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队组织文化建设探析

2017-11-26 14:55成佳模
运动精品 2017年6期
关键词:运动队成员体育

成佳模

(重庆市第二体育运动学校,重庆 400015)

2016年里约奥运会,中国女排奋力实现了竞技水平和道德风尚的双丰收,再次引发了一场触及国人灵魂的精神洗礼。无私奉献、团结协作、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女排文化不仅是我国优秀运动队组织文化的杰出代表,更激励了几代人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加强和改进新常态下运动队组织文化建设,对发展体育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1 运动队组织文化建设的内容

1.1 运动队组织文化的概念

运动队是以运动员为主体,教练、领队、队医等各类人员分工合作的人群集合系统,其组织文化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在其发展过程中经长期探索、研究、培育、塑造而成,为全体成员共同接受和承认的价值观、理念、思维方式、行为准则及其在规章制度和物质设施中外在表现的总和,它是运动队生存发展的基础和内在动力,渗透到选材、训练、比赛、管理等各环节。

1.2 运动队组织文化的结构

1.2.1 物质层

集中在训练生活环境上,例如训练场馆及相关建筑、体育雕塑与绘画、特有的旗帜和徽章、订制的服装和用品、承载队史的陈列室、记录成绩的光荣榜以及宣传栏、显示屏等设施设备。

1.2.2 制度层

对运动队及其成员行为产生规范性、约束性影响的队内各种规章制度。例如运动员守则、教练守则、领队守则等行为准则,运动员选招与退役办法、教练聘任与考核办法、训练监控与机能评定办法、参赛奖励办法、反兴奋剂办法等训练工作制度,以及有关党团建设、作风建设、文化学习、职业培训的思想教育制度,有关医疗卫生、营养膳食、内务评比、物资申领的后勤保障制度,有关考勤、会议、档案、文宣的日常管理制度,此外还包括队内制度化的仪式、典礼和特色活动。

1.2.3 精神层

指运动队全体成员共同信守的基本信念、价值标准、职业道德和精神风貌。一是奋斗目标,在各类比赛中夺取冠军、创造优异运动成绩是运动队一切活动的依据和动力。二是价值观,反映多数成员对事物形态的偏好程度,是关于价值的一定信念、倾向、主张和态度的系统观点,包括为国争光的爱国主义情感、竞争与协作的团队精神、不断创新的时代精神和胜不骄、败不馁的思想气度。三是理念,在运动队各项活动中由其成员归纳总结出的理性认识和观念体系,包括勤学苦练、科学求实、高标准、严要求的训练理念,顽强拼搏、勇于胜利、赛出风格、赛出水平的比赛理念,以人为本、民主规范的管理理念,高瞻远瞩、居安思危的发展理念和知己知彼、集思广益的决策理念。

1.3 运动队组织文化的作用

1.3.1 导向作用

将集体与个人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取向引导到整个运动队所确定的目标上,并将该队引向某个领域或阶层,使其朝着特定方向发展。

1.3.2 规范作用

对成员的思想、心理和行为形成软约束,引导多数人认同、遵守规章制度,并将道德规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队内各方面达成统一、和谐与默契。

1.3.3 凝聚作用

能把不同层次的运动员和教练、领队、队医等各方面工作人员团结起来,将成员个人的思想情感、前途与运动队的生存发展紧密相联,形成命运共同体。

1.3.4 激励作用

积极向上的组织文化能够满足成员多重需要,其核心理念便成为强烈的使命感、持久的驱动力,激励他们为实现自我价值和运动队发展勇于献身、不断前进。

1.3.5 创新作用

建设别具特色的组织文化是运动队创新发展的重要方面,是激发其成员创新精神的源泉。新的训练方法、比赛战术、科研手段、管理理念都有赖于文化上的发明和发现,这是运动队在激烈的竞技比赛中取得竞争优势、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所在。

1.3.6 辐射作用

运动队组织文化不仅会在队内发挥作用,还会对社会产生影响。如女排文化带给国人的精神激励和示范效应远远超越了体育范畴,已升华为民族面貌的代名词、社会文化的符号,是整个民族昂首向前、锐意进取的精神动力。

2 运动队组织文化建设的困境

2.1 多元文化冲击

开放的环境促进不同文化相互渗透,价值取向呈现多变性,各种观念的摩擦和碰撞加剧。年轻人更注重自我设计、自我实现,过去义务本位的自我奉献、自我牺牲转向权利和尊严诉求,其人生目标由理想转向现实、自身定位由精英转向平民、思维方式由宏观转向微观,是非标准多以具体利益代替抽象价值。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受到以市场为导向的合理利己主义冲击,追求金钱和财富的正当性被夸大,贬低了精神追求的价值和意义。人们容易产生浮躁心理,对外来文化往往采取简单的模仿与复制。有的人接触了西方竞技运动管理模式,但由于缺乏系统认知、脱离实际,片面、主观地美化和虚化所谓先进文化,全盘否定、抵触现行举国体制。入队动机受到经济因素影响变得复杂化,部分项目不同程度的市场化确有导致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和矛盾增多。

2.2 速食文化影响

一些运动队成员长期致力于训练、比赛,对科学文化的学习相对薄弱,大多通过表面化、快速化的手段获取知识。信息技术对此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便携式上网设备和QQ、微信等即时通讯工具构成了他们与外界沟通、交流的主要方式。这样只求速度、不问内涵的速食文化,以此果腹尚可但无营养,若将其作为主食终会带来伤害。网上存在大量真伪难辨的信息,一些不负责的媒体刻意放大事件负面效应,非主流意识乘虚而入。速食文化培育的社会认知不堪一击,容易造成运动队价值观念的遗失和蜕变。

2.3 自我认同狭隘

一些运动队成员从小离家进队,训练、学习、生活和对社会的认知几乎都源于这个组织。环境相对封闭,其中还有“近亲繁殖”现象,极易形成文化元素单一的循环。和社会疏离导致队内部分成员社会责任感与社会认同感缺失,由此衍生出的社会价值观显得单纯、易变和脆弱。同时队内不乏竞技体育精英,因其专长而产生远高于普通人的自我身份认同,容易引起整个运动队社会性大众心理的自我脱离。此外很多运动员尚在青春期,容易产生逆反心理,认为能用自己的眼光审视和判断周围的一切,但实际却在自我评价、人际交往等方面存在不少问题。

2.4 竞技体育异化

竞技体育本是人类开发潜能、超越自我的艺术,但在其发展历程中被附加了太多社会价值诉求,使之变得功利化。奖牌已不仅是能力、水平和荣誉的象征,更是社会对运动员、教练、体育官员进行价值排序的依据。为在具有歧视性对比特征的社会结构中处于较高位置,有的人想方设法追逐奖牌,极易造成目的与手段错位。加之体育商品属性不断扩大,运动队中难免滋生出拜金主义倾向,有的人一味追求物质利益而无视其它,迁就、放任甚至助长了一些违纪行为,打假球、吹假哨、服用兴奋剂、搞竞赛潜规等歪风邪气愈演愈烈,严重损害了竞技体育形象。

2.5 思想教育落后

思想政治工作在组织文化建设中具有协调、提供精神动力和支持保证的作用。一些运动队的思想政治工作内容缺乏时代感和针对性,方法、手段僵化,相关成员综合素质不高,惯以简单粗暴的家长式管理,专注于限制、规范人的意志和行为,忽视了受教育主体道德和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加上学训矛盾长期存在,文化学习和人力资源开发受到限制,阻碍了科学训练和职业转型,不利于运动队稳定及其成员全面发展。

2.6 理论指导缺乏

面对时代和环境不断变化,很多运动队适应性不强,仅凭借其经验创建组织文化,一般只能从规范成员行为和确立队伍信念方面作努力。由于缺乏理论指导,这些运动队未能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着眼,无法把握组织文化的整体,既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更缺少相应的结构和内容,只能随波逐流。有些运动队甚至把组织文化看作装点门面的形象工程,一直停留在口号和标语层面。

3 运动队组织文化建设的途径

3.1 制定战略规划

将运动队组织文化建设提上运动队议事日程,全面评价现有组织文化,在此基础上科学设计目标组织文化,统筹安排内容和措施。首先考虑运动队自身特点和项目特点及过去的传统;然后考虑外部环境状况,通过对其分析认识运动队的优缺点;最后要从个人价值观角度来把握集体价值观。运动队目标组织文化既要源于实际又要高于实际,一经确立将在相当长时期内发挥指导作用。其概括和制定应由运动队主要负责人挂帅,全体运动员和各类工作人员共同参与,经过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反复过程才能决定。运动队组织文化建设要与其成员职业生涯管理相结合,通过专题性研究、开放式训练、生活化渗透等有益形式落到实处。

3.2 运用标杆超越法

更快、更高、更强的职业追求意味着标杆超越法这一绩效管理工具适用于运动队组织文化建设。标杆可以是团队、人物或文化本身,可以聚焦业内、放眼社会或指向历史上最优“纪录”。要善于对比分析,发现瓶颈问题,把握关键因素,有选择地借鉴标杆团队在训练、管理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加强内部沟通与协调,在提升竞争力的同时保有自身特色;要发挥榜样示范作用,既包括冠军运动员的偶像效应,也包括教练、领队的言传身教,通过表彰优秀、树立典型等方式,用生动、真实的形象感染全体成员,激发其模仿动机和潜能,实现以点带面、整体提高;要挖掘、提炼和弘扬具有项目特色的竞技体育文化,鼓励反映中华体育精神题材的文艺创作,发挥文化的熏陶作用,使之向最佳实践看齐。

3.3 构建矩阵式协作体系

在传统管理体系中,刻板的科层化价值取向易导致唯训练论。而竞技体育发展方式正历经从封闭型、粗放型向开放型、集约型转变,运动队要想取得好成绩绝不能单纯依靠加强训练强度,必须发挥训练、科研、医疗、保障等各方面团结协作的合力。可以尝试矩阵组织形式,在既有基础上建立纵横相交的机制。运动队及其各类工作人员分别与上级组织的相应机构建立直接联系并争取指导和支持,提高训科医保各项工作的专业化水平。队内亦能优化配置、加强合作,既有利于任务顺利完成,又可培养出复合型创新人才。要发挥党组织和领队的作用,做好纵横两个分支系统间的协调与平衡,以免产生权责不清、多头指挥的乱象。

3.4 创新运动队思想政治工作

组织文化的精神层属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物质层和制度层的形成也离不开思想政治工作的保障和促进作用。要加强管理学、心理学和信息技术的应用,推动运动队思想政治工作与时俱进。一要改善激励机制,给予成员更多成长发展、分配资源、承担责任、参与决策的机会,使其自身利益与运动队长远利益相结合,提高其组织承诺。二要推广心理辅导,配备运动队心理咨询师,充分考虑成员的身份特征、思维方式和接受能力,通过平等、商榷和对话方式消解其内心壁垒,以活动启发心智、以沟通提供建议、以交流化解矛盾,营造积极的组织氛围。三要借助网络媒体,认清信息技术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扬长避短、大胆创新,发挥点对点、交互式优势,及时收集掌握运动队及其成员的需求和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建设组织文化。

3.5 推进运动队培训与开发

培训能够提高人员素质,推动文化深入人心,对组织文化建设具有立竿见影的功效。一要突出职业道德培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以法制教育和纪律教育为抓手,培养成员的职业体育精神,引导其在训练、比赛中恪守规则,切实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二要突出专业知识培训,成员在良好的技术素质基础上,既要学习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等与运动训练有关的自然科学知识,又要学习体育教育学、体育社会学、体育管理学等与人有关的社会科学知识,不但有益其职业发展,而且能提升队内配合度。三要突出各类常识培训,通过分层教育、社会实践等有效途径使成员获得常识并强化逻辑思维,提高认知和应用能力,以此弥补不足,消除各种矛盾和隐患,促进运动队和谐稳定。

3.6 深化运动队识别系统建设

要借鉴企业识别系统经验,对各类文化元素加以整合,提升办队宗旨、行为方式、形象特色等方面的软实力。一要构建理念识别系统,对应运动队组织文化的精神层,是运动队的上层建筑,要依据体育政策、项目特点、环境状况和发展趋势等众多因素综合研判,通过各种学习实践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逐步树立起科学发展的理念,同时注意总结提炼,形成具有该运动队特色的精神文化体系,并用以指导今后各项工作的开展。二要构建行为识别系统,对应运动队组织文化的制度层,以运动队理念识别系统为出发点,与法律法规、道德准则、风俗习惯有机结合,对内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对外进行宣传和交流,以此规范该运动队的管理、训练和比赛等各项活动。三要构建视觉识别系统,对应运动队组织文化的物质层,是运动队识别系统中最外在、最直观的部分,要通过个性化、标准化、系统化的视觉方案,规范整理相关硬件及其布局,展现该运动队的精神文化,塑造独特的组织形象。

运动队组织文化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体,各组织都有其应遵守的共同客观规律,各运动队亦有其共同的文化特征,由于项目不同、成员不同、发展历史不同,逐渐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文化传统。组织文化具有惯性,一旦形成就不易改变,曾经先进的组织文化在环境和条件发生变化后,就可能变成阻碍事业发展的组织文化。运动队必须审时度势,选择适合自身实际的组织变革之路,坚持以文化力制胜,彰显竞技运动的魅力,传递体育精神的正能量,不断推动事业和人的持续健康发展。

[1]冯明荣.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组织文化内涵与建设[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5(5):507-510.

[2]李成彦.组织文化研究综述[J].学术交流,2006,(6):183-185.

[3]刘园园,刘永.文化的解构与主流价值观的重塑——专业运动队思想文化建设探析[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1,(12):12-13,21.

[4]苏贵斌,徐飞.竞技体育异化原因解析[J].体育学刊,2010,17(1):41-44.

[5]王素玲.试论新时期竞技体育人才的思想政治工作创新[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24(9):49-50.

[6]俞继英,文红为.我国优秀运动队组织文化的内容——以国家乒乓球、体操、射击队为例[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40(6):12-15.

猜你喜欢
运动队成员体育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高职院校运动队建设问题与对策探究
合理确定文化课成绩最低要求
教育部:柔道、摔跤等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项目今年停招
过招
我们的“体育梦”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