的喜爱,这种挣脱规矩、反格式化的“泥石流”现象[5]同样得到了外媒的广泛关注,“洪荒”少女爆红背后,与时下的舆论场生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也是体育精神中被忽略的部分——自由和快乐,更是一个体育强国奥运情结的时代进化[6];避免了“马伤粮断”的伦敦奥运会困境后,华天作为中国唯一马术参赛选手,弥补的不单单是一项体育赛事,展现出的是舍我其谁的爱国情怀,其“单刀赴会”的魅力,孤胆英雄的气魄,赢得了国人的尊敬,而对于项目本身,不再是简单的成绩指标化;以宁泽涛为代表的优秀运动员,展现出成绩与能力并存、形象和气质共赏,及其年轻运动员特有的活力和朝气。运动员网红的快速发酵,一方面说明,国人对奥运会的关注,不再局限在项目和成绩的狭隘位置上,开始提高对运动员的了解和认知,以更完善的角度欣赏运动员角色,从单纯的金牌观念,上升到有血有肉的人文关怀;另一方面,运动项目本身的消遣已经不能够单纯地满足国人的胃口,更需要多样化的调料,以此达到对运动本身的热爱,产生一种爱屋及乌的延伸现象。运动员网红形成类似于国人对高考状元的崇拜,一方面强调高考决定命运,另一方面又呼吁高考减负,对获得高分的学子,国人在肯定他们付出的同时,也注意到常人所不能企及的努力,对于并未获得优异成绩的学子,同样抱有足够的宽容与安慰,国人对运动员的努力转变为更加真切的支持和理解。
2.2 赛事失利后的转归
万众瞩目的奥运会,国人的理念一直以来都停留在:国家培养你,群众支持你,你拿金牌理所应当,万一失败,运动员面临就是矫揉做作,不尽力的无情指责,尤其是中国作为面子大国,对于赛事失利处理不当,很容易引起运动员职业生涯的结束。1988年李宁兵败汉城,遭受国人痛骂,被指为“体操亡子”,后遗憾退役;2008年刘翔弃权,同样是饱受争议,被冠以骗人的懦夫,之后的成绩也不尽人意;同样事件发生在1954年足球世界杯时,巴西足球队被视为不出意外的冠军,却不幸地在半决赛中惨遭淘汰,已经准备好遭受挨骂的巴西球员,回国后迎来的是“这会过去的”的宽慰,4年后,巴西足球队不负众望,摘得冠军,迎来的仍是“这也会过去的”的勉励。反观国内的态度,国人看重的是运动员作为金牌制造机器的身份,而不会因为客观原因理解运动员的处境和无奈,甚至于在明知运动员带伤的情况下,国人仍然认为你若具有赢得金牌的实力,你就应该获得金牌,对运动员的变相施压,体现出的是为国争光的体育思维。而从里约奥运会中,国人对运动员的赛事失利更加包容和谅解,孙杨100m失利后,反获得200m冠军,不仅来自于自身实力,更有国人的支持和鼓励,而不再是一味地指责和嘲讽;傅园慧谈论4×100m失利是由于女性生理期的禁忌时,国人表现对女运动员的关怀以及打破传统忌讳的支持;BBC更是直接打出了“支持中国的傅园慧打破谈论生理期的禁忌”的招牌;梅琳达-盖茨也表示:“谢谢你,傅园慧,用你的声音来挑战有关月经的禁忌。”;英国《独立报》更将其标为:这只是傅园慧的一小步,但却是女性迈出的一大步。运动员选手的个性化发展,来自于主流媒体和国人的意识化转变,更加注重体育精神的发扬,而不是单纯地为了体育而发展体育。
刘礼艳[7]等也从大量分析中得出,积极的应对方式让比赛失利成为下次成功的动力,而消极的应对方式会成为下次失败的主要原因。而体育失利后的言论理性化、成熟化、客观化,既减轻了运动员的愧疚感,提高他们再接再砺的意识观念,也展现出国人的情怀。谁为失败的运动员鼓掌?从本质上说,需要教练员和运动员共同的努力,同样要有媒体良性的舆论导向,唤起全社会的共鸣,让体育工作者、关注体育的人群、失利运动员本身和与之有直接有关的人群都能够从容面对赛事失利。体育作为一种建立在失败基础上的文化,自身就需要承载着对失败者应有的尊重。
2.3 女排精神的再定义
自五连冠之后,中国女排长期处于低谷状态,里约奥运会中,中国女排又重获奥运金牌,女排精神再次被提及。而什么是“女排精神”?是单纯的“常胜将军精神”?还是竞技体育中团结协作、不抛弃、不放弃的普世价值观?有观点认为:女排精神是无私奉献、团结协作、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精神,是诠释“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遵法、团结友好、坚强拼搏”的中华体育精神[7]。在1981年女排首夺世界冠军时,袁伟民教练指出:女排是技术方面的较量,更重要的是思想、品德和风格的较量。在过去,我们强调的是在实力之上的文化,是为了给予时代下的精神支柱,不仅体现在体育事业发展上,更是一种力争上游、拼搏、奋斗的社会需求;不仅是个人的进步与追求,更是一种合作、团结、为国争光的精神需要,是迎合经济发展的时代需要。
而随着国际女排水平的提高,以及中国女排后备人才缺乏[8],管理和发挥不当等原因,女排多次遭遇滑铁卢迹象。新世纪之初,在中国女排进入年轻化后,政府采取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各职业联排开展,以及国人对女排的精神鼓励和支持。女排又一次进入正轨,正如郎平指出:女排精神一直在,单靠精神不能赢球,还必须技术过硬。女排的职业化、现代化、国际化,直接促进了中国女排的发展,女排又再一次进入巅峰时期,以踏实、稳扎稳打的作风,敢想敢做的魄力,力争上游的决心,一次次面对难以逾越的对手时,一步一步赢回自己的荣耀,她是一种王者归来的气魄、巅峰荣誉的传承。正所谓没有不变的女排精神,只有继承精华,不断与时俱进,体现时代内涵的体育精神,而体育精神就是真正的女排精神。
2.4 运动员自身魅力的折射
“用小人的心态来度量我,而我却报以君子之心”,中国运动员散发出的人格魅力,值得所有人称赞。吕斌事件后,赛场的努力随即化为泡影,吕斌称:裁判偷走了我的梦想;沙排被要求再战,运动健儿用实力捍卫尊严;中国体操多次被黑,依然展现最完美的一面。在一个以和平、共赢为基调的儒家大国,中国运动员从来没有在任何一场国际赛事中提出不正当言论,以及不合理的要求,恰恰相反的是,中国运动健儿却被认为是最好捏的“软柿子”,裁判可以误判、对手要求重赛、国外媒体甚至错误报道等等。作为一个举足轻重的体育大国,中国不是不争,更多的是对于那些跳梁小丑的轻视,正如同中国对待周边国家挑衅的态度,当触碰到国家利益和人民底线时,中国的反击是最能得到国际和人民的认可的。国际赛事的风气表现出,中国运动健儿是不需要付出代价的“软柿子”,任何机构和组织,甚至于个人都可以提出对中国运动员的质疑,霍顿毫无根据地诬陷孙杨为“嗑药的骗子”、裁判随意要求运动员重新比赛,而孙杨200m夺冠、沙排再次击垮对手都说明,中国运动健儿从来都不是嘴上的功夫,而是实力的真实展现。当我们的实力像乒乓球一样令世界为之无奈,当我们展示的是独孤求败的高傲,中国运动员不需要任何人的指手画脚和证明。仰望我们的高度,就是我国运动员证明自己最好的时候。中国运动健儿的自谦、自信、自爱和自尊,不仅在赛场上征服了国外观众,同样也得到了国人的认可和关怀[9]。
2.5 对手与战友的相互转换
每届奥运会或多或少存在一些不和谐的因素,但是我们更需关注真正的奥林匹克精神,跨越民族与国家的合作与拼搏的精神。其中日本选手福原爱的乒乓情结,获得一大批国人的喜爱,尤其是展现出来的不服输的气质,更是得到国人的赞誉。“林李大战”不是“既生瑜,何生亮”的无奈,是对金牌的渴望,又超越了对金牌的角逐,战胜对手,战胜自我,沿着“更快、更高、更强”的道路前行,正如海明威所言——你可以打倒他,而不能打败他。激发我们前行的动力,是来自对手的威胁,英雄相惜,“败者也为王”,带给我们视觉的盛宴。体育没有国界,体育精神更没有国籍,它是属于全人类的文化瑰宝[10]。
在作为对手和战友的较量中,运动员的责任不只是为国家争取荣誉,同时也肩负着传播体育文化、发展体育精神的义务。一项体育运动的提高,不是一个运动员的进步,而是与对手的相互切磋和共同发展,由此提高的选手能力和项目水平。正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一起前行的对手更加激发运动员的斗志,可以说竞争与合作机制在体育项目中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个体上的竞争性与整体上的合作化,使体育文化和精神的传播与发展更加完善。
顾拜旦先生指出:奥林匹克最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战斗。奥林匹克精神从来都不是一个民族、国家、种族的孤立事情,而是民族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的复合词,她既鼓励运动健儿奋勇夺金,为国家、集体和荣誉而战,也鼓励向其他国家运动员展现友谊、团结、帮助与彼此尊重。奥林匹克不鼓励失败,她只是不以成败论英雄而已,你可以倒下,但是你必须倒在夺冠的路上,才是值得尊重的失败。和平年代,“战斗民族”是对一个国家体育精神最好的褒奖,体育就是战争,但绝不是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战争,她是文化和人文情怀的比拼,是涉及到政府态度、国民素质、运动员心态等各个层次的较量,是现代化的人文折射,而只有现代化寄寓精神层面时,才是真正的现代化;只有当国民心态从容自信起来,才能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大国”。国人心态的改变,展现出来的是对体育的欣赏,是对一个运动员最纯粹的敬意,同时也是诠释奥林匹克精神的最完美体现。里约奥运会作为中国体育文化事业发展中重大的转折点,作为体育文化积累下的质变,从社会舆论导向、国人态度、运动员心态等,一切都在向着积极的方向发展,而我们仍然要注意到裁判不公、观众倒彩、外媒误报等事实,中国体育形象不仅要做到不卑不亢,更要对一切错误有理有据积极维权,这才是一个更加完整的体育强国的未来。
[1] 马德浩.为中国足球减压——基于国人过高期望的反思[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0,25(2):139-141.
[2] 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体育信息研究所.国际大众体育现状及发展趋势[M]. 2001年全国体育局长会议参阅材料,2001:3,24.
[3] 王昕,王伯超,王铮,等.中国竞技体育金牌期待的社会心理走向[J].体育学刊, 2012,19(6):11-15.
[4] 范正伟.涵养理性包容的国民心态[N].人民日报,2016-07-20-005.
[5] 金光辉.从实用理性传统看中国人的体育价值观[J].体育与科学, 2013,34(5):69-73+86.
[6] 海欣.傅园慧:“洪荒”少女的野蛮生长[J].齐鲁周刊,2016(27):16-18.
[7] 刘礼艳,李涛,刘电芝.运动员比赛失利后的应对及启示[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9(2):123-128.
[8] 司徒小华.第15届亚锦赛中国女排夺冠失利后的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36(4):61-64.
[9] 高鹏华. 现代奥运会的社会功能与人文价值[J].兰州大学学报,2009,36(6):181-182.
[10] 胡春雷.“人文奥运”的使命与体育的可持续发展[J].体育文化导刊,2004(11):29-31.
The Transformation of Rational Thinking ——the Humanistic Feelings Reflected by the Rio Olympic Games
TANG Yun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 Health,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41, China)
With a rational thinking perspective, using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the paper takes a deep thinking and analysis on the phenomenon of athletes' network popularity, the outcome after the defeat of the tournament, the redefinition of the spirit of women’s volleyball team, the athletes' own charm refraction and the attitude under the sports competition etc. It tries to prove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competitive sports in China through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concept of the Olympic Games. The aim is to dig out the humanistic feelings and the idea of ‘people oriented’ which are reflected in the events of the competitive sports. Meanwhile, the Olympic spirit has best interpreted at the Rio Olympics, the national spirit and the spirit of perfectly manifested,and people's modern Olympic awareness most developed. Key words:sports concept;humanistic feelings;athletes red net;concept change;women’s volleyball
2016-10-15;
2016-11-15
唐韵(1992-),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G811.21
A
1672-1365(2016)06-002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