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宝叶 龚彦豪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广西 桂林 541004)
体育社会性发展教育可以使大学教育更好地适应新时期的要求,满足日益变化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以及环境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等。时代与高校教育都在发生变化。大学体育教学以大学社会性发展为中心,体验式教学方式让学生在锻炼体魄的同时培养自信和团结协作能力,进而改善和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帮助学生克服社会性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本文以新时期生态理念指导下的大学体育促进大学社会性发展为中心进行研究。
社会性发展是指人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通过不断调适自身行为,促进个体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够更好地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它包括对社会规则的适应、人际关系协调能力、较强的自控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创新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等。
在一项关于社会离职人员的调查报告中,高达90%的人因为工作态度、人际关系或不恰当行为而导致被企业解雇。一个健康发展的社会人,应当具有与周围环境协调发展的能力。协调的关系使人身心愉快,工作效率提高。而当一个人与环境相矛盾时,往往会表现出焦虑、苦恼等负面情绪,影响人的身心、生活和工作。
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人是社会中的人,也是构成整个社会复杂关系的主体。人的社会性发展是一个终身发展的过程。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人会有不同的社会发展需求。大学生的社会性发展是建立在其早期形成的社会性基础之上的。通过学习,人们会对自身的知识体系进行进一步地修正和补充,获得更好的参与社会生活的知识与技能。对政治理念、道德传统、行为规范进行系统化的提升。大学社会性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成为一名合格的高素质公民。
目前,我国的大学社会性教育仍处于缺失状态。体育教学是一个微观层面的教学生态系统。
大学生体育意识的缺失、滞后的社会系统、古板的体育教育模式等等,这些已经远不能满足当下大学体育教学追求个体生命可持续发展的需求。而只有优化的课程、谐积极的师生关系以及优质的生态环境设计,可以帮助学生在社会生活、学习和工作上建立基本的知识、方法、技能。
大学体育社会性发展课程设定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从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普遍规律出发,教授学生基本的社会技能,解决学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一般性问题。另一方面,从学生成长中过程中的个别现象出发,教授学生学习和掌握特殊的社会技能,解决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特殊问题,将教育模式改革和素质教育拓展落到实处,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1)师资:高校体育院系的教师不仅拥有广博的学科知识,同时也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因而,一般的高校体育教师都是具有担任社会性发展训练课程教学资格的。(2)器材:社会性发展训练所用的器械在材料成本上要比过去传统的体育教学器材价格更低,可以使高校节省一大笔支出费用;社会性发展教学所用的体育器材结构相比过去传统的体育器材更节省材料,安装也更加快速,强大而安全的功能,方便的推广,空间占用少,而且能够适用于多种场地。
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是大学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与目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体育锻炼会为大学生参与社会主义建设打下坚实身体与心理基础。
大学体育社会性教学所选项目应具有科学性,相关教职人员对高校的设施条件,课程实施时间、人员安排等客观条件进行评估后再做出安排。大学体育社会性教学的科学性有利于提高高校社会发展质量,也有利于提高体育教学的安全问题。
趣味性是体育运动的根本属性之一,体育运动的趣味性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效果。
教育是教学的目的与根本属性。大学体育社会性教育作为一种体验性拓展训练,在拓展训练过程中,本着教育启发意义原则,逐渐培养起学生良好的团队精神和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启发性是教育的本质内容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创造力与和创新精神更加成为高校培育高素质人才的重点内容,在体育教育中启发学生,挖掘学生的潜力与创造力,是真正完整地实现高校大学生社会性发展。
课前,教师要安排学生进行充分的准备活动,舒展身体各关节,直到身体微微发热和出汗。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在课前只需将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项目名称、活动目的、参与成员、活动要求、以及活动的整体规划(各个项目的起止时间、所需总时间)等向学生介绍清楚即可,并对学生强调相应的注意事项。
整个活动要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在活动过程中不参与、不解答,以一个教学目标制定者、教学活动组织者,科学知识的传播者和启发者的角色引导学生即可。活动要求身着运动衣。
在课程结束后,授课老师要记录下学生在课程整个过程中产生的相应数据,进行整理后,帮助学生消化本堂课的学习内容,改进教学方式以提升下次课堂训练效果。
在深化教育改革的今天,素质教育要求学校培养出具有社会适应能力的高素质大学生人才。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工作压力不断增加。社会对人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即使是大学内部也会或多或少地受到一些影响。有的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出现压抑和困惑,因为现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他们的自理能力往往较差、严重娇气,遇到困难时,往往表现出怯懦和退缩的特点,常常出现孤独感。
一个人的社会适应能力是从小建立起来的,我国当前的学校教育体制中适当加入社会性教育,让学生从体育活动中收获团结协作、拓展创新等良好地社会品质,帮助学生将所学到的内容正向迁移到工作和学习中,而这也是体育社会性教育促进高校社会性发展的根本目标。
(1)具有灵活性。在这个发展快速,压力巨大的社会中,灵活地大学体育社会性教学,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需求做出不同的教学策略。大学体育社会性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积极应对压力。(2)加强心理素质。大学体育的教学会使学生充分感受团队合作与团队激励,培养学生的归属感,为其在以后的生活中积极健康的面对挫折和困难打下坚实的基础。(3)加强团队力量的认识。大学体育社会性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必要的心理调适技能,感受沟通带来的融洽关系,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增进个体对团队力量的认识。此外,将社会性发展训练与常规性课程相结合,发挥各自的优势,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在体育教育中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使大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逐渐历练,最终成为社会文明的推动者。
在大学教育中开设体育社会性发展课程既具有可行性且十分必要。因此,我国普通高等学校要尽快开设体育社会性发展课程,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建立和安排相应的教学大纲以及教学进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总结教学经验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实际地教学、学生的学习情况来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评价体系。
[1] 王国亮.翻转课堂引入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6.
[2] 赵丹彤.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我国高等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课程体系再设计[D].北京体育大学,2016.
[3] 郭玉莲.高校教育场域中体育文化力运行机制的构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6.
[4] 桑国强.专业化视域下我国特殊体育教师教育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6.
[5] 李传兵.高校体育安全保障评估体系构建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