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敏
【摘要】在我国传统教育发展史中,语文教学一直倍受重视,其中重要原因是语文承载着深厚的人文价值,国内外教育家们也始终对基础教育中母语教学所担负的德育功能给予充分的关注。本文是对高中语文德育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
【关键词】高中语文 德育教学 现状分析
【中图分类号】C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3-0055-02
康德曾经说过:“能够引起我内心震动的,一个是头顶的星空,一个是永恒的道德律。”教育是一项培养人的活动,而德育被古今中外的教育家视为最高的教育目标。 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1]。任何一个社会或阶级要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智力和才能的培养,首先要对他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那么担当此重任的就是学校和教师。学校教育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极大,每位教师都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尤其是语文学科,德育内容更是丰富而生动[2]。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意义
德育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能提高学生人格修养,还能推动智育的发展。教育家孔子就非常重视德育,在《论语》中记述了孔子许多有关思想品德修养的言论,其中《学而》中有一句“弟子入则孝,出则梯,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3] 指出思想品德修养是第一位,学文是第二位,可见只有具备高尚的人格,才能成为德才兼备的君子。新时期,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在学校教育中,语文学科德育渗透是最具可行性也是最有效的德育渗透方式之一。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现状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成效
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全国许多中学在这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有的学校摸索出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系统的实践内容。教学中,教师有着明确的德育目标,为了实现目标,还配合使用不同的德育形式,例如开展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诗歌朗诵比赛,开展辩论会、演讲赛等。教师还集体开发了校本教材,如影视文化欣赏,这不仅能使学生增长知识,了解古代文化的精华,掌握典籍瑰宝,而且能提升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存在的问题
1.德育目标理想化
(1)德育目标的理想化与德育工作的虚幻
在学校的德育工作中,一般情况下,德育目标处于虚幻的理想境界中。教师不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内在需求,只重视学生远大目标的树立;学生的个人利益和主体需求得不到重视,教师只求他们不扰乱学校秩序。德育目标脱离社会生活,学生难于理解,也难于从心理上接受。德育目标的过高过空很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名义上“加强”,实际上“淡化”,名义上“落实”,实际上“落虚”,德育的时效性最终受到了影响。
(2)德育目标的理想化与学生的接受能力、认知特点和心理需要之间的矛盾
各个教育阶段的学生有着明显的个体差异,学校提出的德育目标与不同层次学生产生矛盾。对德育发展设置过高的目标,甚至以培养圣人的要求培养学生,明显不符合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平,并且只有高度上的要求,缺乏梯度上的差异,使得其缺乏感召力,德育不具备可操作性,难以落到实处。
2.语文教师角色定位的尴尬
很多语文教师将自身定位于单纯的学科知识传递者和考试内容的训练者,一方面与学生间进行思想交流的纽带被丢失,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遭到了伤害,也无形中浪费了语文教学潜在宝贵资源,另一方面,“育人”的教育准则被严重忽视,教师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费在课文知识和考试内容的讲解和训练上,很难真正实现语文教学具备的教育功能,教师角色定位的偏差往往容易导致语文德育功能的缺失。
3.消极的网络影响
“多元化的思想方法是:在世界上没有最好的,只有相对好的”[4]
网络文化是多元性的,能开阔人的视野,活跃人的思维,丰富人的知识,但其中也充斥着封建迷信、拜金主义、社会政治等各种思想言论,这些文化必然会对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和道德认识产生较大影响,从而形成多元化的思想观念和情感、道德评价方式,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觀的形成,也会使学校的德育教育受到较大程度的冲击,甚至会排斥质疑主流价值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9.
[2]段作章.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学科教育[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1-55.
[3]注释:杨伯峻 论语译注 中华书局 2005,4-5.
[4]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26.
课程教育研究·上2017年4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