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TI“国别与跨文化研究”课程中的密集读写任务对分析能力的影响

2017-11-26 00:44曾蕊蕊
文教资料 2017年21期
关键词:分析能力

曾蕊蕊

摘 要: 近年来,各MTI培养单位都在开设特色的专业方向,设置符合该特色专业方向的课程。本文分析了某石油类高校在MTI能源翻译方向课程中开展的一项通过密集读写任务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的行动研究,对学生写作和学生访谈进行了分析,发现密集读写任务在培养学生分析能力方面效果明显。

关键词: “国别与跨文化研究课” 分析能力 密集读写任务

一、引言

2007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立翻译硕士专业学位(以下简称MTI),同年12月国务院学位办下发《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学位办(2007)78号),说明了翻译硕士的培养目标、招生对象及入学考试办法、学习年限、培养方式、课程设置、学位论文和组织与实施等方面的问题,提倡各MTI培养单位办出特色:“各培养单位可根据自己的培养目标与师资特色确定选修课”,也就是说各MTI培养单位可以有自己的培养目标,开设自己的特色专业方向,并设置符合该特色专业方向的课程。

某石油类高校于2010年获批翻译专业硕士点,2011年开始招收全日制“英语笔译”专业翻译硕士研究生。在翻译硕士的总体培养目标上遵循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中提出的要求。为体现培养特色,结合自身在能源领域研究的学科优势,其在《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中指出,翻译专业硕士的培养主要侧重石油石化科技、经济、政治和舆情领域翻译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组织和实施相关的翻译项目。从学科属性看,本专业同英语语言文学、应用语言学、汉语语言文学、特殊用途英语、能源科技及国际石油经济和政治相关联。因此,为体现翻译专业硕士点的专业特色,某石油类高校外国语学院要求翻译硕士研究生在第一学期选修“国别与跨文化研究”课程,以提高学生对能源相关国家及地区的认知,帮助他们在翻译过程中理解和把握语言背后的深层次文化信息,提高他们对翻译材料进行分析解读的能力。本文分析某石油类高校在“国别与跨文化研究”课程中运用密集读写任务,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的行动研究,希望研究结果能為MTI特色培养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国别与跨文化研究”课程介绍

在某石油类高校MTI课程设置中,与产油国国别研究相关的课程有:“国别与跨文化研究”、“能源战略和能源政策专题”、“国际石油政治学”。本文主要以“国别与跨文化研究”课程为例,探讨如何运用密集读写任务,帮助翻译专业学生掌握产油国文化相关的知识,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修养,提高MTI学生对翻译材料进行分析解读的能力。

“国别与跨文化研究”课程在翻译专业硕士第一学期开设,这样设计主要考虑两点:一是让学生在进入MTI学习之初,明确专业方向定位,即接下来的两年学习将以能源翻译为重点,并为学院提供的翻译实践活动做准备;二是让学生掌握一些产油国及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基本知识,学会思考分析能源语篇所涉及的深层次信息。本文主要分析2015级MTI学考情况。该年级MTI全为英语方向,共57人。教学大纲设计授课时间为15周;由于国别研究是一个跨学科研究领域,涵盖从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化、人口、语言到社会等诸多兼有人文和社会科学的现代学科领域,要在15周内涵盖产油国的所有信息较困难,因此,教学内容主要将产油国及区域划分为美洲、中东、亚洲、欧洲、非洲五大模块进行专题性研究分析;教科书以自编讲义为主。

三、研究方案

本次课程改革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是:(1)如何更有效地传授产油国及区域的社会及文化知识?(2)由于课程时间有限,如何在传授相关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为此,课程教师运用“以写促学”(write-to-learn)理论,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完成密集读写及研究任务促进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学会分析问题。

这样安排课程的原因:1.时间有限,在短时间内面面俱到地涵盖较为庞杂的社会与文化知识可能性非常小,只能以专题研究的形式进行;2.MTI注重翻译实践能力,石油大学MTI毕业生在进入石化相关公司及研究院所除了从事资料的翻译工作之外,还要对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因此,根据市场就业需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研究分析能力很有必要。

(一)方案设计

国别与跨文化研究课程教师对课程具体做出了以下安排:

1.第1周是课程简介,第2—5周集中介绍美洲、中东、亚洲、欧洲、非洲五大区域的社会和文化概况,之后每周从BBC,CNN等世界主流媒体摘取一则与一个国家或地区相关的能源新闻进行集中分析,剖析新闻中蕴含的社会与文化信息。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周阅读两三篇同一主题文章(如美国的能源政策、中东的石油外交等)后,对相同主题的一则新闻写一篇分析报告。教师要求阅读报告分为三部分:(a)找出几篇文章讨论的主要问题;(b)文章中哪些观点可以用来解释新闻中提及的事件;(c)找出影响新闻事件发生的社会与文化因素,加以评论分析。小组作业主要以分析报告的形式完成,每周定期以邮件形式交给教师,教师就每组作业撰写评语并打分。学生分析报告成绩占课程总评成绩的50%。

3.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和写作的基础上开展相关讨论。

上述课程安排与传统的国别与跨文化课程授课方式的最大不同在于运用“以写促学”(write-to-learn)理论,学生需要完成大量阅读、研究、讨论及写作任务。

(二)行动效果

选修国别与跨文化研究课程的学生共57人,分为11组。笔者收集了该课的教学大纲、分析报告写作模版、学生每周的分析报告,并分别对部分学生进行访谈。因篇幅所限,以下主要基于学生分析报告和对学生访谈结果讨论行动方案培养学生研究能力的效果。

1.对分析报告的分析。学生完成报告需要运用的认知技能主要有分析(归类、识别、比较、澄清、区分、阐释等)和评价(评判预设、假定、论点、论据、结论等)技能。分析报告a、b部分主要锻炼分析技能,c部分主要锻炼评价技能。笔者参照文秋芳等的评价标准,即精晰性(清晰、精确)、相关性(切题、详略得当、主次分明)、逻辑性(条理清楚、说理有根有据)、深刻性(有广度与深度)、灵活性(快速变化角度、娴熟自如地交替使用不同思辨技能),对分析报告的各部分进行5分制打分,其中1代表“很差”,2代表“尚可”,3代表“较好”,4代表“好”,5代表“很好”。endprint

学生在第1—5周表现普遍较好。从第6周开始学生每周阅读同一主题文章,识别文章讨论的主要问题(分析报告a部分),阐述文章的主要论点、细分文章的不同观点及原因,并找出与新闻内容相关的观点(分析报告b部分),对新闻事件进行评论分析(分析报告c部分)。这样的读写任务对学生有一定难度,需要他们综合运用分析和评价技能。学生分析报告的完成情况随着课程进展出现一定变化,第6-15周阅读报告的完成情况具体如下表所示。

上表显示,分析报告各部分平均分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a部分提升速度最快、幅度最大,c部分提升幅度最小。成对比较结果显示,a部分平均分从第7周(p=.000)开始显著提高,b部分从第8周(p=.000)开始显著提高,c部分从第12周(p=.000)开始显著提高。

2.对分析报告分析结果的讨论。分析技能由归类、识别、比较、澄清、区分、阐释等子技能构成。分析报告a、b部分对学生分析能力的要求由低逐渐到高,涵盖的子技能由少到多。a部分只要求学生识别归纳文章主要议题,所阅读的文章大多来自学术期刊或图书章节,基本明确清晰地阐释所讨论的问题,因此这部分难度不大。学生在这部分的表现从第7周开始显著提升,他们之所以一开始得分低可能是由于没有理解老师的要求,没能有效归纳文章讨论的中心问题,而是一一罗列所读到的讨论问题。

分析报告b部分要求学生不仅要正确识别观点,还要对观点进行区分并归类,找出其中可以用来解释新闻事件的观点。因此,这部分的任务难度比a部分高。学生在b部分进步呈显著性的时间(第8周)晚于a部分(第7周)。学生在b部分一开始存在的问题是简单罗列所读文章的观点,对观点缺乏深度解读及归类,导致未能正确找出用以解释所涉新闻相关的观点。这些问题在第8周显著减少,这一方面得益于教师指导,另一方面学生已逐步学会借鉴文章中的参考文献对观点进行概括讨论。因此,在练习三四周后,学生的区分和归类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分析报告c部分需要学生运用评价能力,结合所读观点对新闻事件进行评论,找出影响事件发生的社会和文化因素。学生这部分的表现在接近学期末时(第12周,p=.000)才有了比较明显的提高,主要因为对事件的恰当评论必须建立在对观点清晰准确的理解之上。该级99%的MTI学生本科专业为英语,与国别研究相关的课程为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课程,有的学生在本科阶段甚至从未接触过此类课程,而对新闻事件背后社会和文化因素的分析,首先需要学生掌握国别研究的方法,其次需要学生对重要区域及国家的历史、社会、政治、文化等因素有全面的把握。第12周之前学生未能较全面地掌握相关知识,虽然在前五周学习了研究方法及理论课程,但熟练运用研究方法及理论撰写分析报告需要一定阶段的训练,对所读观点进行准确理解、归纳概括和比较分类,所以他们很难给出有质量的评论。

3.对学生访谈结果的分析。对学生的访谈在学期末进行,每组随机抽2名学生代表,共22名学生,采用非正式一对一形式,每名学生的访谈时间10分钟左右。访谈问题主要包括:对课程教学目标的认识、对每周写分析报告的看法、课程收获。访谈结果与分析报告分析所得的学生通过读写训练研究能力得到显著提高的结果总体一致。

(1)所有学生认识到的教学目标均与教师制定的目标相符,即了解国别研究相关概念,掌握本学科学习方法,培养运用理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提取信息、加工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

(2)对于每周写分析报告,所有学生都十分认同。有一名学生说道:“虽然做这项作业会花大量时间,但是觉得很有收获。”17名学生反映一开始写报告有些不愿意,觉得很痛苦,似乎与自己的专业关系不大,几周后就习惯了,并且运用到能源舆情报告的编译分析中。在被问到写分析报告的好处时,学生给出不少回答,比如:“写分析报告使我们养成对翻译材料进行深度加工的习惯。比较所读文章的观点,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对信息进行合成。在翻译实践中,过去只是简单地对能源新闻进行翻译,现在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新闻事件发生的深层次原因。”“写促使我们思考,不仅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在翻译过程中,还有助于厘清前后的逻辑关系,提高翻译能力”。

(3)学生在这门课上的收获主要表现为学科知识、研究能力和英语翻译技能等的增长。①100%的学生都觉得学到了国别研究的相关知识,并且对如何做本学科学术研究获得了初步了解和锻炼,增强了学生对专业特色的认同感。②100%的学生认为分析能力得到了培养,特别是分析、对比、归纳总结的能力:“学到了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找出引起事件发生的不同原因,不再盲目接受被告知的东西。”80%的学生则提到自己的评价分析能力仍有待提高。③50%的学生觉得翻译能力有所提升:“翻译过程中,前后文的逻辑性增强了,能够使用更多的专业性词汇,表达更加规范化。”

四、结语

本行动研究尝试在MTI国别与跨文化研究课中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得到了如下启示:(1)国别与跨文化研究科在培养MTI学生研究能力方面能够大有作为。以学科知识为依托,学生在运用所学知识或理论分析问题的过程中锻炼研究能力。(2)本行动研究中的教师精心挑选阅读材料,给学生提供了分析报告模板,引导和帮助学生写作。设计的任务难度由低到高梯次渐进,学生的分析、评论能力经过反复练习得到显著提升。(3)读写结合是促进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提高研究能力的有效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学位办.关于转发《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的通知[Z].学位办〔2007〕78号,2007.

[2]文秋芳,王建卿,赵彩然,刘艳萍,王海妹.构建我国外语类大学生思辨能力量具的理论框架[J].外语界,2009(1).

[3]林岩.英语专业知识课中的密集读写任务对思辨能力的影响[J].外語界,2014(5).

基金项目: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4年“研究生教育质量与创新工程”项目:基于国际能源舆情研究的“国别与跨文化研究”课程建设。endprint

猜你喜欢
分析能力
初中历史课堂中情境教学法的运用
浅谈学生在高中历史学习中分析能力的提高
“精授知识”提高化学分析能力
再识“千变魔女”
小学生分析数学问题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