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巍峰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体育部, 广东 深圳 518000)
2008年奥运会后,我国越来越多的普通百姓认识并参与到击剑这项优雅的体育运动中来,我国击剑运动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目前在中国击剑协会注册会员信息的团体性击剑俱乐部、击剑团队、训练中心等约有四百多家。国内稳定的击剑人群规模约在15—20万之间,但是目前大部分人对击剑运动还不了解,大众普及率并不高,社会影响力较小,存在群众与竞技方面发展不平衡等诸多问题。击剑运动在我国尚处于推广、普及阶段。为了更好地认识击剑运动,进一步探索、适应击剑运动事业发展的规律,为今后击剑运动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推动击剑文化事业的发展。有必要从文化学的角度去研究击剑运动。
根据文化的概念“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1]。”体育文化的概念是 “体育文化是一种以人的体育行为为特征的社会现象,从中表现人的体育观、体育价值观、体育行为准则、体育道德等在内的社会意识形态及反映这一形态的体育方式、民族风俗、心理特征、审美情趣的观念,具有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成分[2]。”结合击剑运动的特点,从击剑文化的历史、现象和其文化行方面出发,对剑文化的内涵和外延进行探讨,在文化的层面对于击剑文化的定义是: 广义上来说,击剑文化是以击剑运动为活动形式,体现其价值观、道德观的社会意识,及其创造出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来说,是指通过击剑活动所获得的人的感受性和价值观,所体现的以思想、观念和意识等精神为核心的社会现象。
在文化和体育文化的结构研究理论的基础上,为了能更好地解释击剑文化各层次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解释击剑文化体系中发生的非渐次作用现象。从文化的结构中演绎击剑文化的基本结构,了解其本质、功能及其之间的联系以及各要素之间的排列和组合。
我们将击剑文化分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三个“动态块”。精神文化是击剑文化的核心部分,它决定了击剑文化的性质和意义,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受到它的影响和规范,精神文化是击剑文化形成的关键。制度文化是击剑发展的基本条件,使击剑文化中的思想和精神有了法律、法规的保障。物质文化是击剑文化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基本保障,也最能体现精神文化。击剑文化在不断发展过程中,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三者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作用。从而使精神文化内容日趋丰富、制度进行良性变革、物质表现多样化。
2.1.1 骑士精神是击剑精神文化的核心
欧洲骑士出现于8世纪初期。骑士阶级的出现创造了国家并且发展繁荣了文化经济,强盛了欧洲。在其社会活动中形成了独特的骑士文化。其中骑士教育是骑士文化的重要内容, 骑士教育以军体训练为主要内容,以提高作战技能为战争服务为目的。剑和长矛是骑士必备的武器。剑术的训练是学习的重点,其中的剑正是现代击剑的起源。骑士精神是骑士文化中最重要的内容。古代日尔曼民族热爱荣誉和战争,在基督教的规矩教化和典雅爱情与文学的熏陶下,逐渐内化为西欧各国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显著特征。这是欧洲骑士精神的起源。骑士精神是骑士阶层在日常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正义、忠诚、荣誉、英勇、牺牲、谦逊、怜悯、诚信等优良品质。骑士精神的核心内容是要体现出“崇高精神和结义关系”。在14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背景下,火药传入欧洲并诞生了枪炮的客观条件下,以军事性为主要特色,主要为战争服务的击剑发生了质的变化。使人们认识到击剑的价值已非体现在军事方面。击剑独有特点迎合了当时的“决斗”文化的需要。西方人对决斗的热衷经久不衰,一直持续到了十九世纪。骑士精神始终贯穿于“决斗”文化中。参与击剑决斗的绅士有着坚定的信仰,追求自由,为荣誉而战,他们追求公平决斗,富有勇于牺牲的精神,决斗中英勇顽强,对待对手谦逊而礼貌,具有优雅的风度。由于决斗的血腥与暴力,击剑逐步走上了体育化的发展道路。在体育化过程中击剑越来越多的体现了其健身性、娱乐性、游戏性和竞技性。击剑更加注重对于人身心和谐的锻炼,更加注重人的健康与安全,骑士精神在击剑运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有了更丰富的内涵。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创始人顾拜旦认为,“高贵的骑士精神是一切耐力和纯竞技活动的基础”。他说“通过腐朽的商业精神不仅意味获得利润和金钱,而且意味着不久的将来骑士精神的崩溃和湮灭”,“当务之急应该为青年开办一所实践骑士精神的学校”。其《现代骑士精神》一文中,把运动员亲切地称为“年轻的骑士们”。从他的言论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骑士精神融入到了顾拜旦的奥林匹克理想里面,并且构成了奥林匹克精神的重要部分。骑士精神也为近代和现代的体育运动思想奠定了基础。现代击剑运动要求运动员要有谦逊而礼貌的优雅风度,具有公平竞赛的精神,具有诚信的品质,比赛中勇于拼搏,对胜利的有着坚定信念。
2.1.2 击剑文化的思想和理论深受西方思想文化影响
起源于古希腊、罗马的欧洲文化,是以工业生产、市场竞争为特征的一种文化,其竞争思想深刻地影响着西方体育文化思想的形成和法则[3]。西方竞技体育强调人与自然界的对抗。通过挑战自然和自我极限的活动,塑造自己健美的身姿和拥有强健的体魄。因此西方竞技体育崇尚人的发达的肌肉、灵活的关节和强壮的骨骼。因此击剑早期作为军事用途时更多的重视力量、速度。在14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背景下,火药传入欧洲枪炮的发明和使用的客观条件下,主要为战争服务的击剑发生了质的变化,军事性特色逐渐淡化。决斗的兴起使决斗文化主导了击剑文化的发展。新观念使人们重新认识到了击剑的价值和意义,这一时期速度、力量、体能是竞争的核心,决斗的传统使追求公平深入人心。但是决斗的血腥与残酷迫使击剑逐步走向了体育化的道路。早期训练中,练习者还会使用手持盾牌等辅助器械来作为防护装备,后来随着护面等护具的使用,击剑的技术性、安全性、实战性得到大幅提升,护具也成为击剑运动的必备器械。十六世纪西方剑术理论体系逐渐形成。技术动作追求主动出击、快速爆发、用连续不断的组合动作沉重打击对手。击剑的训练是以一对一实战的模式为核心。练习者在训练初期学习持剑和基本姿势,其后的训练则都是以“个别课”(一对一)的形势完成,技术训练上主要以招式练习为主,追求速度、力量以及准确程度,击剑的练习具有高度的实战性。西方思想文化影响下,“规则明确、公平竞争、尺度客观、评价准确” 是击剑比赛的最大特点。
制度文化是依据一定的思想观念而建立起来的各种制度、规则,和执行这些制度的机构和组织,以及风俗习惯和礼仪[4]。击剑的制度文化是在击剑文化的思想和理论的基础上,在击剑活动中所产生的规则和比赛的体制,包括与击剑运动有关的组织机构。
现存最早关于击剑的书是由西班牙击剑大师迭戈·德·瓦勒拉(Diego de Valera)在1458年和1471年之间所写,他在书中对击剑的武器进行了统一论述。这被认为是现代击剑规则的起源于。17世纪晚期,法国击剑大师拉巴特(Labat)所制定的击剑规则是目前已知最早的、与现代击剑规则最为接近的一部,被认为是现代击剑规则的雏形。他规定了单手持剑且禁止非持剑手影响比赛;限定了有效部位(上半身除去头部);进攻互中与比赛优先权的规则。拉巴特的规则体现了击剑比赛要求安全性、公平性和技艺性的精神。现代击剑规则的内容由于地域、民族、文化的差异存在着许多不同。例如:1912年斯德哥尔摩的第五届奥林匹克运动会,那时重剑还没有统一的规则,法国和意大利拒绝参加重剑比赛。于是在1913 年11 月29 日国际击剑联合会在法国成立,第二年六月 “国际击剑联合会”在巴黎通过了《击剑竞赛规则》,从此击剑运动有了统一的规则,统一的领导击剑运动发展的国际机构。
现代击剑规则的修改主要体现在技术、器材和组织规则三个方面。电动裁判器的发明和使用是现代击剑运动史上的一个里程碑。重剑、花剑、佩剑分别在1931年、1955年、1989年在比赛中开始使用电动裁判器。长期以来由于规则的限定,佩剑一向攻强守弱、攻防失调,比赛的观赏性差。因此国际剑联在50年代、70年代和90年代对佩剑比赛规则进行了三次重大的修改。1994年在佩剑比赛中禁止使用“交叉步”和“冲刺”进攻,“互相击中”不计分。新规则使佩剑的技、战术发生相应改变,交锋节奏更加明显,攻防转换速度更趋频繁,距离防守更具实效。从而使比赛的观赏性大大提高。2011年,在击剑比赛中新增了录像回放系统和消极比赛的判罚;这一变化不仅推动了击剑比赛的公平性,使运动员在对比赛判决结果存在疑议时,有权查看比赛录像回放,还原比赛瞬间,裁决更加公正。2004年,国际剑联调整《击剑竞赛规则》中器材部分关于花剑、佩剑的裁判器参数,互中时间调短,剑头接触时间提高,花剑有效部位增加了面罩护舌部分为有效部位。新规则使运动员更加注重通过技术和战术来控制手中的剑,使花剑比赛向着以技术对抗和以智力对抗的方向发展。击剑规则发展到今天,历经百年,进行了无数次的修改,内容有几百条。击剑规则中提倡运动员的礼仪风度,追求比赛的公正、安全和运动员的高超技艺的中心思想从未改变过。
击剑比赛可以扩大击剑运动市场,可以丰富大众文化生活,也是击剑文化得以丰富的重要方式。赛事多是击剑文化繁荣的主要标志。按性质击剑比赛分为:综合性运动会中的击剑比赛(奥运会、亚运会等)、单项协会击剑比赛(世锦赛、世界杯等)和交往性的比赛。赛制有赛会制和赛季制两种。国际击剑联合会(FIE,1913年成立)简称国际剑联,是世界最主要的击剑组织机构。其任务是促进国际击剑运动的发展,监督由国际剑联会员协会举办的国际比赛,执行国际剑联规则。中国击剑协会(CFA,1973年成立)是我国最主要的击剑组织机构,领导着我国击剑运动的发展。
根据文化学的理论,物质文化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由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构成的现实的生产力;二,消费资料;三,物质生产的实际过程。因此击剑物质文化就是:“劳动者”是从事击剑运动的人;“劳动资料”是剑;“劳动对象”是对手的身体(防护装备);“消费资料”是练习和比赛时的场地、器材等设施;“物质生产的实际过程”是上述物所涉及的材料、技术、工艺等。
现代击剑运动中的剑有三种:重剑、花剑和佩剑。最初剑是作为人类劳动工具出现被用于狩猎和防身,然后作为兵器长期被用于军事和格斗,具有标志性的是欧洲中世纪的骑士装备“十字剑”,这也被视作现代击剑中重剑的原型。19世纪中叶盛行重剑决斗,决斗的场面暴力而血腥。于是出于满足人们的决斗喜好但又不致伤人的目的,人们设计出一种轻而短,剑身呈四棱状,剑锋带着皮头的剑。1653年贝斯纳尔在一篇专论中描述这种剑时,首次提到了“花剑”一词,由此这种剑被称之为花剑。18世纪末叶,匈牙利人对东方波斯、阿拉伯和土耳其骑兵的短弯刀进行了修改,改革成带有月牙护手盘的佩剑。当时由于此剑较笨重并没有多少人喜欢。到1875年至1900年意大利人减轻了佩剑的重量,缩小了剑身,使之既能用于比赛又能用于决斗。这是现代击剑中佩剑的原型。现代重剑剑身呈三棱形,佩剑剑身呈刀刃形,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他们在冷兵器时代作为武器的痕迹。花剑剑身则呈四棱形,体现了花剑是作为演练器材而产生的特点。
击剑的个人装备是进行击剑运动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其内容有:护面、护胸、击剑服、肩衣、金属衣、击剑袜、手套、击剑鞋。早期击剑活动中缺乏性能良好的护具,容易对运动员的身体造成创伤,引起流血,重伤,甚至死亡。金属网护面的发明是击剑发展历史上的里程碑事件。约在1776年由法国剑师拉·布瓦西埃发明的。这一发明也是击剑从决斗走向体育化的标志,从此击剑走上了高雅的道路。同时护面的发明也为复杂的击剑技术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现代击剑引入了完善的保护衣具、采用钝的剑尖,制定非身体接触的规则。彻底消除了这项运动的危险性,大大增强了娱乐性。因此促进了这项运动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击剑服是由质地结实的单层弹性合成纤维面料制成的白色衣裤,为了达到对运动员身体保护的作用,要求面料的抵抗力超过800牛顿。击剑手套多由皮革制成,手背处加缝海绵。除增加握力和握感外有保护手背的作用。击剑鞋采用前足锁甲设计和一体化鞋底设计,在鞋里的脚后跟处使用了一种特殊涂层皮革,前者能为足背提提供重剑攻击防护。击剑袜为白色织物,袜筒长度要求至膝盖下方,起到保护运动员小腿的作用。击剑动员的个人装备,在设计和选材上首先要考虑保护性,同时也要兼顾美观。近几年个性化护面被广泛使用,击剑服上开始印制各种图案和队标,五颜六色的击剑鞋出现在比赛中。人们的艺术欣赏欲通过个人装备的不断艺术化也在不断地得到满足,酷炫的“外包装”提高了比赛的观赏性。击剑的物质文化作为文化的实体或载体,其精神内涵和艺术品味越来越突出。击剑的物质文化既有使用价值.又有审美价值。
电动裁判器的发明也是现代击剑运动史上的一个里程碑。电动裁判器通过拖线盘、连接线、手线与运动员和所穿的金属衣及剑道相连接,和录像设备一起构成完整的电动裁判系统。电动裁判器的出现带动了场地和其他设备的发展,使击剑运动竞赛趋向公平合理。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电动裁判器也在不断地更新换代。拖线盘的电缆让运动员好像拖着一条长长的“尾巴”,显得有点碍手碍脚,让运动员在比赛中分心。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佩剑比赛开始采用无线电,2008年北京奥运会三个剑种都采用了无线电。运动员在身后挂上一个小盒子的蓝牙装置,将刺中信号无线传输到裁判器。运动员身体的限制没了,自由的身体可以更好地去做出各种动作。比赛时身法更加潇洒灵活,对抗的过程更加激烈精彩。
象征文化既不单纯是物质也不单纯是精神,是意义(精神)和形象(物质及其虚构)的有机结合,属于物质文化这一大范畴之内。击剑的象征型文化种类较多,意义丰富。例如:各种击剑联盟、协会的会徽、标、旗;赛事的会徽、会标、会旗、奖牌、证书、比赛音乐;俱乐部队徽、队旗、队标、队名、队歌等。击剑俱乐部是人们从事击剑运动的基本场所,世界各地的击剑俱乐部不计其数,各俱乐部队徽在击剑象征文化中最具代表性。队徽图案所包含内容和特点非常丰富,有古典型、艺术型、简洁型、动物象征型等类型。队徽是在击剑文化中产生的艺术作品,是人们在击剑活动中的精神图腾的表现。人们用某种标志,例如器物或动物的形象图案与击剑的主要元素相结合,创造出一个新的、具有某种含义的图案,用这个图案反映俱乐部的思想、愿望和追求,表达这个团体的成员的某一种情感。这些徽标有着丰富的精神内涵,具有独特的原创性和唯一性,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
击剑文化的全面性是指具备有较为全面的体育功能,特殊性是指其有自身的特点有别于其他项目。和其他体育项目一样,击剑在健身、娱乐、教育、政治、经济、交流等方面都能体现其价值。击剑运动是个人对抗项目,动作优美、对抗激烈,被誉为格斗中的芭蕾,是一种极具观赏性的运动。通过击剑运动可使人的肌肉结实有弹性,骨骼粗壮匀称,关节灵活,达到健身者形成健康的体格和健美的体形的目的。另一方面击剑是一种气质的品味运动,本身具有特殊的魅力,吸引了众多的人参与其中。群体的交流、交往越来越多,通过相互了解,改善了人际关系。国际间的交流比赛,促进国家与国家之间,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相互信任,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和平与发展。1984栾菊杰、2008仲满、2012雷声分别在奥运会的夺冠,赢得了国际尊重的同时,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有力地促进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击剑运动普及与发展的过程中,击剑文化的不断成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击剑运动。击剑人数不断增加,击剑需求和消费的不断提高。击剑运动产业化的步伐逐渐加快,与击剑活动相关的服装、器材、装备和体育场地设施等需求逐步上升。击剑运动所创造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断提高。击剑有别于其他体育项目,有其特殊的活动方式。虽然从属于技能主导类个人搏击项目,但击剑运动在规则上、技术上与其他项目有着相当大的区别。击剑比赛要求运动员比赛中不能有身体的接触和粗鲁的动作,这种特殊的运动方式造就了击剑的特殊运动形式和意义。因此击剑所传送的思想和观念也与众不同,拥有自己的理论体系和竞赛制度以及人才的培养模式。
击剑文化的社会性体现在被社会所认可和其文化传播两个方面。击剑文化起源于中世纪欧洲骑士时代,经历了决斗时代的发展,通过近代体育化过程而逐步形成。在一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击剑文化、社会、人始终发生着交互作用,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整合过程。击剑文化在不同时期总会因为社会的需要而通过人产生变化,因为任何文化一旦脱离社会便会走向消亡。例如:决斗时期作为武器的剑在体育化过程中,其重量、体积不断缩小,危险性不断降低,以适应社会对剑的体育器材功能的需求。所以,击剑文化由人创造必然得到社会的认可,被社会所认可是文化传播的前提。击剑文化最早随斗传遍整个欧洲,成为风靡欧洲的体育项目。击剑运动向世界传播则是在其体育化后随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传播而进行的。击剑文化的核心——骑士精神为近代和现代的体育运动思想奠定了基础。现代奥林匹克运动至今已历经一百多年,在此历史进程中,击剑运动作为最早的奥林匹克运项目,它的功能、价值、精神逐渐被世人所认识、认可。在其不断满足社会需要的过程中,以“更快、更高、更强”的精神为指导,迅速传播到世界各地。击剑运动传入我国时间较晚(1955年),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击剑运动呈现出快速发展的状态,击剑文化逐渐被我国大众所了解和认可。
击剑文化中的个体性体现在众多运动员所表现的个体行为方式。不同的运动员对于击剑基本技术有着不同的运用组合,因此表现出不同的打法风格与特性,从而使击剑文化具有个性鲜明的特点。在击剑运动的历史上涌现出众多个性突出的代表性的人物,如:俄罗斯花剑运动员“剑坛常青树”—亚历山大·罗曼科夫,技术规范、动作逼真,善于创造时机,稳扎稳打,后发制人,极少盲动和冒险;前联邦德国重剑运动员鲍尔曼,技术实用,善于接触武器进行连续交锋。尤其是甩剑的刺点变化多;匈牙利的佩剑运动员科瓦契,以前臂为轴心的技术,长期高居世界佩剑主流派的显赫地位。我国女子花剑运动员,“天下第一剑”——栾菊杰,她的技术特点是博采众长、积极主动、快狠准、以进攻为主。
击剑运动是个人非身体接触对抗项目,具有很强的竞争性,对抗和竞争的思想始终贯穿于击剑运动的训练和比赛中,这是击剑文化的最重要的特征。击剑比赛在身体、技术、经验的对抗的同时,思想、意志、作风和拼搏精神的对抗往往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运动员需要通过比赛发现问题和差距,通过训练来提高。在这个实践过程中获得自身的全面提升。可以说竞争是体育的灵魂,没有竞争就没有超越,就没有创新和发展[2]。体育运动本身就是体与美的结合,体育文化是一种艺术性突出的文化。击剑文化的艺术性所表现出的是击剑技术与身体结合而表现出来的美。击剑比赛中运动员脚步时而稳重时而轻盈,身随剑舞,优雅中你来我往,有时则快如闪电,做出雷霆一击。击剑是力与美的结合,被誉为“格斗中的芭蕾”。击剑比赛既是紧张激烈的对抗,也是展示运动技艺的舞台,带给观众艺术欣赏和美的享受。
现代击剑运动发展经历曲折。1912年斯德尔摩的第 5届奥运会上,由于重剑比赛时剑的长度没有统一,法国队拒绝参赛。意大利队也因比赛规则的争议而退出比赛。为了使击剑运动更加完善和健康地发展,则需要有国际组织来统一比赛的规则。因此,1913年11月29日在法国巴黎成立了“国际击剑联合会”统一的组织和规则使击剑迅速向世界普及。击剑运动是世界上最流行的十项体育项目之一。文化的民族性体现在受不同地域和文化的影响,不同地区和国家的技术风格存在差异,不同的民族历史和文化的背景,人们对于击剑运动的理解与运用也不同,击剑文化反映这个民族的文化精神。因此当今击剑运动流派众多、技术、战术风格百花齐放。例如:法国击剑属于典型的古典派,动作优雅细致、灵活流畅,技术规范,比赛中多冷静而稳健,打法讲究技巧。这也体现了法兰西民族的绅士风度,感情细腻而浪漫的民族特性;意大利民族热情豪放,其打法积极主动、凶狠凌厉、敢于冒险;德国击剑特点是:攻防实用、随意自然、善于闪躲,既有法国的圆滑又有意大利的硬朗,这体现了德意志民族的严谨、务实的特点,是实用派击剑的代表;俄罗斯击剑流派特点是:稳扎稳打,体能出色,灵活多变,能攻善守。
远古时代,剑只是人类为了生存同野兽进行搏斗和猎食所使用的工具,这是剑文化的起源,还不能被认为是击剑文化。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作为生活工具的剑也逐步改变了其形式和性质。击剑文化是剑作为战争武器逐步走上历史舞台后,逐步积累发展而产生的,在这历史进程中,剑和击剑术在战争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随着火药的发明和枪炮的诞生,剑和击剑术在战场上又失去了应有的威力,其军事价值逐渐减小,但由于人们的喜爱,并将它用于娱乐、格斗和竞赛,击剑文化的内涵更加丰富。至此,剑和击剑术以它持有的形式得以保留下来,发展成为今天的击剑运动。击剑运动经过不断的积累和发展,从个体的事件逐步成为一种趋势,一种风格,可见,继承和积累是击剑发展的重要前提。
[1]辞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
[2]席焕久.体育人类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 :98.
[3]张久超.传统武术与西方技击思想的比较研究 [D]. 湖北大学,2005:11.
[4]杨善民.文化哲学[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5]朱立言.哲学与当代文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6]陈华文.文化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