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源泉

2017-11-26 14:17景佥
文教资料 2017年21期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景佥

摘 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的民族基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源泉。“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人们对国家富强、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的期待与梦想;“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立足社会集体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既契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要求,又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光大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爱国精神、敬业传统、诚信品德、仁爱美德。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思想源泉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由此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的民族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本质上属于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中重要的思想源泉。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一现实目标囊括了我国社会生活结构的基本领域,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大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人们对国家富强、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的期待与梦想。

(一)富民强国的智慧涵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富强”自中国古代便是重要命题,早在先秦古籍《尚书》中就有关于“裕民”“惠民”的记载。中华民族是勤劳勇敢的民族,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与贫困做斗争,成就了“文景之治”、“武宣盛世”、“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等。近代中国近百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积贫积弱的社会现实更使无数仁人志士对民族复兴进行艰辛的探索。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成了一个半世纪以来中国人梦寐以求的共同愿望。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全国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成为中国人民必须完成的第一大历史任务。自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越来越富裕,国家经济实力越来越强大,这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只有将“富强”,即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国家综合国力和实现人民群众的生活富裕、幸福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价值目标,才能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二)丰富的民主思想涵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国古代有丰富的民主思想。中国“民主”一词最早见于《尚书·多方》:“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休命于成汤。”诸如“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等都体现了中华民族朴素的民主理念。近代中国,封建统治的腐朽与帝国主力列强的入侵,使百姓遭受重重压迫和剥削,民不聊生,“科学与民主”成为无数革命先辈为之抛头颅、洒热血的伟大旗帜。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坚持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国家的主人,新中国成立以后,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民主集中制原则,保证人民当家做主为根本。“民主”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之一,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契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主思想。

(三)优秀文明成果涵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华文明五千年生生不息,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古代文明主要体现在对“仁”和“礼”的追求上。尤其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发展历程中,“仁”和“礼”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道德精神最基本、最重要的范畴。近代中国,由于封建制度的瓦解与西方列强的入侵,传统的中华文明受到西方文明的极大冲击,在全球化背景下,西方文明的影响仍在持续,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文明成果,是抵御冲击的直接方式。将“文明”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示党号召人民群众继承中华优秀文明成果,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发展中华文明凝聚力量。

(四)“和”文化涵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关“和谐”的思想内容极其丰富,充满了古人对和谐社会状态的憧憬。如人与自然和谐的“天人合一”思想,人与人和諧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人和”思想,人与社会和谐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的“与民同乐”思想。从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到党的十八大指出“要继续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和”文化已经融入党的方针政策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当中。将“和谐”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体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涵养。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了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这种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是立足社会集体层面对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它既契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要求,又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自由理念”涵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华民族的自由精神,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历史表现形式。中华文化传统中的“自由”偏向于注重内心的自由,注重于通过“修身养性”、“慎独”达到较高的道德境界,从而实现“不逾矩”的自由。近代中国社会由于特殊的社会性质,其“自由”从民族主义角度出发,追求民族独立与自由。如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自由”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现实追求,表达社会自由的内涵。不同的社会性质决定了“自由”的不同表现形式,但“自由”的最本质的价值取向与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是契合的。

(二)“平等思想”涵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国自古以来就崇尚平等,历史上出现过不少有关平等思想的著作和言论。但在中国长期的农耕文明影响下,古代的平等思想多为农民阶级的平等思想,它集中体现了农民阶级政治上反对地主阶级的统治和压迫,经济上反对地主阶级的剥削和掠夺。近代社会,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其强调的平等思想针对资产阶级的剥削与压迫。如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平等”,不仅仅指物质财富占有上的平等,更指政治地位和精神境界上的平等,其相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平等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endprint

(三)“公正价值观”涵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宝库中,蕴含着丰富的公正思想,由于古代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有限,其公正思想更多倾向于平均主义的价值诉求。到了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入中国,中国工人阶级力争获得更多公正的待遇。如今,社會生产力飞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日益丰富,倡导“公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党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保障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落脚点,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它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均贫富,等贵贱”的思想。

(四)“法治精神”涵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国的“法治”思想,从春秋战国出现以来,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对法治的认识和理解不断丰富和深入,特别是到了近现代,由于西方法文化的影响和中国社会性质的改变,法治的含义已有了重大的变化。民主法治取代专制法治成为社会的主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是实现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可靠保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法治精神”,对今天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仍然具有深远的影响。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一倡导集中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公民应当遵循的基本价值准则。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向每一个中国公民都提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道德要求。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光大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爱国精神。

自古以来,爱国主义一直都是中华民族永恒的追求。中华民族历来就有一股胸怀家国、心系故土的忧国忧民、为国为家的情怀,无数仁人志士都希望将自己的人生价值在为国谋福、为民谋利中得以升华。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经历了近百年的列强入侵,战火纷飞的岁月。抗战时期,面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全中华儿女的爱国热情更是空前高涨。新中国成立初期,无数居住海外的华人返回国内,为建设新中国贡献力量,这正是爱国精神的最好诠释。“爱国”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是对几千年来的中华传统爱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人的爱国壮举和社会主义新的社会条件下爱国新要求的高度凝练和集中概括。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敬业传统。

几千年来,中国文化一直倡导敬业精神,并在中华民族生存和文化发展进程中长期受到重视,成为当时的社会、文化与道德规范。正是这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敬业精神,这种“业精于勤,荒于嬉”的敬业态度,催人奋进,使无数中华儿女勤奋工作、创造价值,使社会得以延续与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无数优秀中国共产党党员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敬业”精神,如“铁人精神”,“红旗渠精神”等。党的十八大将“敬业”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注重价值观的实践性和现实性,更注重价值观对于普通民众的价值和意义,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存在的现实群众基础。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了中华民族讲诚信的优良品德。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对中华民族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国的古语中就有“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人而无信,不知其可”等思想。诚信不仅是治国为政的第一要务,而且是处事待人、治产经商的根本,是各行各业都必须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贯穿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我们应当继承和充分发扬这一宝贵传统,以作为今天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诚信规范体系的历史资源。党的十八大第一次将诚信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范畴,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爱美德。

中华民族是一个友善的民族,中国自古就以爱好和平闻名于世。两千多年前,古代贤哲们就推崇“仁义礼智信”,倡导平和友善的社会氛围。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其海纳百川、博大精深、平和友好的特点对全世界的人们产生强大的吸引力。现代社会的“友善”不同于古代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友善,其成为公民道德的基本规范之一,是公民与公民之间应当如何相处的基本准则。党的十八大把“友善”列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范畴,也是通过倡导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友善共处的关系,形成齐心向上、奋发有力的社会合力。

参考文献:

[1]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25.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3.endprint

猜你喜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教育途径探讨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