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飞速进步,校企合作迅速发展,现代学徒制等的提出,在某种程度上也促进了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发展。“校园职场化”的新趋势对于高职路桥类专业学生职业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也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
职业素质是人才选用的第一标准。学生一旦踏入社会成为企业员工,他们和企业便形成利益共同体,相互依存,合作共赢,员工职业素质的高低决定企业发展的质量和走势。当前,路桥类企业要求员工应当具备的职业素质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这是每个企业甚至是每个单位都要求员工具备的职业操守和职业素质。路桥类专业的工作种类包括勘察、设计、施工、监理、测量等,有些必须在户外、高空、烈日下工作,带有一定的危险性。再者,路桥工程类项目往往具有工期长、项目位置偏僻等特点,企业要求员工必须有吃苦耐劳的精神。
过硬的专业知识是做好工作的首要条件。作为路桥类企业员工必须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才能管理好现场工作,指导好现场的工作人员。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助于在突发状况面前保持冷静的头脑,沉着地处理好现场,灵活应对工人提出的各种要求和疑问。
路桥类专业学生的工作地点大多数在项目工地,属于户外、高温或者野外作业。学生往往将自身与一般的建筑工人做对比,憧憬的是美好的上班族日常,现实却事与愿违,久而久之就产生消极情绪,更加谈不上提高职业素质。
大学生职业素质的提升离不开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一些大学生主体意识缺失,对职业生涯心理准备不足,学习目的和职业目标不明确,影响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也就容易忽略职业素质的培养。
再多的理论知识,到职场上不会运用都可能一文不值。劳动者职业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通过教育、自身社会实践和社会影响逐步形成。大部分路桥类专业的学生缺乏现场实践经验,大部分在校学生单是通过毕业实习的锻炼,很难形成良好的职业素质。
大多数时候,在培养学生职业素质方面,学院或者系部多由任课教师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教育,但因为任课教师对学生就业行业的不了解,容易出现职业素质教育欠缺针对性和完善性。一些高职院校在某些专业设置上,忽视学生的职业精神培养,课程和活动较为单一,甚至有些学校将职业教育等同于“专业证书+毕业证书”教育,将职业精神教育等同于“思想政治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就业指导教育课+毕业实习”。就业指导教育是方法论指导,实际上基本依赖于一门课和一两个月的实习,“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主要是价值观教育,职业性并不突出,实习教育通常又比较短暂,且大多在临近毕业时进行,易造成职业精神教育流于形式,结果导致毕业生职业精神匮乏。教学上不重视,教学改革不够全面,产教融合不够完善,“校园职场化”职业素质培养就不能很好地实现。
两年的校内学习,一年的实习锻炼,为了完成规定要求的理论课程学习内容,高职院校在教学设置上更加侧重于专业课的教学学习,再加上路桥类专业学生动手实践课程多,学生精力有限,会忽略职业素质培养。
我国长期的应试教育理念使我们认为,只要认真学好专业知识,拿到毕业证就能走遍天下,注重个人道德品质的发展,却容易忽略在校期间进行职业素质的培养。
2014年,教育部指出“现代学徒制”是产教融合的基本制度载体,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有效途径。2015年,教育部还指出我国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同时一些职业院校培养定位不清晰,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要求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完善产教融合,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职业素质主要表现在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个性及职业情况等方面。因此,应当把如何培养和提高职业素质的辅助课程学习贯穿于学生学习全过程。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综合运用模拟演练、案例分析、分组实战等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表达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校企合作在不断发展,现代学徒制的正式试点,高校与企业的联系都是密切的,邀请不同的企业和企业的优秀人才进校做讲座,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对行业、企业的认识,企业的优秀人才同时将企业精神带入了学校。定期邀请行业、企业专家来校讲座,这也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兴趣,让学生有意识地、主动地提高自身职业素质。职场不会同情弱者,只有优胜劣汰,学生想要脱颖而出就需要“学技能”“学经验”。
在对学生的在校表现进行综合考评时,我们往往更侧重于学生的学习成绩,忽略了对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素质的考评。学校没有关于职业素质这方面的考评制度,那么学生自然也不会把精力放在职业素质的培养上。倘若高校在进行实践教学中,既注重学生实习实践,又注重职业素质的培养,这便是提高职业素质培养的一个很好方法。增强评价的体系内涵,对学生的基础知识、专业能力以及个人素质和职业素质等各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评价和考核,提升学校评价的导向性功能。
当前,我们一些高校的某些专业未设置与职业素养相关的课程,某些专业虽然设置了,但是任课教师多是非专业课教师。对于学生所学专业相对应的行业,非专业课教师了解得少,不能很好地诠释“企业要求什么样的职业素质人才”。让教师“走出去”,体验企业的生活,不与社会脱轨,将企业优秀人才“请进来”,给学生上课,形成双导师制,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健全教学质量管理和保障制度,以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为核心,加强思想道德、人文素养教育和技术技能培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路桥类专业的工作环境比很多行业艰辛,只有真正体会了,才知道工作的不易,才知道如何提高自身的职业竞争力,这是职业素质培养的外在条件。在校内设教学工厂、企业文化长廊和实训基地等,让学生不出校门就能感受企业文化氛围,为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提供了潜移默化的环境。
[1]陈明,云绍辉:《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大学生职业素质的提升途径》,《人才培养与就业》2015年第21期。
[2]孙晓玲:《基于职业素质的高职职业精神内涵论》,《职教论坛》2012年第6期。
[3]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职业技术》2014年第10期。