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芳芳
摘要:“互联网+”时代带来了跨越式的发展机遇。培养“互联网+”时代的应用型国际化人才是当今开设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高职院校的首要任务。本文针对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的教育质量现状进行分析,着重探索了“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教学质量提升的途径。
关键词:“互联网+”;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教育质量
对于高等教育而言,“互联网+”的出现为高校教育模式的创新与改革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并在教育行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作为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阶段性产物,“互联网+”教育是利用互联网平台和信息技术,使教育行业与互联网进行深度融合,以此形成新的发展模式。在信息时代的大环境下,有效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提升中外合作办学的教育质量,使之达成能够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是当前高职院校需要探索的课题。
一、高职中外合作办学教育质量现状
1.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匮乏
中外合作办学的核心目的是把国外优质的教育资源引入国內。当前,从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引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实际情况来看,明显存在有数量、没质量的问题。高职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外方课程与中方课程无法做到无缝对接,教材之间的匹配存在问题,中方很难高效率地将外方的优质教学成果转化到实际教学中。虽然大部分高职院校都有通过中外合作办学渠道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大力提升自身实力的诉求,但是,由于办学资质较低、合作水平有限、资讯渠道不畅等问题,这种诉求只停留在表面文字上,实际上很难与国外的知名院校或教育机构达成优质资源共享。
2.课堂教学模式单一
培养一批具有国际化视野以及跨文化意识的国际化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的首要任务。然而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教师是课堂上的权威和绝对的主角,这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自我主动探索,学生只能机械地跟随教师的思路被动接受新知识。很多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所提倡的小班制授课其实虚有其表,在实际操作时对学生的评价并没有严谨的区分准则,导致中外合作项目在分班时均为随机组合。这就意味着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每个班级学生的专业素质能力,尤其是英语水平都是参差不齐的。由此造成在教学中,无论是外方教师还是中方教师都难以兼顾各个层面的学生。
3.质量保障体系不完善
一直处于质量保障体系的低端,这是诸多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共性问题,院校目前更多的是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价,缺乏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全面认识。政府在高等教育质量管理和保障方面有绝对的权威,自上而下地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机构进行全方位的质量监管,这就导致了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及项目本身所具有的自主权极为有限。从另一方面来说,政府缺乏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及机构的激励政策,造成院校只重视外部评价,缺乏加强质量管理体系的内部动力。在质量标准这一方面,相关部门对所有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都采用同一套质量标准规范和学术取向,对不同办学单位的个体差异却视而不见。
二、“互联网+”高职中外合作办学教育质量提升的对策
1.优化国内外教育教学资源
互联网已成为信息与知识的主要载体,使高职中外合作办学的资源配置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各高职院校可利用MOODLE平台和其他“互联网+”新媒体资源,搭建资源共享平台。中外双方共享优质资源,有效引入丰富的教育资源。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项目内的学生能随时随地通过互联网学习,下载国外院校的高质量学习资料,并根据自身的学习能力及学习动机寻找国外优秀教师的在线课程,并有选择性地学习;另一方面,从教师的角度来看,使用互联网平台进行高效的自我提升,与国内外的诸多学者、专家、企业人士在线研讨交流,进而获取最新的科研成果、行业发展动态等教学资源,使知识库能够及时更新,丰富现有教学储备。
2.打造高素质的教师共同体
传统教育与“互联网+”的结合,使全新的在线教育模式得以实现,教学团队由主讲教师、助理教师、设计师、多媒体专家等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士构成,从而实现了效率的最大化和资源的最佳化。在信息化教学时代,一门课程从材料准备、声音录制到后期字幕和视频的加工,前后需要一两个月的时间。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学教育质量是由教师团队的专业素质与专业能力决定的。“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教学模式需要高素质的教师专业团队。因此,切实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迫在眉睫。可以聘请专家定期来校进行讲座和交流,遴选优秀教师和专业人才组成专业团队到国外接受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团队的可持续发展。
3.创新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方式
首先,学习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形成具有自主特色的在线教育平台,设计出自主学习、翻转课堂等教育模式。利用“慕课”“微课”等基于互联网的教学方式,借助4G网络通信技术,促进高职院校中外合作教学模式的多媒体化、短视频化、互动化、精品化。将线上线下课堂灵活结合,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其次,依托国内外优秀企业,吸引行业专家参与到专业教学中来,将理论教学、实际工厂、仿真实训环境融为一体。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工作岗位,帮助学生突破不同专业领域的学习瓶颈。更为重要的是,企业员工也可以实时指导和纠正学生的技能操作,从而提升项目教学实习实训、技能鉴定、职业竞赛、案例分析的能力水平,提升不同专业学生适应“互联网+”时代的信息素养和职业能力。
4.尝试智能化教育质量管理模式
在“互联网+”大环境下,高校应从人力、物力和财力上对信息技术的尝试与应用给予支持,实现数字校园向智慧校园的迈进。一方面,创建科学、系统、综合的在线学习系统和教学管理信息平台,增强学习内容的科学性和准确性,确保学习效果的可持续性和有效性。众所周知,在线学习系统不仅具有课程直播的作用,还有监督和辅导的功能。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与外方合作院校建立沟通机制,组建人才培养协调管理机制,以此形成产学研发的联盟关系。中方院校就人才培养的重大问题要与外方合作院校进行全盘规划,在监督评估、专业建设、招生就业等方面加强合作。
三、结语
高职中外合作办学经过二十多年的探索和发展已经初具规模,但由于发展时间尚短,开放的幅度偏大,在资源引进、教学管理、教学方式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各高职院校要把握发展机遇,对自身的教育教学理念进行调整,不断顺应时代发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解决这些问题,提升综合教育教学质量,从而达到培养优质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林金辉.中外合作办学中引进优质教育资源问题研究[J].教育研究,2012(10).
[2]杨艳,章文君,潘雨晴.“互联网+”时代高职中外合作办学教育质量提升研究[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5(5).
[3]颜伟华.浅谈“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提升途径[J].民营科技,2016(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