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荣会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天津 300374)
社区体育之“霾”
——日常锻炼中的负面问题及其治理
孙荣会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天津 300374)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区体育获得了巨大发展,同时存在多种负面问题。直面负面问题是增促正面发展的重要举措,文章确立了由分析维度、分析层次与理论资源构成的社区体育发展问题的审视框架,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日常生活视角的考察,梳理了社区体育发展进程中存在的噪音干扰问题、环境破坏、运动伤病、运动场地争夺、场地设施破坏、社区资源占用、直接冲突、不良情绪等负面问题类型,并进一步分析了社区体育问题的产生根源,最后给出了做好顶层设计、保障政策供给、推动协同共治、改善资源条件、提高管理水平、加强培训指导和促进居民参与等治理措施。
社区体育; 日常生活; 负面问题; 治理
社区体育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兴起之后,借助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在较短的时间里实现了快速的发展。无论是在场地设施、体育组织和体育活动等基础建设方面,还是在增进健康、增进人际交往、丰富文化生活等效果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健康中国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然以全民健康为基本目标和衡量指标,社区是群众体育和全民健身的重要阵地,社区体育也必将长期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发挥重要作用。与其他领域一样,社区体育领域在以成绩提升为主要特征的发展洪流中,同样形成了一些负面问题。其中扰民问题就是一个典型现象,广场舞所常来的负面的扰民问题已经被提到了一个高度。提升质量是当前社会建设的基本取向[1],这一取向的内在要求包含了扩大正面效果和减缩负面效果两个方面的内容,对于负面问题的管控同样不能忽视。
雾霾现象是近几年受到普遍关注的、由自然和社会等复杂原因造成的气象问题,社区体育领域出现的诸多负面问题恰恰如同雾霾现象。社区体育之霾与自然之霾均是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是负面性的、阶段性的必然问题,同时也都是难以治理却又可以治理的,是可以通过预防和治理来减少和降低其负面影响的。人们对于社区体育发展的现状、成绩与路径等问题越来越重视,而对于发展中出现的负面问题却缺乏足够的关注。研究社区体育中存在的负面问题,为治理实践提供针对性的依据,防止雾霾变毒瘤,才是促进健康发展的理性选择。本文正是从这一点出发来讨论社区体育负面问题的类型、成因与治理的。
1.1 分析维度
由于发展问题具有整体性和复杂性等特点,当前关于发展现象的理论研究在维度、层次、视角、领域和方法等方面也相应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单就关于发展现象的分析维度而言,就有发展的向度、力度、速度、幅度、势度和效度等常见维度。本文仅从效度这个维度出发分析问题,讨论在社区体育发展进程中出现的负面结果及其相关问题。
效度之维是发展现象的基本维度,主要衡量发展过程和结果的表现与预期目标和理想状态相符或一致的程度及其效应。通过该维度的考察,可以从效果与效应的角度了解发展的基本状况,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判断发展的得失与成败,从而为进一步的发展和调整提供根据。在发展的效度上存在正面的效应(面向)和负面的效应(面向)两个基本的效应或面向。正面效应或正面面向是符合发展的预期目标或与其一致的效应,而负面效应或负面面向则与其相反,是指那些与发展的预期目标不符并带来不利影响的效应。
效度之维中的负面效应或负面面向在实践中集中体现为负面问题,是发展过程中的负面效应及其所产生的问题,一般表现为问题现象的事件及其过程或结果。负面问题的产生存在不确定性和广泛性特点,可能会出现在任意时间、空间和任务节点上。对于社区体育来说,从顶层设计、政策方针、行动措施、工作实施、资源分配、日常管理、监督评价的任何一个环节,到场地设施、体育活动、团体组织、锻炼指导等每一个要素,均可能由于主客观条件的影响和制约而造成不理想甚至事与愿违的后果,偏离甚至背离社区体育发展的初衷。
1.2 概念涵义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所讨论的社区体育发展进程中的负面问题,就是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由于主客观条件的影响和制约而造成的与社区体育发展目标偏离或背离的问题。根据社区体育的基本功能,社区体育目标主要设定在创造社区体育条件、加强社区体育服务、推动居民体育参与、促进居民身心健康、丰富社区文化生活、增强社区凝聚力、增进社区和谐程度等方面[2-3]。社区体育中的负面问题及其效应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与上述功能性目标的偏离或背离。就其性质而言,社区体育发展中产生的负面问题其实就是发展问题,是正向问题的反向结果。从这一点来看,社区体育负面问题就如同当前笼罩在空中的天气之霾,它本身就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带来的负面结果。发展的过程既可以视为是不断扩大和积累正面效应的过程,也可以被看作是不断减缩和消除负面效应的过程。在社区体育的实践中,应正确处理发展进程中的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用一个面向代替或掩盖另一个面向都非理性的选择。特别是发展到一定阶段,我们对发展的把控能力有所提升的条件下,更不能放任在负面面向上的膨胀,而要实施有效的控制和预防。同时,也不能将负面问题简单视为发展的代价,否则就有推卸预防和治理责任之嫌。
1.3 分析层次
对社会现象进行宏观、中观和微观研究,是常见的研究层次。相对于宏观研究来说,微观研究侧重从个人或群体的社会交往等方面展开研究,从而发现社会行动的意义、特点及其与社会环境的复杂关系[4]。微观层次的研究意义体现在微观现象的层面,同时也可能是宏观领域的重要内容或个案体现。本文即从微观层次研究那些具体可见的、作为社区居民日常生活的体育锻炼活动,分析其中出现的问题,也可称为日常生活研究视角。
日常生活是人们每天或经常参与其中的、循环往复甚至一成不变的、以满足们的日常性基本需求为目的的活动。与宏观社会结构相比较,日常生活是一种非抽象的“真实的生活”[5]。由于日常生活是一切社会生活的社会历史性基础[6],通过日常生活的研究,既可以实现对日常生活现象的深度认识,同时也能借以反观社会,达到以小见大的效果。
社区体育中出现的负面问题既是宏观经济社会背景影响形成的,也是在具体的社区环境和互动中造成的,本文讨论的问题仅限于日常生活视角内的问题,也就是在具体的日常生活中可以观察到的作为结果的那部分。通过对社区居民重复性的日常体育锻炼活动的观察,发现负面问题及产生根源,探讨重建秩序与实施治理的对策。
以下列出的日常生活层面的社区体育负面问题是在对生活小区内相关现象与问题长期观察的基础上,结合各类媒体对同类问题的报道与分析进行的分类概括,其目的不是要建立一个全面系统的社区体育负面问题的清单,而是通过概括一些常见的问题类型,便于理论和实践领域的进一步关注。
第一类是噪音干扰问题。噪音及其对居民造成的干扰问题在社区体育中普遍存在,产生噪音从而干扰社区居民生活与休息的噪音源也呈现众多的态势。比较常见的噪音来源包括广场舞音乐、聊天、器材设备等。社区内广场舞练习因为伴有高分贝的音乐、与居民楼距离近、与休息时间有重叠等多种原因,使得广场舞音乐成为噪音的充分条件。社区中广场舞队伍一旦形成规模和稳定的练习时间,其噪音干扰就容易成为难以治理的问题;社区体育活动中锻炼者之间的谈话交流是产生噪音的另一种常见来源。利用社区公共空间参与锻炼的居民实际上是一个熟人社会,他们在见面时或共同锻炼的过程中同时也在开展内容、主题多样化的交流。这种社区中街坊邻居见面或锻炼时的聊天本来是非常正常的事情,但是在人们的休息时间里,平时不易引起注意的日常聊天和锻炼交流就可能成为扰民的噪音,锻炼场所附近的居民首当其冲成为噪音的受害者;随着全民健身工作的深入开展,通过社区、体育彩票或其他资金来源途径,社区内的健身路径等体育设施越来越普及,有些器械设备在较长使用时间后由于润滑、损坏等问题容易产生刺耳的声音;棋牌室内交战双方“对杀”时敲击棋盘和桌面的声音。此外,有些老年锻炼者习惯通过连续长时间击掌或拍打身体某些部位等方式健身,或者在活动过程中有大声喊叫的情况,这些也是噪音的来源。以上噪音形式中,有些因为分贝值较高而成为噪音,有些声音之所以成为噪音是在特殊的条件下形成的,特别是在早晨、晚上休息等时间更容易成为噪音。
第二类是环境破坏。社区内的自然环境是关乎人们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条件,社区内锻炼主要社区自然环境为锻炼场所。在与环境的互动中,缺乏治理与约束的社区体育锻炼有时会造成自然环境的破坏,从而成为一个公共性的负面问题。有限的社区公共空间资源难以满足社区居民锻炼的需求是造成此类现象的一个客观因素。另外,锻炼者无视对自然环境的维护规则,只顾自己的活动偏好而进入绿化草地锻炼是一个重要的主观性原因。常见的此类行为,如太极拳练习队伍集体在草皮上锻炼,踩踏草皮造成植被破坏;又如,有人以按摩、促进血液循环、提神和振作精神为根据,长期坚持撞击树干的练习,这种撞击行为可能会造成树木伤害,对于生长期的小树影响更明显。除了可能会造成一定的自然环境破坏,在锻炼过程中由于资源争抢、价值观不同等各种原因,还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或一定范围内恶化社区的人文环境,以致怨言不断、矛盾突出,从而造成意外的不和谐状态。
第三类是运动伤病。社区体育基本上属于自主和自发性的活动,锻炼者由于参与的积极性、锻炼的科学性以及体育资源条件不足等多方面原因或问题,容易造成运动伤病。特别是有些错误的运动观念在其中为害不小。例如,许多人很难将社区范围内的日常锻炼与运动伤病联系起来,认为运动伤病主要出现在竞技体育的训练与竞赛中。此外,只要进行体育锻炼就能促进健康的观念也有广泛的负面影响。实际上,造成运动伤病的条件是多样化的,可能涉及锻炼者的体质、锻炼的条件、运动能力和运动的规律等,而不只限于跟运动强度相关。比较常见的运动伤病中,例如不考虑自身体质条件而进行大强度、大运动量的锻炼,水泥路面长时间路跑,跑步、太极拳、练习对膝盖的损伤。运动伤病的出现会造成锻炼者对体育锻炼价值、功能的怀疑,打消锻炼积极性,甚至退出体育锻炼的行列。
第四类是运动场地争夺。适于开展体育活动的场地比较有限是社区体育的一个基本状况和特点。在某些极端情况下,锻炼者之间可能会因为对锻炼场地的使用而形成争夺之势。对场地的争夺有可能长期争执不下、互不让步,也可能会形成妥协。例如,某小区里广场舞队伍与踢足球的青少年使用开阔场地时形成争夺。初期两个队伍互不相让,后来广场舞队伍每周六暂停一次,该段时间留给青少年队伍。在器械练习使上也经常出现争夺的情况。一般的表现是因为某个人占用时间过长而使用其他人得不到使用的机会。所以,对于场地设施的争夺既有对公共空间的争夺,也有对公共设施的争夺,既有个人之间的,也有群体之间的争夺。
第五类是场地设施破坏。社区体育设施遭受破坏问题时有发生。这里所说的场地设施破坏是指那些主观故意的损坏行为,而不包括使用中的自然损坏。例如,主要供给儿童使用的金属材料平衡木,由于噪声较大,经常出现人为的破坏;因为练习时噪声较大,青少年使用的漏斗形篮球架上方被堵上木板杂物等等。除了干扰居民休息的噪音等原因,各种不明原由的情绪发泄也会导致破坏行为的发生。观察发现,越是距离居民楼较近的体育设施,越是使用时会带来噪音的体育设施,越容易遭受破坏。
第六类是社区资源占用。开放性社区体育设施面向的对象会超出生活小区的范围,如果有广受欢迎的运动项目和条件较好的体育设施,就会有较大数量外来锻炼者,从而形成对社区资源的过度占用。例如,外来锻炼者的交通工具一般就近存放在小区里,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侵占了小区业主的车位资源。如果外来锻炼者随意停车,还会给小区内的停车秩序造成混乱。
第七类是直接冲突。在社区体育中,直接的冲突和对立是一种激烈的负面形式。这种冲突不是指活动中的冲突,而是为占据场地而造成的冲突。例如,为抢占锻炼场地,或受到干扰时,在沟通无效的情况下双方展开的言语的甚至肢体的冲突。近年来,广场舞活动中爆出的许多干扰与反干扰的新闻,多是直接冲突的典型案例。直接冲突并不是一种独立的负面问题,几乎每个直接冲突的背后都是某些负面问题的影响积累到一定程度时的爆发。
第八类是不良情绪。在没有解决矛盾与冲突的合理方式的情况下,会造成部分居民产生不良情绪。不良情绪的存在影响个体的身心健康,同时也是造成进一步矛盾和冲突的隐患。例如,调查中经常有社区居民反映,广场舞练习造成的干扰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以致于受害方不加区分地对广场舞及其锻炼者形成负面评价,这种情绪一旦形成一定规模,其负面性影响往往会更为严重。
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是社区体育发展的宏观条件和宏观原因。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多年接近甚至超过两位数,经济领域长期呈现出高速发展状态,至2010年底,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即使是在当前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和国内经济运行面临下行压力的大环境下,2016年前三个季度的GDP仍达到了6.9%的增速[7]。而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这两个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领域里,长期以来却表现出经济发展相对较快而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特点。因此,强化社会建设,加强公共服务和民生事业,让全社会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任务日趋紧迫。另外,由于资源分配的不均衡、体制机制的制约、政策供给的乏力、治理能力的瓶颈、利益格局的分化、贫富差距的扩大等各个层面问题的出现,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与转型期同时也成为各种社会矛盾与社会问题的多发期[8]。受宏观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影响,群众体育也不可避免地表现出与之一致的规律和特征[9]。社区体育又是群众体育和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系统的一个领域和环节,必然受到大系统、大环境的影响,同样表现出与宏观经济社会发展相一致的特征[10]。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为社区体育创造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从1983年到1995年底再到2015年底的30多年间,我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由0.22m2增长到0.65m2和1.57m2[11-13]。社区体育的条件特别是场地设施得到改善。统计数据显示,自1998年至2008年间,我国的体育事业经费支出保持了20.1%的增长速度,2008年的体育事业经费支出为1998年的6.22倍,且体育事业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达到了0.10%[14]。体育包括社区体育资源的增加以及各种条件的改善正是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为其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但是体育事业的发展同样产生了各种发展问题,如地区间、城乡间、贫富间、行业间、阶层间、项目间、领域间等各种有差别的关系中广泛存在着资源与条件分配的不平衡。也就是说,绝对的发展和相对的不平衡同样是社区体育在当前阶段的重要特点,这种状况也是体育和社区体育领域产生各种发展问题的现实基础。
3.2 体育资源不足与旺盛的体育需求之间的矛盾
一定的资源条件是社区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物质基础,资源条件难以满足旺盛需求。资源的有限性是一个普遍性问题,没有不受限制的资源条件。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经常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数也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目前我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为3.64亿[15],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6号)设定的目标,未来10年内要达到5亿,占人口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在按照“‘十二五’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规划”中“50%以上的街道(乡镇)、社区(行政村)建有便捷、实用的体育健身设施”的建设目标大力推进场地设施建设的背景下,至2014年底全国共有8个省份的城市街道室内外健身设施实现了全覆盖,14个省份的覆盖率超过了70%[16]。即便如此,场地设施仍然难以满足人们的锻炼需求。以2007 年调查结果为例,参加锻炼的城乡居民中有85.2%的选择在非正规体育场所锻炼,这些场所又以“单位或住宅小区体育场所”为主[17]。由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发布的《2014年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公报》显示,有超过六成的人希望今后多建设社区(乡镇)健身活动中心。这种状况表明,虽然场地建设工作等领域形成了突飞猛进的局面,但是与人们的体育需求相比较体育资源依然是相对不足的。
在社区体育中,与体育资源相对不足并存的另一个特点是现有资源利用效率的不足。全民健身路径和学校体育场馆分别存在使用低效和开放难等问题[18],就是这种状况的突出反映。不只体育场地设施如此,社会体育指导人才等体育资源同样处于这种状况。社区体育资源不足和现有资源使用的效率不高两个基本特点及其长期性是造成现实生活中社区体育问题多样性的重要根源。
3.3 社区体育发展缺乏有效治理
治理是为实现公共利益而进行的管理活动和管理过程,善治是其理想状态,即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管理过程。善治的重点内容中包含了诸如社会公正、公共服务和社会和谐等众多领域[19]。社区体育工作的社会性目标与以上这些领域是一致或重合的。但是,社区作为居民集中生活的空间,在体育资源的有限性、居民生活作息的个性化与自主性等条件下,很难甚至不能通过搞大规模的集体化或高度组织化的行动开展社区体育。因此,社区体育难以组织、不能组织,整体呈现松散的自发状态,是一个组织化程度较低的领域,这也是社区体育的一种常态。居民参与体育锻炼是在资源与个性化以及自主性追求等条件构成的有限空间中开展的,居民既要锻炼又要适度,不能过度影响社区生活的正常进行。而社区体育锻炼的自主性的一个重要体现是许多居民锻炼出现灵活性、随意性,不受其他个人或群体的左右。许多问题往往正是出现在这个适度的把握上。在社区体育资源不能无限增加的情况下,较为直接的根源在于不能实现对现有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或者由于政府和居委会等治理主体缺失了“规制”、“供给”、“指导”、“代言”、“助手”等治理角色[20],而难以实现有效管理或促成自我管理,其结果就是社区居民正常生活与社区体育活动秩序的破坏。这些问题实际上都可以归结为缺乏有效治理。缺乏有效治理的不良后果类型是多样化的,由广场舞体现的干扰与反干扰等的问题,就是当前社区体育中权利冲突、秩序紊乱却又难以治理的典型现象[21]。
3.4 自发性活动的社会支持不足
近年来,发生在长江水域的危险货物事故和险情,显现出国内特别是内河危险货物运输风险居高不下,应当收严国内危险货物运输要求。因此,在本规定中进一步统一了危险货物国内运输和国际运输货物适运要求,主要体现在船舶和人员的一般要求、危险货物技术条件和安全适运要求、申报和作业管理、安全监管手段等方面。
社区体育是公共服务面向的领域,社区体育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参与和职责。社区体育赖以开展的条件和社区居民对于体育服务的多样化需求中,既有普遍化的公共需求,也有个性化的私人需求。这就决定了满足社区体育需求的服务类型除了公共服务之外,也应包括市场服务和社会服务。提供体育服务的主体包含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甚至个人等广泛的社会力量。社区体育的发展和问题的解决离不开社会的支持。当前我国正处于政府职能转变的深化改革阶段,充分调动和发挥各类社会力量的支持作用,是社区体育更快更好发展的重要条件。在社区体育的社会支持方面,政府、市场和社会对社区体育支持不断强化的趋势下仍显不足是现阶段的一个基本特点。特别是社会组织在参与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实践中面临着诸多现实困境[22]。一项关于北京市社会组织的调查研究显示,平均每个街道一级的社区有4.4个体育社会组织,20.6个体育健身团队。社会组织本身需要扶持,在政府支持中,资金、办公场所、活动场所、优惠和政策支持、培训机会、宣传等实际扶持项目中,资金支持排在第一位,43%的街道没有得到扶持[23]。社区体育社会支持不足体现在现阶段资源供给不足和使用效率较低、组织化程度不高。
3.5 自主锻炼与科学性之间的矛盾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数量和比例不断增加,体育参与的积极性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和健康生活的追求越来越成为重要目标。在群众体育领域,锻炼的科学性问题成为与体育参与不断高涨的形势不相匹配的一个表现。运动健身,动必有道。锻炼者根据自身的体质与健康水平在适宜的锻炼场所和环境中运用合适的健身方法、承受合理的运动负荷进行锻炼,是保障锻炼有效性的基本要求,也是锻炼科学性的基本原则。但是普通居民的体育教育和运动参与的经历一般缺乏科学锻炼的意识、知识和技术,难以做到在不同年龄和体质等条件下的科学锻炼。这是在非对抗性竞技锻炼中出现运动伤害问题的重要个体性原因。另外,科学健身指导服务工作开展状况是改变锻炼科学性的重要外在因素。国家体育总局推广建设的科学健身示范区、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指导站等已经不断惠及城乡居民,以接受体质测试的人数为例,平均每省每年为10.64万人,可见其影响力范围与需求之间还有较大的差距[24]。从指导人才方面看,截至2014年底,我国公益类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达到174万人[25]。至2013年底,24个省成立了省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但地(市)、县(区)级成立协会的的比例分别为45.7%和28.6%,协会数量依行政层级递减,且基层作用发挥不足,难以满足人们参与体育锻炼的指导需求[26]。由于锻炼者水平、宣传指导与锻炼条件等众多方面的不足,加上自主锻炼与组织化程度低下等现实状况,是造成锻炼者活动中的伤病等问题的重要根源。
4.1 做好顶层设计
社区居民及其体育需求具有多样性的特点,社区体育的发展需要多种资源条件,同时又处于宏观经济社会背景和体育工作的复杂环境之中。在实践中,只有理清社区体育发展的相关条件与发展态势,做好定位工作,才能更好地促进其健康发展。应充分发挥政府在社区体育发展中的职能,增强统筹考虑的意识,认清社区体育工作的复杂性和发展阶段的特殊性,基于发挥和调动政府、市场与社会的力量,为社区体育发展和防止负面问题的出现做出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方案。以顶层设计引领并突破群众体育领域特别是社区体育面临的理论困境、路径依赖困境和参与困境等各类问题[27],促进社区体育的正面、积极、快速发展。
4.2 保障政策供给
由于公共政策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与功能,公共政策必然会成为群众体育发展的有效促进模式,会对社区体育工作的发展与问题解决形成有效的“上游干预”[28]。根据群众体育和社区体育的阶段性发展特点,相关政策的价值取向应以保障公共利益为基础,引导居民体育需求的提升与实践空间的拓展,推动由“效率优先”向“公众参与”转变[29],从而奠定社区体育发展的政策基础。与此同时,还应在政策的制订、执行、监督和评估等环节加强工作的力度。
4.3 推动协同共治
社区体育是一个复杂的利益交叉的领域,政府、街道、居委会、相关企业、社会组织、锻炼团体与参与者、社区居民等多种组织、群体和个人均有利益与责任牵涉其中。协同治理更容易形成利益分配和责任分担的合理化以及社区体育运行的有序化。因此,为促使各方主体在社区体育中找到自己的利益点和责任所在,形成社区体育治理与收益的合理局面,应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通过培育、支持面向社区体育的市场、社会组织和其他社会力量,引导形成社区体育多主体、多中心治理的机制。
4.4 改善资源条件
社区体育活动的开展离不开一定的资源条件,增加资源总量和提高资源使用的效率是解决社区体育问题面临的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因此,应以社区体育需求为导向,在加强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建设、激活市场和社会组织发展活力的基础上,不断促进和鼓励各方主体积极向社区体育进行人、财、物、技术、信息等各种资源的投入,改善社区体育环境,引入增量资源。另一方面,要采取有效措施盘活社区体育的存量资源,提高资源使用的效率。
4.5 提高管理水平
从发展的阶段上看,社区体育的发展已经逐渐从“对物的绝对依赖”转向“向管理要效益”的阶段。提升管理水平可以更好地促进和保障社区体育形成良好的活动秩序,实现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有效使用,改善居民的体育参与状况与效果,也是从上源头上杜绝负面问题的治理之道。各类组织和个人应在社区体育的内外两个环境中以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为指导,充分发挥管理的计划、组织、协调、分配职能,在顶层设计、政策供给、改善资源和协同共治的基础上向管理要效益,从而实现社区体育的发展和问题的防控与解决。
4.6 加强培训指导
科学锻炼是解决居民体育活动中伤病问题的重要前提条件。第一,促进各类主体广泛开展面向居民的市场性或公益性的科学健身培训活动;第二,加强公益类和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力度,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在居民科学健身中的指导和示范作用;第三,根据居民在体育锻炼的知识、技术和能力以及资源条件不足的现实状况,通过发挥体育类的行业、项目和人群协会以及各类组织、体育爱好者的作用,利用主题宣传活动、新媒体、国民体质监测等各种形式进行体育锻炼的科学宣传,提高居民科学锻炼的意识,掌握科学的健身方法。
4.7 促进居民参与
促进居民的体育参与既是全民健身和健康中国建设的基本内容,也是解决社区体育负面问题的基本途径。人们在体育参与中不但实现健康水平、社会交往的改善和提高,而且在参与中更容易对面临的问题形成共同理解、达成和熟知规则,在参与中能够更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共识和办法,从而更好地实现社区体育的良好秩序,保障和促进人们体育权利的实现。
探幽日常,以近求远是本文的一个基本理论取向。社区体育中暴露出来的日常生活层面的负面问题是宏观问题的微观表现和缩影。作为发展性负面问题,其特点均表现为在国家提倡、社会支持和个人参与的活动中产生的伴随性效果与效应。负面问题是发展问题的另一面向,避谈或无视社区体育发展进程中的负面问题,不是科学的态度,无助于问题的解决,甚至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发展的进程。发展的问题依然需要用发展的途径来解决,虽然路途漫漫,但积极的应对会缓解社区体育之霾的负面影响,提高社区体育质量。社区体育的健康发展不能仅靠资源与条件的增加来实现,既需要用发展伦理的标准来理性地对负面问题进行控制与平衡,又需要增强协同能力和管理水平来实现资源效益的提高。社区体育之霾的治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要各方秉持发展的理念、付诸积极的行动,防控负面问题的产生,降低负面影响的程度和范围,就会不断促进社区体育的阳光发展。
[1] 张海东.中国社会质量问题及社会建设取向——以社会安全为核心[J].学习与探索,2014(11):31-35.
[2] 王凯珍,赵立.社区体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58-60.
[3] 王凯珍,李相如.社区体育指导[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7:94-97.
[4] 袁方.社会研究方法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60-61.
[5] 徐宁,王建国.基于日常生活维度的城市公共空间研究——以南京老城三个公共空间为例[J].建筑学报,2008(8):45-48.
[6] 郑震.论日常生活[J].社会学研究,2013(1):65-88,242.
[7] 国家统计局.2016年3季度我国GDP初步核算结果[EB/OL]. http://www.stats.gov.cn/.2016/10/20.
[8] 吴忠民.社会矛盾倒逼改革发展的机制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15(5):17.
[9] 孙荣会.基于社会结构调整的群众体育公共政策取向[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2,46(4):10.
[10] 国家统计局2016年前3季数据[EB/OL],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610/t20161020_1411742.html.2016/10/20.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全国体育场地普查资料汇编(上册)[M],1984:3.
[12] 编辑部.第四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有关数据(公告)[J].体育文史,1997(4):64.
[13] 曹彧,李雪颖.“十二五”时期是新中国体育发展史上重要且不平凡的五年[N],中国体育报,2015-12-28(1).
[14] 李丽,张林.体育事业公共财政支出研究[J].体育科学,2010,30(12):22.
[15] 刘鹏.刘鹏局长在2015年全国群众体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http://www.sport.gov.cn/n16/n33193/n33208/n33418/n33583/6123486.html2015/01/23.
[16] [24][26]刘国永,杨桦,任海.中国群众体育发展报告(2015)[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18,22,26.
[17] 李宁.我国群众体育发展趋势研究——基于全国3次群众体育调查结果的比较分析[J].体育学刊,2012,19(1):33.
[18] 段健芝.全民健身的转型升级——由全民健身热点问题谈起[J].体育学刊,2016,23(4):74-75.
[19] 俞可平.中国治理变迁30年[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1-22.
[20] 陈金鳌.城市社区体育治理主体角色的缺失与回归[J].体育文化导刊,2015(12):16-20.
[21] 于秋芬.社区体育运动开展中权利冲突分析——以广场舞纠纷为视角[J].体育与科学,2014,35(2):83-87.
[22] 齐超.社会组织参与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现实困境及路径选择——来自上海的启示[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6,31(3):252-258.
[22] 李捷,汪流.北京市街道(乡镇)体育社会组织的现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6,28(4):304-306,322.
[25] 刘国永,王欢,范广升,等.中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报告(1994-2014)[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42.
[26] 仇军.群众体育发展的困境与出路[J].体育科学,2016,36(7):3-9,48.
[28] 孙荣会.基于实践变迁与转型的群众体育促进模式——走向公共政策[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45(8):15-20.
[29] 牟春蕾.论公共价值视野的下我国公共体育服务改革取向[J].体育与科学,2014,34(4):41-45,63.
Community Sports under the Affect of Smog——Negative Problems in Daily Exercise and Its Governance
SUN Rong-hui
(Zhouenlai School of Government,Nankai University,Tianjing 300374,China)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ociety, the community realized the enormous development, and many negative problems that are similar to smog were also produced. It is an important method to face the negative problem directly. The article establishes an analysis framework that includes analysis dimension, analysis level and theory resource, on ground of investigation it summarizes the main negative problems such as noise interference, environment destruction, exercise injury, contending exercise field, destroying exercise field, occupying community resource, direct conflict and bad emotion etc, analyzes the origin of the negative problems, at last, the article gives some governance methods such as top design, policy supply, governance synergy, improving the condition of resources and the level of administration, reinforcing training and guidance, promoting the participation etc.
community sports;daily life;negative problem;governance
2017-02-15;
2017-03-29
2013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3BTY013)。
孙荣会(1976-),副教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社会学。
G812.4
A
1672-1365(2017)02-0001-07
◀博士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