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锦梅 李雷
(1.华北理工大学;2.唐山职业技术学院 河北唐山 063000)
高校特色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探析①
邵锦梅1李雷2
(1.华北理工大学;2.唐山职业技术学院 河北唐山 063000)
特色体育课程的建设与发展是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体育课程改革关注的热点,大学体育作为学校体育的最高层次,对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生命观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重视与提高高校体育课程的创新与改革,事关未来国家高素质人才培养及民族文化的复兴与繁荣。人们应顺应社会发展趋势,考虑主客观条件,构建明确发展思路,引领内涵发展,提升办学品位,实施素质教育、遵从本校文化传统,丰富体育文化、达到身心健康的“特色体育课程”体系。
特色体育课程 体系 融合体育
特色体育课程的建设与发展是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体育课程改革关注的热点,大学体育作为学校体育的最高层次,对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生命观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重视与提高高校体育课程的创新与改革,事关未来国家高素质人才培养及民族文化的复兴与繁荣。2017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意见》的重点在“深化教学改革,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同时,《意见》也明确规定“严禁削减、挤占体育课时间”。这为特色体育课程的改革与实践创造了政策上的保障。
我国的教育方针是一直要求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而且非常强调“健康第一”,但实际上,无论健康教育还是体育教育都没有体现出应有的地位。因此,必须在学校教育阶段充分利用体育教学的途径把学生的健康观念、健身技能、健身习惯建立起来。
(1)“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道德高尚、学识渊博、体魄健全的人才。体育教育的正是使学生通过主动化、积极化、自觉化来获取健康,使培养出的人才身心健康、胜任工作,即“健康第一”,而体育运动是主动健康的核心。
(2)体育教育最应该得到重视,高校应极大提升体育教育的地位并用发展的眼光从顶层设计入手,给予体育教育以重视,在高校发展的整体工作中将体育的地位前置。体育教育是引导人民进行体育运动的最佳途径,而体育运动对于促进人类健康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一种非医疗的健康干预,即“防治于未病”。体育运动是群体性的身体活动,相对成本较低,增进健康是在快乐的心境下解决健康问题。
从事物的普遍联系看,体育教育包含了渐进的多元发展过程,在个体全面发展和人生价值实现的角度上去综合考虑德、智、体三育之间的辩证关系,才能使体育教育真正顺应时代发展、社会需要、学校实用性特色的需要。
(1)养习惯。《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提出:“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与习惯。”因此高校体育教学首先应该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意识;抓好学生体育习惯的养成。体育意识是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在对体育的正确认识下,采取的正确有效的方式以决定行为的心理活动。体育习惯是重复的练习中形成的固定的行为,它伴随着人的一生,影响人的生活方式和成长。
(2)学技能。体育教学的最主要作用就是教会学生如何进行体育锻炼,掌握体育锻炼和健身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运动能力是指人在社会生活中,在掌握一定的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的前提下,所获得从事各种运动的本领。
(3)健身体。健身是体育最主要的本质功能,由于体育是通过身体运动的方式进行,人体直接参与活动,这是体育最本质的特点。通过体育锻炼过程给予人体各系统以一定运动强度和量的刺激,从而使人体的形态结构、机能等方面在其作用下发生一系列适应性反应,获得促进人体健康和增强体质的良好综合效应。
(4)长知识。通过体育教学,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育知识和健身常识,使其记忆、思维、观察、想象等智力因素得到发展。体育教育在传授知识、培养技能、技巧,强健身体过程中,还包含着开发和提高智能的教育因素,由于体质强健而使人变得耳聪目明,因此学习的效率也提高了。
(5)调感情。在体育运动过程中,能增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交往,增加人与人之间相互了解,改善人际关系,并且由于身体的健康使得情感更加健全,它是体育的特殊功效。
(6)强意志。毛泽东主席曾说体育有“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作用。体育运动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的勇敢、坚毅、自信、进取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体育活动修炼和培养良好心理素质,对一个人的内在意志品质具有特殊的培养和陶冶作用。
特色体育课程是一所大学的体育教育发展的灵魂课程,也能体现了一所大学的学校文化特色、发展特色、人才培养特色,未来的高校特色体育课程应向体系化发展方向转变,进行特色体育课程的改革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极具科学性与发展性。构建“特色体育课程”体系,必须建立“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体系,按照明确发展思路,引领内涵发展,提升办学品位,实施素质教育、遵从文化传统,丰富体育文化、达到身心健康的原则,通过对现有体育课程资源的规整与布局,网罗优势资源,做好顶层设计,既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与价值取向,又充分考虑学校自身的文化内涵与人才培养特点。
(1)构建特色体育课课程教学改革理念。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宗旨和育人理念为前提,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进行体育课程的改革。以原有的重点体育课程为建设重点和落脚点,以体育社团、俱乐部课外组织、课余训练为延伸和补充,完善规范课程管理、服务体系。形成一套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多元化培养体系。
(2)构建特色体育课课程教学发展思路和实施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科学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思维,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使学生在课内教学中提高技术素养、课外积极训练、参加俱乐部组织、达到体育能力发展的目标,形成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发展特色。
(3)建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群体与竞赛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多层次立体化特色体育课程培养机制。形成思想教育与身体教育相融合、育人与健体相融合、体育与医学相融合的融合体育课程体系。
①科学体育与人文体育课程。即在传统的体育技能传授之外,设置体育科学与知识的理论课程,如体育欣赏、科学体育锻炼原则及方法、运动与营养、人体健康概述、自我诊断与保健、运动处方、运动伤病的预防和治疗以及营养与减肥、现代健身方法等等课程。通过科学人文体育教育,使学生最终形成“体育价值观”和“终身体育观”,真正建立体育思想,即使在进入社会后的工作或者生活中,也会将体育作为关怀自己身体和心灵的有效手段。
②健康体育课程。即以学习体育运动技能为主的体育课程,包括运动技能的学习,健身方法的掌握,体育运动康复手段,传统体育等,其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学会运动和健身方法,引导学生对体育产生兴趣,使它成为学生喜欢运动热爱运动的桥梁和纽带,让学生在有限的体育课和课后的锻炼中,学习并掌握至少一到两项可以伴随终生的,使学生终身受益的运动技能。
③在教学项目与内容的选择上,应依据健身性与文化性、选择性与实效性、科学性和可接受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等相结合原则,遵从每所高校自身的文化传统,明确适合高校自身的发展思路,能够丰富高校自身的体育文化发展需求,能够为本校绝大多数大学生接受并具有良好的健康身心的效果。
④基于学生特点,采用多层次教学法,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个人学习与集体学习的结合,课内学习与课外练习的结合,学习与创作的结合,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学过程中注重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建立互动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自主锻炼意识、鼓励学生的创新行为、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教育放在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之首,强调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和优先教育的坚定决心。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背景下,高校特色体育课程建设需要创新,需要改革,最终形成以培养目标为依据,顺应社会发展趋势,考虑高校主客观条件,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满足学生个体需求的科学有特色的体育教育。
[1]姚良才,季景盛,宋双慧.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文化逻辑窥探[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6(5):115-117.
[2]丛向辉.基于MOOC的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6(7):71-75.
[3]周伟.试论高校体育课程体系改革与结构优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1):168-170.
[4]陈万红.我国普通高校公共体育保健课程改革研究——基于融合教育理念[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4(6):10-13.
[5]孙一帆,冷赛.青岛市高校体育教学特色课程改革研究[J].新西部:理论版,2012(9):53.
[6]朱晓红,文理中.新课程背景下区域特色体育在教学中的发展路径研究[J].贵州体育科技,2014(2):21-23.
Construction of characteristic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has become the highlight of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cultivate college students' correct outlook on life and values.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construction of characteristic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system which is suitable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tudents'physical or mental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integrated physical education.
Characteristic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System; Integrated physical education
G807
A
2095-2813(2017)10(a)-0106-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28.106
华北理工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重点课题(课题编号:Z1616-16)。
邵锦梅(1970—),女,汉族,江苏盐城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学校体育、社会体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