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梦瑶
【摘要】研究表明:現今,大多数高校学生已通过了不同种类的英语等级考试,但其中仍然有很多人是不能用英语进行交流的。因此,其解决方法显得尤为重要。此问题也已成为英语教学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所以, 找出引起此现象的原因以及如何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用英语进行交流是本文的研究目的。
【关键词】听说法 交际教学法 口语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3-0117-01
1.为什么中国学生在运用英语进行交流的时候会存在不同的问题
正如英语语言教育家Jun Liu在书中说的那样,中国人一直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谦虚,温和,安静。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相同的表现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教导人们要低调,安静,谦虚,跟道教的思想是相似的。在课堂上,即使有些中国学生有想要交流的欲望,但他们不好意思在全班同学面前大声地或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因此,大多数人宁愿选择听别人说话也不愿意在众人面前表达自己的想法[1]。
除了文化的影响,另一个原因是在中国的英语课堂上,学生很少有机会进行英语交流,因为整个课堂是以老师为中心,一节课的时间里学生通常只能听老师讲课,而没有说话的机会。因此,学生失去了交流的机会,导致了学生在学习英语时不交流,难开口说话的情况。
另外一个原因是课堂活动时间有限,并且形式老套。不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交流的热情。而有些经验不足的老师不能在恰当的时机运用课堂活动也是导致学生的学习结果并不乐观的原因之一[2]。
2.听说法和交际教学法的概念
Cook对“听说法”的解释是它是一个整体教学风格的一部分,同时很好的传达了Robert Lado在Language Teaching A Scientific Approach一书中的思想。视听教学法的重点是通过对话练习口语的教学方法。
另外,根据Cook的说法,在19世纪70年代英语教学方法的重点开始转变成通过交流教学,这也是语言教学的根本目的所在。事实上,交际教学法已成为许多教师都运用过的教学方法,是十九世纪的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3]。
3.一个简单的听说法教学的例子
下面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是整节英语课的其中一部分。该课程利用一段对话教授学生一些关于购物的日常用语,并将其运用在课堂对话练习中。
老师一开始便设置好了一个在鞋店买鞋的对话情景,然后讲这段对话表演出来,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对此有个大致的印象。当老师表演完该对话两次之后会给学生一些练习。第一个练习的内容是将打乱顺序的对话中的语句按正确的顺序排列,这个练习不仅仅只是锻炼学生的记忆能力,还能考验出学生对对话内容的理解程度。如果学生们能够很好地理解此地话,并且听力不是很差,就能够轻松的完成这个练习。在给答案的时候,应该让学生自己找到正确答案,互相找出对方的错误,而不是老师直接把正确答案说出来。然后学生们需要跟着老师来朗读对话,学习单词的正确发音[4]。
下一个练习是让学生将对话表演出来,当表演的同学出现错误时,其他同学需要纠正错误,以学生纠错的方式代替老师纠错。然后老师会呈现一些关于购物的问题,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来完成。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老师需要参与进去,主要目的是听学生的想法。
老师必须列出的问题的目的是给学生一个清晰地讨论主题,是他们能够很好地根据主题讨论。模糊的主题和不明确的方向会减少学生的交流讨论的愿望。其次,当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老师不要打断他们,使他们能够顺畅的进行练习。练习结束后,老师需要适当的给予鼓励。这样,他们会更自信,并且想要交流的欲望更强!
4.结论
从上面的讨论可以得出,使用听说法和交际教学法能很好地将帮助英语学习者练习和学习英语。同时,老师也需要不断地改善和提高英语教学的方法,即便这不是一个容易的事情。但是,如果能够不断提高,英语口语课在中国会更有意义!
Bibliography:
[1]Brown, H.D. 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2007, Fifth Edition, Pearson Education, Inc.
[2]Cook, V.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nd Language Teaching, 2008, Fourth Edition, Hodder Education, Hachette UK Company, London
[3]Jun, L.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in China: New approaches, Perspectives and Standards, 2007, Continuum International Publish Group
[4]Ur, P. A Course in Language Teaching, 2004,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课程教育研究·上2017年4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