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学院 福建福州 350015)
香港曾经是英国殖民地,早期会计准则主要受到英国的影响。1976年香港颁布的首部会计准则便是以英国会计准则为蓝本制定。1993年欧盟诞生,英国为适应欧盟的发展对国内会计准则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由于香港地区自身的特殊性,因此英国会计准则逐渐难以满足香港会计实务的需求,香港会计准则开始逐步偏离英国准则的影响。随后香港为增强国际投资者的投资信心、持续吸引海外资金流入以及巩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产生了提高本地会计信息国际可比性的需求,从此开启了香港会计准则国际化的进程。自1993年起,香港开始了向国际会计准则靠拢的步伐,此后香港持续修订本地会计准则,逐步减小其与国际会计准则间的差异。1995年香港会计师公会发出框架说明,表明公会将以国际会计准则为基础发展一套适用于本地区经济的会计准则;2001年香港政府允许于香港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采用国际会计准则编制财务报表;2002年执行的员工福利准则和2003年执行的所得税准则对香港会计准则国际化产生了显著的推动作用;2005年1月香港实现了本地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IFRS)的全面接轨。至此,香港会计准则已经在各重要条款上与国际会计准则保持一致。目前,香港会计准则已与国际会计准则高度趋同,实现了其会计准则国际化的目标。
由于内地与香港地区的会计目标有所不同,所以两者的会计准则制定体系也存在着差异。内地的会计目标主要考虑了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和对企业的管理。会计准则由财政部统一制定,具有权威性且易受政府政策影响。会计准则在制定过程中仅一次公开征求意见,缺乏民间职业团体参与制定。中国内地的法制基础是大陆法系,法律条文多且内容详细。中国政府将会计纳入法律体系中加以规范,所以内地会计准则制定得较为详尽,对经济事项的会计处理大都进行了严格的规定,会计人员在处理会计信息的时候较少运用到个人的职业判断。香港会计目标更多地考虑企业与投资者的利益。香港会计准则由职业民间团体即香港会计师公会(HKICPA)制定,公会于1973年1月1日成立,成员包含会计师行业、学术界、工商业界以及政府机构代表等。公会除制定会计准则外还负责监管香港的会计行业,如举办会计专业考试以及对会计从业人员进行管理等。由于香港会计准则是由民间职业团体制定,所以准则的制定充分运用了香港本地专业资源,提高了准则的实务性,使其更好地符合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准则是香港本地会计与国际会计的结合。香港偏向英美法系,法律条文相对较少且内容较为原则。因此香港会计准则对一些经济事项细节的处理并没有明文规定,给予企业与会计从业人员更多的选择权,会计处理更多地依赖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
尽管内地与香港的会计准则均向着国际会计准则靠拢,但香港较早进行了会计准则国际化的进程并且已经实现了该地区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高度一致的目标,所以内地与香港在会计准则的具体规定中存在着差异。本文对两地会计准则中若干主要差异进行了阐述。
(一)会计信息的披露。在会计信息披露方面,内地准则对于财务报告的编制有着具体细致的规定,无论是报表的内容还是格式都要求严格符合规定,企业在会计处理上的选择空间有限。季报、中报及年报的内容与格式都需要高度一致。香港的会计准则给予企业较多的自主权,企业不仅可以按照简化的格式来编制中期财务报告,而且对年报也可选择按照合并财务报表的形式进行编制。母公司的财务报表可以只体现财务状况表,其余信息允许仅在报表附注中进行说明。
(二)关联方的认定。内地和香港对于关联方的认定存在着歧义。香港会计准则认为两家企业只要同受国家控制即形成关联方关系,所发生的交易应在财务报表中进行披露。很明显香港会计准则中的该项要求并不适用于中国内地实际国情。中国政府是内地市场的主要投资人,同时内地市场中也存在着大量的国有企业。如果将全部国有企业作为关联方在财务报告中进行披露,例如国有企业均将中国电网作为关联方进行披露,不仅增加企业披露的成本同时也无益于财务报告使用者更好地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因此,内地会计准则认为仅同受国家控制而不存在其他关联方关系的企业并不构成关联方,无需进行披露。
(三)固定资产。内地市场经济仍然处于发展阶段、会计发展历史相对较短且市场交易信息系统亦处于逐步完善的阶段,所以内地会计准则的制定更侧重于强调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要求使用历史成本作为计量属性。根据内地会计准则的要求对于固定资产的后续计量只能够使用成本模式。香港市场环境成熟,市场价格交易信息系统完善,基于以上优势香港会计准则的制定与国际会计准则一致,更倾向于强调会计信息的相关性。香港会计准则中大量地运用了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对于固定资产的后续计量准则中允许进行资产重估。内地与香港对固定资产使用年限的规定也略有区别,内地会计准则要求使用年限超过一年才可确认为固定资产,香港地区认为只要预计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期间即可确认为固定资产。
(四)无形资产。香港会计准则不仅允许对固定资产的后续计量进行资产重估,也允许企业对无形资产的后续计量选择使用成本模式或资产重估。两地对于无形资产的认定也存在着差异,内地将土地列入无形资产,而香港却将土地计入固定资产或投资性房地产并计提折旧。另外,按照内地的会计准则规定,企业自创无形资产所产生的研发支出应计入当期损益采用费用化的方式处理,仅开发过程中所发生的律师费与注册费等允许资本化。根据香港会计准则规定,研究开发项目在符合技术上可行并且能够产生未来经济效益等条件下开发费用可确认为无形资产。
(五)资产减值。中国内地对于资产减值的计提等一系列会计处理都有着严格的规定。相反,香港会计准则当中针对企业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基本上并未进行具体的规定,这部分的会计操作主要是在遵循会计原则的前提下依赖于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判断。另外,双方在资产减值损失转回的会计操作上也存在着差异。根据内地准则,无形资产减值损失等一系列长期资产减值损失均不得转回,而按照香港会计准则仅商誉减值损失不得转回。
(六)长期股权投资。内地会计准则要求联营公司与合营公司在编制报表时应使用权益法进行核算。然而香港会计准则规定联营公司与合营公司在编制个别报表时都需使用成本法进行会计核算。根据内地准则,投资成本与享有被投资者净资产账面金额份额的差额应视为股权投资差额,而香港准则将其视为商誉处理。
(七)政府津贴。内地会计准则规定与资产相关的政府津贴仅允许使用总额法,即将其作为递延收益,并且应在资产的使用寿命内进行平均分配。按照香港会计准则要求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津贴可按两种方法进行会计处理。首先补助津贴可作为递延收益,在资产的使用年限内合理、系统地确认为收入。其次也可在资产的账面价值中将该津贴扣减掉。
内地与香港会计准则虽无重大差异,但在会计信息处理上却存在着细微差别。本文对缩小此差异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借鉴香港会计准则国际化的经验。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内地会计准则亦逐步国际化。由于内地会计准则的制定尚处于探究摸索阶段,而香港会计准则不仅在理论与实际适用方面都已达到一定水平并且已与国际会计准则高度趋同,所以内地在准则的修订方面可以借鉴香港会计准则国际化进程中的可取之处,吸取其先进的理论与技术方法。如此不仅有助于推动内地会计准则国际化的进程,同时也可缩小两地准则间的差异。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是从全局出发,不可能考虑到每个国家或地区的实际情况,因此会因为全局利益而牺牲某些国家或地区的局部利益。由于一国两制,内地与香港的法律环境与市场环境等都有所不同,所以内地在会计准则的制定上不应盲目照搬香港以及国际会计准则,而应立足于本国实际国情,制定出一套适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会计准则。
(二)积极参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我国应积极参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从本质上了解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背景、目地以及意义,同时也让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了解我国会计准则的发展情况,推动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相互协调。我国可以通过对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发布的征求意见稿提出意见的方式让会计委员会了解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以便寻求缩小内地会计准则与国际以及香港会计准则差异的方案。
(三)加强两地会计准则的协调。1998年内地新会计准则的实行在某种程度上缩小了两地会计准则的差异;2003年内地与香港签署了《关于建立更紧密贸易关系的安排》,促进了两地市场的进一步对接;2007年内地与香港发出联合声明,实现了两地会计准则的等效互认;2010年内地财政部又与香港会计组织达成共识,允许内地会计师事务所为在香港上市的内地企业提供审计服务。同样,香港会计师事务所也能够为于内地上市的香港企业提供审计服务。上述事项均积极地推动了两地会计准则的相互协调。内地与香港在制定会计准则等相关规则时应持续将缩小两地准则差异作为主要目标之一;积极推进两地会计准则的相互协调。
(四)加速完善市场价格交易信息系统。由于缺乏完善的市场价格交易信息系统,内地在会计信息的处理上更倾向于强调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而弱化了其相关性。加速完善会计信息沟通系统有利于推动内地会计准则国际化的进程,使内地会计人员在处理会计信息时能够更多地运用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
(五)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在对会计人员进行培训等活动时应让两地会计从业人员熟悉内地与香港会计准则的差异,使会计人员在处理会计信息时能正确地做出令两地会计报告差异性最小化的会计处理方式。
内地与香港的会计准则存在着差异,相同的经济业务如果按照不同的会计准则进行编制将产生不同的结果并减弱财务报告的可比性。了解香港会计准则的发展进程与两地会计准则制定体系有利于理解导致该差异的根本原因。熟悉两地准则的具体差异有助于增强两地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内地可从持续会计准则国际化、积极参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加强与香港会计准则的协调、加速完善市场价格交易信息系统以及提高会计人员职业素质等方面入手,从实质上减小由两地准则差异所导致对会计报告使用者的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