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伟
摘 要: 高校学生社团是中等学校和高等学校学生在自愿基础上自由结成按照章程自主开展活动的学生群众组织,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及载体。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越来越全面化,从道德素质到专业能力,这些要求不断挑战高校教育對社会需求变化的适应能力。
关键词: 高校学生社团 德育作用 德育功能
2005年,教育部发布了5号文件《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主要任务:积极支持学生社团活动,大力促进学生社团发展;切实加强对学生社团管理,引导学生社团健康发展。《意见》提出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推动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充分调动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积极性;坚持建设和管理并重,积极扶持、规范运作,促进健康发展;推动学生社团在活跃校园文化、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学校改革发展稳定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大学生社团的德育工作特点
1.针对性。社团指导老师需针对本社团的性质、学生入团的主要目的及学生的主要类型对社团活动进行指导。如外联类社团,学生主要入团目的是锻炼口才及社交能力,指导老师应针对学生的这种需求为学生寻找尽可能多的训练方式,并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指导。又如学术类社团,学生入团的目的主要是思想的碰撞、智慧的互补、学术的提升,指导老师可以多多举办一些讨论会,帮助学长请到相关领域的专业老师参与讨论,并在会上激励学生踊跃发言,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2.包容性。社团的指导老师面对的是一群有想法、有激情的社会新鲜人,他们勇于思考、敢于创新,但同时他们个性鲜明。在社团活动中会发生多次碰撞,指导老师要学着接受新事务、新思想,与学生一起积极尝试。错误发生时,包容他们,指导他们改正,取得成功时,提醒他们,不要膨胀。
3.科技化。这是一个互联网发展快速的时代,学生的思想不再束缚于课堂之上,对新事物的认知及接受度甚至高于为他们执教的老师。为了贴近他们的心理,教师科技化是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老师需要了解网络、及时掌握时代信息、提前知晓发生什么、对学生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才能尽早做好应对准备。
4.裁判性。学生社团讲求民主,却不是无条件的民主。正如国家需要法律,校园需要校规,社团要有自己的规章制度及生存原则。而指导老师就是这个集体中的仲裁者,在民主的大背景下,发生了内部矛盾及问题,“仲裁者”需及时做出判断,解决矛盾,使社团可以继续健康有序地运行下去。
以上是大学生社团德育工作所具备的四大特点。高校德育教育需秉持外紧内松的状态。在不违反高校规章制度的条件下,学生可以自由发挥,毫无疑问这就彰显了学生社团的重要作用。
二、大学生社团的德育作用实现的重要意义
高校学生社团是以兴趣、特长、需求为纽带将学生聚集在一起,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发展自我的平台。通过交际与组织,他们不断审视着自身的不足和缺陷,并通过各种途径努力完善和修正。
大学生社团的健康发展,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学生在参与社团活动时,与志趣相投的朋友相识,获取归属感、集体荣誉感,不仅愉悦了身心,还增强了自信心。同时社团活动在完善大学生心理素质和培养人际关系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可以潜移默化地实现大学生思想教育具体内容的转化,与课堂教学相得益彰。经过多年实践,我们发现,“硬”教育的效果并不好。反而社团,通过人际交流、沟通反馈,学生更易接受,这就显得社团的德育导向实现尤为重要。
三、大学生社团的德育作用
要做好大学生社团的德育工作,首先要充分了解大学生社团都能发挥哪些作用,才能提前考虑好每一个决定可能达成什么样的效果,以及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并准备好相应的解决措施。
1.大学生社团的道德价值导向功能。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不再拘泥于从前,他们容易被新鲜事物所吸引,不断追求自我完美。高校社团种类繁多,可以满足学生的各种需求,紧贴学生的兴趣爱好,因而学生更容易被吸引,也容易被同化、被重塑。因此,大学生社团的道德价值导向作用的实现显得尤为重要。
2.大学生社团的道德素质拓展功能。江泽民同志曾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做了关于《教育必须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的讲话。文中指出:“各级各类教育都要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受教育者的全面素质,作为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把教育作为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的知识产业和关键的基础设施,拜倒优先发展的战略重点地位。”
而高校学生社团恰恰可以比课堂更能完成这项任务。学生通过参与社团活动,扩充人际交往获得沟通技巧,组织活动事项获得组织能力,解决突发事件获得应变能力,与成员商讨完成任务获得团队意识,总结活动经验获得实践经验。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可以愉悦心灵、疏导不良情绪,有助于大学生在校生活的健康发展。
3.大学生社团的集体凝聚激励功能。大学生社团是由一群拥有共同需求及目标的人所建立及维持的,社团的宗旨和目标可以将这群人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参与社团活动时,由于目标一致,成员很容易对社团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容易号召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体现了强大的凝聚功能。尤其是在自己身处的社团与其他社团进行良性竞争的时候,这种凝聚功能显得尤为突出,甚至远超班级所能带来的凝聚力。
另外,在社团活动中,每个人都可以是主人公,他们积极地参与策划、组织和决策,为了寻求认可不断地自我激励,体现了高校学生社团的激励功能。
4.大学生社团的道德调节转化功能。高校学生社团作为一个较独立的小团体,道德调节转化功能非常明显。成员在社团活动中,通过人际交往、交流反馈,对道德选择及价值取向不断进行判断和取舍,领悟群体交往中的道德“潜规则”,只有接受了这种“潜规则”,才不会发生伤害群体利益的事件,社团才能向着好的方向发展。一个积极向上的社团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团队意识和社会意识。
评价是道德调节的主要动力,它可以激发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调整自我与社会的关系,使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间的关系都可以趋于完善,这是人的本能。这就是道德调节转化功能的重要意义。
5.大学生社团的道德规范践行功能。高校学生社团在建立的时候必须有指导老师才可以申请,因而指导老师要在学校的规章制度之下、社团的章程之下,把握着社团走势的总体方向,确保每个社团都是健康积极向上发展的,确保社团举办的活动都是有益身心健康的。在指导老师指导过程中,即是这个老师所认可的道德规范的践行过程。
高校学生社团可以视为一个给一些兴趣相投的人提供社交机会的圈子。学生必须学会诚信,在岗位上诚实劳动,在交际上真诚待人,才能获得圈子里“前辈”及“同僚”的认可。在人际交往中感受到的道德评价,对个体的强化作用远比书本或电视来得更强烈,这些都是高校学生社团道德规范践行功能的体现。
四、结语
高校学生社团在提供社交能力、组织能力的同时,也为学生接触社会、融入社会提供了契机。并且通过社团的德育功能作用为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提供重要的载体,达到在高校学生社团活动组织中渗透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及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思想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尹冬梅,丁力.中国当代高校学生组织研究[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8.
[2]徐伯才.大学生德育的探索与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陈娜,田素芹.学生社团——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载体[J].教学研究,2006(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