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胜涛
“农转城”农民体育文化的冲突与重构
吴胜涛
城镇化进程是农民实现其居住地由农村向城镇的地理空间转移,农民体育文化也伴随此过程发生冲突、迁移和重构。地理空间转移下的体育文化内涵产生变异,逐渐由生产性锻炼向需求性锻炼转变。运用归纳与演绎的分析方法,对农民的传统体育文化与现代体育文化进行了哲学原理分析,阐述体育文化冲突的理论特征,以此来说明城镇化过程中农民体育文化观念转变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实现“农转城”农民体育文化重构的基本路径,实现“农转城”农民从传统体育文化中走出来,形成与城镇化发展相协调的现代体育文化观念。
“农转城”农民;体育文化;冲突;重构
文化冲突是当下中国社会转型期城乡社会中常见的现象,并以城镇化快速发展中“农转城”农民文化冲突尤为突出。城镇化是一个国家现代化过程中必然经历的阶段,亦是人口结构随着经济结构向工业化和后工业化社会发展而发生地域重大变迁的过程。从城镇化的本质来看,城镇化是实现 农业生产方式向工业生产方式转变、农村生活方式向城市生活方式转变、农民身份向市民身份转变的社会发展过程,其中,体育活动作为生活方式的主要内容也在发生冲突与重构。
体育文化是指人们在一定时期、一定地域内,通过体育活动在改造客观世界、在调节自身情感、在协调群体关系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风尚,具有时代特征、地域风格和民族样式等。宏观层面来讲,体育文化是指为满足人类生存需求,以身体为媒介丰富社会生活,将满足人类身体需求的活动进行加工、组织和有序化,形成社会公认、具有特定独立意义和价值的文化,主要包括体育观念、意识、思想、言论等精神文化和体育行为、技术、规范、规则等行为文化两大部分[2];微观层面来讲,体育文化是指将人类在生产活动中参与体育活动而产生的有价值的观念、知识、内涵等文化特征,使得体育由自然活动变成特定的文化活动[9]。
体育文化的概念具有丰富的内涵,由于人们对文化的界定概念差异化[13],致使人们对体育文化的认知存在差异化。学者们研究认为,体育文化结构是由3个方面构成的完整体系[11]:1)体育文化的深层结构,也是体育文化的第1层次——体育文化的精神层次,往往是指与体育有关的哲学思想、价值判断、健康观、审美观等构成的思想体系[5],主要是指人对体育活动的认知和理解,决定了体育文化具体形态的存在依据、发展原则和发展方向。对于“农转城”农民来说,他们面对的是由农村快速切换到城镇后,在两个地域空间内参加体育活动的文化认知的差异,导致他们对体育文化深层结构认知的迷茫。2)体育文化的中层结构,也是体育文化的第2层次——体育文化的物质层面,是由一系列与体育有关的制度和组织要素构成的组织体系[5],主要是指区域内体育活动的设施、制度和组织形式,决定着体育文化的组织结构和操作效率。对于“农转城”农民来说,他们主要面对的是农村和城镇两个地域空间内参加体育活动的场所、设施、形式和组织人员及制度的变化。3)体育文化的表层结构,也就是体育文化的第3层次——体育文化的行为层次,是将深层的体育观念通过中层组织结构付诸实践的操作体系,主要指具体的健身行为、运动竞赛、体育设施的设计等,表现为体育文化的外部形态和外在特征。对于“农转城”农民来说,他们主要面对的是农村和城镇两个地域空间内参加体育活动的行为、类型和形式的变化。人的一切社会行为,包括体育行为都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因此,体育文化深层结构是一切体育行为的思想根源;体育文化中层结构是连接体育思想与体育行为的桥梁;体育文化的表层结构是体育文化的精神层面、物质层面具体转化为体育行为的过程,这种由精神、物质向行为的转化的结果,同时具备对体育文化体系的修正反馈作用。
农民的城镇化不仅要完成农民群体在地域上城镇化和身份上的城镇化,更重要的是实现农民群体行为选择所掩盖下的文化观念城镇化。“城镇化的主体是人,是人们的居住方式、生产方式、就业方式、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而对于这种变化人们肯定需要一个适应性过程;甚至要承认,这个适应过程不是一代人就可以完成的,而是需要几代人经过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比较长时间变迁后的一个逐步接受的过程。于是,这里产生了矛盾,即城镇化环境内日益增长的现代观念需求与观念转变长期性之间的矛盾”[6]。本文认为,这个矛盾点就在于城镇化速度与农民文化观念转变速度之间的失衡,其体现在城镇化速度过快与农民文化观念转变长期性之间的矛盾,其中包含了“农转城”农民体育文化的冲突。作为城镇化实践主体和价值主体的农民,其文化观念的转变程度决定了城镇化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制约着农民由农村向城镇转移的步伐。
中国社会是一个文化多元的社会,不同地域的人们拥有不同的体育文化信仰,影响着人们的体育活动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1]。当前中国所经历的多方面的思想改革对既有公众体育文化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打开了新文化观念的窗口,打破了传统文化观念的禁锢,同时增强了中国社会对不同文化观念的包容性[14]。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人口流动带来不同文化观念之间的直接交锋,文化冲突明显增加[7],与传统体育文化保存比较完整的农村地区冲突尤为明显,农民群体在体育文化观念上面临着由传统体育文化向现代体育文化转变的时代紧迫感。然而,体育文化观念的转变不是一蹴而成的,其一方面依赖于自身内生性特征,另一方面也受制于外部环境的影响。
由于个体的认知是一个需要从“认识-实践-再认知-再实践”的循环上升过程[15]。决定了体育文化冲突并实现转变是一个长期性的过程。由此,我们可以得知体育文化转变具有长期性、能动性、稳定性、滞后性、阻力性、有限性以及主体主动性等特征:1)能动性。观念一方面反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另一方面引导着对客观世界和主体自身的改造。对于城镇化过程中的“农转城”农民来说,传统体育文化观念阻碍着城镇化的发展,现代体育文化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城镇化的发展,且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自我,发展自我。2)稳定性。农民的体育文化观念是一个历史范畴,且来源于具体的客观存在,它是农民在漫长的农业生产实践活动中关于主体自觉的长期积淀的结果,这种长期逐渐积累下的体育文化认知必然能够接受时间的考验,因此,可以说“农转城”农民体育文化层面呈现稳定性的特征。3)滞后性。正是由于农村体育文化形成时间较长,且相对时空范围内较为稳定,则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农民主体观念则往往出现落后于城乡物质发展,甚至停滞的滞后性特征,尤其是当前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4)阻力性。“传统是一种巨大的阻力,是历史的惰性力”,对于处在社会快速转型期的“农转城”农民来说,受传统农村社会环境熏陶的体育文化一直在制约着他们自身的发展,并在当前阶段过程中成为社会进步的一种阻力。5)有限性。观念的有限性是指观念只能在一定的限度内反映客观事物,它使观念认知和客观存在之间永远无法达到绝对的同一。6)主体性。马克思最早认为“人是有主观能动性的”[15],且人们能够运用主体能动性认识和改造客观物质世界。主观能动性亦称主体自觉能动性,是指人们受主观意识支配对客观世界做出正向或负向作用的实践活动。对于“农转城”农民来说,摒弃农村传统观念,吸收城镇现代观念也应积极发挥其主体性。7)独立性。文化认知来源于客观物质存在,但其并非消极的受制于客观存在,它具有自身独特的发展规律。群体文化观念发展水平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步性就是文化认知相对独立性的一个重要表现。当前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长期受传统体育文化影响的农民群体存在与社会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的观念是农民文化认知独立性的具体体现,部分农民也可能存在超越当前社会发展程度的体育文化观念。8)可塑性。体育文化的产生一方面来源于客观物质存在,一方面来源于农民主体自身观念的再生产。可以说体育文化并非完全依赖于客观存在的自然生产,而是可以来源于主体在内在思想认知的基础上再学习、再生产出新的认知、心理等文化观念,由此说明体育文化具有可塑性的特征。
文化认知的能动性、长期性、滞后性、阻力性、有限性等特征决定了“农转城”农民体育文化转变的必要性,主体性、独立性和可塑性等特征为“农转城”农民体育文化的转变提供可行性,且必要性与可行性之间产生文化冲突[8,16]。因此,要想解决“农转城”农民体育文化认知问题,除了体育场所、器材等物质条件的建设外,也不能忽视农民体育文化认知观念融入城镇的问题。农民群体的主观心理、心态、感觉等思想观念的变化,事实上比满足他们的物质条件还要复杂。这主要取决于人对客观存在的重新认知、人与外部环境的重新融合及人与人之间人际关系重新达到平衡状态,这不是单纯在农村向城镇转移时期就能够瞬间形成,而是通过农民与城镇环境长期接触、相互碰撞后而形成的一种在体育文化上认知平衡的结果。
现阶段我国“农转城”农民的体育文化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从个体层面制约着农民对社会环境变迁过程中的体育文化观念认知,农民自身的个体特征是制约农民体育文化转变的先天性条件;政府作为我国城镇化的主导者,其对“农转城”农民体育文化转变的重视程度不足;社会环境主要包括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背景、社会整体对农民体育文化的关心程度、生产生活环境的变化、区域经济落后及村社衔接制度的缺失等方面。
3.1 个体特征的先天性制约
现阶段我国“农转城”农民的体育文化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从个体层面制约着农民对社会环境变迁过程中的体育文化观念认知。相对于城镇社会而言,“农转城”居民体育行为要求与长期农村环境生活中养成的思维观念在不断发生着冲突[4],部分“农转城”农民产生了对传统体育文化的怀旧念想。农民的个体特征主要包括个体生产方式制约、个体思想局限性、个体的基础素质较低及个体的怀旧认知的抵制等方面。在个体生产活动上,以手工为主的农业生产方式只对劳动者的体力有要求,对劳动者体育文化素质要求并不高,农民对体育活动缺乏积极性。在思想观念上,中国农民体育文化认知上整体相对落后,形成了与当今市场经济、法治社会不相适应的落后体育文化,这些文化观念涵盖了家庭、私利、个人情感等,形成了经济至上、重农轻体等体育文化认知。历史根源主要是指长期封建观念对体育文化的禁锢、传统经济模式的影响及长期城乡二元机制的束缚等。
3.2 政府引导的有效性缺失
政府作为我国城镇化的主导者,其对“农转城”农民体育文化转变的重视程度不足。政府的政策取向和行政行为在城镇化进程中起的决定性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政府行政调控手段,在保障城镇化规划建设的顺利实施,从经济方面保障失地农民的生活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同时也忽视了社会主体软性环节的建设,譬如,作为城郊城镇化主体的农民的体育文化由农村传统体育文化向城镇现代体育文化的转变。如果不能及时实现农民体育文化上的转变,众多的农民只能在一个规划好的现代化城镇中盲目的乱撞,以寻求主体物质上的生存,而无法实现包括体育文化在内的精神文化,显然这不是城镇化建设所要达到的效果。
农民转移到城镇后表面上是无法接受城镇体育活动,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影响到他们的体育文化认知问题。政府层面虽然已经开始注意到改变进城农民体育文化的重要性,并进行了积极引导,但是,如果没有农民体育文化的转变也无法取得现代文明城镇的建设成果。所以,做好农民现代体育文化的培育工作,农民进入现代化的城镇,就能够用现代体育文化来增强主体生存空间,他们融入城镇生产生活自然不再那么困难。
3.3 社会环境的现实性阻滞
快速城镇化促使农民急剧面临新的社会生存环境,而农民在新环境中的体育文化转变速度并没有那么快,最终导致二者处于失衡状态。对于在短时间内生活区域瞬间由农村转变为城镇的“农转城”农民来说,传统的农村生活方式、农业生产逻辑、体育活动观念等文化难以得到即刻的转变。这个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甚至需要一代人或者几代人持续来完成。生产生活环境的急剧变化对“农转城”农民体育文化转变产生重大影响。对于城镇化过程中迅速转移到城镇中的“农转城”农民来说,他们面临着农村与城镇之间较大的差异,体育文化心理层面难免产生高强度的“心理震荡”。初入城镇社会竞争加剧所导致的压力感加重、生活习惯替换频率加快所带来的紧张感增加等等,都需要人们不断调整自己原有的心理定式和体育行为模式。同时,城市市民在一定程度上不乐意接受更多的“农转城”农民占用他们的公共体育资源,从其自身本性上来说,对“农转城”农民体育文化建设产生排斥,甚至形成城乡体育文化的对立。城乡体育文化价值观念的冲突与变迁,容易造成“农转城”农民体育文化上的困惑,正是由于新旧体育文化和行为之间的冲突,难以及时有效地交接所形成的“心理空白”,使“农转城”农民在体育文化认知上出现一定的困惑感或迷茫感[10]。
农村发展滞后的经济制约着现代体育文化的生成。文化的发展依赖于物质基础,农民群体长期受到农村地区较为薄弱的农业经济影响,其体育文化的提升也相对受到制约。正是由于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民群体的体育文化提升就受到经济上的制约,而经济制约下的农民体育文化的相对缺失就在“农转城”农民体育文化冲突中有所体现。
由于长期受城乡二元体制结构的影响,城乡环境的差异也导致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之间的隔阂与相互排斥。农村居民惯于生产性锻炼活动,对于需求性锻炼行为认知不足,不喜欢也不乐意主动的参与城镇体育活动,甚至形成对城镇居民体育文化的隔阂与排斥;城市居民惯于需求性锻炼,对生产性锻炼并不认可,甚至对惯于生产性锻炼的农民群体也不认可,以至于对农村居民的体育文化产生隔阂与排斥。正是由于二者之间存在的隔阂与相互排斥,加强了“农转城”农民体育文化的冲突,同时也增加了“农转城”农民体育文化的重构。
马克思认为:“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这也说明观念在任何时候都存在着对过往的认知,改变传统认知是适应现代社会的前提。当前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农民体育文化冲突的困境,主要根植于农民个体特征的缺失及农村的长期社会生活环境及历史根源,所以,需要进一步改善农民主体认知,发挥政府组织引领,加强社会组织辅助,形成“主体参与-政府组织-社会组织辅助”的3级横向构建路径。从另外一个角度,体育文化结构的3个方面构成体育文化重构的3个纵向路径:1)完善农民集中居住社区的体育设施,健全“农转城”农民参与城镇体育政策和制度,保证“农转城”农民具备参与体育活动的物质设施硬条件和制度政策软条件,形成体育文化的物质层面,即体育文化的中层结构;2)在物质设施和制度政策软硬条件基础上,培养“农转城”农民参加体育活动的良好生活习惯,形成体育文化的行为层次,即体育文化的表层结构;3)长期稳定的良好体育行为习惯,能够在“农转城”农民内心深处形成他们对体育行为的价值认知和行为心理,提升为体育文化的精神层次,即体育文化的深层结构。基于“主体参与-政府组织-社会组织辅助”的3级横向构建路径,和体育文化结构3个方面构成的体育文化重构的3个纵向路径,实现两条路径相互协调配合,才能更有效改变进城农民的社会存在环境,促使进城农民体育文化内外兼修,培育进城农民的现代体育文化,走出“转变难”“难转变”的现代体育文化重构[12]。
4.1 完善体育设施建设,政府引导正确参与
社会环境是影响个体生活习惯的客观存在的介质氛围,社会作为农民城镇化过程中的生活场所,搭建良好的社会体育活动平台,制定健全的社会体育活动制度,建立体育活动的道德规范,是实现农民体育文化转变的硬基础、软环境和基本规范。
建立社区体育文化活动平台,为“农转城”农民体育文化的形成提供物质硬基础。譬如社区体育广场、活动室、体育锻炼设施等。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农村地区,由于农业生产活动的季节性和较低的农业经济效率,传统农民缺乏将劳动力转化为金钱的机会,他们将更多的农闲时间参与到打麻将、赌博等娱乐活动之中。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农村村民逐步过渡为集中居住社区居民,城镇周边生产节奏极快的工业园区,为他们提供了将劳动力转化为金钱的机会,经济理性影响下的农民娱乐行为越来越少,提高“农转城”农民的产业参与水平,为现代体育文化形成提供经济基础和行为约束。同时,工业化对生产者身体素质的需求却在增强,时间紧缺而身体素质需求的增强,为“农转城”农民参与体育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更多增加了社区的体育功能负担。社区是城镇的细胞,是城镇空间布局的基本单位之一。社区体育文化平台是社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也是开展社区体育文化活动的重要载体,是完善城乡转换过程中体育活动的物质基础。
完善体育参与的衔接制度建设,为“农转城”农民体育文化的形成提供制度软支撑。健全和完善城乡切换中基层体育服务平台,其中重要的是完成村级组织的及时撤销和社区组织的及时建立,明确的为“农转城”农民提供体育参与制度。譬如,在农民集中居住社区内设有体育活动广场,建立体育参与规范,方便居民前来参加体育锻炼。当前,农民的体育参与还局限在自然村之内,离开了自然村集中到城镇社区的“农转城”农民存在明显的体育参与缺位现象,“农转城”农民想要参与体育活动却迟迟找不到参与的组织和平台,更得不到有效的体育参与制度保障,致使“农转城”农民参与体育活动中表现出来时空维度上的残缺,是否参加体育活动根据自身喜恶等行为特点,充分说明了基层农民体育参与平台的缺失和参与制度的残缺。所以,只有衔接农转居过程中的体育衔接制度,在撤销自然村的同时,在城镇社区内构建完整的民众体育参与平台,拓宽农民体育参与的渠道,用制度保障农民体育参与自由度和舒适度,才能使“农转城”农民在主体参与过程中熟悉和认知体育活动,从而树立正确的体育参与意识,培养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文化情感,增强“农转城”农民的体育文化认同感和责任感。
建立体育活动管理制度和道德规范,为“农转城”农民体育文化的形成提供道德规范约束。要建立社区体育文化管理平台。健全社区体育文化管理平台是“农转城”农民能够保持长期健康生活的关键,通过制定社区体育文化纲要及章程,号召“农转城”农民积极参与社区体育文化建设,完善社区体育文化品牌。同时,丰富社区体育文化教育内容,加强社会体育道德教育。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正是由于示范榜样取材于群众的体育生活,因而更富有强烈的感染性和可接受性,也是传统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在“农转城”农民体育文化构建过程中,应及时树立体育参与的社区榜样,譬如评选“最美健康大使”“十大体育人物”等活动,树立现代体育文化活动的典型榜样。
4.2 增强社会组织辅助,培养体育活动习惯
组织社会体育活动,为培养“农转城”农民体育生活习惯营造氛围。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民间文娱比赛活动,来拓宽“农转城”农民的社会交往空间。村镇、社区居委会通过自筹资金开设老年大学、组织跳舞、太极拳等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来活跃集中居住区农民的文化氛围。在村社组织娱乐活动的基础上,组织参加镇区域内的文娱体育活动,并进行友好评比,从而扩大集中居住农民的交际范围,将农民从本组、本村、本社区中解放出来,结识更多具有共同体育健康爱好的农民朋友,从环境和氛围上为培养“农转城”农民良好的体育生活习惯打下基础。
丰富体育文化内容,为培养“农转城”农民体育生活习惯增添内涵。作为社会发展和时代变革的产物的社区教育,贯穿幼儿教育到老年教育、文化教育和体育教育的全过程,社区教育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农村体育文化教育应积极发挥社区教育的作用,将它纳入社会大系统中去,才能满足新型城镇化建设对高素质农民的需求。从社区教育的内容来看,社区教育不仅仅包含成人教育、职业技能教育,还应包含社区居民的体育健康教育,特别是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村社区建设、农村人口流向城镇的过程中,农村体育健康教育的作用越来越凸显出来。从社区教育的作用来看,社区教育初始目标在于社区居民的教育,而其最终目标却在于提高全社会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健康素养。
形成理性体育消费观念,为培养“农转城”农民体育生活习惯把控质量。绝大多数“农转城”农民的体育消费是具有理性的,体育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健康合理,能做到量入为出,消费适度,但也发现少数“农转城”农民存在一些不理性体育消费行为。譬如,部分“农转城”农民存在盲目体育消费行为,缺乏科学理性消费观念,尤其是受城镇体育消费观念的影响而出现攀比趋势。正是在城乡快速切换过程中,社会环境对集中居住农民带来各种不良的影响,再加上农民自身抵制能力较弱,“农转城”农民中各种消费问题不断产生。对于治理这些盲目的异化体育消费行为:1)要在城乡转换过程中给予“农转城”农民体育消费的常识教育,从而避免进城农民进入体育消费迷茫选择期的陷阱;2)营造合理体育消费环境,注重居住环境内在的消费平衡,避免社区内部举办各种铺张浪费的活动;3)要治理外部环境,尤其是媒体对体育消费的夸大性宣传,甚至虚假宣传,对于涉及虚假、夸大消费宣传的广告也应严禁其传播;4)社区自治组织要在社区内宣扬合理的体育消费理念。
4.3 增强主体参与意识,形成现代体育文化氛围
“农转城”农民体育参与意识是与市场经济发展相辅相成而产生的一种文化观念,只有让农民走进城镇“第一线”体育活动现场,才能真正促使农民主体体育文化的觉醒,培养其参与现代体育文化的情感,从主体意志层面形成适应城镇发展需要的现代体育文化,最终转化为正确的现代体育行为。
挣脱“农转城”农民陈旧体育观念束缚,构建其现代体育文化的认知。传统体育文化是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结构基础上产生并发展起来的文化观念,固化的农民传统体育文化对“农转城”农民现代体育文化的重构形成主观上的约束。实现农民体育文化由传统向现代转变:1)发展农村市场经济,为农民现代体育文化的培育奠定经济基础;2)摆脱“自然纽带”和“人的依赖关系”,增强其主体认知先进体育文化的自觉;3)帮助农民树立正确的市场经济观念,养成参与现代体育的生活方式。
促进“农转城”农民城镇生活融入,培养其参与现代体育文化的情感。“农转城”社区往往是由几个自然村落合并而来,或者自然村落搬迁至已经形成规模的城镇周边社区,且往往打破农民小组居住环境面临新的生活空间布局,对于“农转城”农民来说这个“新”的社区一切都是陌生的,包括周边的居住人口,此时促进他们融入城镇生活更能有效实现“农转城”农民体育文化的转变,培养起参与现代体育文化的情感。转变“农转城”农民体育文化:1)要鼓励人口合理流动,打破城乡区域间的思想封闭;2)培养农民的主体体育参与意识;3)组织其积极参与民间文化娱乐活动。
实现“农转城”农民与城市居民的社会融合,形成其稳定的现代体育文化心理。农转城地理空间的转移,改变了“农转城”农民体育文化的物质基础、行为方式以及思维认知,体育文化的变迁、冲突与重构,伴随着整个城乡社会的转换与重构。”农转城“农民积极参与城镇体育活动,能够有效促进“农转城”农民与城市居民的多方面社会融合,让农民真正通过体育活动从心理上融入城市生活,培养“农转城”农民主体参与意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新、旧体育文化的矛盾和冲突。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一书中曾说:“在变迁中,习惯是适应的阻碍,经验等于顽固和落伍”[3]。当前,我国农民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的社会转型期,伴随他们的不仅仅是经济收入的增加,体育、经济、生态及政治等方面的认知也在发生变迁重构。经济发展敲开了社会现代化的大门,城镇化冲破了农村封闭传统观念的坚墙壁垒,随之而来的是现代化文化观念对农民头脑的冲击。然而,几千年乡土社会遗留下来的思想认知、经验习惯等传统文化观念仍旧做着顽强的反抗与挣扎,农民体育文化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也绝非一朝一夕所能实现,文化转变需要几年、几十年、一代人、甚至几代人去长期实践,因此,研究农民体育文化冲突与重构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1] 丛湖平.论体育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认识问题[J].体育科学,2010,30(12):3-11.
[2] 程志理.体育文化问题的初步探讨[J].体育科学,1988,8(1):22-24.
[3] 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4] 韩丹.辨析体育的共性与整体——答熊斗寅同志的商榷之一[J].体育与科学,2004,(7):1-4.
[5] 黄莉,孙义良.从中西文化的深层结构审视中国体育文化[J].体育科学,2008,28(2):3-15.
[6] 李强,等.多元城镇化与中国发展:战略及推进模式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2-3.
[7] 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流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8] 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M].上海:商务印书馆,1994.
[9] 唐永干,王正伦,王爱丰,等.体育文化悖论(二)[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5(4):1-6.
[10] 沈杰.预防急剧社会变迁中的心理震荡[J].乡音,2007,(7):12-13.
[11] 易剑东.体育文化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44-92.
[12] 袁银传.论农民意识现代化转化的具体道路[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2,(6):87-91.
[13] 张岱年.张岱年全集(第6卷)[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
[14] 张岱年.试论中国文化的新统[J].中国文化研究,1994,(2):2-3,6.
[15]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44.
[16] (美)威廉•费尔丁•奥格本. 社会变迁:关于文化和先天的本质[M]. 王晓毅,陈育国,译.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
The Conflict and Reconstruction of the Farmer Sports Culture in Urbanization
WU Sheng-tao
Urbanization process is the transfer of the rural area to the urban geographical space,and the farmer sports culture is also accompanied by the conflict,migr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The change of the physical culture connotation under the geographical space transfer is gradually changed from the productive training to the demand. Using the analytical method of induction and deduction,this paper makes philosophical analysis on the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 of farmers and the modern sports culture,explains the features of sports culture conf l ict,in order to illustrate the feasibility and necessity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farmers’ concept of physical culture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to achieve the basic path of farmers to the city’s physical culture reconstructi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farmers to the city farmers come out from the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in the coordination of modern sports culture.
rural to urban farmers;sports culture;conf l ict;reconstruction
G80-05
A
1002-9826(2017)03-0003-05
10. 16470/j. csst. 201703001
2016-07-21;
2017-04-04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研究基地巴渝体育文化研究中心开放基金项目(2014Y03)。
吴胜涛,男,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体育与体育人文社会学,E-mail:zyzhj1314@163.com。
长江师范学院 巴渝体育文化研究中心,重庆 408100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8100,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