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 艳 梁华伟
微时代高校体育文化传播的“微模式”研究*
冯 艳1梁华伟2
(1.郑州大学体育学院校本部,河南 郑州 450000;2.河南理工大学体育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0)
针对微时代背景下高校体育文化传播的微模式展开研究;认为高校体育文化传播存在传播微平台呈现空白、缺乏科学合理的人才队伍培养模式、缺乏个性化精准化的信息服务、缺乏校园特色等问题;提出明确体育文化传播微信平台的传播风格、搭建校园体育文化传播微平台、丰富高校体育文化传播内容、搭建教学微平台、拓宽文化传播渠道等微模式。
微时代;体育文化;微模式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快速发展和网络媒介的迅速普及,微信这种新媒体形式已经在各个领域广泛应用并逐渐改变了人们的信息获取习惯和生活的节奏,利用微信进行高校体育文化传播,对扩大大学生体育文化的知识储备、互动交流、健康引导、普及健康的健身理念、促进教学改革、文化传承、体育科普和对外宣传,促进校园信息化传播大有裨益,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
所谓微时代(MicroAge)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利用数字通信技术,运用视频、音频、文字、图像等多种方式,通过新型的、移动便捷的显示终端,进行实时、互动、高效为主要特征的传播活动的新时代。它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存环境、信息内容、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乃至整个社会心态。
高校体育文化传播需要有属于自己的校园官方微信公众号,这个微信公共平台具有权威性,经过认证的公众号代表着高校的形象,它作为高校提供校园信息服务的重要平台,其信息发布主体必然是高校官方,其信息必然是经过官方认可的内容,信息内容必然真实可靠,在引导校园舆论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校园官方微信公众平台是以为大学生提供服务为宗旨的平台,是改善校园信息服务环境,传播体育文化,提升校园信息服务的重要载体,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的掌握体育知识、方便快捷的获取活动链接,并能有一定的互动,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能够使管理方了解大学生的体育需求,实现双向互动。
校园体育文化传播微平台对构建高校特色体育文化,梳理良好社会影响力方面也有重要作用。利用校园体育文化微平台将高校教学、训练、竞赛、社会实践活动等方面取得的成果加以设计,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推送到受众的移动媒体终端,是对高校的一次极有影响的宣传,对树立高校良好的社会形象也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在微信公众号平台上使用“体育文化传播”为关键词搜索公众号,所得结果共22个,皆为以企业和培训机构注册的商业主体,可见高校关于体育文化传播微目的地微平台几近空白。
从新媒体行业的发展来看,培养一支科学合理的现代技术人才是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的,对工作人员的体育素养、体育知识储备、文字编辑、图文剪辑能力、对信息的快速捕捉和应急能力有极高的要求。
微媒体体育信息传播存在以下问题,微信内容系统性不强,知识碎片化;微信内容与大学生体育需求的匹配度不高,微信的信息量过大,增加了有效信息提取的难度,权威性较弱。因此一只专业的有文化传播素养的人才队伍至关重要,高校体育文化信息内容筛选、监管,信息过滤、评价导向都需要良好的运行,需要有良好信息收集态度和有效的审核机制。
新媒体文化传播模式需要极高规格的平台建设,高校对校园服务平台的一体化建设还有待加强,平台互动性有待提高,应注重线上线下互动,应避免单项通告为主的传播方式。建议获得高校管理层的资金及技术支持。
高校体育文化传播微平台应该针对大学生的特点,结合校园体育活动与素质教育的要求,设计特色体育文化版块。但现在高校体育文化传播微平台传播主体弱化,体育八卦多,健康知识少,娱乐成分高,信息过于碎片化,结合学校运动会、竞赛、训练的原创内容还很不足。校园内的公共服务平台有一些社会服务功能,但关于体育的信息服务尚不成熟,大学生期待着围绕体育打造相关品牌体育特色活动,提供特色体育服务。
要做好一个高校体育文化传播公众号,首先应该深入挖掘好的内容,精确定位用户群,定位大学生的年龄、性别、体育需求,进而根据不同情况,从实际出发,尽量做到设计合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系统,做到细心、细致、个性、立体化,提供个性化服务。
高校应根据学校的特色体育文化及体育发展目标设定媒体定位,创办属于自己独特体育内容,展示自身的优势,宣传学校体育文化,提升社会影响力。高校体育文化传播应加强人文关怀、文化体验、运动的科学性和趣味性,满足大学生小团体聚合的特点,培养积极健康的体育趣味。
高校体育微平台的总体定位:服务为核心,互动为动力,师生共赢为目的。高校体育微平台是为学校体育文化传播做服务的,力求扩大校园体育文化的影响力,推动学校体育教学、训练、竞赛的顺利进行,学生体育意识和体育常识的丰富,促进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开展。通过微媒体的介入,加速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线上线下的全方位互动,从而传承体育精神、增强师生体质,培养锻炼习惯。
高校体育微平台的内容定位:挖掘体育内涵,丰富校园文化,提供体育服务。高校体育文化传播主要从挖掘体育内涵,引导高校大学生健身态度和行为入手,指导大学身健身意识形成和指导大学生健身实践操作,丰富校园文化,通过形式多样的体育服务,提高大学生体育活动参与度。
高校体育微平台的受众人群定位:受众人群不仅局限于大学生和教师,也通过体育文化宣传开展社会体育服务,拓宽大学生社会实践平台,检验体育教学、训练、竞赛成果,还丰富周边体育文化生活,扩大学校影响力。
高校体育文化传播微平台是高校体育文化的传声筒,是校园体育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微平台人才队伍专业素养直接体现高校体育文化传播的战斗力。对于微平台工作人员不但要求他们熟悉新媒体的传播特点,具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采编、美工、摄影、平台管理、内容推送、对外宣传、应急处理等能力,还需要对推送信息的真实性、价值取向、网络语言的使用进行管理和监督,确立体育内容的科学性、准确性和权威性,强化有秩序有规范的体育话语权。因此,微平台工作人员的素养直接影响着平台信息的质量和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高校体育文化微平台在内容上应探究中国传统体育的人文精神和哲学思想,梳理每个项目的特点功能,传递科学、系统、权威的体育知识,挖掘高校本身的信息资源,寻找高校周边的服务项目,解读国家体育政策及举措,精心打造微平台版块,推送精品信息,使高校体育文化微平台信息符合大学生雪球,顺应学校体育文化特色。
高校体育文化传播微平台应坚持内容的多样性,构建健康的体育文化氛围,将高校体育文化传播平台设计为六大板块:
(1)高校体育文化微平台之体育知识版块
高校体育文化微平台传播知识类内容,包括各项体育技能,基本教学、训练理论、保健养生康复等知识,利用短评、简述、图片加文字、文字加视频、动态图等形式展示出来。
(2)高校体育文化微平台之体育服务版块
高校体育文化微平台传播体育服务类内容,主要是搜集校园内及周边的体育文化活动信息。大学生群体更倾向于通过校园公众平台对与自己息息相关的体育成绩查询、专项课申请、选项课申请、体质成绩查询、考勤情况、成绩公告等事宜进行“微”模式操作,这样方便快捷,也提高了校园信息传播和服务效率。
体育服务类的内容,还可以发布学校内与体育有关的体育活动信息,推荐常用的健身APP,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带动更多的同学参与到趣味性强、聚合度高的群体活动中,也提供了良好的交流互动平台。
(3)高校体育文化微平台之政策解析版块
高校体育文化微平台可以针对 “足球进校园”、“健康中国”等热点问题,持续发表系列简述及短评,对全国人代会体育议题进行内容展示和分析,坚持“正面”舆论导向,使大学生了解国内体育发展动向及时尚研究热点,营造健康校园文化氛围。
(4)高校体育文化微平台之校园活动小助手版块
校园活动小助手将本学期举行的活动提前放在版块内,如举办万人排舞展演,举行定向越野赛、啦啦队表演、校内篮球、羽毛球、排球联赛、迎新晚会、体育社团活动、樱花节比赛等按月、周安排推送消息,让更多的大学生感受浓浓的青春气息。本版块的内容与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密切相关,旨在通过更普及的群众性活动,娱乐身心,提高大学生健身参与度
(5)高校体育文化微平台之体育赛事版块
高校的体育赛事尤其是展示运动水平、运动精神、体育文化礼仪的大舞台。本版块可以跟进校运动会或单项比赛进程,分批次有计划的推送项目介绍、竞赛规则、精彩瞬间、辉煌时刻等内容,将运动会全方位立体展现在大学生面前,足不出户,便知运动会全景概况,规模之大对大学生的震撼与吸引,是在潜移默化中完成的。
本版块还可以着重对高校特色体育文化的发展历程、项目文化、竞赛规则、教练员、绝杀集锦、精彩瞬间、训练视频、赛事日程、过往战绩、历任队长等信息做系列体育文化信息,积淀校园特色体育文化,让该高校师生引以为傲,并具备欣赏球赛的能力。
(6)高校体育文化传播微平台之互动平台
该板块体现体育的公平性和普及性。互动平台上可以展示体育人物微视频、时尚秀、健身变形记等等视频,使更多的大学生从身边健身成功案例的蜕变中,获取健身的动力,促进体育锻炼行为的长效性。体育技能不是很强的同学可以通过相机镜头留住运动的精彩瞬间,以自己摄影作品的独特的视角展示对体育的理解与共鸣。
微媒体传播过程中,观众与传播者角色往往是瞬间转换的,每位大学生都是体育信息的传播者,正能量的传递者,从而转变体育文化传播的角色意识。
高校体育文化传播不仅要丰富和规范传播内容,更要寻求组织形式上的多样性,既要有人体传播方式,传统媒体方式,也要有微平台的传播方式,线上线下,虚实结合。
体育文化传播中一部分以体育竞赛、体育养生、体育游戏、体育教学为载体来进行,通过语言、动作上的交流在小范围的群体中进行。一部分在体育社团、院系体育部、舞蹈团体的组织下进行周期性的体育专项练习。还有一部分是在为平台上寻找适合自己的武术套路、舞蹈组合、健身APP加入网络虚拟团体,交流练习心得,晒练习成果,督促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
体育教学是高校体育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随着现代化教学技术的发展,微课堂、微视频应运而生,慕课和翻转教学模式也启动了微媒体辅助教学,教学中使用微媒体,拓展体育文化传播的渠道以外,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拓展体育视野,调动学习兴趣,延长练习时间,更牢固的形成体育技能,对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和锻炼行为有深远的影响。
微媒体具有个性化定制特征,大学生以性别、年龄、运动经历等的不同,对体育项目的、运动时间、运动团体、运动负荷等的选择是不同的,所以在微平台版块和内容推送设计之初,应全面考虑不同团体的健身需求,有的放矢的加以引导,从而促进全民体育参与的文化氛围。
[1]赵士初.双微时代校园微公益发展研究[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7(1):150-152.
[2]陆青等.微时代我国体育文化传播的模式创新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6:51-55.
[3]杜建华.“微”时代:表现、特征及传统媒体的着力点——以纸媒体为例[J].新闻大学,2015(2):60-67.
[4]武东海等.微时代背景下体育教育传播话语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16:447-449.
[5]陈英军.新媒体时代中学校园体育文化传播现状及方略探析——以株洲市市区示范性普通中学为例[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16(6):82-86.
[6]潘跃林.高校特色体育文化建设研究——以济南大学校运会为例[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2):83-86.
[7]刘华瑄等.“微”环境下的传统体育文化传播研究——以传统体育养生文化为例[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5(5):59-63.
[8]李春晖.当代中国体育文化的内涵、特性与体育人文精神建设[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12):22-26.
[9]丁响等.大数据时代的体育传播:特征、主题定位与发展方向[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4(5):39-44.
On the “Micro Model” of College Sports Culture Propagation in the Micro Era
FENG Yan, etal.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00, Henan, China)
基金项目: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6G016),郑州大学2017年度校级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项目:翻转课堂在高校健美操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 。
冯艳(1979-),河南濮阳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