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密
摘要:本文阐述了志愿服务体系与经济新常态的关联,指出从精神内涵和管理机制两方面对新常态下的高职院校志愿服务体系进行创新,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完善志愿服务体系的方式方法,以期推动高职院校的志愿服务长久良性发展,提高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的积极性。
关键词:新常态;高职院校;志愿服务体系
随着“新常态”概念的提出,中国经济进入速度转变、结构优化、动力创新的全新发展模式。高职院校的志愿服务体系作为服务学校和社会的载体,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也贯彻着中央提出的志愿服务精神,积极践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原则,树立学生的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经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当今高职院校的志愿服务体系虽然已渐趋完备,但为了适应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要求,仍然需要不断创新,使其与时俱进、永葆生机与活力,以全新的视角定位学生在服务体系中的角色,将个人品质与时代精神同步,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与优势,将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创新内涵融入高职院校志愿服务体系的改革举措之中。
一、新时代下志愿服务精神内涵的创新
传统意义上的志愿服务精神不计报酬和个人得失,为人民和社会提供无偿、义务的服务。而在经济新常态下,立足于高职院校的视角,志愿服务精神的内涵在保持无偿服务、奉献社会的基础上,更要与时代的发展紧密相连,升华到一个新层次。
将个人综合能力和素质与志愿服务体系紧密相连,个人能否与集体一同进步发展,直接影响志愿服务体系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志愿者要和不同的组织机构、社会群体以及其他志愿者进行沟通交流,通过互相学习、互相促進来扩大社会交流空间,完成高校学生自我提高、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自主过程,对社会的发展和个人的人生进行积极的展望,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提升个人的道德和精神境界,为学生树立理想和信念、实现自身价值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志愿团队管理运行机制的创新
1.志愿者选拔机制的创新。选拔志愿者时把关不严,导致志愿者的素质与能力参差不齐,这是当今高职院校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为此要对高职院校的志愿者选拔机制进行改革,坚持严格把关、从优择取、宁缺毋滥的原则,保证为志愿服务团队提供素质较高、技能过硬的志愿者。高职院校在招募志愿者前,会举办专场讲座或课程,全面介绍志愿服务内容,让学生对志愿服务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树立其服务意识和服务信念,再通过严格的遴选机制层层把关,全方位考查志愿者的素质、能力、思想和决心,确保最终入选为志愿者的学生有能力、有担当。
2.志愿者发展模式的创新。为保持高校志愿者对志愿服务的持久积极性,使其坚持长期从事志愿服务,志愿团队应设立相应的激励机制,给予志愿者一定程度上的褒奖。志愿者在精神上获得满足的同时,会以更加坚定的态度积极投身到今后的志愿工作中,有利于志愿团队长期、良性的循环发展。
三、志愿长效服务方法创新
1.创建服务特色,打造专业品牌。高职院校为社会培养、输送的专业人才往往具有较高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能够解决实际应用方面的问题。在学校层面上,志愿服务团队深入挖掘该校的品牌专业特色,在此基础上做出具有专业代表性的志愿服务特色项目建设。在庞大的志愿服务队伍中,依托品牌专业建设而开展的志愿团队往往因其专业性和技能型,更容易独树一帜、脱颖而出。
2.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校园志愿服务与社会活动接轨。对于高职院校,志愿服务团队在本校内成长、发展,环境相对单一,局限性较大。将志愿服务体系纳入企业、社会的范畴,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志愿者的体力和智力优势,通过实际行动来促进企业、社会的良性发展,而且宝贵的实践过程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社会经验,让学生在增进对社会认识的同时,对志愿服务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3.志愿服务与社团活动结合,丰富活动内容,提高学生积极性。社团作为学校内部学生课外活动的主要基地,不仅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更加锻炼了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志愿服务相比于学生社团而言,受众范围更广、影响范围更大、意义更加深远。只有找到社团活动与志愿服务的契合点,将二者联系在一起,将社团常规活动纳入志愿服务中,才能让学生在完成社团活动、拿到社团加分、做出贡献的同时有所收获,进而鼓励学生加入社团进行志愿服务,带动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
参考文献:
沈华梅.高职院校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构建[J].科教导刊,2016(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