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承君
【摘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学生思维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思维品质的优劣。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结合具体知识的学习,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灵活性,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 思维 准确性、敏捷性、灵活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3-0151-01
一、培养思维的准确性
思维准确性是指学生的思维能循着正确的方向进行活动,是一种判断事物的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让学生扎实地掌握一些基本概念,这是培养学生思维准确性的基础。思维准确性的培养,必须从低年级做起。我们不能因为低年级数学知识简单,就轻视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的教学。虽然多数学生刚入学就能进行10以内数的加减运算,即使较差的学生也能凭借自己的十个手指头进行加减法计算,有的学生还能从一数到一百,甚至还会背诵乘法口诀。但他们对数的实际大小、数位、十进制等概念,还有加减乘除的意义和法则并不清楚。因此,凡是数学中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一定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弄懂,特别是易混淆的概念,一定要让学生正确地认识和理解每个概念的实质含义,并能熟练地表达,只有达到这种程度,才可能在今后学习新知时更好的发挥迁移作用。
在解决问题教学中,学生是否理解基本数量关系是判断学生思维是否达到准确性的关键。在教学中不能让学生死记公式,套题型,应该从培养学生正确的思路着眼。这一点,在低年级学生刚认识自然数1、2 ,会算1+1=2,2-1=1,初步接触数学时就要加以渗透引导。在刚开始接触加减法时,我们就要引导学生结合课本插图试着理解加减法的含义,这种训练,是培养刚入学的小学生正确思维的第一步。在此基础上,逐步引导他们结合课本插图对所解决问题做一些简单分析,随着熟练程度逐步提高,再要求学生能把生活语言抽象为数学语言,达到对基本数量关系由浅入深地理解。
二、思维敏捷性的培养
思维敏捷性是指一个人进行思维活动时,具有当机立断地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表现在运算过程的正确迅速、观察问题的避繁就简,思维过程的简练敏捷。培养思维敏捷性,就要求学生不仅要扎实地掌握好基础知识,还要对学生在懂和会的基础上提出速度的要求。
比如教学10及20以内数的加减法时,我们不能满足于学生能算出正确的得数就行,还要进一步要求学生运算正确、迅速。因此要在训练学生口述计算步骤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在见到或听到题目的同时,就能积极思考,做到思维与计算同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总结计算规律及技巧,有助于提高思维敏捷性。教学实践证明,只要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技巧和方法,经过阶段性训练,多数学生思维敏捷性品质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思维敏捷性的培养,除了要求计算熟练外,一些常用的数量关系也要求学生必须熟练地掌握好。学习了小数、分数、百分数后,对它们之间的互化关系,应做到知其一就能知其二、三。学习圆周率?仔,就要求学生熟记一个到10个?仔的数值,这样计算与?仔有关的试题,就会得心应手,有助于提高运算速度。
三、思维灵活性的培养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学生对一个数学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進行思考分析,能将学到的知识、技能,较好的加以灵活运用。在教学中教师应自始至终,持之以恒地引导学生不拘泥于狭隘的解题思路,突破单一的思维模式,诱导他们转换角度,多方思考,探寻多种解题方法,进行一题多解,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灵活性的培养,要在学生扎实学好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指导学生形成合理灵活的计算方法和解题思路。合理变通,是培养思维灵活性的常用手段。如计算84÷12÷15×30,按常规程序计算,将得到一个循环小数。我们引导学生改变思路,运用乘除互逆关系,将此题转化为连乘则很快得出14这一结果。这一转换既可锻炼思维的灵活性,又由于选择了解题新途径,使难点迎刃而解。合理变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使解题过程化繁为简。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是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的重要途径。这样训练,能沟通各种知识的内在联系,使已学知识形成系统,同时学生学会了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思考问题,灵活的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
青少年时期是形成良好素质的黄金时期。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和灵活性,意义重大,影响深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