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共白银市委党校 张红花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建设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文/中共白银市委党校 张红花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我们对历史与现实反思的结果,是我们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我们需要有一个科学合理的态度,需要在具体实践中采取一些切实的举措,如此才能稳步推进我们民族共同精神家园的建立。
传承;传统;共建;精神家园
习近平同志继承党的优良传统,高度重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是人类文明的生存智慧。习近平提出:“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永远不能离别的精神家园。”中华文化塑造了中华民族自强日新、厚德载物的“最深沉”的精神追求,赋予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的血脉,是一个民族自信的源泉。古往今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历经磨难仍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文明历经5000年仍具有旺盛生命力,其重要原因就在于拥有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150多年前,当商业大潮开始涌动时,美国作家梭罗就发出了这样的疑问:“一个人如果失去了精神家园,就算得到了整个世界又有何用?”现在到了我们中国人必须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了。继承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认同感和归宿感、建设共有精神家园的基本前提。任何一种文化均具有历史传承性,否定传统,割断历史,民族就会成为无根的浮萍,民族的精神家园也无从安置。
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走向成熟的标志。近代中国的落后,中华民族所遭遇的苦难历程,使我们对自己的文化失去了应有的信心。但积淀在民族内心深处的那份对民族的信心、那份对民族的担当意识、那份不甘忍受屈辱和敢于对列强说不的豪然之气不曾冥灭。在危亡面前,能够汲取西方的先进文明成果,使我们民族精神因此而具有了新的时代内涵,支撑着我们走出危亡,走向新生。如果我们因此能够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对待我们传统的一切东西,并将在革命时期形成的新的时代精神发扬光大,那么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会因此拥有一个和谐、温馨的精神家园。但历史不容假设,况且,人类的认知有一个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当人们普遍的认知水平处于不自觉状态时,让人以自觉的心态来对待实践是不现实的。历经了一些特殊的历史洗礼,当我们重新面对世界时,就如一个久居于偏远乡村的人来到繁华的大都市一样,迷失是必然的,迷失之后的困惑也是必然的。今天我们除了对曾经发生的抱之以惋惜外,我们终于从迷失及迷失后的困惑中走出,我们民族因此普遍获得了一种自觉,对历史的自觉、对发展的自觉、对走向未来的自觉。科学发展观的确立,和谐社会的构建,以及提出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就是这种自觉的明显反映。但自觉并不意味着“共识”,要使自觉的精神变成自觉的实践,需要我们就有关方面达成共识,我想这就是理论研究的价值所在。
(一)要认识到精神家园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中华民族曾经拥有的精神家园是历经一个长期的文化积淀过程形成的。但随着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简单否定,我们又不曾精心地去培育新的精神家园,我们的精神家园荒芜了,就如我们不曾精心呵护我们的生态环境,乱砍滥伐,结果导致生态恶化一样,要想恢复确实需要比破坏周期长的历史过程。确实需要我们以一个合理的心态来对待。
(二)不能先入为主,为人们设定一个目标。要为人们提供更多的机会,让人们有机会重新去领受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在领受中使精神自觉或不觉得地受到熏染,从而激发出内心那份对民族文化的自觉,去积极、主动地接受民族文化的熏染。并在这个过程中让民族的传统文化自然而然走向现代,走向世界。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栏目我认为就起到了这样的作用。
(三)我们需要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来对待世界上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我们不能以正确的心态来对待世界一切文明成果,也就不能以正确的心态来对待自己的文明成果。文明是在相互激荡、甚至相互矛盾冲突中不断得到提升,获得新生。不过要以积极的心态,善于把握住机遇,让人们在受到民族传统熏陶的同时,广泛获得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熏陶,如此不仅使自己的民族精神富有民族性,而且还充满时代性;不仅使自己的民族精神富有国民性,而且具有世界性。
(一)做好对原生态文化的恢复与保护工作。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保护文化遗产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要求。原生态文化是能直接反映、显现民族传统的以一定形式展现的民族文化。它包括传统的一切文化基础设施、节日的庆典形式、礼仪、礼俗等。原生态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的传承形式,同时也是文化的传承载体。人们可以这样一种原生态文化形式,穿越时空隧道,与我们的先辈亲密接触,去感受我们先辈的生活、生产方式、生活态度、对待世界的态度,感受我们先辈的智慧,感受我们民族文化的精神、民族文化的魅力所在。但是,今天的我们基本很少有机会获得这样一种与先辈心灵沟通的契机。因为我们破坏了我们的原生态文化,原生态文化面临不可再生的危机,切实需要我们在这方面做出一定的努力。不过值得欣慰的是,我们已经开始注重,并已在做这方面的保护,但力度依然有限。需要做的还很多,特别是节日的庆典形式、礼仪、礼俗等的保护,也是我们必须重视的。
(二)让人们获得更多接触传统文化的机会。这些年来,随着传统文化热从学界向民间的普及,以及一些志愿者的大力推广,使人们获得了更多了解自身传统的机会。但总的说来,还是相当有限,复兴者们所做出的努力其影响还局限在一定的范围。如持续了十多年的国学热,应该说我们所做的努力也不少,但真正了解国学的有多少?真正受到国学影响的又有多少?这确实值得我们思考。传统文化作为一个巨大的信息源和信息元,极具开发价值,而开发、激活和重启传统文化的方式又是多种多样的。随着移动终端的普及,文化传播也必然要考虑到终端及其用户的接受习惯与体验。数据显示,在使用传统文化应用软件的用户中,传统文化资讯浏览是用户主要的需求点,占比达61.2%,传统文化应用工具及教育学习则分别位列第二、三位。此外,在用户的年龄分布上,26—35岁用户的占比超过40%,36—45岁的用户占比为24.3%,也就是说,“80后”占比远远领先于其他年龄层的用户。所以,要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富资源。可以是讲座的、动画的等的形式,让人们通过媒体获得更多了解自己传统的机会。另外对传统的教育以一种公益的形式向大众开放,就如一些地方向公众开放博物馆,只有开放了,人们可以随时去领略、感受传统,而不因此受到限制。再就是,重视传统节日,在传统节日里,让人们以传统的形式感受传统,受到传统的熏陶。
(三)政府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中要发挥主导作用。一方面政府掌握所有的公共资源,可以有效利用公共资源向民间推广传统文化,另一方面政府的政策具有价值导向作用,比民间的机构更能有效地发挥在传统文化上的推广作用。客观的实际也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民间的努力不谓不大,但到今天,其在传统文化上的影响依然有限,甚至有些力不从心。而往往政府的号召,其影响会很快在社会上产生效应。
(四)注重培养传统文化方面的人才。传统文化的普及需要有人去做。但由于历史的原因,这方面的人才比较缺乏,尤其是具有较高传统文化素养的人才更是缺乏。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传统中优秀东西的广泛传播,限制了传统走向民间、走向大众。因此,要使传统文化的魅力充分展现,需要我们首先注重人的培养,特别是热心于传播传统文化的人们有机会在传统文化的造诣上能得到不断提升。就如孔子当年,正因为是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人才,才使得儒学得以广泛传播,最终走向正统地位。当然现在的情况不是让传统的走向正统,关键的是产生广泛影响,为民族复兴提供必要的动力支持。
(五)注重从小对儿童进行扎根教育。让儿童一开始受教育就能受到最基本的传统教育,让儿童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民族的传统文化。儿童是我们的未来,对儿童不进行起码的传统教育,是我们对不起祖宗,对不起我们的传统。因为我们祖宗讲,建国君民,教育为先。由此可以看出我们的祖宗很注重人文教化,因此也在这方面创造了许多优秀的东西,是很多民族所无法比拟的。并且这些优秀的东西经历史证实,依然适宜今天的我们,对今天的我们克服或摆脱一切矛盾问题都是很有启发的。如果我们从小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诲,就会学会基本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法,学会化解一切矛盾的方法。那么我们就尽可能避免不和谐因素的发生,避免矛盾冲突的不断升级。因此在这里讲,我们缺失了的,不能再让我们的下一代缺失,要对他们接受传统教育。
(六)舆论宣传机构及我们生存的社区要善于营造一种氛围。氛围很重要,它对人们起到一种感染作用,一种潜移默化作用。当人们身处一种氛围中时,自觉不自觉地受氛围的影响,具有了这种氛围中的潜在素质,以氛围中的无形规则来要求自己,从而使自己也成为氛围中的一分子。精神家园的营造,实质也是在营造一种传统文化的氛围,让传统文化形成一种势,一种有助于提升人的精神素质与修养,有助于社会和谐发展,走向文明的势。这种势的形成,无疑会对人们的价值追求起到一种导向作用。因此,对氛围的营造尤其需要我们加以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